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2023年5月之前的一系列國內國際政策松綁意味著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形勢已經從緊急狀態向常態化轉變。然而對整個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宏觀數據異常變動的研究極度匱乏。采用新冠肺炎疫情前3年和整個疫情3年,即2017—2022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宏觀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結合文獻綜述、數據定量分析、對比研究等方法梳理、歸納和總結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國農產品貿易進出口形勢相對于疫情前形勢的變化,深入分析疫情前和整個疫情過程中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特征。結果表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呈持續增長態勢;受世界多國農產品貿易限制、國內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上升和中美貿易協議的影響,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逆差進一步擴大。谷物、棉花、食糖等主要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量價波動幅度較大。總體來看,疫情下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基本結構未發生變化。新冠肺炎疫情沒有改變我國農業自身資源的先天稟賦,也不改變我國農業結構、貿易環境和政府農業政策。2017—2022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結構總體未發生變化,但是農產品貿易指標在2020年初體現出顯著突發性,農產品貿易階段性影響顯著,少數農產品貿易結構性影響顯著。建議大力確國家保糧食安全底線,提高疫情風險下中國在國際農產品貿易市場上的議價能力,持續發揮中國農產品貿易的比較優勢。
關鍵詞 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宏觀數據;回顧性;實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4)15-0221-08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5.047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Changes and Inspiration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Situation from 2017 to 2022
WANG An-guo1, GAO Xiang1, LIANG Jun-fen2
(1. School of Account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Guangdong 510006;2.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Information, 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Key Laboratory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South China, Ministry of Agriculture,Guangzhou,Guangdong 510640)
Abstract The loosening of a series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olicies before May 2023 means that the global situation of the COVID-19 has changed from emergency to normalization. However, research on the abnormal changes in macro data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during the entire epidemic period is extremely scarce. This article uses macro data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from the first three years of the epidemic and the entire three years of the epidemic, namely from 2017 to 2022,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By combining literature review, quantitative data analysis, comparative research, and other methods, it sorts out, and summarizes the changes in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 import and export situation compared to the pre epidemic situation during the epidemic period, thoroughly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before and throughout the epidemic.