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8日,在神舟九號航天員景海鵬進入軌道艙之后,負責艙內工作情況跟蹤拍攝的劉洋突然將畫面轉向自己,輕松玩起“自拍”。鏡頭中,劉洋笑容甜美,從容淡定。這一俏皮舉動瞬間感染了大家,也讓地面監控大廳現場響起了陣陣笑聲。
劉洋輕松的心態,不僅讓守望太空的專家們松了一口氣,也讓牽掛她的人們吃了一顆定心丸。作為中國億萬女性的杰出代表,劉洋在太空的一舉一動都備受矚目。
然而,在她的微笑背后,卻是一段磨煉與堅持并存的時光。
2009年夏天,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悄然啟動了第二批預備航天員的選拔工作。與過去只選拔男性宇航員不同,這次有15名女性候選人入圍。劉洋就是其中一員。
通往宇宙的天梯,向來沒有捷徑。經歷嚴苛的選拔與訓練是每一名航天員的必經之路。
載人航天對航天員身體素質要求非常高,僅身體生理、心理素質和基礎條件方面的檢查就有一百多項,只要一項不合格就會被殘酷淘汰。入選的航天員必須確保身體“絕對健康”,堪稱沒有瑕疵的“完人”。此外,候選人三代以內不得患有嚴重病癥。甚至如咽炎、鼻炎、藥物過敏、齲齒、灰指甲、疤痕、異味、睡覺打呼嚕等都會成為制約因素。
然而,更大的考驗是,宇航員要具備空中飛行化險為夷的經驗。自1998年1月5日總裝備部航天員大隊正式成立以來,每一名航天員的檔案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飛行時數累積達800小時以上,且擁有成功處置空中特情的記錄。
2002年9月,剛從航校畢業一年零三個月的劉洋正駕駛運輸機進行儀表飛行訓練。在飛機離地面10米左右時,她突然聽到“嘭”的一聲巨響,一股鮮血直噴到擋風玻璃上,艙內瞬間彌漫出焦煳氣息。
“飛機撞鳥了。”劉洋憑直覺做出判斷。危急之下,她一邊集中精力保持著飛行狀態,一邊迅速向塔臺報告情況。在與機組成員的密切配合下,11分鐘后,飛機在跑道上成功迫降。

最后經檢查發現,劉洋的飛機撞上了一二十只鴿子,其中兩只被吸進了進氣道,右發動機的渦輪葉片被打折了兩根,左發動機的起落架艙被撞出了一個大坑。如果處理不當,后果不堪設想。
2010年進入航天員大隊后,劉洋便與看電影、逛商場的現代都市生活幾乎“絕緣”,甚至連航天城的大門,也沒有邁出過一步。“要當戰斗員,不當表演員。”劉洋一直把毛主席勉勵中國首批女飛行員的話作為座右銘。
由于火箭升空和飛船返回時,航天員需要承受巨大的過載(即加速度),因此離心機訓練是提高航天員抗過載能力的重要項目。第一次上離心機時,面對機械臂的高速旋轉,劉洋感覺全身就像被巨石壓住一樣,動彈不得。“每根頭發絲、每顆手指甲都在用力,幾分鐘的訓練下來,就像跑了一萬米,雙腿像灌了鉛般沉重。”她說。
一次次訓練,一次次煎熬,她闖過了道道難關。歷經兩年的訓練,她已經可以像男航天員一樣承受8個G的過載(相當于8倍的自重壓在身上),依然保持頭腦清醒,手腳靈活。
2012年3月,劉洋成功入選神舟九號飛行乘組。
2012年6月16日,劉洋踏上飛向太空的征途,浩瀚宇宙終于有了中國女性的身影。
“我國女航天員參加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可以進一步擴大載人航天工程的社會影響,展示中國女性的良好形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說。

在神舟九號升空之際,劉洋帶著她最喜歡的歌曲《追夢人》進了太空。她說:“夢想有多遠,探索的足跡就會有多遠。當一個個夢想變為現實,新的夢想又將開始。”
但是,對于剛進入太空的航天員們來說,為了避免引起空間運動病,不僅動作要緩慢,還要盡量避免頭部運動,尤其是轉身。“連睡覺也不那么自由,雖然可以躺著、站著,卻一定要把雙手束縛在胸前,以免碰到艙內的儀器。”劉洋說。
在發射前,劉洋曾千百次地模擬微重力環境下的操作——從飛船的結構材料到太陽能電池板的修理,任何涉及飛船的知識她都得學習。她甚至還要“識天相”,牢記八十多個星座的位置與特征。因為在飛船出現故障的緊急情況下,航天員必須依賴觀星來判斷自身方位。
人在太空中會變得失重,可心卻不會,有許多情感反而會在心底變得更加清晰和珍貴。“我沒有感到累,而是很幸福——被人信任的幸福,被國家需要的幸福。”從太空回望地球時,劉洋才真正明白心之所系、根之所在,才真正懂得了地球母親的真諦。

她曾這樣記錄自己第一次在舷窗邊遙望地球時的感受:從距地球340公里的地方遙看地球,這顆我們世代棲息的星球,在茫茫的宇宙中顯得那么瑰麗耀眼。她弧段的邊緣清晰可見,總是披著一層藍白相間的光暈,陽光投射在海面上映出深深淺淺的藍,大地脈絡分明,海岸線清晰綿長。她是如此的美麗,在浩瀚的宇宙中靜靜地煥發著夢幻般的光芒。
這十幾年間,從載人飛船到嫦娥探月,再到建立國家太空實驗站,在這場關于人類文明前沿探索的競賽中,中國展現出了令人矚目的實力與決心。劉洋,在這期間也有了很多新身份,包括當了媽媽、成為全國婦聯兼職副主席等等。
2022年,第二次飛天任務返回后,劉洋在進行恢復訓練備戰后續任務的間隙,開始思考“如何推動國家太空實驗室高質量發展,產出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
“我們建站就是為了應用,目前,中國空間站全面轉入應用和發展階段,‘空間科學的春天’已經來臨。”談到自己的太空經歷,劉洋表示,從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到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再到全面建成的中國空間站,中國人的“太空家園”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航天員的工作和生活空間更寬敞、更舒適,功能性能更全面、更有保障,還能利用艙內各種科學實驗柜,開展更多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空間科學的發展,是人類進一步探索宇宙的基礎,也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如今,航天員乘組已配置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載荷專家3種類型航天員,但在任務執行中仍需密切配合、通力協作,這對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劉洋說。
逐夢浩瀚太空,難忘探索之艱。隨著一代代航天人不忘初心、接續奮斗、書寫著光榮與夢想,我國載人航天事業不斷攀登高峰、刷新高度。“作為航天員,我們不是在執行任務,就是在準備執行任務。”劉洋與她的戰友們懷揣著對太空探索的無限熱忱,期待為人類的太空事業作出新的、更為卓越的貢獻。
責任編輯 :陶恒?助理編輯:胡夢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