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不同于城市研究的傳統視角,本研究從敘事學視角提出“城市即故事”的新理念,并圍繞城市的故事化認知、故事化敘事、故事化傳播三個理論命題,提出一套認知城市、建設城市、傳播城市的理念、路徑和方法。文章提出:首先,城市就是一個講故事的空間,是一個具有可閱讀性、可溝通性、可體驗性的故事空間;其次,故事城市由人、事、物、場、境五個維度構成,應立足于此五維模型展開規劃;最后,講好城市故事須從故事城市的五維模型出發,圍繞資源、定位、內容、傳播、行動五個方面進行戰略規劃和傳播。
【關鍵詞】城市敘事 講好中國故事 城市戰略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4)8-066-09
【DOI】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4.8.009
城市作為全人類五大文明標志之一,是人類日常生活的精神家園,是國家敘事的基本單位,是全球化競爭的國家名片。講好城市故事不僅是講好中國故事的落點和抓手,更是講好中國故事的核心內容和重要表征。目前城市敘事研究主要有兩種取向:哲學取向和方法論取向。哲學取向是以城市敘事為研究目的的研究,在文學理論、傳播理論和語言學領域較為普遍。方法論取向則將城市敘事作為一種全新的建筑和設計方法,多置于建筑敘事學、城市空間敘事、景觀敘事和城市設計等方法論背景下展開。本研究從敘事學視角進行城市形象研究,從城市敘事的哲學取向和方法論取向出發,提出“城市即故事”的新理念,這既是一種分析、閱讀城市的哲學視角,也是一種城市更新的方法論。講好城市故事首先涉及如何認識城市、建設城市與傳播城市三個基本問題。本文圍繞城市的故事化認知、故事化敘事、故事化傳播三個理論命題,提出了一套認知城市、建設城市、傳播城市的理念、路徑和戰略方法。
一、城市的故事化認知:城市即故事
城市是一個綜合且復雜的系統概念,對于城市的描述往往限定于某種特定學科或專業角度。目前,對城市的定義主要遵循兩種路徑,一是基于地理及規劃學科,二是基于社會人類學?;诘乩砑耙巹潓W科的城市是實體層面的城市概念,基于社會人類學的城市則是文化層面的城市概念。
地理學中的城市是指“地處交通方便環境的且覆蓋有一定面積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結合體”,[1]如我國的《城市規劃基本術語標準》(GB/T50280-98)將城市定義為“以非農業產業和非農業人口集聚形成的較大居民點,包括按國家行政建制設立的市、鎮”,城市具有一定的空間性、區域性和綜合性。規劃學科的城市則是指空間結構與社會結構的結合,是一個可以量化的物理空間,是由各種類型的建筑或構筑物以及公共設施所構成的區域,如美國城市規劃學者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將構成城市的形體環境要素分為道路、邊界、區域、節點和標志物五個部分。[2](35-63)
社會人類學中的“城市”主要關注人的社會結構以及城市的文化結構。法國著名城市地理學家菲利普·潘什梅爾認為:“城市既是一個景觀,一片經濟空間,一種人口密度,也是一個生活中心和勞動中心,更具體點說,也可能是一種氣氛,一種特征或者一個靈魂?!盵3]學者張麗堂援引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伯內特·泰勒關于文化的定義,將城市文化定義為“人類生活于都市社會組織中,所具有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及一切都市社會所獲得的任何能力及習慣”。[4]美國城市理論學家劉易斯·芒福德對城市的描述則更加深刻:“城市不只是建筑物的群體,它更是各種密切相關經濟相互影響的各種功能的集合體,它不單是權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歸集?!盵5](309)同時,芒福德還指出:“如果我們僅研究集結在城市墻范圍以內的那些永久建筑物,那么我們就根本沒有涉及城市的本質問題?!盵5](309)在芒福德看來,城市的意義與本質不僅在于它的物質形式,更重要的是城市所具有的傳播和延續文化的功能。
根據以上兩類城市研究路徑,目前城市研究主要圍繞物質性建設和精神性表達兩大主線展開,基本形成了四大研究傳統:建筑—規劃—地理、歷史—文化、媒介—信息、品牌—營銷—旅游。各個研究領域基本秉承物質與精神、人與環境二元對立的價值觀,進行城市建設、規劃和傳播的研究,因此導致物質和精神上的“千城一面”現象。本文從敘事學的角度提出“城市即故事”的本體論認知,重新解讀“城市”的概念,深入揭示城市的本質意義。
在城市的起源中,神話故事與城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城市的形成源于神話的建筑化(神廟以及祭祀場所的建造),甚至轉化為雅典的慶典活動與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泛雅典游行、酒神節等)。在神話與城市的關系中,神話為城市賦予意義,而城市則為神話提供經驗傳遞的途徑,這也是故事城市概念得以成立的原因?!俺鞘屑垂适隆?,表意是一個哲學意義上的城市本體論思考,實質上是對人與城市關系的思考,反映了都市人群與城市的互構關系。