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the total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 has been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throughout the entire epidemic period;due to trade restriction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s from multiple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rising dome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ice indices, and the impact of the China US trade agreement, China’s agricultural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deficit has further expanded. The volume and price fluctuations in the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of maj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ch as grains, cotton, and sugar are significant. Overall, the basic structure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has not changed under the epidemic. The COVID-19 epidemic has not changed China’s natural endowment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nor has it changed China’s agricultural structure, trade environment and government agricultural policies. During the entire epidemic period,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did not change, but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trade indicators showed significant suddenness in early 2020, with significant phased impact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 trade and significant structural impacts on a few agricultural product trade.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China should vigorously ensure the bottom line of food security, enhance its bargaining power in the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trade market under the risk of the epidemic, and continue to leverage China’s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agricultural trade.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Foreign trade;Macro data;Retrospective;Empirical analysis
隨著2022年美國和歐盟等國家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陸續解封,2023年1月中國對新冠肺炎疫情不再實施交通衛生檢疫[1],2023年5月5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冠肺炎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2],這一系列的政策松綁意味著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形勢已經從緊急狀態向常態化轉變,新冠肺炎疫情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得到改善。2020—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公眾生活和消費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同樣地,它對各國農產品進出口市場和貿易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沖擊。關于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各國農產品進出口市場和貿易影響的研究也成為研究者關注的熱點問題。
從不同角度對農產品貿易進行研究一直受到學者們的關注。陳龍江等[4]從大灣區建設的角度探討了RECP協議對灣區農產品貿易的影響;賀梅英[5]等從關稅影響的角度研究了中美雙邊的水產品貿易。從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角度來研究農產品貿易就更多了。打開中國知網,同時以“新冠疫情”和“農產品貿易”為主題進行全庫檢索,得到學術論文35篇和學位論文7篇的結果。對35篇論文進行進一步檢索發現,如果將檢索時間跨度縮小至論文發表時間為2022年以后,則只有3篇論文發表。楊鐘健等[6]從出口管制政策的角度探討了中國的糧食安全;劉旭東[7]則關于結合后疫情時期特點如何優化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策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劉曉玲等[8]討論了在新冠肺炎疫情環境下農產品出口貿易,并且是一篇關于山東省海陽市的案例研究。
