摘要:在中國制造業向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轉型的過程中,大國工匠精神不僅是傳統技藝的傳承與創新,更是技術創新和工業升級的驅動力量。筆者作為長期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輔導員,認識到高職院校應當重視工匠精神的培育,為中國制造業的改革與發展培養更多優秀人才,同時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其職業生涯發展。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國工匠精神的內涵與重要性,然后探討了高職院校在培育大國工匠精神方面的現狀與問題,最后提出了相應的培育策略與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大國工匠精神;培育策略
引言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正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這對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國工匠精神,作為一種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是推動中國制造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高職院校作為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搖籃,肩負著培養學生樹立大國工匠精神的重要使命,如何有效培育學生的大國工匠精神,成為高職院校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大國工匠精神的內涵與重要性
(一)大國工匠精神的內涵
大國工匠精神是一種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它包含了敬業、精益求精、專注、創新等多個方面的內涵。敬業是對職業的熱愛與尊重,精益求精是對技藝的極致追求,專注是對工作的全身心投入,創新則是推動技術進步的動力源泉。大國工匠精神體現了對工作的敬畏之心和對技藝的不懈追求的職業素養,是推動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大國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對于個人職業發展而言,大國工匠精神是學生在職業中不斷奮進的動力,指引著技能型人才在職業生涯中不斷前行。引導學生樹立大國工匠精神,要求他們在工作中不僅滿足于完成任務,更追求將每一項工作做到極致,促使他們能夠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將每一項技藝都磨煉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隨著技能的不斷提升,他們的個人價值也會得到最大化地實現,這種價值的實現不僅僅是物質上,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滿足和成就感。
對于企業而言,擁有大國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人才更是寶貴的財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要想脫穎而出,除了擁有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外,更重要的是擁有一支具備大國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隊伍,能夠將每一項工作都做到盡善盡美,為企業帶來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以便能夠更好地滿足客戶的需求,保障企業能夠贏得良好的口碑和信譽。這種口碑和信譽的積累,無疑會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使企業在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1]。
更重要的是,大國工匠精神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也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大國工匠精神本身就是一種積極向上的職業精神,它激發著人們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在這種精神的引領下,技術技能人才不僅能夠將現有的技藝發揮到極致,更能夠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推動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這種技術的進步和發展,無疑會推動整個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因而可以說,大國工匠精神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之一。
二、高職院校在培育大國工匠精神方面的現狀與問題
(一)培育現狀
高職院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正在逐步增加實踐、實訓課程的比重,注重學生在模擬真實生產情景下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使其有機會在模擬環境中接觸和應用實際工作中的技能和知識。
同時,學校在與企業合作時,更注重企業人才對人才培養的助力作用,學校聘用企業導師,在課程建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實踐實訓課程教學方面都注重發揮企業導師的作用,注重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同時,注重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在課程設置中增加企業參訪、企業實踐等環節,讓其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將來的工作環境,幫助學生提高職業素養并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在校園文化建設上,高職院校通過倡導學生參加勞動實踐、舉辦工匠文化節、技能大賽、行業大師講座等活動,致力于打造積極向上、尊重勞動、尊重技能、注重實踐的校園文化氛圍,力求激發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同和追求。
