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時代背景下,地方民辦高校需把握時代發展機遇,加強新聞學專業建設,提升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彰顯院校辦學實力,為社會輸送復合型新聞人才。本文基于人才培養視角,聚焦于山東省民辦高校,分析校內新聞專業建設現狀,挖掘地方民辦高校新聞人才培養潛藏問題,創新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路徑。我國地方民辦高校應深挖地域優勢,明確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優化新聞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增強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效果。
關鍵詞:山東??;民辦高校;新聞專業;人才培養
引言
在我國,新聞傳播有利于快速傳播信息,實現信息內容融合,滿足人民群眾信息需求,兼具多元社會正面影響力量,因此,我國地方民辦高校應重視新聞專業價值,加快院校新聞專業改革。然而,以山東地區為例,在我國地方民辦高校內,新聞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仍舊存在一定問題,主要體現于課程設置、培養目標等方面。在此背景下,探索地方民辦高校專業建設路徑,創新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方法,具有現實與理論雙重意義,值得深入思考與實踐。
一、山東省民辦高校新聞學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面臨的困境
(一)培養目標不合實際
在我國山東省民辦高校內,新聞專業教育改革力度不強,人才培養體系尚未完善,教師缺乏明確培養目標,習慣于以寬泛視角,看待院校專業學生成長,并未良好適應時代發展,開展育人目標改革,難以高效完成新聞專業育人目標[1]。(1)在山東省民辦高校內,院系間培養目標存在同質化問題,并未結合專業特色,體現出人才培養目標eAbG9ERm++Os+R/lMxgoyA==差異,致使培養模式高度相同,扼殺了學生創新活力,限制了學生個性發展。(2)在新聞院系內,教師并未明確培養目標,難以嚴格落實多項育人策略,致使實際育人效果較差,僅重視課堂知識講解,忽視了職業精神培養,致使學生缺乏批判思維,難以延伸出良好新聞服務意識。(3)在新時代背景下,民辦高校應重視復合型人才培養,部分院校專業教師卻并未調整目標,僅教授單一新聞技能,致使學生難以迎接時代挑戰,自身職業發展受到限制。
(二)課程設置尚未完善
當前在我國山東省民辦高校內,部分院校課程設置尚未完善,并未結合新聞學專業特質,調整專業課程內容,致使學生成長速度放緩。(1)分析山東省民辦高校新聞專業課程設置,可發現多為必修課程,選修課程設置較少。因必修課程過多,擠壓了學生自主選擇空間,難以豐富學生新聞知識,致使部分院校學生新聞知識結構相對單一??梢?,在我國山東省民辦高校內,部分新聞專業院系課程設置缺乏合理性,忽視了選修課程設置,限制了學生興趣發展,降低了學生成長速度。(2)院校教師新聞專業教師更為注重理論教育,習慣于削減課程實踐環節,致使實踐課程學分大幅度降低。然而,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新聞人才能力要求已逐漸轉變,新聞人才需兼具專業理論與實踐技能,若課程體系中缺乏實踐課程,忽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將對新聞專業學生成長產生多重負面影響。(3)專業課程缺乏特色,課程內容亦相對陳舊,并未融入媒介融合、人工智能等前沿知識,易使學生專業視野受限,遏制學生眼界發展[2]。
二、新時代山東省民辦高校新聞學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索與實踐
(一)明確培養目標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地方民辦高校應高度重視新聞專業人才培養,全力加快教學改革,提升地方高校高等教育質量,全面培養在校學生能力與素養,促進在校學生快速實現社會化與職業化,全面展現新聞學專業文化價值,有效推進地方經濟發展。
(1)在我國山東省內,民辦高校應明確新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充分體現新聞專業政治價值,加強學生思想指引,強化學生為社會服務意愿,堅定學生愛國信仰,樹立正確專業培養方向。
(2)培養新聞專業學生時,需明確新聞學傳播社會價值,指明新聞傳播面向人民群眾,應廣泛結合人民群眾信息需求,開展新聞傳播服務,以良好新聞傳播工作開展,保障人民群眾利益,緊密聯系國家與人民。在新時代背景下,新聞專業學生既是信息傳播者,亦是信息接收者,因此,需兼具新聞專業素養與新聞職業道德,秉持以人為本理念,堅定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流價值觀,強化人民群眾精神意志,對社會形成正向價值影響。