使用搜索公式(((TS=(COVID-19))AND TS=(agriculture product trade))AND TS=(China))AND TS=(impact)在WOS數據庫中只搜索出20篇國際論文。其中,學者Wang等[9]分析了新冠肺炎事件對中國農業開放的影響,學者Hu等[10]從一帶一路的角度分析了疫情對農產品外部供應風險的影響,學者Cao等[11]分析了疫情初期對中國農產品貿易的沖擊,其他學者Pan等[12]別出心裁,使用文本挖掘的方法研究疫情對中國的農業經濟和突發緊急事件的緩和措施所帶來的影響。然而,沒有一篇論文將整個疫情期間作為研究視窗進行疫情前和疫情過程中的對比研究,也沒有一篇論文從宏觀角度,使用宏觀數據進行回顧性的對比研究。
通過上述國內外文獻初步搜索可見,在疫情暴發初期關于全球農產品貿易量、價格波動的研究比較多;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結束以后利用整個疫情期間的宏觀經濟數據所進行的農產品貿易量、價格波動的研究鮮見。因此,該研究采用新冠肺炎疫情前3年和整個疫情3年共數據,即2017—2022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宏觀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結合文獻綜述、數據定量分析、對比研究等方法梳理、歸納和總結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國農產品貿易進出口形勢相對于疫情前形勢的變化,深入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前和整個疫情過程中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特征。
對整個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農產品進出口形勢和常態化的貿易形勢進行比對分析,能避免僅僅分析疫情初期出現的那種恐慌性反應所引發的恐慌性政策制定,然后就把那個階段的反應等同于整個疫情階段的反應。對整個疫情階段的回顧性研究,能對后疫情時代進一步優化和保障中國農產品進出口的平穩運行提供依據和指導,同時,也能對中國將來應對類似的突發衛生事件提供更好的借鑒。
1 研究概述
外生沖擊如金融危機、突發事件等都會對經濟和貿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2020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沖擊與以往其他事件相比具有特殊性:影響范圍波及全球、歷時長、對人類生命健康危害極大。這一突發的全球公共衛生事件對全球的經濟、生產、貿易、流通、消費等產生全面的影響,成為學界研究的焦點問題。徐海峰等[13]認為國際金融危機、中美貿易戰和新冠疫情等不確定性事件使得對進出口需求減少,導致消費萎縮,帶來負面沖擊。而中國進出口具有長期穩定增長的趨勢,存在抵御不確定性事件負面沖擊的能力。李婧婧等[14]定量測算了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進出口的影響。研究表明,由于進口需求增長對中國出口具有拉動作用,歐美地區對中國的進口依賴程度較強,疫情對中國進口的影響不顯著。李志萌等[15]定性分析了新冠疫情對中國消費、貿易、就業等方面的影響,認為疫情對中國產業鏈、資金鏈等造成的紊亂需要較長時間修復。羅志恒[16]認為新冠疫情將從供需兩端同時沖擊宏觀經濟,短期影響大,但中國中長期的經濟走勢不會改變。
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為市場提供大量的農產品。農產品既要滿足國內市場,也要供應出口,成為對外貿易和創匯的重要渠道。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對農業農村發展影響巨大,沖擊全球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導致農產品供需不平衡,農產品市場和貿易面臨挑戰。從查閱的文獻研究看,關于新冠疫情對農產品貿易影響的研究多集中在疫情初期階段。顧善松等[17]認為短期內由于疫情防控措施而使得一些農產品出口國供應鏈受阻,導致市場不確定性和價格波動嚴重。長期看疫情導致全球農產品需求萎縮,將使農產品價格進一步下跌,導致貿易投資縮減,國際農產品進出口貿易規模下降。李先德等[18]認為疫情對世界經濟、全球農產品市場與貿易以及中國宏觀經濟和農產品市場與貿易都將產生重大影響,國際農產品價格將止跌回升出現大幅上漲。曹歷娟等[19]研究了新冠疫情與中美第一階段協議雙重影響下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新態勢。他們認為大量增加從美國進口畜產品,將成為中國未來農產品進口的合理選擇,并將使我國農產品進口格局發生較大轉變。朱晶等[20]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一些國家為應對疫情沖擊和保護本國農業生產所采取的部分進口限制措施并不符合相關條例,貿易保護主義不能解決疫情引起的危機,反而加劇全球農業經濟和貿易的萎縮。中國由于受到這些進口限制措施影響,農產品貿易大幅下降。王雪等[20]對比分析了中國2017—2020年月度農產品貿易進出口額數據發現我國水產品進口、出口額均大幅下降,畜產品進口額暴發式增長,但整體來看中國農產品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何冬太[21]采用30個省份的面板數據實證分析了疫情對中國不同地區農產品價格影響,發現存在顯著地區差異,但疫情影響未導致需求大幅增加,農產品價格在可控范圍內波動。朱增勇[22]等對比分析了2020—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與美國、歐盟生豬產業及豬肉市場的中短期影響,結果表明,疫情初期中國和歐盟豬價下跌,美國豬價波動劇烈,而在2021—2022年疫情擴張期間,歐盟和美國豬價出現階段性快速上漲,中國豬肉產量實現兩年連續增長,豬肉價格穩定在低價位且市場供應充足。張勝利等[23]通過疫情前和疫情后的對比分析發現,受境外疫情持續加重的影響,河南省農產品進出口額雙雙下降,進口下降幅度比出口下降幅度稍大。
