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河南省三門峽市的澠池縣,是一方被黃河母親擁抱在懷的美麗土地。1921年,隨著仰韶村遺址的第一次發掘,這座澠池縣普通的小村莊成為中外考古學者向往的古文化圣地。
仰韶文化是中國分布范圍最廣的考古文化,它的發現,標志著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近日,本刊專訪河南省三門峽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楊鴻星。他表示,仰韶文化作為中國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的重要考古學文化,在中國史前社會發展史上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大數據的背景下,仰韶文化研究中心將不斷探索實現“人工智能+仰韶文化”的路徑,助力三門峽建設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的仰韶文化高地。
揭開中國史前文明的神秘面紗——仰韶文化從哪里來?
中國新聞發布:提起仰韶文化,瑞典學者安特生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他的發現揭開了中國石器時代的神秘面紗。當年,安特生認為仰韶文化來自西方。對于仰韶文化的由來,您怎么看?
楊鴻星:仰韶文化最早由受雇于中國政府的瑞典學者安特生發現并命名。1921年,安特生和我國地質學家袁復禮等人在澠池縣仰韶村進行田野考古挖掘,從而發現了仰韶文化遺址。
安特生在發掘仰韶村遺址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磨光彩陶碎片和石器。其中陶器的制作十分精美,尤其是彩陶,紋飾多樣,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因此,安特生認為仰韶文化已經是一種較為成熟的文化,它不是在仰韶村誕生的,也不是最古老的文化,應該有自己的源頭。
為此,安特生查閱了彩陶考古資料,并發現一份美國學者龐貝利在中亞土庫曼斯坦首都附近發掘安諾遺址的報告。由于安諾遺址出土的彩陶與仰韶村發現的彩陶花紋樣式十分相近,安特生提出了仰韶文化自中亞傳播而來的假說。
對于這一觀點,我國考古學家梁思永先生明確指出,山西夏縣西陰村、河南澠池仰韶村的遺存都較甘肅的仰韶文化更早。夏鼐先生在甘肅陽洼灣發掘所獲的地層證據則證明了甘肅仰韶文化較齊家文化為早。這一系列發現和論證,都有力地駁斥了“仰韶文化西來說”。
中國新聞發布:中國考古學文化有很多,如紅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仰韶文化在其中占據怎樣的地位?
楊鴻星:著名考古學家嚴文明提出的“重瓣花朵”論斷形象地論述了中華早期文明的結構,他認為,整個中國的新石器文化就像一個巨大的重瓣花朵,中原居于花心位置。仰韶文化與紅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共同構成了中華早期文明的“重瓣花朵”。
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是中原文化區的主體文化。仰韶文化是我國延續時間最長的考古學文化,年代跨度約距今7000年至5000年,代表了中國新石器文化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階段,被稱為“仰韶時代”。眾多仰韶文化遺址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項目的重要研究對象。
尤其是仰韶文化中期廟底溝類型文化發展繁盛,內部統一性加強,對外輻射力強大,影響深遠,形成了文化意義上的“早期中國”。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從豫西晉南關中核心區強勢擴張,形成黃河上、中游地區仰韶文化面貌空前一致的現象,花瓣紋彩陶流播至中國廣大地區:西至甘青和四川西北部,北至內蒙古中南部,東北至西遼河流域,東達海岱、江淮,南達江湘。
彩陶與史前藝術——仰韶文化“問世”意義幾何?
中國新聞發布:仰韶文化有哪些重要特征?
