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關系作為一種社會現象自人類誕生之日起就已存在,而作為一種新興職業和一門學科則發端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當時,美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期,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走向壟斷。在此過程中,壟斷資本瘋狂兼并,財富高度集中,導致企業糾紛、勞資糾紛頻發,不同階級、階層、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不斷深化。當此之際,一些有良知的新聞記者開始奮筆疾書,揭露壟斷資本家唯利是圖的經營內幕,史稱“揭丑運動”(當時幾乎每天都有揭丑文章在報刊上發表,并持續近十年時間)。“揭丑運動”使許多壟斷資本家陷入窘境,聲名狼藉。他們最初試圖保持沉默,后又采取威逼利誘的手段平息輿論,或雇請宣傳代理人(多為新聞記者)為企業涂脂抹粉。結果反倒弄巧成拙,使民眾的敵意不斷加深。一些有遠見的企業家逐漸認識到,企業與公眾的關系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于是產生了危機處理、形象修復、信譽重建的迫切需要。隨著此類需求的不斷增長,一個新的職業——公共關系應運而生,艾維·萊德拜特·李(亦稱艾維·李)則成為美國職業公關第一人。
1903年,艾維·李辭去從事5年的新聞記者工作,投入到新的行業中來。他在1906年公開發表的《原則宣言》中,首次提出自己的公關理念:“簡而言之,我們的計劃是代表企業公司和公共機構坦率地并且公開地向美利堅合眾國的新聞界和公眾提供迅速和準確的信息,這些信息涉及到公眾感到值得和有興趣知曉的有關主題?!边@表明,艾維·李的工作是公開的、說真話的和實事求是的,他在自己的業務活動中也充分踐行了這一理念。在艾維·李的影響下,一大批工商企業家紛紛改變觀念,采取開明的經營策略,與公眾建立良好關系,企業形象大為改觀。艾維·李也因此被譽為“現代公共關系之父”。
從20世紀50年代起,公共關系的實踐與理論研究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1955年,國際公共關系協會(簡稱IPRA)在英國倫敦成立,第一批會員包括歐、美、亞、非各大洲多個國家和地區。這標志著公共關系已經作為一個世界性的行業獨立存在。
20世紀60年代,隨著我國香港、臺灣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公共關系傳入兩地并得以普及。20世紀80年代,公共關系開始進入中國大陸地區。雖然公共關系進入中國大陸時間稍晚,但是一經傳入即由南向北、由東向西在全國形成蓬勃發展之勢。
公共關系進入中國內地的最初一段時間,其用戶主要來自各類營利性組織,這與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企業轉軌變型的客觀需要有直接關系。作為一種現代經營理念和形象塑造藝術,公共關系助力企業協調內部關系,打造企業文化,建立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溝通渠道,通過提升產品、服務形象贏得公眾的理解、信任與支持。幾十年來,企業公共關系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突發性危機事件的應對與處置方面尤其如此。如今,企業仍然是公共關系的最大用戶和市場。
進入新世紀,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以及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的變化,一系列新的需求應運而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以及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政府職能轉變得以實現,與此相應,建立良好的公眾關系、樹立服務型政府形象就成為政府方面的迫切需要;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全球影響力的逐步擴大,中國需要獲得國際社會的信任與支持,消除來自各方面的誤解與偏見,為自身發展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在這種情況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在國際社會樹立良好的形象,又成為國家層面的戰略需求。目前,這方面的需求仍然呈上升之勢,而幫助政府完善政務服務機制,樹立親民、務實的政府形象以至良好的國家形象,已成為新時期中國公共關系的新使命。這也對我國本土公共關系理論研究者和從業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關注企業形象的同時,更多關注政府以及國家形象的建構問題,將公共關系的策劃與管理提升到更高層次——國家決策層次。
公關前沿問答
問:安徽滁河發生污染后,事發地全椒縣相關部門領導面對央視記者采訪,語出驚人,引發熱議。我是一名基層政府發言人,但很少和媒體打交道,面對鏡頭會非常緊張。請問,我該如何避免在鏡頭前說出“雷言雷語”呢?
答:面對鏡頭感到緊張,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應。適度緊張有助于集中注意力、調動大腦處于興奮狀態,但過度緊張會令受訪者或者張口結舌、啞然失語,或者信口開河、禍從口出。作為政府新聞發言人,要想克服鏡頭前的緊張感,應該做到“四有”。
一是胸中有道。發言人應該理解,接受記者采訪是為了及時準確地向公眾宣講政策主張,介紹工作情況,澄清事實,駁斥謊言,在政府和公眾之間架起一道信息溝通的橋梁。因此,在講話時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實事求是,堅持正確的政績觀,堅持對事業負責、對人民負責。二是腦中有料。發言人需要熟悉政策制度,了解工作情況,特別是遇到突發事件時,必須掌握最新情況和第一手材料,而且要提前準備并及時更新相關口徑素材,這樣才能避免在受訪時無話可說或者隨意表態。三是心中有術。發言人需要熟悉基本的傳播規律,了解與媒體有效溝通的辦法,掌握克服過度緊張和回答敏感問題的技巧。當然,這不是為了應付記者,而是為了提升傳播效果。四是手中有備。發言人的功夫在場外。對于部門和地方而言,要建設案例庫,收集整理接受采訪的典型案例,汲取借鑒經驗教訓;要建設口徑庫,為發言人答問做好準備;要加強培訓和演練,提升同媒體打交道的技能;要建立容錯糾錯機制,為發言人敢發聲、愿發聲、善發聲營造良好氛圍。
責任編輯:趙慧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