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重要的理解性語言技能,良好的閱讀學習體驗對提高學生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和文化意識至關重要。非虛構類文本蘊含多樣的主題和豐富的跨學科知識,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課堂教學中以非虛構類文本開展拓展閱讀教學,有助于學生在語言學習的基礎上積累知識、發展思維、拓寬視野。然而,筆者在教學觀察中發現,許多教師在開展非虛構類文本閱讀教學時,仍存在教學目標形式化、課堂教學模式化、教學處理碎片化等問題。《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強調實踐英語學習活動觀,著力提高學生學用能力。為此,教師應設計具有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使學生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一系列融語言、文化、思維為一體的活動,獲取、闡釋和評判語篇意義,表達個人觀點、意圖和情感態度,分析中外文化異同,發展多元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提高英語學習能力和運用能力(教育部,2020)。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開展非虛構類文本閱讀教學,有助于教師設計邏輯關聯、層層遞進的活動,充分發揮教學實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非虛構類閱讀教學具有以下特點:在教學內容上,以主題引領,教師圍繞語篇主題創設情境,學生在真實語境中,圍繞主題進行意義探究,將知識學習和技能發展融入主題意義探究中;在學習方式上,學生通過深度參與一系列相互關聯、循環遞進的活動,實現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遷移中創新;在教學設計上,強調基于教學內容,深挖文本背后的主題內涵,并進行“教—學—評”一體化設計,落實英語課程育人目標。
具體來講,教學設計可包含六個層次(梅德明、王薔,2018)。第一,圍繞主題創設語境,激活已知,提出問題。第二,根據所提出的問題整合零散認識,在梳理細節信息的過程中獲取新知識。第三,在細節梳理的基礎上,概括、整合、重組信息,形成新的知識、知識結構或概念。第四,圍繞主題和所形成的新的知識結構,開展語言實踐活動,對所獲得的關聯信息進行整合性的闡釋、輸出、表達,再通過不同形式的活動來內化語言。第五,內化語言后,基于具體語境,分析語言結構、表達方式,以更好地表達和表現主題,走向深度學習。第六,在遷移創新的活動中,將所學的知識和能力遷移到新的生活情境中,分析和解決真實問題。
以下筆者將結合《麗聲英語百科分級讀物(第11級)》Real Heroes的閱讀教學案例,闡述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英語閱讀教學設計實踐。
《課標》提出,教師在研讀語篇時要重點回答What、Why、How層面的三個基本問題(教育部,2020)。
What層面的語篇研讀關注語篇主題及內容。Real Heroes為人物傳記,語篇內容屬于人與社會主題范疇下“對世界、國家、人民和社會進步有突出貢獻的人物”子主題內容。該文本介紹了三位擁有堅定理想信念的英雄人物埃米莉·戴維森、羅莎·帕克斯、納爾遜·曼德拉及他們的事跡。雖然每個人物的經歷各不相同,但他們都擁有高尚的品格和堅定的信念,為追求人權和社會進步作出卓越努力。
Why層面的語篇研讀關注寫作意圖。該文本旨在通過介紹人物為追求自由、平等、公正而不懈奮斗的真實經歷和他們不畏艱險、挺身而出、百折不撓的精神,使讀者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英雄。該文本在拓寬學生知識面的同時,能為學生樹立榜樣,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英雄觀,關注社會發展,做有堅定理想信念、有社會責任感、為社會進步貢獻力量的人。此外,該文本還提醒學生不忘前人奮斗,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How層面的語篇研讀關注文體特征、內容結構和語言特點。文體特征方面,該文本為非虛構類文本,體裁為人物傳記,作者按照時間順序列舉事件,通過梳理事件背景、經過和結局,記述了三位人物的真實經歷,突出了傳記類文本的真實性。內容結構方面,該文本結構清晰,為典型的“總—分—總”結構,整體由五部分構成:第一部分簡要概括了人們對“超級英雄”的典型印象,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第二部分闡釋了“真正英雄”的定義,即真正的英雄是即便不被多數人理解,仍能堅持信念、不懈努力的人;第三、四、五部分詳細講述了三位人物的真實經歷,其中第五部分再次強調“真正英雄”的內涵,與第二部分相呼應。語言特點方面,作者使用了較多短語和歷史相關詞匯,如suffragette、campaign、segregation等,使得故事內容豐富、語言精練;行文主要使用一般過去時;修辭方面,作者用到了雙關的手法,體現出傳記類文本的文學性。此外,文本還配有大量插圖,畫面生動具體,與文字信息互為補充,在激發讀者閱讀興趣的同時,有助于讀者發揮想象,深入理解文本主題意義。