城市究竟是什么?創立都市社會學的芝加哥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埃茲拉·帕克指出城市不是什么——“城市不是許多單個人的集合體,不是各種城市設施,比如街道、建筑物、電燈、電車等的簡單聚合,也不是各種社會組織,諸如教堂、醫院、法庭、學校等的簡單聚合,不是,都不是”。[6]他強調:“總之,城市絕非簡單的物質現象,絕非簡單的人工構筑物。城市是自然的產物,更是人性的產物。”[6]人是什么?美國修辭學家肯尼斯·伯克和美國傳播學者費舍爾關于人的論斷為敘事研究奠定了堅實的本體論基礎??夏崴埂げ苏J為:“人是使用符號的動物,人的‘符號使用’特征最終決定了人的語言是象征行動?!盵7]費舍爾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人是講故事的動物?!盵8]講故事,是人的語言活動,因此也是象征行動。敘事是在場,人一出生就處于敘事中,他對外界甚至對自己的認知都需要通過敘事。
正是在“講故事的人”的哲學人性觀觀照下,本文提出“城市即故事”的理論命題,表達對人和城市關系的哲學思考,其包含的具體內涵有:第一,“城市即故事”,意味著城市不是在大自然里天然生長出來的,而是人類社會的創造物,城市和人一樣,故事一直在場,且必須通過故事敘事才能誕生、發展、更新、延續;第二,城市本身就是一個講故事的空間,城市活在一系列故事世界之中,故事是城市的精神性文本,城市是故事的物質性表達;第三,城市規劃建設的依據是好故事;第四,城市對好故事的選擇受到歷史、文化、現實等因素的影響;第五,城市根據一個故事的可能性和忠實性來規劃設計它的合理性。
“城市即故事”作為一個新命題,是對一個城市的故事化認知,體現了城市的可閱讀性、可溝通性和可體驗性等特征。首先,城市具有可閱讀性。對城市故事文本的閱讀,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觀察城市的視角,通過特定文本的閱讀可獲取某種城市意象,將這一意象與現實生活中的城市相疊加便形成一幅關于城市的空間圖景。其次,城市具有可溝通性。芒福德認為,城市中最有意義的活動即是對話,對話是城市生活的最高表現形式之一,“若從較高的形式上給城市下一個定義的話,那么最好莫過于說城市是一個專門用來進行有意義的談話的最廣泛的場所”。[9](586)芒福德從人文主義和生活溝通的角度,指向城市的居住與交流價值。[10]麥奎爾則提出了“媒體城市”[11]的概念,其和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課題組提出的“可溝通城市”,都強調了城市是一種聚合多重網絡的介質,媒介完全嵌入城市,城市就是媒介,城市的可溝通性體現了城市故事背后的話語交流和互動。故事和話語是敘事學的兩個基本概念,故事是話語的題材,話語是故事的表達形式。[12]故事相當于一種話語媒介,用以強化道德范式,探究事物的形貌和意義,并使身份和地位的概念具象化。而話語則具有表現社會互動、人際交流、上下文情景化、社會意旨過程等多重屬性。[13]故事與話語相輔相成,彰顯了城市的可溝通性。再次,城市具有可體驗性。城市作為人際互動、人際關系發生的故事場所,是能夠提供人類身體體驗機會的社會生活聚集地。人類的身體感知活動融入城市空間,同時調動多種感官與城市互動,充分體驗城市的精氣神和城市文化,從而形成城市精神、地方感、家園感。每個城市都以獨一無二的方式被人們所體驗,城市是一系列故事的合集,城市的可體驗性就體現在城市故事語境的體驗融合中,無論是歷史故事還是建筑故事,抑或生活故事,人們唯有置身于城市語境之中,與故事產生某種意義上的情感聯結,方能通過故事感知城市,體驗多維立體的城市,進而真正走進城市。
綜上,以故事的視角研究城市,具有全新的意義。故事在城市和建筑內上演,其歷史遺跡是故事的佐證。故事既有歷史意義,又具現實情懷。故事不但可以為場所設計提供題材與內容,還可為場所賦予精神與意義。“城市即故事”這種故事性表達,作為城市認知的一種視角,探索都市人群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城市想象)之間的深層關系,不僅是對城市文本的表達,也是對含有歷史信息的城市空間形態、歷史建筑、文化景觀的表達,通過對建筑形式、空間形態、符號語言等的分析,理解其中隱含的文化脈絡。因此,城市的故事性表達可以為城市空間的實體建構提供一種文化參照。
二、城市的故事化敘事:人、事、物、場、境五維模型
21世紀的現代城市在高度與規模上取得了勝利,但在建筑形式與地域文化上卻趨于同質。從敘事學視角來看,建構故事城市,涉及城市建設的故事化轉型。根據環境記憶心理學,故事城市是居民、事件、建筑、空間場所、意境與時間的有機組合,對故事的閱讀便是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再次建構。故事城市的構成維度具體包括五個方面:人、事、物、場、境。其中,人是城市的靈魂,事是城市的記憶,物是城市的身體,場是城市的行動,境是城市的氣質。
1. 城市的靈魂:人
