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千百年實踐當中總結出的思想觀點與看法的結晶,具有極高的思想價值。當代大學生從小接受的傳統文化教育都是碎片化且不成體系。高校思政課堂是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理應承擔起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推動傳統文化在當代青年中更好地學習與傳承。用好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使當代青年有更強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為國家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校;思政課堂
引言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傳播工程,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所包含的精神與價值為大學生的成長提供了指引方向。高校肩負著培育時代新人的根本任務,高校思政課堂作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的主要課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資源,因此,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堂極為重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堂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傳承與弘揚我國的文化,使學生們更好地培育愛國主義情懷;另一方面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被學生所接受,能夠堅定文化自信使其發揮育人功能。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堂的必要性
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堂是時代所需,是落實文化育人的關鍵舉措,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一步,是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的重要一環,將二者相融合具有重要意義。
(一)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民族榮譽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5000年形成的思想觀念、道德情操與禮儀制度的結晶,是寶貴的民族文化瑰寶。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當前國家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重視度不斷提高,主要是其具有核心價值內容。青年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要力量,是民族的希望。青年強,則國家強,大學生又是青年中掌握先進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大學生應主動扛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旗。高校思政課堂是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堂十分必要,大學生是傳承民族文化,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堅力量[2]。因此,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應該加強傳統文化方面的教育,增強當代青年的文化自信,民族榮譽感。
(二)有利于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憂患意識
大學生應該具備堅定的愛國主義情懷,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他們自身的內在動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在歲月的長河里,涌向了無數的愛國文化,都是可以增強大學生愛國情懷的很好的素材。從古至今,愛國志士數不勝數,從岳飛的《滿江紅》,再到杜甫的《春望》,再到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無不體現了他們的家國情懷,只有將自己同祖國的安危放在一起,人生才有意義。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崇高氣節的民族,在國家危難時刻,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只為自己的信仰,歷史上,涌現了無數的愛國將士,蘇武牧羊,19年受盡折磨,從不屈服。“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王昌齡,不畏艱險,拋家舍業,奮不顧身。正是這些先輩們的英勇無畏、舍生取義,才換來現在和平美好的生活,將這些優秀的事跡融入高校的思政課堂,有利于愛國主義教育,能夠增強大學生的憂患意識。世界雖安,忘戰必危,要時刻牢記先輩們的英勇事跡,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要求
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他們的發展關乎著中華民族的復興和國家的強大。高校是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場所,需要培育出符合時代發展的后備軍。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要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就必須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中華優秀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蘊含的許多精神值得大學生們學習與思考,包含指導人們怎樣與自然和諧共生、如何處理人際關系等思想,為大學生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對其發展具有積極引導的作用。高校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現在社會高速發展,這就要求新時代大學生需具備很高的道德水平,所以教育發揮立德樹人的作用愈發突出。先立德,后樹人,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德治國的國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非常看重道德修養、君子的品行,其中很多精神值得新時代大學生學習。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挖其中內涵,與思政課堂充分有機結合,融入大學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促進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培養德才兼備的專業性人才。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堂的困境
近些年,各所高校都在嘗試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堂,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推進過程中仍有一些問題。
(一)外來文化沖擊
隨著網絡信息化時代的來臨,給外來文化在中國傳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傳播路徑。網絡對現代的青年人影響很大,各種各樣的信息鋪天蓋地,價值取向,文化形態,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國當代青年。外來文化的傳播使很多大學生對傳統文化不夠了解,對本土文化認識淺顯[3]。網絡里一些不良的文化正在侵蝕當代大學生的思想,不斷對大學生的思想防線帶來挑戰。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大學生更加熱衷于追求新奇的西方文化,而忽視了經典而又優秀的傳統文化。當代大學生接受新鮮事物能力比較強,許多外來文化受到當代大學生的追捧和喜愛,這些外來文化不斷地充斥著他們的生活,潛移默化地改變著青年們的價值觀念,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外來文化的影響下,一部分大學生過度追求奢靡生活,不思進取,攀比心極其嚴重,崇洋媚外,缺乏了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影響其正常進步。
(二)大學生對傳統文化重視程度不夠