2 數據來源與方法
該研究數據來源以農業農村部官網(http://www.moa.gov.cn)、國家統計局官網(http://www.stats.gov.cn)、CEIC data數據庫(香港環亞經濟數據庫)(https://www.ceicdata.com.cn)以及中國海關(http://online.customs.gov.cn)統計數據為主,同時也使用了其他一些統計報告,如中國農產品貿易發展報告及相關研究文獻中的數據。
在農業農村部官網中搜索到年度數據報告,在報告中找到需要的數據,提取出來制成表格供分析使用;在國家統計局官網中主要使用數據菜單里提供的統計數據,同時在搜索欄目里鍵入“統計年鑒”,查找對應年份的相關數據;在CEICdata數據庫里使用搜索功能,直接鍵入需要的數據名稱獲得相關結果;在中國海關總署網站的主頁上使用“我要查”功能,再選擇海關統計數據查詢菜單,也可以使用“我要看”功能,再選擇海關統計資料菜單。
該研究提取出的2017—2022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相關統計數據包括:各年度進口總額及增長率、各年度出口總額及增長率、各年度進出口總額及增長率、各年度貿易順(逆)差總額及增長率;中國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包括種植業產品、林業產品、畜牧產品、漁業產品這四大類以及各自具體小類的16種產品的生產價格指數;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各年度進口總額及增長率、各年度出口總額及增長率、各年度進出口總額及增長率、各年度貿易順(逆)差總額及擴大率;谷物、棉花、食糖等9類主要農產品各年度進口貿易總量及總金額、出口貿易總量及總金額;上述9類主要農產品各年度進口額增長率、出口額增長率、貿易順(逆)差總額。
采用歸納法對數據進行了整理,主要采用按類別歸類、年度分類的二維分類法。采用了匯總、對比、圖表、組群法對數據進行分析。描述性統計方法是該研究采用的主要統計手段。經過數據整理、分析和統計完成了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國的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形勢變化的實證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中國是世界上農產品的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占據中國對外貿易較大比重。據中國海關統計數據,2022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額占中國外貿進出口總額的5.3%,其中農產品進口額占中國外貿進口總額的8.7%[24]。通過對新冠肺炎疫情前3年數據(2017—2019年)和疫情期間3年(2020—2022年)數據的比較分析,發現中國農產品貿易基本結構在疫情下整體保持不變,但存在著突發性、階段性、結構性等特征。
3.1 農產品貿易額呈持續增長態勢
據統計數據顯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國的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依然保持著正增長態勢。2017—2022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從2 013.9億美元增至3 343.2億美元,增長66%。中國農產品貿易額不斷創新高,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農產品貿易國,僅次于美國。農產品進口額從1 258.6億美元增至2 360.6億美元,增長87.6%,是全球第一大農產品進口國;農產品出口額從755.3億美元增至982.6億美元,增長30.1%(表1)。總體來看,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我國農產品貿易額呈正增長,保持著農產品貿易大國的地位。農產品進口貿易額穩定持續增長,出口貿易額在2019—2021年有所波動,2021年次于美國、荷蘭、巴西、德國、法國之后位列全球第六大農產品出口國,2022年超越法國回歸第五大農產品出口國[25-26]。
3.2 農產品貿易逆差進一步擴大
從數據分析來看,中國的農產品貿易額總體上呈雙上升趨勢。值得關注的是,中國自2004年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出現連續性貿易逆差后,2015、2016年曾有過短暫恢復到貿易順差狀態[27-28],此后2017—2022年農產品貿易又變成逆差且逆差值逐年增加。2020—2022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值進一步擴大,2020、2021、2022年的貿易逆差額驟然達947.7億、1 357.4億、1 378.0億美元,分別擴大31.9%、43.2%、1.5%,在波動幅度巨大的同時達到史上最高,與2017年數據相比擴大了173.8%。中國仍然是全球最大的農產品貿易逆差國。導致這種現象主要是由于以下3個因素。
3.2.1 世界多國對農產品進出口的限制。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經濟衰退對農產品生產和消費產生重大影響。隨著疫情在全球范圍內持續蔓延,世界各國對疫情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難以估計,先后出臺了相關疫情防控和保供政策。特別是農產品出口國以優先保障本國消費者需求為主,采取措施減少出口甚至完全停止部分農產品出口;而在農產品進口方面,“進口禁令”“檢疫要求”“進口附加稅”“運輸限制”“認證要求”等限制措施[19]被各國廣泛采用,進一步造成世界各國農產品貿易秩序失衡。中國作為全球農產品出口大國也受到相關國家這些進口措施限制,2020年出口額相比2018、2019年出現下降。
