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專業課程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是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文章聚焦《智慧氣象服務》課程,以課程特征為研究起點,針對《智慧氣象服務》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開展了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在明確課程思政教學理念及思政目標基礎上,從氣象基礎、思想與生活等多個維度充分挖掘思政元素與典型案例,并據此提出“多元化教學手段”“課堂教學+課外拓展+科研實踐”教學模式、“過程評價+結果考核”多維度評價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路徑。
關鍵詞:“智慧氣象服務”課程;思政理念;思政元素;課堂設計;實踐路徑
引言
當代,課程思政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協同效應是教育教學的重點[1],課堂教學是教學中貫穿思想政治理論的主渠道[2],同時以“課程思政”為載體,把知識傳授與價值觀培育塑造相結合是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3]。氣象工作關系“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要求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才能最大潛力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本文依托全國唯一一所擁有氣象專業的職業本科大學在“智慧氣象”方面的建設,以《智慧氣象服務》課程設計與改革為切入點,針對產教融合背景,遵循“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己任,培養氣象應用綜合性新型人才”的育人原則,為提升職業本科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保障。
一、智慧氣象服務課程思政建設的不足
《智慧氣象服務》作為智慧氣象技術專業核心課程,涉及氣象學基礎、地面觀測、高空探測、信息保障等內容,知識點繁多。由于行業部門觀測數據的管理規定,教學平臺未與行業的各個業務平臺有效聯通,造成教學資料和服務案例匱乏,教師不在基層部門工作經驗,授課更多的依賴理論講授法,教學方式單一。引入的個別具體案例也是結果性產品,缺乏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過程,導致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融入較生硬。教學評價也是課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為主,缺乏課堂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難以為思政教學質量持續提升提供依據。
二、智慧氣象服務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以服務崗位需求為出發點,以《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為指導[4],立足“大思政”的格局和視野、持續改革的理念,堅持正確導向,結合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評價體系多個角度進行課程思政的設計,見圖1。
(一)結合課程思政理念明確課程定位
《智慧氣象服務》是智慧氣象技術專業必修課,專業課教學應把專業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融合起來,培養學生運用系統論思想發現并解決氣象災害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前期的氣象、信息專業理論課提供應用實踐,也為后期崗位實踐提供思路。
(二)課程思政課程目標
《智慧氣象服務》課程是以知識傳授、能力提升與價值引領相統一為課程目標 。夯實學生氣象基礎理論知識,深化學生對數據氣象意義的理解,使學生掌握各類數據、方法、技術的使用及其對應的服務應用領域。通過對各種前沿氣象服務案例的理解和分析,從中發現利用智慧氣象服務技術解決生活問題的共性。使學生具備將復雜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氣象服務問題,引導學生敢于創新,形成較高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他們的愛國情懷和專業素養。
(三)深挖課程思政元素
氣象服務技術在生態、水利、農業、電力、交通等行業具有廣泛的應用,為獲取實用的課程思政提供便利的條件。為了豐富課程思政的資源庫,需要教師及時關注各行各業最新發展動態、及時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尤其是各地區發生的氣象災害,并有效地將防御氣象災害的舉措與課程思政元素相結合,才能讓學生不知不覺在課堂中接受思政教育,激發學生內心的正能量,見表1。
(四)創新課程思政實施教學方法
《綱要》指出課程思政教育要貫穿于課前準備、課中實施、課后總結各環節。智慧氣象服務課程基于“崗證課訓賽”五位一體,通過課程思政的實施讓傳統的理論課充滿各種情感。因此,智慧氣象服務開展課程思政應以專業知識為載體,在教學中以“問題驅動”為核心進行講授,避免“滿堂灌”,同時打造“課堂教學+課外拓展”雙融合等多種教學方法,基于氣象現代化的時代背景,以防災減災需求實踐為導向,提煉課程思政實踐路徑,以便進一步較好地解決該課程教學上的痛點問題。
1.教學內容創新
智慧氣象服務與政府、公眾和行業服務需求息息相關,實際服務的數據、方法和技術的不斷更新決定了該課程的部分內容知識更新快。在理論課堂中,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結合社會熱點及時更新教學內容,結合案例融入思政元素[5],在教學內容模塊設計方面重點想帶學生看教材外面世界,幫助學生理解氣象服務技術在國家防災減災中發揮重要作用,增強學生科技報國的信心。實踐課的內容更是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氣象服務的意義,通過完成氣象服務產品制作、科技論文撰寫等課程實驗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與耐心,使學生獲得克服困難的方法和信心,感受最前沿的科學魅力。
2.教學模式創新
根據局校合作的模式,由傳統的線下教學逐漸轉變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充分依托各種線上多媒體公開資源進行多方位授課。將專業知識、前沿知識、典型案例與實際問題有機結合,形成豐富的教學資源庫,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最大的興趣、引領學生能夠學習氣象學的專業思維方式和研究能力,積淀綜合素養,建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發揮課堂、課外、科研三大陣地的融合互促。教師要在關注社會熱點和重大政策的基礎上,針對卡脖子關鍵技術等問題開展科學研究,推動科研成果進課堂,有效釋放科教融合潛力。學生要綜合“問題研討、專題研究、比賽實踐”等方式,創新學習模式,并強化解決問題的能力,增長見識,塑造品格。把學生從線下的課本學習逐漸轉移到數字化學習,讓學生也盡早地適應數字化教育的模式,讓學生的學習成為一個愉悅、自如、享受的過程。