為進一步明確學生已有基礎和學習需求,教師進行如下學情分析。授課對象為年齡在12至13歲的初中生,求知欲強,思維活躍,有較高的表達欲望和較強的英語會話能力,班級整體英語水平較高。但是,學生此前較少接觸傳記類文體閱讀材料,相關背景知識匱乏。此外,文本篇幅較長,生詞較多,可能會給學生閱讀造成阻礙。
基于語篇研讀和學情分析,教師設定了本課教學目標,以統領語篇教學內容,規劃教學活動,實施持續性評價。
在本課學習結束時,在學習理解方面,學生能夠:理解和識記故事中的核心詞匯;按時間順序獲取、梳理、整合事實性信息,準確把握故事背景、過程和意義,列出故事的完整時間線,形成結構化的知識;借助上下文和插圖,理解故事情節。在應用實踐方面,學生能夠:根據關鍵詞,從不同方面簡要介紹人物;通過小組活動,與同伴交流信息,合作分析人物的精神品質,歸納他們成為“真正英雄”的原因;解釋與闡述對重要語句的理解。在遷移創新方面,學生能夠:結合基于時代背景的新情境,就書中重要細節展開角色扮演或模擬采訪,復述人物經歷;通過個人思考、同伴討論和小組分享,利用語言支架,合理評價人物經歷和行為,形成自己的感悟和反思。最終,學生能夠通過本課學習,學習人物的寶貴品質,樹立正確的英雄觀,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學會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1)基于語篇的學習理解類活動
課前,教師播放英文歌“Something Just Like This”,幫助學生進入英文學習狀態。上課伊始,教師由歌曲中提到的超級英雄引入“英雄”話題,讓學生說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激活他們與主題相關的已有知識。接著,教師創設主題情境,讓學生快速感知與注意文本話題,激發學生興趣和學習期待。隨后,教師指導學生觀察讀物封面,獲取書名、作者、封面照片等細節信息,并說出他們對三位人物的了解,激活學生已有的背景知識。然后,教師請學生自主提問,談談還有哪些想要進一步了解的問題。
完成上述環節后,教師指導學生查看目錄(目錄內容見表1),有意識地獲取與梳理文本主要內容和信息組織結構,形成整體感知。
然后,教師指導學生快速閱讀文本第一、二部分內容,概括“超級英雄的特點”和“真正英雄的定義”。接著,教師指導學生圍繞文本第三、四、五部分開展拼圖閱讀,并將全班學生分為三組,分別完成針對不同人物的學習單填寫任務(如表2所示),按時間線梳理人物經歷。
小組活動后,教師組織全班進行信息交流,總結文本內容,共同完成整本書學習單(見表3)填寫任務。在拼圖閱讀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合理分解閱讀任務,讓他們帶著明確的目標和具體的任務閱讀,實現自主學習、互相傾聽、彼此分享。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梳理、提取和共享信息,高效完成對文本內容的整體學習,初步概括和整合信息,提高了學習動機,培養了合作精神。
(2)深入語篇的應用實踐類活動
基于學生在上一環節對文本信息的梳理、概括與整合,教師選取文本中的句子,讓學生解釋并闡述自己的理解,從而引導學生回顧和提取人物關鍵信息,關注重要詞句和修辭手法,品讀和感受人物傳記的文學性,加深對內容的理解。
教師設問如下:
Q1.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sentence “Real heroes become heroes by doing a difficult thing—they stand up for what they believe is right.”?
Q2.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sentence “Emily is remember for the dramatic part she played in fighting for women’s rights.”? And what is “the dramatic part”?
Q3.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sentence “Rosa Parks made a big stand just by sitting down”?