(3)在山東省民辦高校內,院校管理人員應結合當地經濟狀況,優化人才培養目標,分析地方新聞產業鏈條,把握當地新聞傳播市場,廣泛結合民生實際,吸引人民群眾目光,形成新聞傳播經濟效益,改善地方文化產業構成,充分發揮新聞產業價值,推動地方傳媒經濟發展。具體而言,為提升地方高校新聞專業培養信息化水平,增強地方高校經濟利益,提升山東省民辦高校競爭力,實現民辦高校革新進步,管理人員應把握傳媒行業發展態勢,細化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標準,加強新聞專業學生信息素養,提升新聞專業學生專業能力,制定針對性培養方案,尊重學生主體作用,引導學生主動掌握新聞知識,強化自身新聞技能,保持革新創新意識。
(4)優化專業培養目標時,應體現新聞專業獨特價值,正確培養專業學生價值觀,改善專業學生新聞態度,憑借多元系列課程,強化學生分辨能力,辨明不同新聞報道價值。具體而言,在山東省民辦高校內,新聞專業學生應具有良好思辨能力,能夠清晰梳理新聞事件,正確認知新聞傳播必要性,以理性客觀態度,思考新聞事件真實性,把握社會群眾新聞興趣,理清新聞事件傳播社會影響。
(5)在我國山東省內,民辦高校應明確自身辦學定位,堅定自身辦學理念,尋找院校人才培養特色,基于院校辦學特色,構建新聞專業課程體系,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提升地方民辦高校人才培養針對性。一方面,山東省民辦高校應把握自身特色,貫徹文科建設理念,結合院校實際辦學情況,細分新聞專業人才培養類型,優化新聞專業人才培養層次,打破傳統高校育人模式,剔除機械照搬模式弊病,真正結合院校歷史與環境,分析山東省新聞專業生源情況,緊密結合當地社會發展實情,完成院校新聞專業人才培養任務,多維度突出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特色[3]。另一方面,在我國山東省內,民辦高校應全面分析新聞專業大類特點,構建新聞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增設多個人才培養維度,如就業、素養、知識等,細分多元二級專業,包括廣告學、傳播學等,保證二級專業區分度明顯,全面體現不同二級專業特色。
(二)優化課程體系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地方民辦高校應加強課程建設力度,結合新聞學專業特質,打造復合型課程體系,實現跨學科融合,培養學生綜合素養。
(1)在我國山東省內,民辦高校應整合不同學科,實現專業課程有機組合,打破不同專業壁壘,高度關注社會現實,全面培養學生能力素養,發揮其他學科育人優勢,切實打造復合型新聞專業人才,加快地方高校學科融合進程,展現地方高校新聞專業辦學優勢,精準把握新聞專業核心,實現地方高校特色辦學前沿探索,創建地方高校特色融合育人體系。在此基礎上,結合多元院校學科,如法學+新聞學,形成地方高校特色課程,轉變傳統地方高校育人模式,剔除知識碎片式育人模式弊病,增強不同課程內容聯系。具體而言,在構建課程體系時,應加強課程知識連接,將社會問題作為課程教學導向,創建多元社會實踐項目,多方整合教學資源,實現教學信息共享,減少教學資源浪費。同時,營造良好學習氛圍,引導新聞專業學生交流溝通,針對重點專業知識,實施新聞傳播實踐探索,促使學生強化自身邏輯思維,掌握多種新聞學傳播方法論,基于不同探究維度,認知感受新聞專業課程體系,大幅度提升自身創新意識。
(2)在我國山東省內,民辦高校應基于整體視角,持續優化新聞專業課程結構,明確多元課程關系,梳理課程關系矩陣。地方高校培養新聞專業人才時,需教授院校學生海量知識,單一課程難以裝載龐大知識量,因此,院校管理者需結合辦學特點,科學構建課程體系,實現學科內容有機融合。具體而言,山東省民辦高校教師需精準把握課程特點,科學規劃課程教學,明確新聞課程教學主題,結合班級學生認知傾向,制定個性化課程學習目標,提升班級學生能力素養。細分新聞專業課程要點,如國際視野、專業知識等,教授學生多元新聞觀,講解新聞傳播史,鍛煉學生業務能力,引導學生逐步掌握創意傳播,實現新聞內容數字化應用。
(3)在新聞學專業課程中,教材是關鍵教學工具,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技能,多維拓展學生能力,亦是教師開展新聞專業課堂的重要支撐。因此,在我國山東省民辦高校內,高校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優化新聞學專業課程體系,提升新聞學專業教學質量,全面分析課程標準要求,在新聞課程中逐步滲透核心技能。具體而言,身處互聯網時代,教師應增設新媒體教學內容,講解新媒體操作技能,引導學生學習新聞網絡營銷,增強新聞課堂實踐,專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傾聽學生內心想法,幫助學生梳理目標方向,鼓勵學生結合自身想法,開展新聞課程實踐,掌握多項新聞傳播實操技能。
(三)樹立職業理想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媒介融合格局已然形成,新聞專業應緊跟時代發展,加強新聞倫理教育,明確院校學生職業方向,將崇高職業理想深植于院校學生心中。分析我國新聞傳播現狀,可發現因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當前新聞來源日漸增多,出現多種不實信息傳播,造成一定負面社會影響[4]。因此,在我國山東省內,民辦高校應高度重視新聞倫理教育,培養院校學生形成崇高職業理想,提升院校學生社會責任感,引導院校學生積極肩負自身使命,發揮新聞媒體傳播正面價值。
