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開層層云霧,梯田倒映著天空的無盡美景,靜靜地躺在這里。一山山,一道道;一丘丘,一片片;層層疊疊,如鏈似帶,依著山勢,隨著地形,從山腳一直延伸到山頂……隨著四季更迭,梯田變換著風貌,裝點著雄渾大山,在高遠明凈的天空下,千層萬疊,如詩畫般美不勝收。
云和梯田景區,坐落于浙江省麗水市云和縣崇頭鎮,距縣城10公里。其歷史可追溯至唐初,興于元、明,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景區總面積達8.02平方公里,海拔跨度為200米—1400多米,垂直高度超1200米,跨越高山、丘陵、谷地三個地質景觀帶。其以龐大的體量、強大的視覺震撼力以及獨特的四季景觀,被譽為華東地區最大的梯田群。

奔赴一場云海日出
在云和梯田,一定要看一場凌晨五點的云海日出,去欣賞日出與星辰,聆聽大自然的呼吸聲,感受到那無盡的生機與活力,遠赴一場人間的驚鴻盛宴。
云和梯田最出片的打卡點,非觀云索道莫屬。觀云索道是華東地區最長的觀光索道,全長3880米,提升高度從海拔約200米到1000米。坐于纜車內,悠悠然然在空中運行,騰著云,駕著霧,沿線欣賞著獨特山景風光,五大梯田群、生物奇觀、溪谷秀色、峽谷風光,溪澗縱橫,蔚為奇觀。
來到“日出云海”,即云和梯田的中心景觀點,這里也是欣賞梯田、日出、云海的絕佳位置。采用波浪般曲線設計的“云和云之臺”與云層、梯田、禾浪相互輝映,是“日出云海”的主體觀光平臺。
在這里,看著天邊云朵與藍天組成的“海天一線”,從魚肚白慢慢變成金色,天邊棉花糖般的云海也變得金黃。隨著太陽光一點一滴地穿過茫茫云海,綿延不斷的云海就像厚厚的棉絮,漸漸地被鍍上一層金色。山巒疊嶂明暗交錯,一輪紅日穿透云海緩慢上升,朝霞鋪陳于天際,光影變幻,像極了畫家筆下的絢麗油畫。當太陽完全升起后,周圍一切盡收眼底,舉目四望,日照金山,萬物被朝陽浸染成暖色,美好的一天正式拉開帷幕。
除了“日出云海”,沿著峽谷的棧道或乘坐觀云索道繼續往上,可抵達云和梯田景區的最高點——七星墩觀景臺。七星墩海拔近1100米,原是古人仰觀星象、敬天禱告、指導農事和生活的場所,目前是華東地區寶藏級觀星勝地,能俯瞰整個白銀谷和梯田。
月牙形的帶狀觀光平臺,恰好與谷中七座小山遙遙相對,共同構成“梯田十景”中的“七星攬月”,并通過“一帶雙翼 三區七星”的基本架構,營造出“長三角”獨有的天象主題景點。在七星墩,還有一個網紅打卡地“云端美咖”,走進這個咖啡館,三面都是偌大的落地玻璃窗,擁有開闊的觀景視野,戶外的梯田景致在眼前一覽無余。
作為云和梯田標志性建筑,位于海拔800余米高山上的“天開云頂”觀光平臺和云頂玻璃觀光塔,是俯瞰下垟梯田全景的最佳所在。玻璃觀光塔40米高,采用鋼結構的花瓶式建筑,實現了360度全角度的觀景體驗。群山掩映下,梯田人家的煙火之氣裊裊升起,其下還有一座傳統的畬族村——下垟村。村子與梯田和諧地融為一體,云霧從高山來,化為煙雨繚繞在山巔與田園之間。春來水滿田疇,夏至佳禾吐翠,金秋稻穗沉甸,隆冬雪兆豐年。

領略自然與人文的交融之美
云和梯田之美,不僅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更在蘊藏著天人合一的人類創造和綿延不絕的歷史文化中。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的農民辛勤耕耘,傳承著古老的農耕文化和梯田技術。
放眼云和梯田,田埂棱角分明,梯級層次清晰,如同一部中國農耕文明的立體史冊,中華民族的農耕智慧在云和梯田被發揮到了極致。一千年前,云和畬漢先民修堤筑埂、開墾坡地、引泉入田,巧妙利用貧瘠山地的千米落差,建造千里田疇。
畬漢兩族以數十代人畢生心力,墾殖了成千上萬梯田,將溝水分渠引入田中進行灌溉。因山水四季長流,梯田中可長年飽水,保證了稻谷的發育生長和豐收。
耕牛是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人、一牛、一犁,是傳承千年的農耕文化的一個縮影。六月正值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的芒種,“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中華大地開啟一片農忙景象。云和梯田開犁節在每年芒種時節舉行,人們舉行儀式進行祭祀、感恩、祈福。開犁節這天,身著盛裝的姑娘將米湯和黃酒倒入木盂喂給耕牛吃,以犒勞為人們勤懇勞作的耕牛,表達主人對牛的敬意與感恩之情。耕牛在地里耕一圈地,表示已經開犁,預示著農忙時節的開始,也寄托著人們期望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愿景。當天,人們還會舉辦祭神田、分紅肉、對山歌等活動。2021年6月,云和梅源芒種開犁節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填補了二十四節氣在國遺名錄中的空白。
在海拔750米高的云和梯田核心地帶,有一個村子叫“坑根村”,原名“坑根石寨”,因出產過大量銀礦石,又名“白銀谷”。據史料記載,明代麗水縣各鄉(尤其是云和、宣平地區)分布著多處銀礦遺址。這些礦床成脈形,脈石多為石英,色澤暗灰或碎裂成角粒。礦坑的深度則從一米至數十米不等,蘊藏著豐富的銀礦資源,具有很高的開采價值。

明朝景泰年間,明王朝曾兩次派遣宮廷內官作為欽差大臣到此督催銀稅,并設置銀官局專管銀礦事務。隨著銀礦開采業的興起,當地人口與經濟迅速發展,至元明時代達到高潮,梯田的規模也隨之不斷壯大。
在銀礦開采的繁榮時期,因為采礦需要以及高海拔、交通不便等因素,礦工們便就地取材,巧妙地利用起伏的地勢,以石頭奠基、用黃泥夯墻、拿黑瓦蓋頂,沿著山澗河谷,修筑成一個個獨立的院落,院落與院落在梯田之間錯落分布,形成獨具特色的坑根石寨。
如今,漫步在坑根石寨由石塊鋪成的道路小巷上,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隨處可見的小橋流水、木亭棧道,以及各種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映成趣,仿佛能聽到歷史的回響,質樸又靜謐。
站在云和梯田上,感受著這片土地上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氣息時,也不禁會想起那些曾經在這片土地上辛勤勞作的礦工和農民們。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創造出了這片土地上的輝煌歷史,也為我們留下了無盡的思考和啟示。

“云和梯田,如詩如畫,是大自然完美的杰作。”天籟之境,遺世獨立,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一幅壯麗畫卷,她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無數游客前來探尋。
責任編輯:陶恒?助理編輯:徐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