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初中英語總復習教學普遍存在知識零散割裂、教學低效耗時的情況。許多初中英語教師在多年的復習教學實踐中,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總復習模式,即“三輪復習法”。第一輪“過教材”,以教師講授為主,按照教材分冊復習詞匯、語法等重點知識;第二輪“專項訓練”,對學生進行語法專項訓練和針對中考題型的專項訓練,教師隨后進行講評;第三輪“考前綜合訓練”,對學生進行考前模擬訓練,強化他們的應試技巧,調適考前心理。在這種復習教學模式中,教師鮮少從學段整體視角分析教材語篇內容、思考教材編排的邏輯和意圖,更未從育人的角度分析和關聯語篇內容,由此導致復習教學碎片化和淺表化,缺乏整體性和邏輯性,未能落實課程的育人價值,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總而言之,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初中英語總復習的目標和價值內涵,在復習教學中聚焦“育分”而非“育人”。即使部分教師有育人的理念,也缺乏具體、可操作的復習方式和策略。針對上述問題,本文提出了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話題整合式復習,并以整合教材內容后形成的話題“Feelings and Moods”為例,探究話題整合式復習的策略和實踐。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課標》”)指出,英語課程要引導學生整合性地學習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進而運用所學知識、技能和策略,圍繞主題表達個人觀點和態度,解決真實問題,達到在教學中實現主題意義的探究、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教育部,2022)。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話題整合式復習應運而生。該復習教學策略的基本思路是根據2022年版《課標》子主題,以《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2011年版《課標》”列出的24個話題為線索,打破初中學段原有教材單元的劃分,將相同話題的內容進行重新整合,形成符合學生的認知邏輯且貼合學生生活經驗的“新”的學習單元。在復習教學中,教師以語篇為依托,以主題意義為引領,通過聽、說、讀、寫等教學形式推進整體教學,引導學生探究主題意義。該復習教學策略旨在激活學生通過初中階段英語學習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幫助他們自主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和對主題的整體認知,發展思維品質,提高分析和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實現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開展聚焦主題意義探究的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充分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智慧,發展他們主動思維的意識和水平,促進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郭穎等,2019)。因此,與傳統的“三輪復習法”相比,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話題整合式復習具有明顯的優勢,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
第一,內容的整體性。通過整合相同話題的內容,形成新的學習單元,避免了知識的碎片化,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第二,情境的連貫性。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以語篇為依托,按照單元整體推進的方式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在一個連續的情境中學習和運用知識解決真實問題。
第三,教學的遞進性。話題整合式復習分聽說課、基礎閱讀課、拓展閱讀課和寫作課四種課型,可分別用一個課時完成,課時與課時之間的語篇內容具有邏輯性和遞進性。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先進行前置復習,再在課堂上積極主動探究主題意義,并于課后繼續拓展鞏固。這樣的復習教學更具有邏輯性和深刻性,既能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又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改變了傳統復習側重“講知識、做練習”的課堂教學模式。話題整合式復習課時結構及內容分布如圖1所示。
第四,學習的主動性和有效性。學生在探究主題意義的過程中提升了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在真實的語境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真實問題,實現知識的內化與運用,發展了核心素養,由此改變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大大提升了復習的有效性。
以人教版初中《英語》(Go for it!)為例,教材共五冊,包含55個單元(不含Starter Units)。在研讀和分析教材所有單元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可以依據2011年版《課標》列出的24個話題,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教材內容,進行情境的基本創設和內容的邏輯關聯分析,整合形成14個貼合學生生活和經驗的話題,即14個“新”學習單元(見表1)。
在此環節,教師要深入理解教材語篇內容,挖掘主題意義;通過對比、分析和意義關聯,提煉出能夠激發學生思考和探究的“新”單元主題意義,引導學生產生進一步的認知和情感體驗。