(1)應加強院校學生社會價值觀,促使學生意識到新聞媒體作用,結合學生現實生活,堅定學生職業信念。具體而言,應全面分析新聞專業課程內容,點明新聞教育核心,展現新聞教育精髓,為院校學生設計多層次培養方案,在強化學生技能基礎上,重點培養學生職業精神,幫助學生明確工作崗位職責,堅定學生職業角色定位,引導學生全面感知新聞傳播責任,意識自身所肩負的職業使命。在此基礎上,引領學生梳理新聞傳播過程,夯實學生專業知識基礎,鞏固學生新聞職業理念,賦予學生新聞傳播靈魂,充分重視學生主體性,轉變傳統育人思維,避免將學生當做媒介工人,而應讓學生結合自身思想,切實傳播具有價值的新聞內容。
(2)在實際教學中,山東省民辦高校教師應凸顯專業特色,彰顯新聞職業精神,為院校學生樹立榜樣,切實引導學生思想價值觀。具體而言,教室可憑借多媒體設備,播放記者節視頻錄像,引導學生集體觀看記者評獎節目,鼓勵學生開展專題報告研討,深度思考優秀記者思想品質,通過展現優秀記者事跡,全面強化新聞專業學生職業理想。在我國地方民辦高校內,學生常存在自信心不強問題,難以科學規劃自身職業路徑,并未真正堅定新聞專業就業信心。在此背景下,強化學生職業理想,有利于激勵學生發奮圖強,抓住時代發展機遇,勇于承擔新聞傳播重任。同時,組織開展課下實踐活動,引領學生參觀報社,前往報社傾聽職業前輩意見,全面認知新聞記者職業,激發學生內心熱愛之情。輔以多元課后文藝活動,如詩歌朗誦、新聞競賽等,鼓勵學生閱讀新聞專業相關書目,瀏覽收集社會熱點事件,品鑒賞析優秀新聞作品,加快專業學生成長速度,幫助專業學生成長成才[5]。
(四)建立實踐平臺
分析新聞學專業特質,可發現其具有較強實踐性,基于此,我國地方民辦高校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創建優質實踐平臺,強化新聞專業教學實踐保障,持續完善校內新聞專業教學設施,加強新聞教學硬件支撐,滿足專業學生學習需求。
(1)在我國山東省內,民辦高校新聞實踐基地相對簡單,多為校廣播站、校報等,已難以適應時代發展,不符合當前新聞人才培育要求。因此,我國山東省民辦高校應優化實踐設施,增設技術實驗室,配置攝像機與照相機,提升院校新聞設施建設水平。具體而言,在山東省民辦高校內,新聞院系應結合自身專業特色,創建媒介融合基地,給予學生多元實踐機會,鍛煉學生媒體技能。在實踐基地內,教師應引導學生轉換身份,化身新聞采訪記者,做好新聞網絡編輯工作,整合新聞實踐與理論教學,及時給予實踐指導,幫助學生掌握新聞傳播技能。
(2)在我國山東省內,民辦高校可嘗試與媒體合作,以新聞實習方式,鍛煉學生業務能力,加快新聞學專業人才培養,增強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在新聞實習中,院校學生可掌握多種新聞報道技巧,如標題寫作、現實報道等,學會多元隱形技能,清晰了解新聞來源,明確負面新聞正確處理方式[6]??梢?,廣泛對接地方媒體,引導學生開展校外實習,對學生新聞專業能力增長大有裨益。
(3)民辦高校應通過課外實踐,有效拓展學生新聞專業視野,幫助學生理解我國新聞制度,提供多元就業渠道,加強院校學生畢業競爭力??蓪悠笫聵I單位,聯系社會慈善機構,豐富學生實習內容,強化學生人文精神,促使學生真正思考社會問題,引領學生走出象牙塔,親身感受社會現實,反思人民群眾生活實際,以自身新聞專業視角,體察我國社情民情。
結語
綜上所述,地方高校應把握時代發展特征,結合新聞專業建設要求,調整院校育人目標,優化專業課程教學內容,高度重視實踐環節展開,以此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幫助學生跟上社會發展步伐,成為復合型新聞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齊虎,趙藝玲.地方高校新聞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探索與實踐——以樂山師范學院新聞學專業為例[J].傳播與版權,2024,(07):8-10.
[2]李凌,魏超.高校新聞學專業“產教學研”融合創新教學模式研究[J].傳媒論壇,2024,7(01):70-73.
[3]金佳林,任丹丹,胡珍平.新文科建設下民辦本科高校新聞傳播學專業課程改革研究[J].傳播與版權,2023,(18):95-98.
[4]涂曼子,李歆.高校新聞傳播專業教學中提升新媒體平臺作用策略[J].新聞前哨,2023,(20):69-70.
[5]徐健,郭亞杉.新文科背景下民族地區新聞學一流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以南寧師范大學新聞學專業為例[J].中國傳媒實踐教學研究,2023,(00):44-53.
[6]蘇聰.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研究——以山西省各高校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23,44(13):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