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依照文獻對比法和理論分析法首先就三全育人理論進行了概述,其次從走進學生內心,真正實現德育教學目標;豐富課外活動,促使學生的全面性發展;強化科研育人效果,充分發揮科教融合育人作用等方面提出了“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教師實踐育人工作要點,最后合理探究出了新時代高?!叭恕钡纳罨窂?,其中包括在完善體制機制中提升“三全育人”的效果;在多元主體互動中豐富“三全育人”的實踐等,以供參考。
關鍵詞:三全育人;高校;立德樹人;路徑
引言
三全育人即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可以說三全育人是我國對教育改革的新要求,也屬于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對此在積極回應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時,還需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并重的新思政觀,并思考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些實際問題,進而真正將三全育人作為可指向高質量思政教育格局與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主要建設內容,使其發揮出實踐的培育作用。
一、“三全育人”概述
(一)三全育人時代
立足于新的世紀,新的發展歷程,新的起點,必須把“三全育人”的整體改革推向更高更深的層次。在觀念上,高校把“三全育人”的觀念從普世的價值認同轉化為具體化的自覺實踐,從對思政工作與業務工作的關系進行權衡,向統籌、貫穿、推動、發展方向邁進,其中“三全”的教育時期,是指學校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頂層設計、抓住重點群體,突出特色品牌,用“大思政”的理念,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突破,構筑“三全育人”的工作體系,形成合力,形成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由此發揮高校育人實際效用,真正培育出對我國發展有貢獻的高素質、高標準、高技能人才,確保滿足我國對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真實需要[1]。
(二)高校形成三全育人大格局的要求分析
首先,在高校育人實踐中,高校應該保證在整個過程中,對各個階段、各個群體學生的教育指導,在全方位、全過程之中都需努力融合各方面的資源以及功能,由此在發揮科學施策的過程中貼近與了解學生,且保障辦法更為科學有效,由此在引導與幫扶過程中達到促進的效果。
同時,在進一步優化評價時,還需通過加強抓手來提升評估的有效性,通過優化指導來提升評估的準確性,需將重點放在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上,并注重成長評價和發展評價。
其次,針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高校應在“三全育人”的全面改革中不斷深入。進一步提高對“三全育人”的認識,努力構建新的教育模式。要把“三全育人”的全面變革當作學校的“一把手”。例如,要把“三全育人”的基本思想融入理論與實踐性的教育中,使新時期的“大思政課”真正開展到位,落實有序、有效。
二、“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教師實踐育人工作要點
(一)走進學生內心,真正實現德育教學目標
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教師應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走進學生的內心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應與時俱進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并按照立德樹人任務要求,在遵循學生的健康成長規律下真正實現德育教學目標。首先,可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生活選擇,在學校中、班級中,以三全育人理念,開展課程教育。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可能,應該為他們敞開更多的大門,為他們帶來更多的方向和信息,以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導向性的教學方法,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體,也是整個學校的中心單元,對此教師需將育人理念貫徹落實到班級內,由此達到全方位育人的最佳效果,并保障學生在受到德育理念的熏陶時養成良好學習、生活以及行為習慣,由此發揮學生的心智與潛能,全面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二)豐富課外活動,促使學生的全面性發展
在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中,為有序落實德育教育理念,在貫徹三全育人的指導思想時,還需強化文化育人新格局,以文化育人理念開展有關的課外活動,由此豐富學生的課后時間,為學生帶來健康向上、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性發展。例如,在高校以運動會的形式進行實踐育人時,可讓體育專業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發揮專業特長,將大學生少年的意氣風發、精神抖擻展現得淋漓盡致,其運動會更展現了大學生們奮發向上、勇于創新的精神風貌。在運動會上,運動員代表和裁判代表莊嚴宣誓,并強調比賽過程中做到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保證學校體育比賽的質量,嚴肅賽風賽紀,維護賽場秩序,確保比賽順利進行。以此在運動會的推動下,全力依托三全育人指導方向,推進新時代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號召全體師生響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共同建設陽光、健康、向上的美麗校園。最后,教師需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積極開展班集體活動,在明確班集體活動的教育價值與意義后,可確?;顒佑行蜻M行,并在活動中釋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壓力,產生感情上的共通性,使學生從被動接受教育工作轉為主動了解,使其可在日常生活與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綜合素質等[2]。
(三)強化科研育人效果,充分發揮科教融合育人作用
目前,為實現“三全育人”的目標,就必須建立“學校+研究平臺+企業”的三元體系的協作育人體系,培養和發揚勞動精神。首先,應在立德樹人實踐活動中,在具體實踐中,將思想價值觀引導融入整個學術研究中,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當好學生成長成才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其次,要加強研究,整合學校資源,重視科教結合,加強對學生的科學思考能力,強化科學思維訓練和科學倫理教育,從而提高對學生的研究能力[3]。
三、新時代高?!叭恕钡纳罨窂?/p>
(一)在落實立德樹人中推進“三全育人”的發展
