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風向標。縣域經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要立足區域實際,積極求變,主動應變,在準確理解和把握新質生產力內涵實質的基礎上,錨定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四新”經濟,探索打造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路徑。

近年來,龍口市以鞏固和擴大在山東省縣域經濟中的領先發展優勢為目標,將培育壯大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作為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和提高發展質量效益的核心動能,堅持存量變革與增量崛起“雙輪”驅動,企業主導與政府引導雙向發力,持續推動“四新”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為加速全市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進程提供了有力支撐。
“四新”經濟發展日新月異
新技術多點發力,創新驅動力顯著增強
龍口市以創建技術密集型城市為目標,深入實施科技創新“牽手計劃”“星光計劃”“攀登計劃”和制造業機器換人工程,引導企業不斷加大研發創新和技術改造投入,全面加快鋁型材、汽車及汽車零部件、裝備制造、紡織服飾等傳統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升級步伐,積極推動制造業創新能力躋身全國縣域前列。在科技創新方面,截至目前,全市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55家,國家級研發平臺16處、省級研發平臺40余處,50多家企業在國內外大中城市設立研發中心;累計引進國家A類高層次人才80余人;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3項,國家專利金獎3項;企業研發經費占比和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分別達到3.59%和55.27%。在技術改造方面,全市年工業技改投入超過2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生產裝備數控技術應用率達到90%以上,800多家企業實現了加工裝配的自動化和精密化;全市企業共擁有數控機床、數控加工中心20000多臺(套),數字化制造裝備率顯著提高;域內80%以上的骨干企業實現了“上云用云”,新產品開發周期平均縮短30%,生產效率平均提高25%,整體效益平均提高50%以上。2023年,龍口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511億元,人均20.6萬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118.8億元,位列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第八位。
新產業接續突破,經濟增長點不斷增多
在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同時,龍口市不斷聚焦新技術衍生而出的新產業,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生物與新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引進一批代表未來產業升級方向的重大項目,以及具有帶動性的新技術、新工藝,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提升步伐。山東省“一號”工程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正在建設中,其中一期投資1493億元,預計2024年年底全面投產后,產值可達1100多億元,助力龍口市進軍高端化工新材料產業;攜手華為公司打造的大數據產業園,是華為唯一一個在縣級地區建設的數據中心,圍繞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方面打造產業集群;打造占地面積約3.1平方公里的東海生命科學產業園,重點發展創新藥物、高端醫療器械、特醫食品等眾多科技前沿板塊。生物醫藥、節能環保、電子信息等空白產業相繼實現破題。
新業態長勢良好,產業融合化進程加快
龍口市積極順應產業融合發展大趨勢,通過高新技術滲透、線上線下融合、產業內部重組和產業間互補延伸等方式,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助力新業態蓬勃成長。一是圍繞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鼓勵傳統制造業企業積極通過自建平臺、利用第三方電商平臺開展電子商務營銷,開拓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二是圍繞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推動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協同發展,大力發展大數據平臺、研發設計、會展服務、檢驗檢測、融資租賃、第四方物流等服務業新興業態。三是圍繞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按照農業“新六產”的發展方向,促進農林牧漁業與加工、流通、旅游、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制造、農村電商、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新業態,打造農業產業化升級版。