(二)存在問題
1.重視程度不夠
在一些高職院校中,學校層面對于大國工匠精神的培育缺乏足夠的認識和統籌,未能將其提升到戰略高度。這導致在日常教學中,大國工匠精神的培育往往被邊緣化,未能切實融入課程體系中。缺乏明確的培育目標和計劃,使得教育教學過程難以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大國工匠精神。
2.課程體系不完善、教育內容僵化、形式單一
大國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工匠精神的內涵,從而真正理解和掌握大國工匠精神。目前,針對大國工匠精神的教育,主要還是以理論教學為主,特別是主要依靠學工團隊組織相關講座,教育內容和專業課程融合不夠,更缺乏貼近實際、富有創新性的課程設置,缺乏與時俱進的更新和調整,未能充分體現大國工匠精神的要求和實踐內容,無法有效地滿足不斷變化的產業需求和職業發展趨勢,這樣的教育模式導致學生不知如何落地踐行工匠精神,因而對其的學習往往流于口號和形式,教學成果也無法量化。
3.社會認知和價值觀影響
社會認知和價值觀影響不容忽視。當今社會的價值觀念多元化和職業觀念的變化,相當一部分學生熱衷于眼前利益,對專業學習、技藝提高缺乏耐心和追求,對將來所從事的職業沒有決心和敬畏感,相比于常年鉆研一項技藝,越來越多的學生更愿意通過做主播甚至做外賣員等賺取快錢。高職院校需要通過教育引導和社會互動,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職業觀和價值觀,從根本上培養學生對大國工匠精神的認同和追求。
三、高職院校培育大國工匠精神的策略與建議
(一)明確培育目標
1.明確培育目標
高職院校應根據自身的辦學特色和行業需求,制定出具體可行的大國工匠精神培育目標。這些目標應涵蓋理論知識、實踐操作、職業素養等多個方面,確保學生在校期間能夠得到全面、系統地培養。同時,這些目標還應與學生的個人發展規劃相結合,幫助他們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
2.納入人才培養方案
高職院校應將大國工匠精神的培育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過程,從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學實踐等方面進行全面規劃。在課程設置上,應增加與大國工匠精神相關的課程,如職業素養、工匠文化等;在教學方法上,應采用多種形式,如案例教學、項目教學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在教學實踐形式上,應加強與企業的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體驗大國工匠精神的內涵[2]。
3.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
高職院校應建立起一套科學、有效、可量化的評價體系,對學生的大國工匠精神進行量化評價。評價標準應涵蓋學生的學習成績、實踐表現、職業素養等多個方面,納入學生的綜合測評,確保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并與學生的評獎評優掛鉤,激勵他們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
(二)豐富教育內容
1.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方法,特別是輔導員老師,可以選取一些與大國工匠精神相關的真實案例,通過班會課教學、團日活動等讓學生進行分析和討論。這些案例可以是做出突出貢獻的著名工匠,也可以是在各自領域堅守崗位、精益求精的學長。通過案例學習,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大國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價值,從而激發他們學習和實踐的熱情。
2.實踐操作
實踐操作是培育大國工匠精神的關鍵環節。高職院校應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機會,制定關于工匠精神的實踐類課程量化評價標準,讓學生通過實驗、實訓、實習等多種方式學習和提高技能,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幫助學生養成在技術上精益求精的意識。
3.項目驅動
項目驅動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技能競賽等,通過這些方式帶領學生進行技術創新、工藝改進、產品設計,讓學生更加深入地體會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價值,從而培養自己的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
4.發揮輔導員老師對學生的價值引領作用
高職院校還應在以上教學內容基礎上充分發揮輔導員老師對學生的價值引領作用,通過將班會搬進企業、搬進車間等形式,加強職業素養教育,強化學生的敬業精神、團隊意識、創新能力。這些素養是大國工匠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加強師資建設
在高職院校中,要真正培育出具有大國工匠精神的學生,首先必須擁有一支具備這種精神的教師團隊。因為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職業素養和工匠精神的引領者。因此,高職院校應加大對具有大國工匠精神的教師的引進和培養力度,確保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能力。
1.積極引進優秀教師
高職院校應積極引進具有大國工匠精神的優秀教師。這些教師可能來自企業、研究機構或其他高校,他們不僅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還具備深厚的理論知識和創新精神,可以為高職院校的教學帶來新的活力和思路,也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真實、生動的工匠精神案例。
2.加強對現有教師的培育
高職院校應加強對現有教師的培育。通過參加技能競賽、建立大師工作室、培育技術創新能手等多種形式,幫助教師深入理解大國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價值,助力教師成長,樹立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師典型。
3.輔導員隊伍的重要性