接下來,教師組織學生組成四人小組,分工合作,以思維導圖的形式介紹文本中的一位人物。為提高課堂效率,教師提供思維導圖基本框架作為支架,如圖1所示。學生借助可視化圖示,再次從不同方面簡要介紹書中的英雄人物,分析他們的貢獻和他們身上的寶貴品質,對文本信息進一步分析和判斷、內化和運用,既鞏固所學內容,也為之后推進遷移創新類活動做鋪墊。
而后,教師借助插圖創設語境,讓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對之前所學的信息進行深入加工,就人物經歷中的重要細節完成角色扮演或模擬采訪活動。教師創設的情境如下:
① 為引起人們對婦女選舉權的關注,埃米莉·戴維森在賽馬場上被國王的馬匹撞死。假設你身處當時的社會,你會如何談論和評價這件事?
② 1996年,羅莎·帕克斯被授予“總統自由勛章”。假設你生活在那個時代,你會如何為她編寫頒獎詞?或者,假設你是當時的羅莎·帕克斯,你會作出怎樣的獲獎發言?
③ 假設你是一位在納爾遜·曼德拉獲釋現場的記者,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此活動旨在復現文本中的重要內容,賦予學生與文本相關的某種身份,從側面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和品質,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實現對所學知識的內化與運用。
(3)超越語篇的遷移創新類活動
在本環節中,教師要求學生借助在上一環節繪制的思維導圖,以口頭表達的方式復述文本中最觸動自己的人物的生平事跡,并分享自己的思考。為幫助學生順利產出,教師給學生提供了可參照的表達框架作為支架。
活動1:Think and Retell
① Retell the story of the real hero you admire by using your own words.
② Give your opinion on his / her actions.
③ End by explaining what you have learnt from him / her.
活動2:Think and Share
T: Do you think real heroes’ stories truly inspire you? If so, what are your reflections?
Useful expressions:
From the hero’s story / heroes’ stories, I learn about that …
I think …
I need / I hope / I will …
該活動旨在引導學生對不同人物的生平事跡和性格品質作出合乎邏輯的評價和論證,重溫文本主題,把握文本主旨,進而關注作者的寫作目的及寫作態度,并由英雄人物的經歷聯想到自己的生活,向對社會有突出貢獻的人物學習,樹立崇尚英雄、為社會進步貢獻力量的信念。
最后,為幫助學生回顧并反思整節課的學習收獲和對主題的把握情況,教師設計并發放自評表(見表4)。通過學生自評反饋,教師可以診斷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和內化程度,以便改進教學方式,優化活動設計。
基于整節課的學習內容,教師設計如下作業:根據所學內容,給文中的一位英雄人物寫一封不超過100詞的信,表達你想對這位英雄人物說的話。
該讀寫結合的作業任務旨在將輸入過渡到產出,使學生在書信寫作這一特定語境中,基于文本主題,進行與主題內容相關的產出,發揮創造性思維,鞏固話題表達,加深批判與評價的能力。從學生后續提交的習作中可以看出,他們較好地把握了文本主題,深切體會了英雄人物的經歷和品質,與作者產生了共情。這不僅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和思維廣度,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了德育的目的。
本節課嘗試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設計非虛構類文本閱讀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通過略讀、細讀、獨立閱讀、合作閱讀、小組討論分享等方式獲取文本信息,理解文本內容,探究主題意義,并通過可視化思維工具建構結構化主題知識,基于所學進行評價和反思。由此可見,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教學活動基于語篇展開,相互關聯,循環遞進,不斷深入。學生在有情境、有層次、有實效的活動中進行問題解決和意義探究,在基于真實情境的多元活動中逐步內化和運用語言,鍛煉批判思維和創新思維,最終樹立正確價值觀,獲得心靈滋養、情感共鳴和思想升華,實現本課的育人目標。但由于課時有限,學生的討論尚不充分。如條件允許,建議整本書閱讀教學以兩至三課時為宜,以給學生留出更充足的時間進行思考、討論和輸出。
教育部. 2020.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 [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梅德明, 王薔. 2018. 改什么?如何教?怎樣考?高中英語新課標解析[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曹娜 沈陽市教育研究院高中英語教研員,中學高級教師。
葛麗萍 東北育才學校超常教育實驗部校長,中國教育學會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遼寧省中小學學科帶頭人。
吳鵬飛 東北育才學校英語教師,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