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工科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旨在從思想層面進行引領,不僅契合課程思政要求,還能幫助工科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實現職業生涯規劃目標。現階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職業生涯規劃實踐指導不足、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缺失思政元素、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育人力度不足等問題未能解決。由此,有效融入路徑包括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整合課程內容,完善課程體系建設;培養專業師資力量,營造職業生涯育人平臺;革新教育形式,落實個性化思政育人模式。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工科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自動化專業
引言
自動化專業是對不同類型自動化系統與裝置實施控制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專業,以自動控制理論為基礎,我國很多高校都設有此專業,培養大批自動化專業優質人才,為國家智能制造的創新性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作為一門工科專業其發展勢頭并不如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等老牌工科專業迅猛,其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比率相對較低。基于此,為提升自動化專業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實效,就要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做好思想引領和就業指導。
一、為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工科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必要性
(一)課程思政的推動
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課程思政致力教育對象從實然狀態轉向應然狀態,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課程教學相融合,挖掘思政元素,完善課程體系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校中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工科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依托,在課程中做好思政建設,就要破解其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實效和時效不佳的現實問題,做到靶向供給與精準供給相結合。
(二)樹立正確就業觀的需要
就業觀是“大學生群體或個體對職業選擇、獲取和從事的根本看法和觀點”[1],涵蓋學生“了解就業—選擇職業—成功入職”的所有思維過程。現在工科大學生基本是“00后”,他們自信獨立理性且為互聯網的“原住民”,善于通過網絡搜集就業信息,了解就業行情,能快速獲取所需職位信息,通過網上平臺投遞簡歷找尋合適崗位。但隨著就業形勢嚴峻,競爭壓力增大,部分“內卷”反而導致“躺平”化上升,除了部分學生選擇“穩就業”之外,“緩就業”“慢就業”的人數比例持續上升。由此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尤為重要,務必將就業認知、就業情感和就業行動3個因素達成一致。另外正確就業觀的形成有助于學生知曉國家和社會需要的就業人才與現實中人才需求的差距,在職業選擇中牢牢把祖國需要擺在首位。由此,在培育工科學生形成正確就業觀的過程中,就需要遵循學生成長成才規律,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方法進行。
(三)職業生涯規劃目標達成的要求
人的職業生涯包括5個階段,即成長階段(0—14歲);探索階段(15—24歲);確立階段(25—44歲);維持階段(45—60歲);退出階段(60歲—退休)[2]。大學生處于職業生涯探索階段(15-24歲),主要任務除了學習還要考慮就業,因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以“學業+就業”兩者相融合。基于此,工科學生制定的職業生涯規劃目標要在了解自身的情況下,以對社會發展充分認識為前提,確定職業方向,保證本人學業得以完成,為就業創業做好準備。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引領為核心,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相互影響依存,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滲透思政元素,能夠培育學生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激發學習內驅力,在“拔節孕穗期”扣好職業生涯規劃的每一粒“扣子”。
二、融入困境: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工科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問題呈現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職業生涯規劃實踐指導不足
以C高校制定的《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例,以下簡稱《培養方案》,方案中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歸于通識必修課,課程名稱主要包括《思想道德與法治》《形勢與政策》等,這些課程的學習無疑豐富了工科學生內在知識體系,但是理論學習的豐沛,始終需要在指導實踐中發揮作用。現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多是大班教學,出現“大水漫灌”的情況,尤其是工科學生對于偏文科的課程往往會出現聽不進、不想聽的狀態,致使理論層面學不扎實,加上思想政治課程中對職業生涯規劃處于理論指導,缺乏實踐支持的局面,使思想政治教育難以融入工科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
(二)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缺失思政元素
對于工科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一般在低年級入學后進行,如C高校《培養方案》中,開學第一學期安排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16學時,1學分;第二學期安排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基礎》,32學時,2學分;第六學期安排了《大學生就業指導》,8學時,0.5學分,從大一到大三,均有關于職業生涯教育的課程。不過現有課程體系中,職業生涯教育主要圍繞就業準備、人崗匹配、簡歷準備、求職心理等方面進行細化指導,而對工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應該重視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就業觀等,缺少細致的教導。更重要的是高校會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相關課程分配給學生工作部門、輔導員或由專業教師兼任,并且對任課教師缺少專業培訓和考核,從而導致教師們照本宣科,缺乏高水平指導。
(三)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育人力度不足
現階段,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和思政教學中間存在AB面,也就是“兩張皮”現象。師資方面,高校從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教師多缺乏廣泛的就業實踐經歷,另外學校會邀請優秀校友、企業專家進行就業規劃講座,但也是表面的理念講述,并不能達到理想效果。課程設置方面,就業育人極具實踐價值,致力培養廣大學生順利走出校園融入社會,但是職業生涯教育的發展始終依賴課堂,教育主體及資源也僅僅局限學校內部,更甚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缺失“社會—企業—高校”的協同交流,育人課程體系與就業實踐缺少內外聯動。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課程內容涵蓋“生涯與職業意識、職業發展規劃、提高就業能力、求職過程指導、職業適應與發展、創業教育”等方面[3],但課程目標定位存在偏頗,功利性占據頂層,在具體教學安排中過于重視求職指導,忽視培養學生職業意識和遠景目標。在課程創新中,過度追求新方法、新載體,試圖用“偽創新”掩飾內容滯后,用時髦的詞匯掩蓋育人方式守舊,違背就業育人的本質。