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提及城邦(城市)誕生原因時指出,人因追求善業而聚居,從而誕生了城市。[14]在人與城市的關系中,人是關于城市本質的終極命題。第三版的《韋氏大詞典》將“城市”定義為:“一個團體的人構成一個在政治上有組織的共同體,一個比較有永久性和高度有組織的中心?!睆目档碌膶嵺`觀出發,“人是目的,而城市,僅僅是滿足人之所以為人的工具”。[15]在帕克看來,“龐大的城市結構雖然復雜,但它其實是發端ObMC/aOnMv5KXN18L0wvoZi4eE7DVd3/54xlXEXv0uI=于人性的,是人性的表現形式”。[16]認識城市的本質要“從人性的歷史性、全面性,城市本身的歷史性、全面性,以及人與城市的歷史性、系統性互動出發”。[17]由是觀之,人在城市中的核心地位毋庸置疑,無論是將城市視作物質性建設或是精神性表達,歸根結底,城市是人居中心,城市必須是屬人的城市,人才是城市的本質與靈魂。
然而,“城市,通過國家化與資本化的雙重路徑,逐漸退化為冷冰冰的城墻、建筑與街道”,[15]現代城市中的人卻愈發感到“他們自己‘是陌生人并覺得害怕’,身處在一個他們過去從未制造的世界上,這個世界對人類直接指揮的反應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小,也比任何時候都缺少人類的意義”。[9](586)政治和資本導致城市異化,“非人”城市由此誕生,一座座現代化“空城”的出現、城市宣傳片中“見物不見人”的現象印證了這一事實。“非人”城市失去了城市之所以為城市的理由,而故事城市呼吁人的主體性回歸,幫助城市找回靈魂,因而城市的故事化建設首先要做好城市的人物敘事。
故事城市里的“人”可從多個維度進行分類,從時間維度上可分為歷史人物和當代人物,從空間維度上可分為原住民、外來移民和游客,從利益相關者的角度可分為管理者和生活者。綜上,故事城市中的“人”主要包括以下五類群體:歷史名人、當代名人、城市管理者、城市生活者(原住民+外來移民)和游客,而從職業類別上可進一步細分為歷代管理者、革命者、科學家、教育家、文藝家、體育明星、英雄模范、道德模范、國際友人及其他著名人物10個類別?!耙驗橐粋€人,愛上一座城”,講好城市故事的核心就在于講好人的故事,城市的人物敘事要基于上述分類,有目的、有方法地綜合運用各種表達方式,全方位塑造人的形象,讓城市真正因人而興。
2. 城市的記憶:事
城市是人們集體記憶的場所,[18]靠記憶而存。一個城市的集體記憶,是人們對城市認知的結果。故事城市的研究正是對都市人群的集體失憶與城市文脈斷代所作出的回應。記憶留存與文脈延續是故事城市的兩個核心,前者是對都市人群的精神觀照,后者則注重城市的空間類型與形式建構。記憶的保存是城市人群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個心理活動,是都市人群對抗身份焦慮的工具,同時也是喚回集體認同與歸屬感的號角;而歷史文脈則是一個城市的內在生長邏輯與動力源泉,其所具有的延續性不僅保證了城市的獨特(異質)性,還是對抗城市同質化的有效手段。二者的結合還原了城市的本質,即城市不僅是人類的居所,還是心靈的棲息地。
根據環境記憶心理學研究,人對環境的印象和記憶分為三個層次:物、場、事,人們的記憶內容首先是在環境中發生過什么事情,其次是發生在哪里,即環境的場所,最后才會回憶環境的外觀和細節。[19]美國建筑學家亞歷山大亦指出:“一個地方的特征是由發生在那里的事件所賦予的?!盵20]城市作為一個歷時性的存在,其歷史的記憶、集體的記憶、社會的記憶,均可通過事件得以記錄保存。作為現實和歷史之間張力的抓手,每一個城市事件都飽含著人們的集體記憶與價值判斷。而城市故事就是純粹意義上的城市事件,一座有故事的城市,就是一座有歷史記憶、文脈傳承、價值認同、情感寄托的精神家園。由是,城市事件是城市記憶的凝結和喚醒點,其天然具有“聚媒”特性,是城市故事化建設的重要抓手。
城市事件類型多樣、劃分標準不一,國內外學者多從事件內容出發對其進行分類,本研究基于我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歷史事件分類標準,將事件分為以下九類:政治事件、軍事事件、經濟事件、教育事件、體育事件、文化事件、生態文明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綜合事件,其中綜合事件特指具有其他事件全部或部分特征的綜合性城市事件,如世博會、奧運會等。講好城市故事就是要從城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入手,從歷史和現實梳理城市事件群,深挖其背后的精神內核和價值意蘊,進一步構筑人民關乎城市的集體記憶。
3. 城市的身體:物
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在其著作《筑·居·思》中指出,“人類的建造以棲居為目標”。城市歸根結底是要成為人類的棲居地,而作為建造結果的建筑及由此衍生的各類實物是城市之為城市的基本表征。然而,拉圖爾卻指出“城市中的一切卻不可見”,[21]以此諷刺了傳統城市研究中“物”的持續缺席。[22]近年來,人文社科領域的物質性轉向推動“物”回歸到城市研究的視野中。城市作為人居中心,“既是個體安放身體、進行日常生活、建構社群認同的實體空間,也是勾連個體與社會、地方與全球虛擬網絡的交流中樞”,[23]物質性與虛擬性成為當下城市研究的一對關鍵詞。本研究不欲對數字時代的虛擬城市進行探討,而是以城市物質屬性分析故事城市的物質構成。
