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我國東部城市蘇州、杭州都是文化繁榮而在經濟發展上又走在前列的城市。無獨有偶,擁有2300多年建城史的西部城市成都,也因海納百川、兼容并蓄而始終保持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由此,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3月5日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布置下這么一個題目:“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這里面的人文經濟學。”
何謂人文經濟學?早在2006年10月30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刊發《“文化經濟”點亮浙江經濟》一文,富有遠見地提出:“所謂文化經濟是對文化經濟化和經濟文化化的統稱,其實質是文化與經濟的交融互動、融合發展。”文中還說,“古往今來,浙江人敏于挖掘文化傳統中的經濟元素和商業契機,善于向經濟活動中注入更多文化內涵,以文化的力量推動經濟發展。”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人文經濟學的新時代實踐,即在現代化道路中厚植人文底色,在人文與經濟的良性互動中邁向高質量發展。
當前,圍繞新時代人文經濟學,全國各地正在展開一系列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生動實踐。作為一種“世界通用語言”,新時代人文經濟學的“版權”屬于中國,但其創新成就和邁向現代化的機遇屬于全人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人文經濟發展的實踐樣本,對于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推動經濟和文化共同繁榮具有重要意義。
解碼:推動文化繁榮與經濟發展相融合的經濟學
文化與經濟,就好比人類社會發展的兩個車輪,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動社會進步。從人類歷史進程來看,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往往是文化存續的有力支撐,而人文價值則“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經濟發展中。文化與經濟,這兩個看似不相關的概念,是如何實現交融轉化的呢?
一方面,文化的作用在于以文化人。從廣義上講,文化包含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換句話說,一切經濟行為都是文化行為,一切商品和服務都有文化載體,一切財富都可以凝結為文化價值。比如,古絲綢之路不僅開辟了中國與相關國家的貿易往來之路,也在經濟貿易發展中開辟了各國文化交流、文明傳播之路。
另一方面,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性發展,本身也需要經濟支撐。文化的現代化既要傳承歷史文化,又要融合現代文明,體現的是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這要求我們增加先進文化供給,發展文化產業,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因此,所謂的人文經濟,就是對文化經濟化和經濟文化化的統稱。
縱觀歷史與社會變遷,文化與經濟的雙向互動由來已久。如《周易》云:“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如今,在諸如“文旅融合”“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等熱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兩者的緊密聯系。當然,人文經濟學遠遠超越了“文旅融合”的范疇: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到“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人文經濟學的發展與實踐不斷深化,這是一種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相融合的新發展觀,也是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的一把新鑰匙。

實踐:以文化人、以文興業、以文潤城
文化經濟化,就是要讓經濟融入人文,用經濟發展來豐富文化內涵。近年來,許多城市以不同的“打開方式”創新利用文化資源,推動人文與經濟相互融合,呈現出人文鼎盛與經濟繁榮的新態勢。
比如,蘇州將園林藝術、古典戲曲、傳統手工藝等文化遺產打造為城市金名片,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愛好者;西安大雁塔下,大唐不夜城步行街流光溢彩,仿唐建筑群高大富麗,數十臺唐文化主題演藝和行為藝術一步一景,已成為唐文化展示和體驗的首選之地;三星堆博物館新館、殷墟博物館新館、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等陸續開放,帶動了博物館熱不斷升溫;而城市書吧、農家書屋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持續擴展,豐富老百姓家門口的文化糧倉。這些生動實踐都彰顯出,只有強大的文化賦能才有高質量發展,才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
隨著我國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人民科學素養、人文素養、審美能力等有了顯著提升,同時也對精神文化產品的質量、品位、風格等有了更高要求。
2018年,成都提出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標,努力高水平建設文創名城、旅游名城、賽事名城,高品位打造國際美食之都、音樂之都、會展之都,提升成都文化全球影響力。此后,成都著力以文興業,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規模實現躍升,2023年在全球科技集群排名中居第24位;著力以文潤城,推動東安湖體育公園、天府藝術公園、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城市音樂廳等一批功能地標落成,成為城市文化符號的重要組成部分;著力以文惠民,建成博物館190多家,各類書店及城市閱讀空間計劃于2025年達到4000家,不斷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同樣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山東濟南則推出“‘泉’在濟南”系列活動,全域全方位激發文化魅力,以實際舉措讓文化“走心”,提升文旅消費活力。
經濟文化化,是指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融入文化元素。換言之,新時代人文經濟學的實踐,不僅僅是文化與經濟的簡單疊加,更是將豐富的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高速發展的巨大動力。
促進經濟文化化,必須進一步發展壯大文化產業,強化文化賦能,充分發揮文化在激活發展動能、提升發展品質、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中的作用。浙江的發展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浙江巧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造和經營城市,用文化的內涵包裝和經營產品,不僅發展和壯大了地方經濟,也保護和建設了江南水鄉、文化名城。比如,寧波的“紅幫裁縫”非遺傳人,將西服概念與東方制作技藝相融合,創立出新的服裝產業;溫州人憑借著“其貨纖靡,其人善賈”走南闖北的優勢,為自己積累財富,形成了皮鞋、低壓電器、打火機、眼鏡等特色產業群;義烏更是將小小的撥浪鼓,“搖”出了一個“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曾經貧窮落后的山東曹縣,則從東方美學、傳統服飾文化中找到靈感,乘著“漢服潮”“電商風”,形成集原創研發、設計制作、網絡營銷于一體的漢服產業鏈。實踐證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能夠更好發揮中華民族的文明底蘊和精神力量,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力和有力支撐。

做法:執“人文”之筆,見傳統、見現代、見未來
讓人文浸潤經濟,僅有文化底蘊還不夠,也需要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上下功夫,做到既有歷史文化傳承,又有高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代表著未來的發展方向。
江蘇蘇州堅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為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發展提供人文支撐。河南以《洛神水賦》《風起洛陽》為代表,開啟了以創意驅動、美學引領、藝術點亮、技術賦能的現代化創新思維下的文化產業的有益探索。今年“五一”假期,河南鄭州的“只有河南·戲劇幻城”,以全景式體驗、互動式觀劇的模式,帶領游客沉浸式感受厚重的中原文化,吸引了50萬人次觀劇。福建蟳埔漁村簪花傳統火爆出圈后,吸引許多游客前往泉州游世遺、戴簪花、品美食。淄博燒烤、貴州“村BA”、甘肅天水麻辣燙等,都是以人文要素驅動新經濟發展的典型案例。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只有文化與經濟相互支持、共同繁榮,才能高質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而推進高質量發展,其中的一條重要底線則是堅守人文價值。新時代人文經濟學集中表達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價值導向,聚焦建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形態,更加著力解決西方經濟學“人文缺失”“人文悖論”導致的“人文危機”,強調人的全面發展。中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體現了人文經濟學鮮明的人民性、文化性、民族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代相傳,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新征程上,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條件寫好“人文經濟學”這篇大文章,為民族復興立根鑄魂,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
責任編輯:趙慧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