楊鴻星:仰韶文化作為史前考古學文化,其特征有業界共識也有個體獨到見解,總體認知隨著新的考古發現與研究不斷清晰和凸顯。我把仰韶文化的主要特征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仰韶文化是考古學文化。仰韶文化是我國考古學上發現的第一支考古學文化,因1921年首先發現于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脊艑W文化是指存在于一定時間和空間的一組具有地方特征的實物遺存,用于表示考古遺存中屬于同一時期、有地方特征的文化共同體,通常以第一次發現該文化遺存的遺址所在地名稱命名。因而,三門峽市澠池縣的仰韶村也就成為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地和命名地?!把錾匚幕币唤洶l現,便迅速名揚天下,成為中外考古界學者向往的圣地。
其次,仰韶文化發現的重要性。仰韶文化屬于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考古學文化。史前人們最初使用的是打制石器,后來逐步開始使用磨制石器??脊艑W一般稱使用打制石器的時代為舊石器時代,而使用磨制石器的時代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發現之前,世界考古界普遍認為,中國沒有新石器時代文化。仰韶文化的發現,填補了“中國沒有新石器時代”的認知空白。后續隨著我國考古學者對仰韶文化的深入研究,否定了西方學者“中華文明西來說”的觀點。仰韶村遺址是中國發現的第一個史前村落,它的發現,把中國歷史向前推了至少2000年。
再次,仰韶文化分布的廣泛性。仰韶文化主要存續時間為距今7000年至5000年,在黃河流域持續穩定發展,廣泛分布于全國10個省份,是我國持續時間最長、分布范圍最廣、最具文化影響力的史前文化。全國已經發現的仰韶文化遺址有1萬余處,其中豫西、晉南、陜東黃河金三角地區為其核心分布區;重要的仰韶文化遺址有陜西省的半坡、姜寨、北首嶺,山西省的西陰,河南省三門峽區域的仰韶村、廟底溝、北陽平遺址群、窯頭、城煙、底董,以及鄭州的大河村、鞏義雙槐樹等。三門峽是仰韶文化的集中分布區。
然后,仰韶文化影響的持久性。三門峽仰韶文化遺址眾多,已發現遺址在考古界均有重大影響,廟底溝遺址更是在學界有著“圣地仰韶花開中國”的盛譽。在中國發現的考古學文化中,沒有其他文化像仰韶文化這樣具備頑強的生命力和傳播力。隨著良渚文化等同時期其他流域史前文化的衰落和消失,仰韶文化在中原地區不斷延續,發展出河南龍山文化,進而發展進入夏、商及后續的王權歷史時期,也因此被學界譽為“中華文明的曙光”,形成了學術界所稱的“早期中國文化圈”。仰韶文化在國際上也產生了重大影響,瑞典東方博物館有關中國文物的常設展,就包括仰韶文化“中國之前的中國”;2022年5月,英國劍橋大學官網正式發布招收仰韶文化研究博士后的官方信息;許多國際馳名商標的標志留有深刻的仰韶彩陶印記。
最后,仰韶文化內在的創新性。仰韶文化時期,農業相對已經比較發達,種植業以粟、黍等農作物為主,豬、狗等家畜養殖已經成為常態。人們開始以定居方式生活,以半地穴式房屋為主要建筑形式。發現于三門峽市靈寶西坡遺址的516平方米的大房址,是目前發現的最大單間房屋,屬特大公共性房址,學界稱之為“殿堂式建筑”。手工業達到一定技藝,以磨制工具為主;以陶盆、陶罐等為主要生活器皿,彩繪紋飾大量出現在陶器上,專家稱之為“掀起了史前的第一次藝術浪潮”。目前,全國已經探明的仰韶文化遺址,如同滿天星斗,穿越歷史時空,閃耀于華夏文明的浩瀚煙海。

中國新聞發布:仰韶文化對于中國古代文明有哪些重要貢獻呢?請您詳細介紹一下。
楊鴻星:1921年至今,經過百余年的調查、發掘和研究,考古學界對仰韶文化的起源、發展階段、基本特征等問題都有了深刻的認識。研究表明,仰韶文化前后歷時2000余年,是史前延續時間最長的考古學文化。
我們都知道,仰韶文化是以粟作(或稱為旱作)農業為基礎,即主要以小米(包括粟、黍)為基本農作物,飼養豬、狗等家畜的農業經濟形態。旱作農業在黃河流域起源,并在黃土高原地區大發展,長期以來是中國北方地區的主要經濟形態。仰韶文化時期是旱作農業經濟從起源到成熟發展的關鍵時期??梢哉f,仰韶文化奠定了中國傳統旱作農業的基礎,也是華夏文明起源的重要經濟基礎。
仰韶文化的另一個重要特色是制作絢麗的彩陶,因此也有學者將仰韶文化稱為“彩陶文化”。以彩陶聞名的仰韶文化廟底溝期是當時勢力最強大的史前文化。它從中原核心區向外擴張,在東北方向一直影響到西遼河流域,向東影響到山東和東南沿海地區的大汶口文化和崧澤文化,向南則滲透到湖北、湖南和重慶三峽地區的大溪文化,顯示出中國大部分地區在這一階段交融聯系,形成了一個相對的文化共同體。
仰韶文化時期是古史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也是中國文明起源的關鍵時期。仰韶文化聚落持續穩定發展,各地人口規模不斷擴大。經過千余年的積累,到廟底溝類型時期,聚落出現大繁榮,在數量、面積上均達到頂峰,聚落間呈現出多層級的區域聚落結構,聚落內部也出現了某種程度的分化。面積超過200平方米的特大型房址或百余平方米精心加工的大型房址是聚落分化的表現,許多學者認為這類大型房屋可能是舉辦公共活動、處理公共事務的場所。
農業的成熟、人口的集中、早期城市的出現、社會階層的分化,都在距今5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出現。與此同時,在長江流域以稻作農業為基礎的良渚文明、石家河文明,以及西遼河流域的紅山文明也同步發展起來,中華文明的起源正式進入古國時代。
中國新聞發布:提及仰韶文化,很多人會想到中學歷史課本中的“人面魚紋彩陶盆”。請問除此之外,仰韶文化遺址還出土了哪些有價值的文物?