就當前社會發展的速度而言,越是發達的地區生活節奏越快,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變得浮躁起來,很難耐心去學習傳統文化。現在大學生學習的目的大多數為了學分,而去學習他們認為有用的專業課技能,卻忽視了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原因是傳統文化的學習往往需要大量的時間,現在的大學生認為這樣浪費了時間而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學習也就慢慢變的功利起來,認為只要學好專業技能就能有一個好工作,而忽視了精神層面的建設,他們所忽視的正是支持他們進行工作的精神動力。另外,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程度不足。受時代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不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認為其不夠先進,從而重視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忽略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活動。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受就業壓力的影響,課余時間更多地選擇考取一些職業技能證書、參加技能培訓等,在有限的時間內大學生很難參加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活動,久而久之他們對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致就降低了,實踐的興致也隨之降低。
(三)高校課程設置比較單一
就高校的課程設置上而言。在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過程中,高校的教育模式顯得過于陳舊單一,主要依賴課堂教學來實現這一目標。這種教育方式過于強調學生對經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而忽視了傳統文化本身所蘊含的精神價值。盡管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課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相關課程已經開設,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不夠完善和立體,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相對片面淺顯,甚至成為一種裝飾品。高校的師資力量不足,大部分教師都是通過講授一些理論知識來進行授課。在實踐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缺乏靈活性,缺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與國學相關的廣泛普及講座,校園內傳統文化氛圍的塑造不夠濃厚,未能有效提升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缺乏足夠的精力去講授傳統文化知識。在高等教育的課程設置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并未覆蓋所有院系和專業,而是更傾向于涵蓋文科類或特定專業領域。同時,大部分高校都將學生選課的標準限定為學習成績好、綜合素質強等方面。盡管部分高等教育機構提供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選修課程,但并非所有大學生都有機會參與,而且這些選修課程的受眾范圍有限,其覆蓋面和廣度并不十分廣泛。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堂的幾點途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堂是傳承文化的重要舉措,可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二者有機融合,可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一)堅持正確思想引領,抵御外來文化影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堂必須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引領方向。在接受外來文化時要用科學辯證法,辯證地去處理外來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關系,避免學生在接受外來文化和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全盤吸收或者全盤否定。辯證地去學習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也能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客觀的定位,吸收更好的文化融入思政課堂,使大學生能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熱愛傳統文化。
(二)優化師資隊伍建設,完善課程體系建設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老師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實施者,是知識的傳播者,學校應該重視傳統文化的師資隊伍建設,重視思政老師的傳播傳統文化的功能,培養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師,著重打造創新型教師隊伍。學校應多組織開展傳統文化培訓講座,以提高教師的文化修養,教師理論水平的高低影響著教學效果,只有教師做到終身學習,勤于思考,才能做到理論的更好輸出,因此教師的文化積累不可忽視。師資隊伍應該年輕化地建設,目前,很多高校呈現出老年教師多于中年教師,中年教師多于青年教師的局面,這樣的師資隊伍雖然有豐富的經驗,但面臨后繼無人、生產力下降的情況,為了避免此類事情發生,應重視培養青年教師的隊伍建設,為了更好的文化傳承。
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多方面的建設,學校在思政課堂的建設中應多加入傳統文化的元素,充分利用本土資源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引領的關鍵資源,展開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中所凝結的文化氛圍與價值觀念會對生活在其中的人有深入的影響,合理運用,可以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能夠更好地引領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4]。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應該設計和其專業相關的傳統文化的思政課堂,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其以后工作生活能夠更好地傳播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三)開展傳統文化思政教育實踐活動
教學實踐是高校思政課堂的重要環節,在實踐中學生們能夠更好地掌握知識理論,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應用中去。目前,許多高校都相對忽視了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實踐活動這一重要環節,導致傳統文化的傳播發展受限,導致傳統文化不能很好地融入思政教育中。針對這種現象學校應該多開展各類教育實踐活動。首先,學校應該注重思政課的校內實踐,開展專題講座、知識競賽等,讓學生參與進來,從實踐中學習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其次,思政課堂應發掘當地的傳統文化、紅色文化,與其有機地結合,還可以適當地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請當地傳統文化傳承人和學生進行互動等。最后,注重課堂與社會相結合。利用學生業余時間,開展社會實踐,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主題,對優秀的小組進行表彰。
結語
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與時代精神美德的完美融合,憑借其深厚的底蘊和深刻的哲學思考,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啟示和思考,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塑造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和智慧的形象,成為永不停歇的民族精神之魂。這種教育方式過于強調學生對經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而忽視了傳統文化本身所蘊含的精神價值。因此,大學生在當今時代必須肩負起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深入挖掘傳統文化資源、不斷推動傳統文化精神持續發展的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總而言之,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堂是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J].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2019(00):3-13.
[2]單敦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路徑研究[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2,41(10):103-105.
[3]陳迪哲,王儒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課堂路徑探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6(05):168-172.
[4]李楠,吳鑫玥,許珊,等.中國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2,43(23):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