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市延慶區八達嶺鎮石峽村的鄉親們回信,深刻闡釋了長城的獨特價值和守護好長城的重大意義,勉勵大家“把祖先留下的這份珍貴財富世世代代傳下去”。
這是一段石峽關長城腳下,村民們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護長城的故事。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石峽村的村民們就開始自發地承擔起守護長城的重任。在時光流轉中,一代又一代石峽村人接續守護著這份事業。
而梅景田,是故事的開頭。
今年80歲的梅景田是地道的北京農民,個頭兒不高,頭發全白,神情溫而厲,歲月起伏的痕跡在他黝黑的皮膚上清晰可見,雖已杖朝之年看起來卻極為板正。
1978年,梅景田在八達嶺長城工作,在看到八達嶺長城經過修復煥發新顏,并受到國務院掛牌保護后,他愈發心疼家鄉殘破不堪的野長城。于是,梅景田辭去工作,返鄉務農。看見村民院墻上有長城磚,他就主動拿水泥去跟人家換。在山上遇到戰爭年代遺留的石雷以及刻有遠古文字的磚石時,他就背回來。“最重的一塊碑石有69斤重,我推著走了一整天,搞不動,第二天拿著繩子從山上一路拖下來,送給文物管理委員會。”
2007年,在梅景田的帶領下,石峽村村民組建了長城保護協會,如今全村80%的村民,都是長城保護志愿者。
“以前他每個月至少要上長城20次,一年能走壞七八雙膠鞋。”梅景田的女兒梅蘭芬說,打自己記事兒起,就看見父親每天清早斜挎著行軍水壺,手拿一把鐮刀出門。“那會兒不知道爸爸每天在做什么,只記得,回家時經常灰頭土臉,有時還帶著傷。”
長城萬里,跨越千年。在歷經數個朝代的修筑與廢棄后,部分長城段面臨著經年失修、維護不當的狀況。雜草瘋長,灌木破土而出,墻體被植物的根系劈裂,產生縫隙,造成水害和凍融酥堿等傷害。據北京市文物局統計,北京域內長城約超過半數已處于嚴重損毀甚至瀕臨消亡的狀態。

沒讀過太多書的梅景田雖不清楚長城的“病因”,但自幼在長城腳下長大的他決心要做點什么,“看著是真心疼,就像自家房子被損壞一樣。”
于是,之后的40多年時間里,除了務農,占用梅景田時間最多的就是巡視古長城。他割雜草、斬荊棘、除灌木,也仔細觀察著長城上的一塊塊磚石和一株株植物。
“那個敵臺上有一塊帶字的城磚,但后來怎么也找不到了。”順著梅景田手指的方向,記者望向山峰棱延線上倚勢而建的幾座敵臺,從外觀上看別無二致。“那里的磚頭,都是經過了幾百年、上千年的,就這么不見了。”陷入回憶的梅景田止不住地搖頭嘆氣。
石峽關長城與八達嶺長城等成熟景區不同,它并未對外開放,但因為風景峻秀,總有游客自己來爬。
有一次,梅景田遇上六七個小伙子在長城磚上私刻亂畫,便上前制止,想沒收他們的小刀,結果卻被他們推搡著圍在中間,“你稀罕長城,可以,但來了就別亂畫亂刻!”梅景田盯著拽自己衣領的年輕人反復勸誡道,直到對方松手。
然而,最令梅景田感到后怕的是,有次天快亮時,他上山巡視,發現一頂被長城殘磚壓著的帳篷已然被大風吹得變形了,旁邊燒烤架上的炭火仍在燃燒,卻無人看管。“周邊都是原始林,燒烤架一旦被風刮飛,后果不堪設想。”這一幕讓梅景田既揪心又后怕。為了時刻警醒自己保護長城的重任,他拍下照片并設置為手機屏幕的壁紙。
梅景田說,當時自己屬于“無證上崗”,時常被游客打量著詰問:“你是干嗎的?”“關你什么事兒?”……
2016年,梅景田被北京市文物局正式聘為長城保護員。“現在好了,國家承認我們是正式保護員,和游客講道理時腰桿兒也硬了。”說著,他爽朗地笑著從口袋里掏出證件給記者看。