3.教學形態創新
根據班級學生文理科兼有的特征,根據學科背景把學生平均進行分組,同時將教學形態改進為“線上預習—教師講授—分組討論”教學形態。學生可以通過線上學習完成一級知識點和部分二級、三級知識點,教師在課堂講授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參與式學習”,深入討論氣象服務案例?;趩栴}、案例、小組討論三方面學習,將比較復雜的服務問題在舉一反三過程中迎刃而解。學習小組按照教師確定的主題閱讀最新的科技文獻并做匯報,匯報效果占平時成績一部分,實現課堂翻轉。
4.教學實踐創新
為了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學而有用的教學理念,智慧氣象服務課程結合數據與技術的融合,開發了以“知識—能力—情感”為導向的具有地域特色和家國情懷的實踐項目。實踐的項目主要集中在氣象信息服務和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兩方面,將氣象知識與技術融入生活中,學生能夠有效地運用氣象觀測技術和服務技術,高效完成自己家鄉相關的氣象服務產品和氣象災害風險區劃產品的制作,在提高學習興趣的同時,進一步培養其團隊精神和家國情懷。
5.完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
積極對接“示范課程”建設標準,綜合運用學生評教、督導評課、同行聽課、個人訪談等多種教學評價方式,實現對教師講課效果、學生聽課效果、課程實踐效果等全方位多角度測評。在學生聽課效果評價方面,采取“習題作業 + 課堂表現 + 翻轉課堂 + 實操考核 + 期末考試”方式,強化過程評價與結果考核。課前,采用“播放實例—撰寫觀看感”方式了解學生課下自覺學習的能力,通過課堂習題測驗,強化學生聽課效果,通過設計“我為領導、公眾、行業、重大活動保障做服務”課程實踐項目,開展“報告答辯式和論文研究式”的模式,反映學生思想政治素養是否得到成長。最終通過多重評價方式發現教師教法、學生學法存在的問題,達到“以評促改、以評促教”的目的。
三、智慧氣象服務融入課程思政的成效
(一)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高
針對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的“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撰寫一份氣象服務產品”,用以檢驗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效果。在“根據某一次氣象災害的影響,給公眾普及氣象災害防御的舉措?!被顒又?,學生將結合氣象知識、多媒體技術制作氣象防災減災系列科普作品。在《智慧氣象服務》課程思政教學環境的熏陶下,有些學生參加了多個教學資源錄制;有些學生參與了《氣候變暖背景下黃河上游地區極端降水影響評估》的科研項目;有些學生踴躍參加各類比賽,如職業規劃大賽、氣象科普講解大賽等,其中,有12名學生獲得了優秀成績。學生通過不斷實踐,參賽經驗越來越豐富,提出了一些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創新計劃,以及提升自己今后職業的規劃,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夯實了專業基礎。
(二)深化了家國情懷、專業使命
基于智慧氣象服務融入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通過座談、訪談、開放作業問卷調查的方法了解了學生對課程思政融入智慧氣象服務的課堂教學主觀感受,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學生對這門課由最初的枯燥乏味逐漸變為喜歡,他們覺得課程里面的氣象服務案例學習讓他們感覺到專業使命,在我國實行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防災減災體制下,每位公民都有義務、有責任提高自身應對自然災害的自救能力,尤其是氣象專業的學生肩上更應該扛起氣象防災減災知識科普的責任,讓自己大學專業知識在美好中國、平安中國的建設中發揮一定的作用。同時,通過課程改革后,教師給予學生更多的空間,進一步提高了他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創新思維,也培養了為家鄉做貢獻的決心、家國情懷,多數學生強烈表示畢業要回自己家鄉,奉獻微薄之力。
結語
作為智慧氣象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智慧氣象服務”在整個課程體系中起著引領作用。該課程通過項目任務教學把氣象觀測數據和氣象預報結果高效地應用到氣象防災減災工作中,充分挖掘服務中氣象人的工作精神,應用到教學課堂,提升課程的教學深度。教師教學中抓住“氣象觀測是基礎、氣象預報是核心、公眾氣象服務是引領”教學主線,立足決策層、公眾和行業等多個維度,以國家重大政策內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愛國情懷、專業使命等為重點,揭示氣象與人民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關系,以此形成同其他氣象學專業課程的內容互補與思政共鳴。在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中,充分考慮氣象服務課程性質,有效融合課堂教學、課外拓展和科研實踐三大陣地,多維度思考,系統性推進,并豐富教學方式與教學評價的體系,圍繞崗位需求和學生個性特征,有效推動思政元素入腦、入心并入行,促使學生從思政教學的“接受者”向“踐行者”“傳播者”內生轉變,進而更好地做好使命擔當,服務人民的重任。
本文系1.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2023年校級教改項目《〈智慧氣象服務〉課程思政元素挖掘運用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JG2023020);2.2023年甘肅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局校深度合作的氣象類職教本科專升本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23gszyjy-009)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張爍.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01):31-34.
[3]趙婷婷.新經濟發展下應用寫作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財富時代,2021(09):37-38.
[4]繆旻珉,張治平,江解增.農科類專業課課程思政設計與實踐——以蔬菜栽培學課程為例[J].高教學刊,2021,7(31):177-180.
[5]向潔.“當代中國經濟”課程思政教學理念、元素挖掘及實踐路徑[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03):58-61.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