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本質要求,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的關鍵。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作為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一體兩翼”中的重要一翼,尚存在治理效能低下、利益分配不均、組織文化欠缺等建設困難。針對上述問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要通過強化主體參與、聚焦人才供給、加強文化建設等路徑優化,促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
關鍵詞:職業教育適應性;產教融合;共同體
引言
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新階段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2022年5月,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強調“提高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及人才成長規律相適應的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性”。提升職業教育的適應性是實現其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求,而加強教育與產業的合作、實現教育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則是提升職業教育適應性的關鍵途徑。作為產教融合新型跨界組織的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不僅是橫跨教育與產業兩大系統支撐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也是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支撐職業教育深層次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一、基于職業教育適應性的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的內涵與實踐邏輯
(一)職業教育適應性與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的內涵
適應性,是一個生態學術語,是生物體與環境表現相適合的現象。職業教育的適應性是指職業教育要遵循社會經濟發展規律、教育發展規律以及個體成長規律,緊跟技術創新和產業優化升級方向,動態調整職業教育人才供給的規格和質量,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
共同體,是一種社會組織形式,它具有自己的制度和文化,可以為成員提供安全感和歸屬感、機會和資源以及穩定和秩序。2023年7月,教育部發布的《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指南》(下稱《指南》)明確指出,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由龍頭企業和本科高校、職業學校牽頭,聯合行業組織、學校、科研機構、上下游企業等共同組建,跨區域產教融合新型組織形態。
(二)職業教育適應性與行業產教融合0n5W9bw8KWMQP1MOrZcyAkjsAYZdgyf0cd7tfiqci6g=共同體的關系
職業教育適應性是指職業教育要與經濟社會以及外部環境之間保持動態平衡,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種適應性分為外部適應、內部適應和可持續適應[1]。外部適應是指職業教育應與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外部環境因素緊密結合,主動適應新的發展模式、技術變革和生產要素配置,服務國家戰略、區域發展和產業升級,實現“教育界”與“產業界”的跨界融合。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就是職業教育適應外部環境的一種關鍵載體。內部適應是指職業教育通過優化其功能定位、組織架構以及發展模式,確保教育體系不僅能夠響應外部環境的需求,同時也能遵循其內在的發展邏輯,從而實現自我完善和持續進步。職業教育在跨界融合的過程中,要保持教育的本心,人的全面發展是職業教育最終要實現的目標。因此,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要通過與產業的良性對接,提升人的職業技能,實現知識與技能的流動和增值。可持續適應是指職業教育要培養具備靈活應對工作場所迭代升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包括職業關鍵能力、自我學習能力以及良好的身心素質等特點,實現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要根據產業鏈分工對產業人才供給進行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服務。綜上所述,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是職業教育適應經濟社會等外界環境的重要載體,同時職業教育自身的深層次改革以及技能勞動者素質的提升也是推動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實現科技創新發展、人力資本躍升、產業轉型升級的內生動力。此外,基于職業教育適應性的全生命周期人力資本培養,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三)基于職業教育適應性的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的實踐邏輯
1.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是職業教育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隨著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系統對于教育系統人力資源的供給規格和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職業教育需要進行一場全面的革新,包括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全方位地再造,才能滿足新質生產力對新型勞動者的要求,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2.深化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要“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形成產教良性互動、校企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圍繞國家重大戰略,緊密對接產業升級和技術變革趨勢,形成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不斷優化職業教育供給結構、健全多元辦學格局、協同推進產教深度融合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3.探索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是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創新舉措
2022年12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新階段職業教育改革“一體、兩翼、五重點”的一系列重大舉措。其中,“兩翼”即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2023年7月教育部發布11項現代職教體系建設改革重點任務,其中“打造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作為一項重點任務,將是新時期重塑我國職業教育體系、深化產教融合的重要推手。
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的歷史演進與現實審視
(一)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的歷史演進
產教融合作為一種順應社會發展需求被職業教育重視的辦學模式,并非新生事物。我國職業教育先驅炎培先生就曾主張“大職業教育主義”,他提出“辦職業學校的,須同時和一切教育界、職業界努力地溝通和聯絡”。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正是這一思想在當今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中的最好體現,通過政、校、行、企之間的資源共享、利益共沾,充分調動各方參與職業教育改革的積極性,最終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之間的無縫銜接,助推新技術、新經濟、新業態穩步落地。