3.2.2 國內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上升。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國內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有較大波動(表2)。特別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中國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飆升至140左右[21],2021、2022年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仍在高位浮動,僅部分農產品指數略有回落。理論上講,國內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上升會使得國內農產品相對于進口農產品變得更缺乏競爭力。國內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與農產品進口貿易額呈正相關關系。中國本來就是一個農產品進口大于出口的國家,這一指數上升進一步加劇了中國農產品的貿易逆差。
3.2.3
中美貿易協議的疊加影響。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2020年1月15日,中美正式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經濟貿易協議》[13]。在中美第一階段協議疊加背景下,中方承諾2020、2021年向美國增加不少于125億、195億美元的農產品進口,是2017年基數的52%和81%。中國增加了從美國進口畜產品、大豆等品類,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農產品自美國進口以及總進口的結構和貿易額。2020—2022年,中國從美國進口農產品貿易額分別達237.2億、389.7億、420.5億美元,創了自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以來中美農產品進出口貿易新高,也繼續拉大了中國農產品的貿易逆差(表3)。
3.3 主要農產品貿易波動幅度較大
2017—2022年,除了中國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波動幅度較大以外,中國主要大宗農產品如谷物、棉花、食糖、食用油籽、畜產品的進出口量和進出口額波動幅度均較大。主要農產品貿易波動情況見表4、表5。
3.3.1
谷物進口量在劇烈波動中大幅增長。我國谷物貿易自2009年出現貿易逆差后,2010—2017年貿易逆差逐年擴大[25],2018—2019年貿易逆差有所回落,但在新冠疫情期間谷物貿易逆差大幅擴大。主要原因是谷物的進口量迅猛增長,2020—2022年,谷物進口量分別達3 579.1萬、6 537.6萬、5 320.4萬t,貿易逆差額從2017年的56.9億美元分別擴大到84.4億、188.9億、184.6億美元。特別是2021年中國谷物凈進口達到6 275.6萬t,為歷史新高。在谷物中玉米、小麥、大麥、高粱、大米等進口量整體上均呈現持續增長,其中最主要的是玉米的進口量大幅增加,其進口量從2017年的282.0萬t到2020—2022年分別增長到1 129.6萬、2 834.8萬、2 062.0萬t,與此同時,2020—2022年玉米的生產價格指數上升到107.6、125.5、102.7,加劇了我國谷物貿易逆差的整體上升(表2、表4~6)。
3.3.2
食用油籽價格高位波動。中國食用油籽以進口大豆、油菜籽為主,且是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的主要產品之一。從2017—2022年食用油籽的進口貿易量來看,分別進口1.1億、9 448.9萬、9 330.8萬、1.1億、1.02億、9 610.9萬t,其中以進口大豆為主,大豆進口量分別達9 552.6萬、8 803.1萬、8 851.1萬、1億、9 649.4萬、9 108.0萬t。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豆的國內生產價格指數在高位波動,2020—2022年其價格指數上升為105.5、112.8、105.3,拉動大豆進口量的上升,造成食用油籽的貿易逆差額增加。2020—2022年食用油籽的貿易逆差額高達416.7億、565.2億、641.1億美元,占同期貿易逆差總額的44%、41.6%、46.5%。可見,食用油籽貿易逆差在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總額中占了非常大的比重(表2~5)。
3.3.3
畜產品貿易量和價格在短期內波動劇烈。畜產品貿易中特別是豬肉、牛肉進出口貿易受新冠肺炎疫情以及非洲豬瘟的雙重影響,全球生豬產業鏈供應鏈遭受巨大沖擊,推高了生豬生產成本。2019—2020年中國豬肉生產價格指數連續2年上漲,自2017年的86.0上升至150.5、155.7,創歷史新高位。2021—2022年中國豬肉價格持續恢復到常態,特別是2021年中國生豬產能恢復供應充足,豬肉生產價格指數回落到64.9,2022年恢復到與2017年基本相當水平(表2)。與此同時,非洲豬瘟疫情減少了國內肉類供應,中國豬肉和牛肉進口量需求進一步增加。2019—2021年中國豬肉、牛肉的進口量連續3年呈較大漲幅,豬肉進口量分別達199.4萬、430.4萬、371.0萬t,牛肉進口量分別達166.0萬、211.8萬、233.0萬t。2022年豬肉進口量下跌到176.0萬t,2022年牛肉進口量仍處于高位達269萬t。因此,從上面數據分析來看,畜產品由于受中短期價格大幅波動和進口量擴大,也對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產生了重大影響,2017—2022年的中國畜產品貿易逆差額分別達到192.6億、216.6億、297.2億、421.4億、463.1億、451.5億美元,對應年份的貿易逆差占中國同期農產品貿易逆差總額分別達38.3%、37.7%、41.4%、44.5%、34.1%、32.8%,畜產品的貿易逆差仍持續占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的較高位(表4、表5、表7)。
3.3.4 水產品進出口貿易在波動中大幅下降。在2017年以前,水產品一直是中國農產品進出口大項,其進出口量均超過400萬t。自2017年以后,中國實施了沿海地區濕地保護政策,水產品產量逐步下降。新冠疫情暴發后,受一些進口海產品外包裝檢驗陽性事件的影響,中國出臺防疫措施加大了水產品的進口檢驗檢疫,同時國內消費需求減少,促使我國水產品進口量下降;同樣受進口國檢疫政策限制,中國水產品的出口量也有所下降。最顯著的影響發生在疫情初期,2020年中國水產品進口量155.6萬t,出口量190.4萬t。2022年隨著各國疫情逐漸解封,中國水產品的進出口量有所回升,其中進口量達237萬t,出口量達230.1萬t,但首次出現了6.9億美元的貿易逆差(表4、表5、表7)。因此,2017—2022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以及環境保護政策雙因素的影響下,中國水產品進出口貿易大幅下降。