新模式不斷涌現,綜合拉動力持續提升
依托新技術、新產業,優化整合各類優勢資源要素,加快推進商業模式創新,積極搶占產業鏈、價值鏈高端。一是平臺經濟模式。依托港口資源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基礎,積極引進建設大宗商品市場、權益類交易場所、無車承運等平臺經濟產業,并通過平臺載體吸引上下游企業和貿易企業入駐,實現產業發展的乘數效應。二是共享經濟模式。依托骨干企業在研發平臺、生產設備等方面的基礎優勢,按照“全域規劃、全域共享”的思路,加快建設產能共享中心,為中小企業和創新創業人員提供優質、便捷、高效的產能支撐。
“四新”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規模總量偏小
近年來,雖然龍口市“四新”經濟呈現多點開花、蓬勃崛起的發展態勢,但受制于縣域城市發展的滯后,整體上全市“四新”經濟發展空間布局分散、產業關聯度低,大多是萌芽狀態、自由發展、單打獨斗,難以形成拳頭優勢、規模效應。尤其是人工智能、云計算、3D打印等新技術仍處于零星運用階段,信息技術、生物新醫藥、化工新材料等新產業項目尚未大規模達產達效,兩化融合、軍民融合、線上線下融合等新模式尚未真正發揮催生效應,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模式仍處于起步探索階段。
發展層次偏低
龍口市“四新”經濟仍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成果轉換能力、融合發展能力相對不足,處于產業鏈、價值鏈高端的產品較少,尚未形成具有國內一流競爭力、占有率和國際較強知名度、影響力的產業、企業和平臺。
制約因素較多
在成本方面,包括產品研發、平臺建設、設備改造、市場推廣以及專業人才引進和培養等在內的前期資金投入較大、周期較長,企業投入成本持續追高,成果轉換步伐不快,企業兩化融合、智能升級的意愿并不強烈。在人才方面,受制于地理區位和城市能級,龍口市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相對有限。以互聯網人才為代表的高層次人才向一、二線城市流動的趨勢明顯,且企業自主培養成本高、周期長,“人才少、留不住”已成為縣域推進制造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的主要障礙。
存在制度缺位
“四新”經濟大多屬于新生事物,從中央到地方,各個層面的政策、標準以及政府的監管、服務等目前均滯后于“新經濟”蓬勃發展的需要。例如,在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應用過程中,需要對大量的設備、系統進行整合,對原有的流程進行梳理改造,但目前技術標準、安全標準等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且縣域中小企業技術發展還存在很大的滯后性,企業“摸著石頭過河”的風險很高。
“四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山東省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將煙臺市列為新舊動能轉換主引擎的“三核”之一,為龍口市“四新”經濟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龍口要以增強“四新”經濟發展活力、放大“四新”經濟帶動效應為主攻方向,不斷深化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業態創新、模式創新的全面聯動,加快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步伐,逐步實現傳統產業提質效、新興產業提規模、跨界融合提潛能、品牌高端提價值的戰略目標。

培育壯大“四新”經濟規模
(1)加快改造提升傳統業態。制造業要重點運用新技術、塑造新優勢。以實施制造業提升工程為抓手,引導企業積極實施“機器換人、上云用云”等改造,加快實現數字化設計、自動化生產、信息化管理、網絡化協同。推動高端鋁材料產業向國際市場和國內高端市場進軍,擴大在汽車、高鐵、船舶、航空航天等領域的應用;推動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向部件化、總成化邁進,加快突破整車生產;推動高端裝備產業持續提升智能制造和集成配套水平,爭取海工、數控等更多裝備走向世界;推動化工產業綠色化、集群化,加快打造國內重要的高端化工新材料基地。充分利用傳統服務業現有人才、技術、資金、裝備、土地、廠房進行改造重組,積極發展平臺經濟、眾包經濟、創客經濟、跨界經濟、分享經濟、會展經濟等新型服務模式。以全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縣建設為抓手,設立專項引導資金,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龍頭企業進軍農業“新六產”,大力發展農村電商、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新業態,向融合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和做強農業全產業鏈要收益。
(2)培育發展新興產業。順應科技創新和消費模式的演變趨勢,強化人工智能、3D打印、機器人、下一代信息網絡、智能網聯汽車等具有新技術含量的創新產品的培育發展,全面搶占新產業發展制高點。新材料產業方面,以南山乙烷綜合利用、道恩新材料產業園兩大項目為龍頭,吸引國內外優勢企業跟進投資,延伸拓展裕龍石化項目等下游精細化工新材料產業鏈,加快打造千億產業集群。軍民融合產業方面,依托高端鋁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推動骨干企業積極進軍航天航空、精密制造、海工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軍民融合產業領域,積極探索龍口特色軍民融合發展路徑。生物與新醫藥產業方面,以醫養結合示范市建設為抓手,突出抓好阿波羅生物制品等項目建設,側重研發生產功能性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化妝品、保健品等。
加快夯實“四新”經濟發展載體
(1)建設一批“四新”培育載體。圍繞“四新”經濟從無形到有形的催化,大力發展市場化、專業化、集成化、網絡化的眾創空間,鼓勵和支持創客空間、極客空間、創業訓練營、虛擬孵化器、創業社區等新型孵化器及科技創業苗圃、科技企業孵化器、科技企業加速器、小企業創業基地。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創新型孵化器、加速器等各類“四新”經濟孵化培育載體,支持各類創新型孵化器與加速器、大學科技園、產業園、創意園等載體合作對接。
(2)打造一批“四新”集聚區。圍繞“四新”經濟從雛形到成型的培育,按照全市產業布局體系,聚焦重點領域,依托重點園區,從點上突破,形成企業集聚、產業聚群的生態系統,打造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四新”經濟示范區,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3)突破一批“四新”關鍵技術。圍繞重點產業和重點領域,加快實施一批關鍵技術攻關,注重技術集成、裝備研制和大規模應用,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推進產業創新升級。圍繞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重點突破鋁材料模具設計、合金熔煉、擠壓工藝等關鍵核心技術,積極開展復合材料車輪研發及3D打印技術重點攻關;圍繞培育壯大新興產業,重點實施熱塑性彈性體材料向高性能、多功能、綠色節能等方向的創新研究,加強工業機器人傳感信息融合、智能人機接口、深海鉆井裝備等技術研發,以技術的集群性突破帶動新興產業集群發展。