立德樹人和“三全育人”之間有著緊密的關系,兩者具有很強的一致性。一方面,“三全育人”的核心是“育人”,且筆者認為,“三全育人”的起點與終點應是立德樹人;重點是“全過程、全方位、全員”,在明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思想與指導理念后。還需持續完善三全育人建設體系與路徑,另一方面,在新時代下立德樹人具有整體性、實效性的基本特點,這一特征體現在所立之德的完整性、所立之德所實施過程的實效性等。對此,新時代地方本科高校在明確三全育人理念后,為做好三全育人、落實三全育人,還需從整體上突出整體思維指導思想,由此將立德樹人這一基本任務貫徹到整體思想中,突破時間、空間甚至是主體時間和空間的多種制約,達到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協同育人的目的。
1.地方本科高校需落實全員育人的本質要求,需明確高校全體教職工的思想本質,應要求其按照立德樹人的根本教學理念實施各項有關的教學活動以及管理行為等,由此將立德樹人的教育教學效果,作為衡量自身工作的基本標準,確立育人意識,提高育人能力,有機結合,齊頭并進,在履行自己的職責過程中,對大學生進行政治觀念的培養、思想價值的引導、道德規范的傳導等[4]。
2.地方本科高校在落實全過程育人時,還需明確時間維度這一特點,并將其貫穿于學校辦學治校過程中,由此突出教師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以及學生成才發展的全過程,在結合育人要求后,需確保立德樹人根本理念可貫穿于覆蓋到學生從入學—畢業的全過程之中,并明確構建出的新階梯式育人時序。在此,地方本科高校的全方位育人的指導思想,需將立德樹人理念內化于辦學治校領域之中,并將其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在此過程中,還需將學校內外的多方資源進行有效地利用,并將這些資源反映在人才培養的各個方面,進而對大學生進行“立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教育。同時,高校需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方面下狠功夫,需將重點放在培養時代新人上。
總之,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無法脫離教育教學的整體,且自身具備了教育教學的實效性,對此高校需在各個環節中滲透三全育人理念,進而保障形成制度完善、執行有效的高校思政教育新格局,而這也是形成大思政格局的關鍵[5]。
(二)在完善體制機制中提升“三全育人”的效果
1.在構建出完善的三全育人機制時,高校需明確三全育人的重點在于可持續性的育人以及可持續性的發展,在兩者結合的動態化過程中,還需建立出以內生動力為主、外驅動力為輔的動力系統,由此做到全程育人不間斷用力、整體發展與時偕行的育人效果。一方面,“三全育人”是從上級的方針和文件中開始的,要不斷加大體制標準的執行力度,需將“三全育人”工作列入高校巡視整改工作、“雙一流”建設工作和教學科研工作的考核內容,把“立德樹人”與“師德師風”工作結合起來,把“師德”工作與“教師述職評議”“職稱晉升”“優勝劣汰”等工作結合在一起,推動“綜合改革試點”的篩選與教學改革項目的申報立項等內容。另一方面,相對于外部驅動,內部驅動具有更重要、更深層和更持久的特點。在此可有效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最重要的是要將育人主體的內在動力進行挖掘,不僅要對學生進行選拔和表彰,還需運用物質與精神的激勵效果,以全員育人格局將其發揮出引導的作用,并由此增進對教育對象的關切,使其達到對教育內容更真、對教育結果更善、對教育過程更美的理念認同與建設效果,同時還需將立德樹人、教學成才的思想根深蒂固,化為內心的動力[6]。
2,構建和完善“三全育人”的運行機制。按照《普通高等學校“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建設標準(試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等文件,明確各類教育系統的職責與具體任務,并指導多職責的主體尋找各類工作的契合點,進而完成對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并完成對教育活動的科學設計規劃。
3.還需構建與完善高校三全育人評價機制,高校需著眼“評什么”和“怎么評”的問題,應把立德樹人效果作為基本準則,把學生的獲得感作為主要準則,集中專家的智慧,運用德爾菲法,使其可建立出多層次、復合型的質量評價體系,將具有可操作性、可定量的質量評價指標濃縮出來,并將其納入雙一流建設成效以及評估、學科專業質量評價、人才項目評審之中去,由此達到以評促改、以評促進的最終建設效果[7]。
(三)在多元主體互動中豐富“三全育人”的實踐
1.高校需堅持三全育人為本的建設體系,在教育教學與管理過程中需做到以學生為本。應對學生的需要進行準確把握,讓多種育人主體與大學生之間的交流通道變得更加順暢,對學生的現實的物質需要和內在的精神需要產生全面的認識;對教育過程進行細致設計,將學生需要作為主要的切入點,并重點采用或綜合運用課程教學體系,在教師和受教育者的雙重交互作用下,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由此提升教學質量,保障可與教育對象實現雙向互動與供給,明確優質教學內容的供給方式等。
2.加強新時期高校“三全育人”的人本化。在此過程中,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保障教育教學計劃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的個人學習需求等,在注重學生情感體驗、學習體驗時還需創設出適合學生成才發展的信息化建設體系,由此符合我國提出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工程[8]。
結語
綜上,在我國時代要求與實踐改革的快速發展下,為響應新時期高校思政工作的新需求,“三全育人”全面改革試點持續深入,并真正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對“三全育人”思想內涵的深入探討,而這有助于進一步提高、豐富我國教育理論研究內容,并持續推動三全育人改革效果,真正在育人的高度、力度以及效度上下狠功夫,由此真正將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育人體系落實到位,并發揮三全育人的實際價值,進而真正培養出我國所需要的新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張文婷.構建高校"三全育人"長效機制[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21(8):18-20.
[2]林華坤.”三全育人”下的高校后勤服務育人體系探索[J].高校后勤研究,2021(3):5-7.
[3]李潔梅.試論高校后勤"三全育人"的實踐創新——以南開大學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21(2):12-14.
[4]楊芝涵,李榮亮. “三全育人”視域下優化高校后勤工作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21(8):8-9,13.
[5]秦洪慶,付文靜.”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輔導員立德樹人路徑探析[J].廣東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2021(4):15-19.
[6]程會娜,郭曉.”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 類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21(13):107-110.
[7]徐晶,周晶,呂慶濤.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全育人"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21,42(27):145-146.
[8]伯潔.”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優勢、困境與對策[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21,30(2):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