在此環節,教師要根據整合后的教材內容進行主題情境創設和邏輯關聯分析,整合或選編具有邏輯關聯、層次遞進的語篇,將“新”學習單元涉及的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學習策略等有機融合起來。只有通過創設真實且有意義的情境,學生才能在情境中體驗和理解語言的實際運用。因為情境是學生實現意義建構的平臺(曹輝,2007),只有在生活化的學習情境中,學生才能切實理解知識的價值(余文森,2017)。
2022年版《課標》強調,教師要深入解讀和分析單元內各語篇及相關教學資源,建立單元內各語篇內容之間及語篇育人功能之間的關系,形成具有整合性、關聯性、發展性的單元育人藍圖(教育部,2022)。在單元目標的統領下,教師要根據各語篇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秉持英語學習活動觀,按照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三個層次,設計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教學活動。同時,教師應推動“教—學—評”一體化設計與實施,確保活動的開展有利于單元目標的達成。
下面以整合后的話題“Feelings and Moods”為例,闡述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話題整合式復習具體實施。
教師整合了初中教材中三個單元的內容形成了“新”學習單元,即表1的話題5“Feelings and Moods”。該話題涉及情感與情緒兩個方面,情感包括對人和對事物的情感;情緒則包括影響情緒的因素、情緒表達、情緒管理。該單元的內容結構與內在邏輯如圖2所示。
“Feelings and Moods”屬于2022年版《課標》“人與自我”主題范疇中“做人與做事”這一主題群,涉及子主題“自我認識,自我管理,自我提升”“情緒與情感,情緒與行為的調節與管理”;也屬于“人與社會”主題范疇中“社會服務與人際溝通”主題群,涉及子主題“良好的人際關系與人際交往”。該單元內容的復習教學旨在引導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語言表達自我的情感情緒,并能夠接受他人的建議,學會處理與管理自己的情緒,從而不斷地豐富自我、完善自我。
該學習單元的主題情境如下:
這一周對于Hao Yu來說是不同尋常的一周。他期中考試成績不理想;在班級籃球賽中出現失誤,擔心被踢出球隊;他的家人在周末舉行了一次庭院拍賣(Yard Sale),賣掉了陪伴他多年的一些物品,他非常不舍……這些生活中的點滴都給他帶來了情緒上的波動。不過,Hao Yu通過與朋友交流、和父母溝通、向專家求助等方式,妥善解決了這些情緒問題。他也從理論上學習了如何管控負面情緒,從而努力完善自我。
該情境的創設始終緊緊圍繞意義建構,且與教材內容及學生生活密切相關。根據該學習單元的主題意義和邏輯關聯分析,教師確定了五個教學語篇(見表2)。
教師基于教材,依據創設的話題情境,整合教材語篇內容,融合該話題涉及的基礎語言知識等創編了語篇1—3的內容。語篇內容在主題意義的引領下基于教材又突破了教材的制約,符合2022年版《課標》對于充分利用和有效開發教材資源的要求(教育部,2022)。語篇4和5則是教師根據話題情境的內在邏輯,選擇課外語篇改編而成,以使話題語篇內容具有整體性、邏輯性和遞進性。
該學習單元的五個語篇圍繞單元主題,從不同角度談論情感和情緒,各語篇之間相互關聯,構成三個子主題(如圖3所示)。各語篇圍繞單元主題和子主題展開,課時之間既相對獨立又緊密聯系。將零散的知識內容有意義地聯系起來,構建基于主題的結構化知識,發展語言運用能力,形成對情感情緒的正確認識和價值判斷。
根據以上分析,該單元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經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能夠:
① 在語境中談論對身邊的人、事物乃至對家鄉的情感,談論人的各種情緒,以及影響情感和情緒的因素;
② 在生活中遇到問題并產生不良情緒時,運用所學語言來表達自己,與人溝通交流,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
③ 從理論的角度來認識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帶給人們的影響,掌握將消極情緒轉化為積極情緒的方法,學會管理和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
④ 仿照范例,以書面形式描述自己遇到的問題,與人溝通、交流來解決問題的過程,以及從中獲得的經驗。
在上述學習目標的指導下,學生在單元學習中完成對主題內容的學習理解、描述闡釋、分析總結和遷移創新,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深化對主題的認知,建構主題意義。多層次的理解和表達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層層遞進的認知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最終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2022年版《課標》提出推動實施單元整體教學,圍繞單元主題,充分挖掘育人價值,確立單元目標和教學主線(教育部,2022)。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通過聽、說、讀、寫等多樣態的教學方式推進單元整體教學,引領學生深入探究主題意義,使他們的核心素養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全方位發展。在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要準確把握教、學、評在育人過程中的不同功能,樹立“教—學—評”的整體育人觀念。注重各教學要素相互關系的分析,設計并實施目標、活動、評價相統一的教學(教育部,2022)。
基于單元教學目標和“教—學—評”一體化理念,該學習單元的教學設計活動方案如下:
為達成單元目標①,需要檢測學生能否圍繞主題進行認知和交流,能否梳理出生活中影響情感和情緒的各種因素并形成結構圖。相應活動設計如下:
[語篇1聽說活動] 聽對話1,獲取Hao Yu在庭院拍賣中被賣掉的物品信息,以及他對這些物品的情感,并能運用目標語言進行描述;談論自己最不舍的一件物品,運用目標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和不舍的原因。
[語篇2聽說活動] 聽對話2,獲取影響情感和情緒的因素,并進行結構化整理;談論并梳理在日常生活中影響自己情感和情緒的因素以及自己的處理方式。