列寧指出:“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盵24]該定義從兩個維度界定了物質:首先,物質本身的客觀實在決定了其本質屬性;其次,物質還包含我們認識和實踐的具體對象,比如傳播中的符號、工具、信號等由物質組成的具有形和實的對象。[25]因而,物質不僅包含具有實體的物體,還包含非實體的符號、工具、信號等。
作為城市身體的“物”是構成城市的基礎元素,其既包含具有實體的城市物體,也包含非實體的城市符號。實體的物是城市最直觀的形象體現,非實體的城市符號是傳播城市形象的重要元素。基于品牌理論和旅游經濟學理論,本研究從自然風物、遺跡遺址、地標建筑、文化作品、美食以及馳名商標六個維度對物進行分類。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自然風物不等于自然環境,更多是指向當地生態環境下繁衍的特色樹木、花草、動物等自然物,而文化作品則是指圍繞當地風土人情創作的詩詞歌賦、繪畫、舞劇、小說等所有的文化藝術作品。“建造不只是獲得棲居的手段和途徑,建造本身就已經是一種棲居”,“詩意地棲居”是海德格爾對人類生活理想圖景的描繪,故事城市呼吁“為愛而建”,呼吁充滿人性和愛的詩意建造,通過建筑性敘事書寫獨特的城市歷史,通過符號敘事彰顯城市特色。
4. 城市的行動:場
場是一個城市空間故事的概念,亞歷山大指出“城市是包容生活的容器,能為其內在復合交錯的生活服務”。作為包容生活的容器,城市既由各種物質實體構成的空間組成,又內嵌了日常生活行為與事件發生的環境——場所。[26]其中,空間概念更強調外在于人的客觀實體,場所概念更強調屬人的主體在場,后者相較于前者增添了一份社會人文屬性。海德格爾在《物》《人,詩意地棲居》《筑·居·思》等文章和著作中提出,只有當空間被賦予豐富的象征意義后,才能夠成為體現空間性的場所。海德格爾關于場所的哲學性思考及其向城市和建筑領域的理論輻射,為整體性思考人與環境/城市空間的關系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場所概念以及人與場所的關系日益受到重視,場所的日常生活性、地域原真性、社會體驗性等越來越成為城市研究者探討城市景觀塑造與城市特色溯源的關鍵維度。由是,場所和空間的對峙構成了空間研究的基本雙重思維,一個是有異在性的空間,另一個是有價值性的場所。學者任平從出場學視域指出,兩者之間碰撞和搏斗的最后結果就是場域,他提出場域是空間和場所兩者辯證張力的合力,并提倡將場域作為空間和空間生產理論研究的現實出發點。[27]
場域的概念源于物理學,經過不同學科的豐富發展,形成了社會心理場域、社會學場域、生態場域、城市場域等分支理論,這些場域理論均強調場域的有機開放和動態平衡。[28]因此,城市不是一個簡單的、靜態的對象,對城市的解讀和規劃要綜合考慮城市的整體性、開放性與動態性,要借助地方特色恢復場所感,通過建立與地方的文化聯系,在缺乏差異化的建筑世界中恢復場所感。杜雁等綜合多種場域理論,進一步指出場域的本體構成包括“主體(人類個體或群體)、對象(與主體直接作用的客觀世界物質要素)、場所(包括地理位置信息以及產生作用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非物質要素)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作用方式”。[28]綜上,場域是城市的閾限空間,是有影響力的結構性空間與自主性的個體共同建構的功能空間。功能各異的“場”有機結合,構筑出城市整體結構與第一印象,對“場”進行梳理,可以對城市全貌有一個更加系統的認知,有利于整體形象體系的建構。
作為閾限空間的場域需要具備公共性、可達性、舒適性和場景性等基本條件,綜合愛德華·蘇賈的第三空間理論和城市場域理論,本研究從自然空間、生活空間和話語空間三個維度提出故事城市的四個場域,即物理場、文化場、社交場和輿論場,并基于空間使用和城市發展,將其具象化為公園與廣場、教育場(大中小幼及各類教育機構)、“五館一街”(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科技館、美術館、歷史文化街區)、大型商圈與產業園區、媒體輿論場五個類別。而在故事城市視角的觀照下,場域敘事的意義在于突破資本邏輯下的空間生產觀,使“冰冷”的空間鮮活起來,培育城市真正的生命空間以滿足現代人蓬勃發展的個性需求,全方位建構居民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5. 城市的氣質:境
馬克思曾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談到“人按照自己的物質需求從事生產,同時,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29]荷蘭哲學家、國際美學協會前主席海因茨·佩茨沃德認為“美起源自鄉村,而美學則源自城市,城市生活是美學學科存在發展必不可少的土壤”。[30]自18世紀早期歐洲社會開啟的大規模造城運動,其目的就是讓審美原則和審美理想從精神性的文化藝術拓展到全部自然界。[31]城市作為文化工業的有機容器和后現代美學中的“景觀社會”“第三空間”,完成了美學對生活世界的下遷和城市日常生活的上移,由此形成了具有視覺鏡像和審美體驗的城市藝術品。故事城市內容建設的最后一個維度即從城市美學角度敘述城市的氣質——境,這里的境指的是一種審美意義上的城市鏡像,一種集有形景觀與無形文化、內在意象和外在形象于一體的城市美學境界。