從建國初期的“半工半讀”,到改革開放初期提出的“產教結合”,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我國的職業教育也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革新產教合作的方式。2005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為職業教育人力資源供給模式的根本性轉變提供了政策依據。全國各地職業院校紛紛開始實踐“訂單式培養”“校企合作學院”“校中廠”“廠中校”等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為社會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隨著校企合作的深入,職業院校逐漸發現單一的院校和企業校企合作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社會對于人才快速迭代的需求,開始嘗試聯盟式的校企合作,職業教育集團應運而生。為推動職業教育集團內部治理體系的構建和完善,國家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關于深入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意見》等政策鼓勵和規范職業教育集團的建設,教育部也遴選了2批299所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培育單位。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職教集團1499個,其中有行業性職教集團1202個,占集團總量的80.2%。由此可見,職業教育集團特別是行業性職業教育集團為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的建設奠定了基礎[2]。
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作為新階段職業教育改革“一體兩翼”中的關鍵一翼,將承載起職業教育類型教育的“縱向銜接、橫向貫通”的重要橋梁作用。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在橫向上要保持與行業組織、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保持密切的合作,通過項目共研、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等方式,實現教育與產業有機融合,共同發展;在縱向上要推進職普協調發展,打破職業教育的內循環和職教學生的固化身份,共同體內的高水平高等學校要探索招收共同體內職業學校畢業生和企業一線優秀職工,攻讀本科、專業學位研究生,提升學歷層次,暢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通道。
(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的現實困境
1.結構松散,治理效能難發揮
根據《指南》要求,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是由一家行業龍頭企業牽頭組建,聯合一所高水平高等學校、一所職業學校牽頭建設,跨區域廣泛吸收相關行業組織、學校(含職業學校和普通高等學校)、科研機構、上下游企業等單位參與建設的跨領域、多元主體產教融合新型組織。參與共同體組建的學校、行業、企業都有各自的權屬關系和各自的組織目標,總體上說,共同體之于各參與主體,僅是一個意向上的合作同盟,對其毫無約束力和制度力。僅憑成立時制定的共同體章程、成立的領導小組(理事會或董事會)、設立的秘書處或辦公室等工作協調機構,很難確保共同體建設期間績效目標的達成效果。且共同體由龍頭企業牽頭,整合自身領域內的資源尚且未知,若要跨領域資源整合,如沒有完善的內部協調機制難度就會更大。
2.多元主體,利益分配難協調
產教融合是教育界與產業界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共贏發展的互利性活動,要避免“淺層次”的合作就是要讓資源整合實現的附加值能夠合理分配。以往的校企合作經常會出現“兩張皮”“壁爐效應”,企業積極主動性不足,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要求以龍頭企業為申報主體,就是希望從政策上引導企業作為產教融合建設主體參與共同體的建設,提升企業在共同體建設中的話語權。由于高校與企業在科研創新、生產實訓、項目開發等各項工作中的貢獻難以進行量化,即便共同體提前約定了成果轉化分配的標準和規范,在實際操作層面還是會出現利益分配不均衡的現象,影響共同體成員單位參與共建的積極性[3]。
3.成員疏離,組織文化難融合
組織文化是組織成員共同認可和遵循的價值體系。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的參與單位少則幾十家,多則幾百家,如此龐大的群體要形成一個共同的價值信念需要長時間的磨合。雖然大部分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制定了章程,并定期召開董事會或理事會商討重大事項,根據需要召開成員大會向成員單位通報共同體重要決定,以便聯絡成員之間感情。但實際操作中,共同體成立大會開得轟轟烈烈,年度工作會議往往流于形式,走過場現象明顯,不少成員單位將參會當作是一種負擔而不是共同體內部的信息交流,資源互利的良好平臺。組織的文化決定組織的行為,成員單位之間關系疏離,組織共生共贏文化的缺失,容易導致共同體內部凝聚力不夠,成員單位對組織的信任度大打折扣,使共同體成為一個空架子,不利于各方資源的整合。
三、基于職業教育適應性的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路徑
(一)強化主體參與 推動共同體長效運行機制
組織結構決定組織功能。如何實現“1+1>2”的組織績效,取決于組織的架構是否能實現組織的宗旨目標,是否符合組織成員的根本利益。首先,要建立根據共同體的不同發展階段,制定近期規劃和中長期規劃,明確現階段所要實現的組織目標和奮斗路徑,做好頂層設計。其次,建立多方參與的管理機制,要推動行業企業等多元主體真正參與共同體建設,尤其是牽頭申報的龍頭企業要扮演好共同體內總協調的角色。再者,要完善內部利益分配制度,確保共同體內部的利益按照各參與主體的貢獻大小進行合理分配。
(二)聚焦人才供給 探索“三教”協同創新范式
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就是要通過統籌協調教育界和產業界的資源,將人力資源儲備的全生命周期打通。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要推動人才資源規格層次與行業企業人才需求的精準匹配,使人才供給成為共同體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約數。共同體內企業與職業院校可以通過現代學徒制培養、現場工程師培養計劃等職業前置培養模式開展人才共育;本科院校除了搭建技術協同創新平臺外,可以探索校企協同培養專業學位碩士、博士研究生;共同體成員的高校,可以面向行業企業員工開展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從而有效實現“三教”協同,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
(三)加強文化建設 打造行業共同體文化品牌
斯米瑞奇認為,“文化”是一個群組的內在屬性或性質,是一系列組織行動背景的相當穩定的既定前提、共有信念、意義解釋和價值取向[4],文化是組織凝聚的黏合劑,文化是一個組織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脈。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是企業、學校、行業組織、科研機構、政府等參與的協作系統,而真正的協作只能從成員共同追求的目標中產生,共同體應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為成員表達意見搭建平臺。同時,深度挖掘行業內文化育人的元素,定期舉辦成員單位之間文化活動,通過共同體文化品牌的培育,增進成員對組織目標的認可和對共同體文化的認同,消除不同性質成員之間的隔閡,有效提升共同體組織內部的共生效益。
結語
我國經濟社會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發展階段,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新時期人才強國戰略是時代賦予的新使命。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精準對接行業需求,是新時期職業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行業產教融合體作為新時期職業教育改革的關鍵一翼,需要參與各方通力合作,創新合作模式、發展新動能,為實現教育現代化和人才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建國.基于職業教育適應性的高職產業學院邏輯理路與優化策略[J].教育與職業,2023,(16):50-54.
[2]許世杰,崔發周,張帥.構建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國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工作研討推進會綜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30):58-63.
[3]鄧琳佳,宋志平.高職產教融合共同體建構的價值邏輯、實踐難點及推進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3,44(28):20-27.
[4]理查德·斯科特,杰拉爾德·F.戴維斯. 組織理論:理性、?然與開放系統的視?[M],北京:中國???學出版社,201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