[設計意圖] 以上活動以聽說的形式展開,旨在將該主題下的語言知識初步結構化,同時達到初步建構主題意義的目的,為探究該單元主題意義打下基礎,達成單元目標①。
為達成單元目標②,需要檢測學生能否運用相關的閱讀策略獲取Hao Yu在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及Mr. Hunt的建議,并進行概括整理;能否梳理出表達問題、向他人尋求幫助、給他人提出建議的基本框架結構;能否運用所學語言準確表達自己遇到的問題,能否為他人提出合理建議。相應活動設計如下:
[語篇3閱讀活動] 通過閱讀語篇3,獲取Hao Yu遇到的問題、原因及專家建議等信息,歸納總結關于問題及建議的結構化知識;根據文章結構總結如何有效地表達問題和給出建議;談論自己在生活遇到的某個問題,闡明是什么問題、對此有哪些感受、問題有哪些成因、同伴給出什么建議等。
[設計意圖] 以上活動以閱讀的形式展開,旨在將問題及建議的語言知識初步結構化,同時初步探究單元主題意義,達成單元目標②。
為達成單元目標③,需要檢測學生能否運用相關的閱讀策略獲取負面情緒產生的原因、轉變負面情緒的方法;能否認識到負面情緒對健康、對生活等帶來的危害;能否有效將情緒轉化的方法遷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形成正確的行為和態度。相應活動設計如下:
[語篇4閱讀活動] 通過閱讀語篇4,獲取負面情緒產生的原因及影響,化負面情緒為積極情緒的重要性、方法、結果等詳細信息;談論自己具有負面情緒的最難忘的一次經歷——發生了什么?感受如何?是什么原因產生的?影響是什么?如何處理的?情緒管理得如何?現在有沒有更好的方法?為什么?
[設計意圖] 以上超越文本的活動是引導學生對自我情緒管理的深入探究:領悟到情緒沒有好壞之分,只有積極和消極之分,既要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也應該用更加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尋求處理和管理情緒的方法,實現對該主題完整的認知和意義建構,從而實現單元主題意義探究,達成單元目標③。
為達成單元目標④,需要檢測學生能否根據閱讀范例提取的寫作框架,運用本主題下積累的語言來描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感受、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以及從中獲得的認識或經驗等。相應活動設計如下。
[語篇5以讀促寫活動] 通過閱讀思考問題“What happend? How do you feel? How do you solve problems? What lessson can you get?”等,厘清文中故事的脈絡;討論并提取文中的寫作框架,基于該框架,運用所學語言探討并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處理方法、處理結果及自己從中獲得的認識;完成寫作任務。
[設計意圖] 以上讀寫結合的活動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語言描寫生活中引發負面情緒的事例,能夠理性看待問題,思考有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積累經驗,從而完成本單元的學習與主題意義的表達,達成單元目標 ④。
上述所有活動均圍繞認識情緒、接受情緒、處理情緒和管理情緒的行為態度這一主題展開,將相關的語言知識結構化,引導學生關聯生活,深入思考,運用相關知識來解決真實問題,形成正確的行為態度和價值判斷,真正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最終達成單元目標。通過聽、說、讀、寫多樣態教學形態引導學生在完成各層次活動、探究主題意義的過程中復習語言知識,同時促進學生在該話題下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的提升,最終實現該話題的意義建構、主題的完整認知和思維的同步發展。
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初中英語話題整合式復習是在 2022年版《課標》理念引領下的總復習教學創新探索。經過前期實踐檢驗,該復習方式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復習效果,為他們在高中學段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真正實現了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落地。話題整合式復習也對提升教師教學創新能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教師嘗試將該復習方式用于一個單元結束后的復習和一個學期結束后的階段復習,同樣成效明顯。同時,教師運用話題整合式的理念,嘗試從整體視角來閱讀和分析新學期的教材,整合教學內容,分析和挖掘整本教材內容的主題和邏輯主線,引導學生從整體視角理解教材,學生的思維品質得以提升。總之,話題整合式復習有利于學生系統掌握語言知識、主動進行意義建構、深化對主題的完整認知,有助于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到實處。
曹輝. 2007.“情境”的教學意蘊[J]. 中國教育學刊, (1): 57—59.
郭穎, 張金秀, 徐國輝. 2019. 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實踐例析[J]. 中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1—6.
教育部. 2011.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 [S].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教育部. 2022.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余文森. 2017.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玉梅 成都市青羊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初中英語教研員,中學高級教師。
覃文勝 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初中英語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