(4)轉化一批“四新”科技成果。持續開展科技大走訪活動,舉辦好科技成果推介會、“千人計劃”專家龍口行、“兩院”院士龍口行等對接活動,全面加深與各大科研院所的產學研政合作。同時,充分發揮龍口科技與人才(美國硅谷)交流中心以及德勤、康威、高力3家國際頂尖中介服務機構的作用,密切跟進北京非首都功能產業項目轉移洽談成果,力爭多渠道引進轉化一批符合“四新”導向的前沿技術、重大項目和全新業態。
全面強化“四新”經濟政策引導
(1)完善促進“四新”經濟創新生態系統建設政策。進一步增加技術研發、科創平臺建設、成果轉化、科學技術獎等方面的投入,研究制定降低“四新”企業準入門檻、運行成本的政策措施,健全以技術交易市場為核心的技術轉移和產業化服務體系,鼓勵企業通過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方式,調動科技人員創新積極性,千方百計支持骨干企業和成長性企業集聚優勢資源推動“雙創”,通過“集眾智、匯眾力”,在增加有效投資、創造有效供給和引領消費需求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2)完善“四新”經濟高層次人才引進培養政策。深入實施“聚才興龍”工程,充分利用好人才引育專項資金,全面培養引進符合“四新”導向的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團隊和重點產業緊缺人才。積極探索高校院所與骨干企業聯合辦學的模式,建設一處“四新”領域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圍繞龍口市新經濟發展需要,有針對性地培養一批新興產業領域緊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同時,進一步完善“龍口英才卡”制度,高標準提供從人才引進到落地的跟蹤式、專員式服務,全方位解決人才在出入境、家屬就業、子女入學、住房與醫療等方面的問題,切實增強各類引進人才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3)完善“四新”經濟金融創新政策。發揮現有的中小企業轉貸基金、工商聯轉貸基金的放大和帶動作用,重點扶持種子期、初創期的科技型、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探索以市財政出資撬動、各類金融機構和民間資本踴躍投資、市場化運作的形式,設立 “四新”經濟發展基金。繼續加大對科技型企業上市的指導和扶持力度,積極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加快隆起資本市場的“龍口板塊”。

創新“四新”經濟監管服務制度
(1)建立健全問題發現解決機制。全面整合“四·二○”“雙重點”等現有企業幫包機制,建立多渠道、廣覆蓋的“四新”企業訴求收集機制,加強問題梳理和甄別,通過專題協調和試點探索等方式,協調解決“四新”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抓住并用好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重大機遇,積極開展對上爭請,廣泛爭取各類先行先試政策,全面突破“四新”發展瓶頸。
(2)探索創新寬松透明監管方式。認真貫徹落實各級關于簡政放權的決策部署,著力減少“四新”項目前置審批和行政干預,進一步簡化項目審批和優化管理流程。對“四新”項目,嚴格落實“容缺審批、并聯辦理”和項目建設“綠色通道”制度,確保用最短時間、最高效率完成審批。積極探索“條件管理+事中事后監管”的監管方式,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化的手段,強化監管的及時性和有效性,發揮社會誠信體系對監管的支撐作用,構建嚴密透明的監管體系。
(編輯 宋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