3.3.5
水果產品貿易逆差在波動中持續擴大。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果生產國,水果及水果制品是中國傳統出口優勢農產品。近幾年受國內生產成本逐步提高、消費者需求不斷擴大等因素影響,水果出口增速放緩,進口增速加快,2018年首次出現貿易逆差。中國出口水果產品一直以蘋果、柑橘、梨及其水果制品為主,出口國主要是東南亞國家。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出口量小幅下降,降幅不明顯;但同期中國水果的進口量顯著增加。分析來看,一方面新冠疫情導致中國水果產品產能下降,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居民生活水平改善,消費者對水果消費數量增大,消費結構升級。比如從國內常規水果轉向特色鮮果如櫻桃、榴蓮、葡萄等。中國水果產品從2018年以來貿易逆差越來越大。2018—2022年中國水果進口量分別是84.2萬、103.6萬、110.4萬、145.2萬、156.9萬t,貿易逆差額分別擴大到12.6億、29.1億、26.9億、70.1億、87.7億美元,新冠疫情期間貿易逆差達到歷史新高位(表4、表5、表7)。
3.3.6
其他類農產品進出口情況。長期以來,中國的棉花、食糖進口量都大于出口量,是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的主要產品項目。新冠肺炎疫情導致這2類農產品進口量在波動中大幅上升,棉花進口量從2017年的136.3萬t增加到2020—2022年的223.2萬、234.2萬和202.6萬t;食糖進口量從2017年進口量的229.0萬t增加到2020—2022年的527.3萬、566.6萬和527.5萬t。蔬菜是我國長期處于順差狀態的主要農產品。2020年初期,受新冠疫情初期突發性影響,國際物流、各大市場供應、餐飲服務等均處于停滯或半停滯狀態,導致蔬菜需求下降出口量輕微下調。此后基本上未再受到影響。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4.1.1
農產品基本貿易結構未發生變化。農產品的貿易結構是指農產品在對外貿易過程中的進口或出口產品的價值構成,廣義的農產品貿易結構還包括農產品貿易的差額結構[22]。農產品貿易結構會根據國內外環境、各國的比較優勢格局以及貿易政策的變化而變化。新冠肺炎疫情不可能改變中國農業基本稟賦,不可能改變中外之間的競爭優勢和中國基本農業政策,所以從數據統計分析整體上來看,新冠肺炎疫情不會改變我國農產品基本貿易結構。產品結構中順差貿易項目仍以蔬菜、水果、水產品等農產品為主,逆差貿易項目仍以谷物、棉花、食糖、食用油籽(大豆)、畜產品等為主。
4.1.2
農產品貿易逆差規模達歷史新高。從整體來看,雖然中國農產品貿易結構沒有發生改變,但主要農產品進口貿易量和貿易額在大幅波動中經歷了大幅上漲,如谷物進口量大幅增長;大豆生產價格指數大幅上漲;畜產品生產價格指數大幅波動導致進口額擴大;其他棉花、食糖、食用植物油、蔬菜、水果等進口量均呈上升狀態。至2022年,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達1 378.0億美元,創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的最高點。因此,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農產品貿易帶來的巨大沖擊和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4.1.3
農產品貿易指標在2020年初體現出顯著突發性。幾乎所有的指標都在2019年底和2020年初之間呈現出巨大的跳躍,這體現出人們在疫情初期,由于缺乏對新冠肺炎病毒最起碼的了解,對未來有種種負面預期,進而基于謹慎考慮,對未來作出最安全的預案準備。谷物進口額和進口量的激增體現出民眾預期未來糧食短缺發生的概率在上升;價格和進出口額的劇烈波動體現出市場上對未來持不同態度的投資者形成了市場的多空雙方,多空雙方在新來到的信息中反復角力對市場的巨大影響。總的看來,中國在新冠肺炎疫情全階段農產品貿易逆差連創新高,最終在2022年達到歷史最高位,說明中國人對待疫情的謹慎態度,是疫情初期突發性效應經過3年累加后的最終結果。
4.1.4
農產品貿易階段性影響顯著。新冠疫情暴發初期階段,受各國防疫措施限制,居民出行受控,消費者需求減少。同時,面對種種不確定因素,各國對于疫情無法進行科學預測,在疫情下都實行了優先保障本國國民物資供給政策,從而抑制了農產品的進出口貿易。2020年初期中國各類農產品出口量均下降,而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在這時期內的波動最大、漲幅最大。與此同時,出于對未來的謹慎考量,中國各類農產品的進口量在持續擴大。2021—2022年是疫情快速擴張期。中國在中央一號文提出的“確保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的糧食安全觀指導下,保障糧食安全的舉措貫穿了我國新冠疫情的始終,糧食供應非常穩定[31-32]。受2019年非洲豬瘟影響后,中國迅速對生豬生產作出了政策調整,在2019—2020年畜產品整體價格指數猛烈上升,然后在2021—2022年保持回落且恢復平穩。其他農產品在疫情擴張期的生產價格指數均上浮,進口量進一步擴大,這是造成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快速擴張的重要因素。
4.1.5