楊鴻星:仰韶文化是我國最為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數量眾多的仰韶文化遺址也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這里當然包括陜西西安半坡遺址“人面魚紋彩陶盆”,還有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月牙紋彩陶罐”、河南三門峽廟底溝遺址“花瓣紋彩陶盆”、河南臨汝閻村遺址“鸛魚石斧圖彩陶缸”、陜西寶雞北首嶺遺址“網紋船形壺”、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墓地“舞蹈紋彩陶盆”、河南鄭州大河村遺址“彩陶雙連壺”、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人頭形器口彩陶瓶”、陜西華縣太平莊墓地“陶鷹鼎”,以及數量眾多的仰韶文化時期典型器物“小口尖底瓶”等。

人工智能“復刻”文明碎片——仰韶文化要向何處去?
中國新聞發布:2021年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寄語廣大考古工作者,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您認為,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背景下,如何傳承與弘揚仰韶文化?
楊鴻星: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背景下,我認為,應該錨定仰韶文化的中國品牌和國際影響,高度重視數字化的關鍵性作用。
過去幾年來,仰韶文化研究中心通過舉辦數字化“仰韶論壇”、“龍舞仰韶文化年”線上答題活動,成立“頂端仰韶文化研究院”文化頻道,發起成立“仰韶文化遺產創新保護傳承聯盟”等多種方式,探索實現“人工智能+仰韶文化”的融合發展路徑。
數字化再現仰韶先民生活場景、數字化宣傳仰韶文化的文物資源和文創產品,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我們致力于打造仰韶文化研究數據信息中心,圍繞仰韶文化特色,結合知識元檢索、相似檢索、知識圖譜、知識推理、知識推送、智能問答等技術,建設集文物、展覽、課程、資訊、研究文獻、音視頻、圖片等綜合一體的大規模數據中心。數據中心將涵蓋和形成學術資源庫、彩陶基因庫、專家學者庫、仰韶文化數字人、仰韶百科等多專題、多欄目、集約化、多終端的公眾服務門戶;尤其是要整合AI大模型、數字人技術,面向全球公眾提供高效快捷、真實可信、富有親和力的擬人化智能問答,實現24小時全天候數字導覽,深度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助力三門峽建設仰韶文化高地。

中國新聞發布:接下來,三門峽在建設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的仰韶文化,以及促進文旅融合發展,壯大文旅產業方面,有哪些進一步的安排?
楊鴻星:下一步,三門峽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將以“1235”工程為重要抓手,即“草擬一份文件、辦好兩個活動、打造三個平臺、推進五個項目”,持續推進仰韶文化遺址考古發掘和仰韶文化研究傳播,積極對外推廣我市考古研究成果,全面擴大仰韶文化知名度和美譽度。
我們將以提升仰韶文化影響力為核心,多措并舉,實現讓世界認識仰韶文化、讓仰韶文化走向世界的重大使命。進一步發揚考古人篳路藍縷、不懈努力的工作作風,不斷開拓進取,推動文物考古事業高質量發展,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責任編輯:張語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