梅蘭芬說,隨著父親年紀越來越大,家里人和文物保護單位的人都強烈反對他再獨自登長城。
大約20年前,梅景田的聽力開始下降,到2016年,他幾乎失去了聽力,即便戴著助聽器,在和人交談時也不得不習慣性地前傾身體,費力地、努力地“聽”。早些年,在巡視長城時不慎摔傷腰部,舊傷發作時他常常被折磨得無法下床。多年腎積水帶來的腿部水腫、疼痛讓他走路略有蹣跚。
“為了方便外出,我弟弟給他買了個代步小車。”在梅景田家門口,一輛紅色的摩托車停放院墻外,車后掛著一塊藍綠色的牌子,上面還有他用毛筆寫的“長城守護”四個大字。
“替我把長城繼續守下去。”這是梅景田無法獨自爬長城后,最常對女兒念叨的一句話。
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聯合發布《長城保護總體規劃》,同年北京市長城沿線六區全部啟動長城保護員招募工作。這一年,經過嚴格的選拔程序,梅景田的外甥女劉紅巖成為石峽村首批6名專職長城保護員之一。2022年,梅蘭芬也順利通過筆試和體能測試,正式成為一名長城保護員,從父親手里主動接過了保護長城的接力棒。
“是我自己考的,兩項成績都是第一!”梅蘭芬笑著抹了把眼淚。她說,看到成績時終于松了口氣,“我沒給爸爸丟人。”
經過系統培訓后,梅蘭芬正式上崗。長城病害險情判斷、墻體植物清整、撿拾垃圾、勸阻游客……這是梅蘭芬的日常巡查工作,每周至少5趟。
梅蘭芬所持有的不止是一根接力棒,更是父親信念和理念的傳遞。而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給石峽村的一封回信,令這座小山村瞬間“沸騰”起來,也讓梅蘭芬激動萬分。“太振奮人心了!既然選擇了堅守,就會久久為功干下去,用實際行動回應總書記的殷切期望。”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她曬得通紅的臉上露出了明艷的笑容。

經年累月中,“守護長城”早已成為村民們心照不宣的共識。“石峽村依長城而建,因長城而興,所以,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將長城文化發揚光大、代代相傳、悉心保護。”石峽村黨支部書記李漢東說。近年來,他一邊收集和記錄長城相關的歷史故事與傳說,一邊對石峽段長城景觀的相關資料進行系統地梳理與歸檔。此外,村兩委與延慶區文化館展開緊密合作,邀請專家為村民舉辦講座,進一步豐富村民對長城文化的認識。
5月22日下午,記者跟隨梅蘭芬來到花家窯子段殘長城體驗長城保護員的工作。入夏時節,驕陽似火,山脊處無樹蔭遮擋,風大得讓人睜不開眼睛。“像我這樣側著走,慢慢地,小心別踩到碎石。”梅蘭芬邊走邊囑咐著,時不時攙扶記者一把。
然而,越往上走,越是險峻陡峭,其中一段接近50度的斜坡,需要手腳并用才能登頂。梅蘭芬說:“一開始我也摔跟頭,但是多走幾遍就習慣了。現在一天不上來看看反倒不踏實。”
登頂后,看著青灰色的長城蜿蜒起伏于山脊之上,四周低矮的植被,在陽光下像一層淺綠色法蘭絨,曠野之中,只聽得見山風呼嘯。梅蘭芬感慨道:“瞬間覺得一切人生瑣事都不重要了。”
如今,梅蘭芬循著父親的足跡,時常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爬長城,跟他們說些長城的故事。
被迫“退休”后的梅景田大多數時間在家里種花、種菜,或是將過去幾十年來自己所拍攝的長城照片投屏在電視上,一看就是一天。
偶爾,他會騎上自己的三輪摩托車,去長城腳下轉轉。
責任編輯:張語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