少數農產品貿易結構性影響顯著。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少數農產品貿易也呈現出顯著的結構性波動。農產品貿易波動最大的是谷物中的玉米、食用油籽中的大豆、畜產品中的豬肉和牛肉,進口量和進口額均呈大幅增長,使得2020、2021、2022年僅這3類農產品貿易逆差額就達922.5億、1 217.2億、1 277.2億美元,占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的97.3%、89.7%、92.7%,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導致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進一步擴大的主要產品項目(表7)。水產品出口量大幅減少,2022年中國水產品貿易首次從順差轉為逆差。水果進口量逐年擴大,而出口量放緩,水果產品貿易逆差也進一步擴大。疫情給中國農產品貿易帶來的結構性波動是否只是這一階段的特點,未來會否持續下去,也值得相關政府機構繼續關注和思考。
4.2 建議
基于2017—2022年中國農產品貿易數據實證分析,研究了新冠疫情對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形勢的沖擊。研究發現:總體來看,疫情下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基本結構未發生變化。新冠肺炎疫情沒有改變中國農業自身資源的稟賦,也不改變中國農業結構、貿易環境和政府農業政策。但在新冠疫情時期,外加非洲豬瘟、中美第一階段協議、俄烏沖突以及全球氣候變化因素的多重因素疊加的影響下,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進一步擴大,貿易逆差額達到歷史新高位。
進入2023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國也隨后對新冠疫情防控措施進行了調整,不再實施原有的防控措施,全球進出口貿易環境將得到改善。基于2023年《國際農產品市場與貿易形勢2023(春季)報告》的預期[33],有理由相信未來世界范圍的生產、交通和進出口秩序將漸漸得到恢復,全球農業產業和商業交換行為將變得更加自由有序。同時,針對一些主要糧食作物產能缺乏,多個大宗農產品價格下跌等市場走勢保持緊密的關注,及時采取相關措施,確保中國糧食供應安全。基于以上結論和預測,為進一步推動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平穩增長,提出如下啟示與建議。
4.2.1
確保糧食安全底線。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飯碗”,“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糧食安全是戰略問題。中國作為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關系國計民生的一個重大問題。中華民族是有著農耕天賦的民族,但中國的農業生產卻面臨著“地少人多”這個與生俱來的稟賦,要確保守住中國18億畝耕地面積、提高作物產量、發展科技創新等,多頭發力,齊抓共管,確保供給、市場不出問題。新冠肺炎疫情中,全球糧食短缺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面對未來不確定性,多儲備糧食是自然而然的選擇,但應加強在疫情等危急情況下依靠自身的力量儲備更多糧食的能力,如近年來袁隆平院士團隊在雜交水稻領域的持續貢獻,陳日勝在鹽堿地海稻項目上的創新,這些都是事關中國糧食安全的戰略問題,相關政府機構和學界需要在這方面多思考和重視。
4.2.2
提高疫情風險下國際農產品貿易市場上的議價能力。無論各種疫情風險沖擊,全球貿易其實是全球經濟競爭的一個重要環節,中國貿易博弈其實和全球抗疫斗爭是緊密聯系的。中國多年來在全球農產品貿易中有巨大的剛性需求。新冠肺炎疫情時期,國際賣方預見到中國會大量儲備糧食,疫情沖擊下,一些國家為保供本國消費者而設置了出口限制。如果在這個時候,國際市場中如果挑起糧食谷物等價格的劇烈波動,并做到在波動中大幅上漲,那么對中國將大大不利。為避免被對手在國際貿易市場上刻意收割,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盡早在價格還沒有被抬高之前大量買進;二是需要對新冠病毒有更科學和全面地認識,從而更可靠地對疫情走勢有一個科學的預測,進而更精確地預測自身農產品需求,加強應對措施的可行性;三是提高在疫情等危急情況下依靠自身的力量儲備更多農產品的能力,從而避免在危急時刻從國際市場上大規模進口。
4.2.3
持續發揮中國農產品貿易的比較優勢。第一,從土地、資本和勞動力三大要素狀況比較,中國勞動力資源具有明顯比較優勢,而在人均資本和人均土地擁有量上,美國、歐洲和日本各自分別占據比較優勢。中國農業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的生產比較適合中國。由于國內人工、原料等價格比國際低,具有明顯的成本和價格優勢。第二,中國幅員遼闊,跨越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高原氣候區6個溫度帶,氣候條件和自然資源多種多樣,能夠生產幾乎所有各類農產品,種類之多居世界前列,能滿足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消費者的不同需求。第三,中國作為農業生產大國和強國,在國際多邊的農產品貿易體系中不應該只是被動的市場規則接受者,而應該成為市場規則的制定者。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發揮中國的積極影響,讓世界聽到中國人呼吁公平公正合理的貿易環境的聲音。
參考文獻
[1] 李先德,孫致陸,賈偉,等.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農產品市場與貿易的影響及對策建議[J].農業經濟問題,2020,41(8):4-11.
[2] 世衛組織: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EB/OL].(2023-05-05)[2023-05-1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5061499191008030&wfr=spider&for=pc.
[3]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生物基因研究中心.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參編的聯合國糧農組織畜禽領域抗疫指南正式在線出版[J].廣東農業科學,2020,47(4):2.
[4] 陳龍江,肖梨兵,苗軒,等.RCEP對粵港澳大灣區農產品出口的影響與政策啟示[J].廣東農業科學,2023,50(1):101-115.