循著海因茨·佩茨沃德所提出的城市和美學之間的源流關系,城市美學之境的發展歷經了藝術文本—城市文化—城市哲學—城市美化運動—城市秩序等一系列具有審美思想、哲學觀念、文化價值體系和生態景觀功能的理論探討和應用實踐。波德萊爾、阿倫特和本雅明基于文化研究視角提出城市是藝術家最好的隱身之地,他們筆下的城市“浪蕩子”“閑逛者”代表著遠離權力政治的城市“隱居者”形象,實際扮演著文化守望者的角色,“由此生成了各種文化作品,如小說、抒情詩、繪畫、散文、隨筆、攝影、電影等”,[32]他們是閱讀并闡釋城市文本的重要視角。1960年,凱文·林奇借助環境心理學和美學視角考察城市,出版了城市哲學發軔之作《城市意象》,他指出每個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的個性,“我們需要的不是一種簡單的組織,而是有詩意、有象征性的環境”。[2](168)1984年,日本哲學家今道友信在其論著《未來的美學》中正式提出作為學科概念的“城市美學”,并為這一研究奠定了人本主義傾向。后來的西方城市美學研究主要基于佩茨沃德的城市文化哲學、詹姆斯·科納的景觀建筑美學和后現代地域主義理論等城市美學理論,構建出哲學基礎、意義分析與景觀批評相結合的城市美學之境。
基于城市美學理論,故事城市的“境”之維指融合了人文環境、生態環境和科技環境的城市美學境界,其具體包括城市文化和形象個性、城市生態景觀及智能城市場景三個部分。城市文化和形象個性構成城市人文之境,具體指向由歷史和環境共同塑造的城市性格和城市精神,表現為民眾對城市理念層面的核心認知,如“英雄城市”成為新時代武漢的關鍵詞;城市生態景觀構成城市生態之境,具體指向城市的自然環境和交通環境,由城市自然風貌及城市天際線、林際線、林冠線、地緣線①組成;智能城市場景構成城市科技之境,主要回應城市數字化這一城市發展新革命,具體指向城市科技發展水平和智慧城市建設水平,由民生服務、城市治理、產業經濟和生態宜居中各種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場景組成。正如美國哲學家阿諾德·伯利恩特所言,城市不僅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外部環境,而且是我們內在主體性和感覺經驗的延伸,城市和我們由此結合成一個完全的意義整體。[33]因此,講好中國城市故事要深入城市內里,從城市浩蕩的歷史和萬千民眾中提煉精神內核,在故事中呈現城市壯麗的風景和便捷的交通,用極具科技感的智能場景敘述城市數字化發展進程,實現城市與人的完e9NHXGGGYkYsxBt8yc5Iug==美融合,向世界展現中國城市美學。
三、城市的故事化傳播:五維戰略傳播方法
1. 有什么:故事城市IP資源戰略
法國學者卡普佐夫在17世紀中葉提出IP概念,狹義上指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文化產品或文化形象,廣義上指一切可IP化的品牌、產品,個人、團隊、企業,職業、行業、地域、符號等資源要素。目前國內關于城市IP的打造多著眼于單個大IP(如人物、地標、旅游景點、重大事件等),缺乏系統性梳理和整合性運營。實施故事城市IP資源戰略的重點在于整理城市現有故事資源,回答有什么的問題。城市IP資源是城市發展建設和對外傳播的落腳點和發力點,發掘和提升城市IP資源將為城市運營指明方向。通過對城市地域特點和歷史文化特征進行追溯挖掘,明確城市內核的文化基因,據此進行現代化、時尚化、形象化、數字化的故事演繹,創造出特征鮮明且具品牌價值的城市IP,這是提升城市形象的前提。
本研究基于“人—事—物—場—境”的城市IP分類標準和“國際級—國家級—省級—市級”的城市IP分級標準,提出城市資源戰略的IP開發模型(見圖1)。這一模型有助于打破城市傳統標簽,重塑城市DNA,借助城市IP的文化價值與粉絲效應,吸引客流,聚集人氣,為城市其他戰略提供資源支持和文化基礎。
根據以上模型,提出故事城市IP資源“三步走”開發戰略:第一步,進行城市故事資源庫基礎建設,從人、事、物、場、境五個維度對城市現有資源進行盤點,建立城市基礎資源庫,打造故事城市數據開放平臺,向參與城市建設的專業人士和公司開放,奠定智慧城市敘事的數據基礎;第二步,進行城市故事資源IP開發,提煉城市特殊的異質故事資源,確定故事城市建設的稀缺、核心、優質資源,打造故事城市IP資源“域牌榜單”,奠定故事城市的品牌化發展基礎;第三步,圍繞城市故事IP故事核,進行現實世界與故事世界的結合,不斷深化故事城市敘事能力建設,打造城市IP故事世界,奠定故事城市的產業鏈—價值鏈基礎。
2. 是什么:故事城市定位戰略
定位戰略自美國營銷學者杰克·特勞特于1969年正式提出以來,其間經歷了定位、占位、搶位、插位、重新定位等多個理論發展階段,逐漸成為打造企業品牌、城市品牌乃至國家品牌的核心戰略。故事城市定位戰略要回答城市“是什么”“不是什么”的問題,其核心是“有所為有所不為”,通過城市發展戰略進行選擇、取舍、堅持、放棄等,使城市身份地位清晰化。城市定位構成城市發展和形象傳播的基本內容、整體要求與發展方向。城市定位不僅涉及城市建設工程,也涉及城市傳播工程;不僅是一個規劃工程,更是一個策劃工程;不僅要聚焦當下的形象塑造,更要面向未來的理想愿景,城市定位規定了城市形象傳播的“硬內容”與大方向。