高職院校應注重輔導員隊伍在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就業指導方面的重要作用,與企業、行業協會等建立合作關系,也為輔導員教師創造更多參與企業生產實踐的機會,以便讓他們更加深入地了解行業的需求和發展趨勢,了解行業生產技術改革創新,從而更好地指導學生。
高職院校要培育出具有大國工匠精神的學生,必須首先打造一支具備這種精神的教師團隊。通過加大引進和培養力度,加強培訓,以及與企業、行業協會的合作,高職院校可以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混編教師團隊,為培育大國工匠精神提供堅實的師資保障。
(四)優化育人環境
高職院校作為培育大國工匠的重要陣地,必須積極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這種氛圍不僅有助于學生對大國工匠精神的深入了解和認同,更能激發他們的追求和實踐。
最常規方式為舉辦多樣化的講座、展覽和比賽活動,宣傳大國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價值。講座可以邀請行業內的知名工匠、企業家或專家學者,分享他們的成功經驗和心得,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大國工匠精神的獨特魅力。展覽則可以展示大國工匠的作品、工具和歷史,讓學生在欣賞中增強對大國工匠精神的認同。比賽則能夠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和實踐大國工匠精神,通過實際操作和競技,培養他們的職業素養和創新能力[3]。
其次,高職院校還應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共同打造校外實習實訓基地。不僅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實踐環境,還讓他們有機會與工匠們親密接觸,觀察工匠精神在實踐中如何發揮作用。在實習實訓中,學生可以親身觀察工匠們的工作過程,感受他們對技藝的執著追求和對品質的嚴格把控。這樣的經歷無疑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大國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價值,從而激發他們對其的追求和實踐[4]。
此外,高職院校還可以利用校園媒體、網絡平臺等多種渠道,在宿舍、教室等場所營造培育大國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圍,廣泛宣傳大國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價值。
(五)注重個性發展
1.構建豐富而包容的教育體系
高職院校需要構建更豐富而包容的教育體系,在保證專業課程和實習實訓學習的基礎上引入豐富多樣的選修課程,注重校內工作坊和興趣小組、大師工作室等建設,為學生發展提供更多選擇渠道。比如,針對無人機愛好者,可以開設無人機攝影、視頻編輯等課程;對于科技迷,可以推出機器人制作、編程等課程。這樣的課程設置不僅能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也有助于激發他們對技能和創新的自主追求。
2.建立健全的激勵機制
建立健全的激勵機制是培育大國工匠精神的重要舉措,學校可以設立創新類、技能類獎學金,制定學分互認等措施,鼓勵學生在精進技能、科技創新等方面積極探索和發展。同時增加技能、創新等比賽在評獎評優等方面的權重,鼓勵學生參加相關大賽,以賽促學,通過比賽激發學生自主地提高專業技能。這些激勵措施不僅能增強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追求,也為他們找準今后的職業發展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3.教師團隊密切合作
教師團隊要密切合作,特別是輔導員和專任教師在培育學生工匠精神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他們應當密切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及時溝通、通力合作,通過與學生的實時溝通和互動,更好地了解學生的需求,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建議,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興趣和優勢。同時,輔導員和專任教師還應發揮自己在各自領域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使大國工匠精神深入學生的內心。
結語
培育大國工匠精神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具有重要意義,高職院校應通過明確培育目標、豐富教育內容、加強師資建設、優化育人環境、注重個性發展等多方面努力,有效培育學生的大國工匠精神。只有這樣,才能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培養出更多具備大國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人才。
本文系2021年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思政專項《“三全育人”背景下輔導員班會課改革研究》(項目編號:2021SJB0296)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嚴海霞.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時代內涵、價值意蘊和路徑指向[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24(01):17-20.
[2]王少芳,張智明.黃炎培職教思想視域下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J].現代職業教育,2023,(35):89-92.
[3]趙玲霞.產教融合視域下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徑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23,(12):131-135.
[4]肖芳,李曉君.基于職業技能大賽的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J].職業教育,2023,22(34):21-24.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