三、如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工科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現實路徑
(一)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樹立正確就業觀
課程思政是以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為抓手開展的教學活動,其核心內容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回歸教育本位”[4]。結合課程思政的育人要求,要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融入更多思政元素,將課堂中隱性思政元素充分挖掘,成為顯性的教育資源。如講述職業選擇時,可以將國家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與工科學生自身發展傾向相結合,激發愛國熱情和家國情懷,促使他們主動將小我融入大我。同時可以選擇身邊案例,如自動化專業畢業的優質校友,通過他們的職業成長和就業傾向,為在校學生起到榜樣示范作用。最后要立足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特點,遵循科學的知識邏輯,遵循工科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授課各環節,使得思政元素所包含的育人價值轉化為學生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工科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目的是在講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正確的就業觀教育。
1.培養學生形成正確就業認知
就業認知不僅包含學生對就業形勢的認識,還包括對自我的認知,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精神內核,幫助學生精準定位就業方向,培養良好職業精神。
2.幫助學生做好就業準備
就業準備包括身體素質準備、心理狀態準備、知識能力準備等,鼓勵學生勤加鍛煉擁有良好體魄,提升專業知識儲備和專業技能,保持健康就業心態,避免就業從眾和同質,強化挫折教育。
3.促使學生養成良好就業價值取向
就業價值取向是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對職業價值定位、衡量、抉擇的傾向性體現。現在學生就業選擇求穩與功利并存,考編、考公、考研比例居高不下,愿意支援西部建設、參與鄉村振興的少之又少,敢于創新、創業的更是鳳毛麟角。由此,在建設工業強國的道路,需要教導工科學生認識發展中的短板,鼓勵他們將所學專業知識用于鄉村建設、支援西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二)整合課程內容,完善課程體系建設
對于現有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材,內容偏于陳舊,用于教學的課件,也跟不上社會發展需求,由此高校可以結合自身特點,組建專家團隊,對教學內容進行創新,設計貼合本校定位的課程內容。如C高校的《培養方案》中,培養目標顯示自動化專業,畢業生要能夠綜合應用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交叉學科知識,分析和研究智能制造自動化技術領域的復雜工程問題;能夠從事自動化產品的設計開發、系統集成、運行維護和技術管理等工作,并能針對工作實際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基于培養目標,就可以按照專業要求制作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內容,促使自動化專業學生的職業發展朝著目標前進,而不是只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作為公共課,對所有專業學生實行一刀切模式。在精準指導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有所得、學以致用,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思想引領和價值指導,否則只能是注水課,得不到重視。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應包括“生涯意識喚醒、理論知識掌握、實踐能力培養”等[5]。思想政治教育著眼于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以思想引領為重點,培養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就是將思政育人落實到工科學生職業發展規劃之中,在實際教學任務中加入理想信念、榜樣事跡、家國情懷等內容,促使學生能夠以更高視角理解職業生涯規劃,營造更具感染力的課堂氛圍,實現教書與育人融會貫通。
(三)培養專業師資力量,營造職業生涯育人平臺
擁有專業的思政教師才能進行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熟悉專業發展,例如,自動化專業的就業指導教師才能提升職業生涯規劃實效。由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教育相互融合時,就需要兩種教育皆精深的師資力量做支持,能在思想政治課堂中穿插職業生涯規劃知識,也能在職業生涯規劃講堂中進行思想引領。基于此,需要高校重點培養此類教師,組織定期培訓,提升教師理論知識水平,強化思想道德素質和能力素養。教師個人要革新教育理念,修身立德,積極創新,不斷學習,成為學生思想的領航人。
職業生涯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育人方面有著一致性,營造職業生涯育人平臺能夠提升精準程度,彌補大班授課中師生互動較弱的缺陷,對于該育人平臺的建立可以依托工作室,定期組織主題交流、專題講座、個人咨詢等活動,提升學生對職業發展路徑定位的匹配度。同時該平臺要完善評價反饋機制,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和個人訪談的形式,問詢學生對課堂教學、實踐成果、互動交流的意見和建議,教師以及職能部門及時整改完善,以此來提升教學質量,助力學生職業發展。
(四)革新教育形式,落實個性化思政育人模式
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需要革新教育手段和形式。
1.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
強化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必須牢牢依靠課堂教學主渠道,將相關教育內容、理念融入職業生涯規劃課堂中,促使工科學生更好堅定政治方向,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現狀,運用專業知識提升自身技能。
2.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優勢
學校可開展多種職業規劃主題的活動,例如,舉辦職業規劃大賽、簡歷制作比賽、面試模擬等活動,幫助工科學生展示自我,提前找準職業方向。同時發揮社會實踐的價值,通過實習實踐促使工科學生了解經濟發展形勢,不斷匹配適合的崗位,明確職業目標,從而合理規劃職業發展。
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落腳點在于個性化,表現為教育對象的針對性、教育方案定制化、教育方法創新性、教育成效精準性。對于教育對象的職業發展規劃,要以某一個體或者個性化問題為依托,進行教育方案定制,形成一生一檔、一人一案、一事一策以便進行跟蹤指導,教育方法上避免系統灌輸,而要側重于問題的解決,由此會在教育成效上更加精準以及更易于把控。
結語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工科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夠促進工科學生提高自我認知、熟悉專業發展方向、提前擬定職業愿景,同時在思想領域保持崇高的政治信仰和職業精神,承擔起建設工業強國的重任。由此,以職業生涯規劃為抓手,創新思政教育形式,強化思政教育的落實,實現兩者融合,達成工科學生高質量就業。
參考文獻:
[1]李健.新時代大學生就業觀培育優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23.
[2]張曉紅.基于浙江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思想政治學科中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有效策略[D].華東師范大學,2022.
[3]邵頔.高校職業生涯教育課程思政的意義、困境與實踐路徑[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3(04):36-41.
[4]胡景娟.“課程思政”視角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的思考[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03):44-46.
[5]白雪,李青山,梁朋.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路徑研究[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2,41(06):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