[5] 賀梅英,趙萍.關稅對中美雙邊水產品出口三元邊際的影響分析[J].廣東農業科學,2021,48(6):145-156.
[6] 楊鐘健,徐小俊.全球農產品出口管制政策的跟蹤及中國糧食安全的重新審視[J].世界農業,2023(7):64-74.
[7] 劉旭東.后疫情時期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策略優化研究[J].中國商論,2023(9):72-74.
[8] 劉曉玲,吳晗.新冠疫情背景下的農產品出口貿易研究:以山東省海陽市為例[J].鄉村論叢,2023(1):119-123.
[9] WANG D Z,ABULA B,JIZUO A,et al.Agricultural openness and the risk of COVID-19 incidence:Evidence from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2,19(6):1-18.
[10] HU Q G,GUO M Q,WANG F,et al.External supply risk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de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VID-19[J].Front public health,2023,11:1-14.
[11] CAO L J,LI T X,WANG R B,et al.Impact of COVID-19 on China’s agricultural trade[J].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2020,13(1):1-21.
[12] PAN D,YANG J Q,ZHOU G Z,et al.The influence of COVID-19 on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emergency mitigation measures in China:A text mining analysis[J].PLoS One,2020,15(10):1-20.
[13] 徐海鋒,謝亞軒.不確定性事件對進出口貿易的異質性沖擊[J].經濟問題探索,2020(10):135-145.
[14] 李婧婧,郝悅,朱祎,等.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國對外貿易和出口替代效應研究[J].調研世界,2023(3):41-51.
[15] 李志萌,盛方富.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產業與消費的影響及應對[J].江西社會科學,2020,40(3):5-15.
[16] 羅志恒.新冠疫情對經濟、資本市場和國家治理的影響及應對[J].金融經濟,2020(2):8-15.
[17] 顧善松,張蕙杰,趙將,等.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農產品市場與貿易變化:問題與對策[J].世界農業,2021(1):11-19,37.
[18] 曹歷娟,洪偉,張兵兵.新冠疫情與中美第一階段協議疊加背景下中國農產品進口:外生沖擊與合理應對[J].國際貿易,2021(7):36-44.
[19] 朱晶,張瑞,張瑞華,等.新冠肺炎疫情下進口限制措施對農業貿易的影響與思考[J].世界農業,2021(5):4-15,126.
[20] 王雪,張娟.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變化分析[J].南通職業大學學報,2021,35(3):7-10,20.
[21] 何冬太.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農產品價格的影響:基于30個省份的面板數據分析[J].山西農經,2021(15):6-9,13.
[22] 朱增勇,張海峰.2020—2022年新冠疫情下全球豬肉市場形勢比較研究:基于中國與美國、歐盟生豬產業及豬肉市場價格數據對比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3(4):1-5.
[23+CMu2ffdYUKWKUpcIGV6sQ==] 張勝利,張艷君,薛景.疫情下的河南省農產品對外貿易情況分析[J].河南農業,2020(19):5-6.
[24]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2022年我國農產品貿易概況[R].北京: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2022.
[25]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2021年全球農產品出口前30位國別地區統計表[EB/OL].(2022-04-06)[2023-05-15].https://www.cccfna.org.cn/maoyitongji/guobiemaoyi/ff80808185059a5d0186037dc5472322.html.
[26]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2022年全球農產品出口前30位國別地區統計表[EB/OL].(2023-04-21)[2023-05-15].https://www.cccfna.org.cn/maoyitongji/guobiemaoyi/ff808081879c6d720187a14f2cae0327.html.
[27] 翁鳴.近10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情況及展望[J].農業展望,2014,10(1):61-65.
[28] 蒲文彬.中國入世后的農業國內支持政策新探:從中國農產品貿易首次出現逆差分析[J].貴州社會科學,2006(2):40-43.
[29] 肖黎.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格局與特征分析[J].北方經貿,2018(6):7-10.
[30] 許林,陳麗娟.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成因及對策分析[J].中國商貿,2013(7):143-144.
[31] 姜小魚,陳秧分.新冠疫情下各國糧食安全領域的應對舉措及啟示[J].農業經濟與管理,2021(4):31-38.
[32] 王曉梅,何微,楊小薇,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糧食保障應對策略分析與建議[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21,23(5):1-7.
[33] 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國際農產品市場與貿易形勢2023年(春季)報告[EB/OL].(2023-03-10)[2023-05-11].http://www.gjs.moa.gov.cn/ncpmy/202303/t20230310_64228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