在移動化、碎片化、去中心化的網絡傳播背景下,人們的時間和注意力成為稀缺資源,而城市唯有找到準確的定位,方可在“千城一面”的“水泥花園”和無休無止的信息洪流中脫穎而出,跨界出圈,如“數智杭州”“英雄城市”“休閑成都”“音樂維也納”“時裝巴黎”等,均因明確而獨特的定位形成了注意力效應。因此,回答城市是什么的問題關鍵在于確定城市的差異化發展定位。
事實表明,最能彰顯城市差異化的并非城市經濟結構或城市規模,而是其優勢文化和特色文化,因為“基于文化的優勢是最難以替代和模仿的,也是最持久和最核心的發展資源”。[34]因此,故事城市的差異化定位戰略,要基于比較優勢、排他優勢、優先戰略、差異化戰略等理念,決定城市做什么與不做什么。通過對城市某些功能的強調、提升與優先發展,形成城市的功能定位、性質定位和形象定位。在確定城市定位時,既要從城市長久發展的穩定性來考量定位的整體系統性和相對確定性,又要注意城市發展的動態變化,強化定位的可調整性和可溝通性。
3. 說什么:故事城市內容戰略
新媒體時代,“內容為王”受到了一定的挑戰和質疑,但其依舊是抵擋“渠道為王、流量為王、產品為王、技術為王”等沖擊的最佳方案,如河南衛視的“中國節日奇妙游”、大唐不夜城的“盛唐密盒”等作品的火爆出圈,就證明了好內容依舊是產品最強大的生命力。在故事城市建設中,回答說什么的問題,即要求城市建設者保持內容定力,深耕內容戰略,建構故事城市建設的內容體系。
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互聯網內容供應商)誕生以降,內容作為互聯網發展過程的關鍵詞之一,一直被置于社會文化和經濟發展中至關重要的位置,備受學界關注。新聞傳播學界對內容的關注,則多聚焦各類內容生產主體,從技術發展革新和社會發展需要的角度出發,探討內容生產模式的迭代、內容生產體制機制的調整完善、不同形態內容產品的生產策略等議題。其中,內容生產始終是文化產業和媒體的“看家本領”和核心競爭力。
當下,內容生產模式經歷了PGC、UGC、OGC、PUGC、MGC等模式的多輪轉向。2022年以來,GPT模型、Midjourney模型等一眾生成式AI的快速迭代標志著AIGC時代的到來,而伴隨AIGC到來的是內容生產者的“機器恐慌”,被AI替代的可能性成為衡量內容生產價值的標準之一。值得強調的是,AIGC并沒有創造性提出思想或觀點的能力,內容生產者的原創性內容始終擁有最強大生命力。因此,在AIGC時代,我們更應以開放共享的思維,重視個體或小微團隊的內容創造,突破技術“黑箱”操縱,打破資本邏輯宰制,打造多元主體協同的內容生產模式,讓內容生產競爭力真正得以釋放。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從確定故事內容、豐富內容生產主體、找準內容生產模式、搭建內容生產平臺、完善內容生產機制五個維度制訂故事城市建設的內容戰略。在城市故事內容確定上,應基于城市資源,結合當下社會文化流行趨勢,深度挖掘城市可能出圈的故事,找到城市故事的“強勢模因”并在城市的核心故事底本上展開故事內容創作。在內容生產主體上,應充分發揮各類內容生產者的主觀能動性,將市民、游客等自媒體納入城市故事內容創作的隊伍中,鼓勵其用自己的語言和方式進行故事作品創作,由此建立最廣大的城市故事內容生產主體。在內容生產模式上,應突破UGC、PGC、OGC、PUGC、MGC、AIGC等單一模式限制,通過AIGC輔助,打造城市多元主體協同的內容生產模式。在內容生產平臺搭建上,應充分利用區塊鏈技術,秉持開放性和共享性,建構一個公益性質的城市故事創作全開放平臺。在內容生產機制上,通過以上維度的建設,再輔以政策法規的完善,即可建構一個開放、包容、透明、雙向互動的城市故事內容生產機制。
4. 怎么說:故事城市傳播戰略
城市的持續變化是傳播孕育的結果,引起城市變化的傳播模式包括“非語言的傳播(如公共藝術和建筑)”“人際傳播(如鄰里)”“媒體傳播(如大眾媒體、社交媒體、網絡媒體)”“公共傳播(如政策制定者和公眾之間)”等。[35]在此意義上,故事城市傳播戰略便是城市空間中人、事、物、場、境五要素之間的各類敘事實踐規制。
城市傳播正在從“見物不見人”的城市宣傳片向以人為中心的城市故事片轉型,故事化敘事是現代城市傳播的必由之路。由于網絡媒介所傳信息無遠弗屆,有效淡化了主流媒體和網絡媒體之間的界限,以及一、二、三乃至四線城市之間的界限,任何一座城市只要善用網絡媒體進行故事化敘事,就可以像淄博、西安、重慶、洛陽、哈爾濱等城市一樣跨界出圈。過去,城市形象傳播是一種規?;恼麄餍袆?,而現在的城市傳播是一種個體化的隨機性傳播。如短視頻作為一種社交新景觀,正在重新定義傳播,作為新一代社交語言,其將視頻單位從分鐘降至秒,萬物皆可拍、萬物皆可播,尤其是短視頻以日常生活為切入點,通過短平快傳播方式,成為城市形象傳播的基礎通道。移動媒介時代下的城市傳播呈現出場景化的特點,城市形象的生產過程既包含了參觀者在實體空間的城市體驗,也包含了基于手機文本產生的城市想象。
因此,故事城市傳播戰略要打造“多元主體,共同發聲,協同聯動”的敘事傳播格局,通過“公傳播與共傳播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國內與國外相結合,軟傳播與硬產品相結合”,打造故事城市線上傳播風潮,推動大型系列活動在線下開展,線上內容與線下活動有機結合互動,形成傳播合力。在內營造故事城市氛圍,在外打出“故事城市IP”旗幟,推出國內外民眾達成共識的“城市IP”擬人動畫形象,制作多語種版本的創意視頻,利用已有的城市元素開發影視劇、電影、游戲產品,制作工藝品、城市禮品等,實現軟傳播與硬產品的結合,并通過實施理念識別戰略、符號表征戰略、品牌網群戰略、視覺煥新戰略、活動識別戰略、景觀環境戰略等CIS戰略構想,達成對內提升城市認同,對外加強城市認知,共同提升城市品牌資產的戰略傳播目標。
5. 怎么做:故事城市行動戰略
法國戰略學家、軍事家博弗爾于19世紀提出“行動戰略”一詞,他在《行動戰略》一書中指出,戰略是一種思想方法,也是一種有效行動。戰略的目的就是使行動有效,行動戰略是總體戰略的積極方面。行動戰略的選擇主要考量目標、資源和行動自由三個因素,行動戰略的目的是要建立開展合理且有效行動的準則。基于博弗爾行動戰略思想,故事城市行動戰略要以增強居民和游客體驗感為目標,堅持國際視野、問題導向和本土行動,探索全民參與講好城市故事的行動自由,制定故事城市行動戰略的基本準則。
具體包括:以城市居民和游客為中心,充分學習以人為本的設計和提升城市體驗感的相關方法,不僅讓居民游客感到愉快,而且為他們創造真正的消費價值;城市文化貫穿行動過程,凸顯城市文化元素,彰顯城市精神氣質;強調城市管理者和全體市民的共同責任;建立城市跨職能統一目標運營團隊,將共同參與權擴展到整個城市,倡導一種全民參與講好城市故事的協作文化;使得游客體驗與城市總體戰略保持一致,創造性使用各種激勵政策,為參與者提供最大的行動自由;在尋找解決方案之前先尋找問題,重新界定問題和設計解決方案,與居民和游客產生共鳴;圍繞年輕群體流行的社交語言,建立城市打卡話題標簽、網絡梗、故事集,如“哈爾濱初雪”“哈爾濱俄餐廳”“去C牌城市占C位”等,增強游客體驗的價值感;確定行動價值的優先級,如哈爾濱寵溺“南方小土豆”;衡量游客體驗的影響,如與微博和攜程聯合推出“旅行趨勢榜”,衡量城市旅行滿意度是否帶來更多的流量和消費性支出;建立集OTA平臺、官方媒體、旅游愛好者、垂類創作者、普通游客等群體于一體的體驗團隊,線下體驗城市目的地,生產最新鮮的城市種草內容,進一步放大城市聲量,實現行動引流。總之,故事城市行動戰略要打通戰略傳播的最后一公里,以行動戰略達成戰略的實踐反饋,促成城市總體戰略的良性發展。通過講故事行動戰略讓城市總體戰略鮮活生動起來,從以不變應萬變轉向以變制變,實現從方針到行動的雙向良性互動。
結語
土耳其詩人納喬姆·希格梅曾言:“人的一生有兩樣東西是永遠不能忘卻的,即母親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惫适鲁鞘械难芯坎粌H可以發掘城市的文化價值與現實生活意義,還可以拓展城市管理者與設計者對現有城市空間的認知,明晰城市的特定身份,在新常態的城市更新進程中強化城市的獨特性與差異性,破解“千城一面”和文化同質問題,推動中國城市化建設邁向軟性建設階段,在全球城市競爭中書寫濃墨重彩的中國篇章。
參考文獻:
[1] 李伯重. 工業發展與城市變化:明中葉至清中葉的蘇州(上)[J]. 清史研究,2001(3):9-22.
[2] 凱文·林奇. 城市意象[M]. 方益萍,何曉軍,譯.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3] 菲利普·潘什梅爾. 法國·下冊[M]. 漆竹生,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183.
[4] 章友德. 城市社會學案例教程[M]. 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3:195.
[5] 劉易斯·芒福德. 城市文化[M]. 宋俊嶺,李翔寧,周鳴浩,譯.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6] Robert E. Pake. The City: Suggestions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Human Behavior in the City Environment[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15, 20(5): 577-612.
[7] Burke K. Language as symbolic action: assays on life, literature, and method[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6: 45.
[8] Fisher W R. The narrative paradigm: An elaboration[J].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1985(52): 347-367.
[9] 劉易斯·芒福德. 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M]. 宋俊嶺,倪文彥,譯.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10] 王華. 對話是城市的生命——劉易斯·芒福德城市傳播觀解讀[J]. 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4(2):104-109.
[11] 斯科特·麥奎爾. 媒體城市[M]. 邵文實,譯.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3.
[12] Genette G. The Pragmatic Status of Narrative Fiction[J]. Style, 1990, 24(1): 59-72.
[13] Teun A. van Dijk. Discourse studies and hermeneutics[J]. Discourse Studies, 2011, 13(5): 609-621.
[14] 亞里士多德. 政治學[M]. 吳壽彭,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3.
[15] 姚尚建.“人民”的城市及其指向——城市性概念的初步檢討[J]. 浙江學刊,2021(1):55-62.
[16] 羅伯特·E.帕克,等. 城市[M]. 杭蘇紅,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8.
[17] 陳忠. 關于城市化的哲學沉思——論城市哲學的建構[J]. 城市問題,2011(2):2-7.
[18] Rossi Aldo, Joan Ocdman.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M]. Cambridge: MIT Press, 1984: 130.
[19] 張楠. 城市故事論——一種后現代城市設計的建構性思維[J]. 城市發展研究,2004(5):8-12.
[20] C. 亞歷山大. 建筑的永恒之道[M]. 趙冰,譯. 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20:50.
[21] Latour B. Paris, Invisible City: The Plasma[J]. City, Culture and Society, 2012(3): 91.
[22] 戴宇辰.“物”也是城市中的行動者嗎?——理解城市傳播分析的物質性維度[J]. 新聞與傳播研究,2020(3):54-67,127.
[23] 孫瑋. 城市的媒介性——兼論數字時代的媒介觀[J]. 南京社會科學,2022(7):103-110,130.
[24] 列寧. 列寧選集:第二卷[M].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9.
[25] 秦瓊. 傳播的物質性視角下“人—物”關系考論——兼論數字文明的“對話性”[J].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9(6):142-149.
[26]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Genis loci: Toward A Phenom[M]. New York: Enology Ofarchitecture Rizzoli, 1980: 6.
[27] 趙強. 城市與空間哲學:問題、理論與建構——第二屆“空間理論與城市問題”全國學術研討會綜述[J]. 哲學動態,2011(9):109-110.
[28] 杜雁,梁芷彤,趙茜. 本體與機理——場域理論的建構、演變與應用[J]. 國際城市規劃,2022,37(3):59-66.
[29]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67.
[30] Heinz P. From the President[J]. Newsletter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Aesthetics, 2005, 28 (Spring): 1.
[31] 黃繼剛. 城市美學:經驗、理論與方法[J]. 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41(2):119-122.
[32] 海因茨·佩茨沃德. 符號、文化、城市:文化批評哲學五題[M]. 鄧文華,譯.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7.
[33] 阿諾德·伯利恩特,新蔚. 培植一種城市美學[J]. 第歐根尼,1987(2):51-66,118.
[34] 傅才武. 文化空間營造:突破城市主題文化與多元文化生態環境的“悖論”[J]. 山東社會科學,2021(2):66-75.
[35] Matsaganis M D, Gallagher V J, Drucker S J. Communicative Cities in the 21st Century[M]. New York: Peter Lang, 2013: 2, 3, 5.
Story City: Five-Dimensional Narrative and Strategic Communication of City
CHEN Xian-hong, LI Wang-chuan(1.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2.Institute for Creative Communication of the Chinese Story,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introduces a new concept, “City is 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ology, differing from conventional urban research. Based on this new concept, the study also proposes a set of concepts, paths, and strategic methods for recognizing, building, and transmitting city around three theoretical propositions: story-based cognition, story-based narrative, and story-based communication of the city. The specific points of view include five aspects and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First, the city is a storytelling space and a narrative space with readability, communicability, and experiential depths. Second, the story city is composed of five narrative dimensions, namely person, event, items, field, and environment. Building a story city should be based on the above five-dimensional model. Third, to tell the story of city, we must start from the five-dimensional model of the story city and carry out strategic planning as well as communication around the five aspects of resources, positioning, content, communication and action.
Key words: urban narrative; telling China’s story well; urban strategic communication
(責任編輯:呂曉東)
基金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講好中國故事與提升我國國際話語權和文化軟實力研究”(17JZD038);華中科技大學文科雙一流建設項目“社會治理與公共傳播創新團隊”“中國故事創意傳播研究院”基金資助
作者信息:陳先紅(1967— ),女,湖北黃陂人,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故事創意傳播研究院院長,主要研究方向:國家敘事與國際傳播、公共關系與戰略傳播;李旺傳(1998— ),男,湖南婁底人,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中國故事創意傳播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國家敘事與國際傳播、政治公關與戰略傳播。
① 自然風貌主要指城市自然景觀,如山河湖泊等自然景象;天際線指城市與天空相遇的界面,其表面張力代表了城市向高處生長的愿望;林際線指樹林或樹叢,花木邊緣上樹冠垂直投影于地面的連接線,是城市植物空間劃分的重要手段,通過林際線可形成大小不一的空間變化、忽遠忽近的景深、開辟透視線等;林冠線指樹冠與天空的交際線,城市建設中常通過不同樹形的植物,如塔形、柱形、球形、垂枝形等,構成變化強烈的林冠線;地緣線指城市交通線,即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軌道交通道等,直接反映了城市交通便捷程度與繁華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