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分析了安徽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的環境短板,包括科技研發與環境保護融合不足,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矛盾突出,民生福祉與環境保護協調不夠,監管執法與環境保護錯位較重。闡述了激發安徽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的戰略效應,并從創新綠色科技,增強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動力;發展生態農業,夯實綠色食品產業培育基礎;推動綠色轉型,確保綠色食品產業富民效應;落實環保責任,筑牢綠色食品產業安全底線幾方面,提出了推動安徽綠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綠色食品產業;引領;安徽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4)15-0261-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5.055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Exploration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Anhui Green Food Industry
SHEN Guang-ming,CHENG Ping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9)
Abstract Analyzed the environmental shortcomings of Anhui’s development of green food industry, including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minent contradictions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sufficient coordination between people’s well-be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a significant mismatch between regulatory law enforce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Elaborated on the strategic effect of stimul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food industry in Anhui. And from the aspects of innovating green technology, enhancing the development momentum of the green food industry, develop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onsolidating the cultivation foundation of the green food industry, promoting green transformation, ensuring the enriching effect of the green food industry, implement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sponsibilities, and building a safe bottom line for the green food industry, strategies have been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nhui’s green food industry.
Key words Xi Jinping’s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Green food industry;Leading;Anhui
習近平指出:“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1]推動綠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國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基本方略,也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必須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安徽綠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對于打造鄉村全面振興安徽樣板,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江淮美好家園具有重大戰略意義,能產生深遠的實踐效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回答了為什么要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和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安徽要解決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生態環境問題,打造千億級綠色食品產業,實現綠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創新綠色科技,發展生態農業,推動綠色轉型和落實環保責任,從而增強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動力,夯實綠色食品產業培育基礎,確保綠色食品產業富民效應,筑牢綠色食品產業安全底線。
1 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步伐,補齊安徽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的環境短板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倡導綠色消費。隨著綠色消費逐漸成為人民群眾主流消費選擇,我國食品消費結構開始發生顯著變化,綠色食品產業蓬勃發展。2017年農業部《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要求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不斷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這一實施意見對于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和提升綠色食品供給水平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目前來說推進綠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全國各地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步伐的重頭戲。安徽省充分發揮優良環境、資源稟賦和特色產業優勢,把綠色食品產業作為強農強省的重要突破口,計劃到2025年建成稻米、小麥、玉米、生豬、家禽、水產、中藥材、蔬菜、林特、茶葉十大千億級綠色食品產業,并出臺了《關于推動綠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安徽省綠色食品產業全產業鏈發展指引》等政策文件,這對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健康中國戰略等具有重要意義。體量如此龐大的綠色食品產業不僅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同時也必須具有相應的生態效益,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則違背了這一產業的初衷。因此,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步伐來助力培育綠色食品產業是題中應有之義。
正如習近平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這是值得我們自豪和驕傲的,也是世界上很多國家羨慕我們的地方。同時必須看到,我們也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成為明顯的短板,成為人民群眾強烈的突出問題。”[2]安徽經濟發展很長一段時期沿襲先污染后治理、邊污染邊開發邊治理的傳統工業化方式,同樣存在一定程度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現象,出現資源環境壓力較大的發展瓶頸。發展綠色食品產業既是安徽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出路,同時也會造成新的生態環境問題。安徽在環境保護方面尚有較大改進空間,一些不足之處將成為限制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短板,從而影響培育目標如期順利實現。一是科技研發與環境保護融合不足。安徽在科技研發方面投入大量資金和資源,但聚焦環境保護領域則起點較低、規模有限,存在一定發展瓶頸。綠色食品是按特定生產方式生產和經專門機構認定的無污染、安全、優質食品,在生產、檢測和監測等方面缺乏綠色科技支撐將難以符合標準,也會產生污染問題。二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矛盾突出。近年來,安徽經濟增長速度較快,但經濟總量不高。同時,自然資源匱乏問題有所凸顯,污染物排放總量居高不下。在較短時間建成十大千億級綠色食品產業會對耕地保有量、用水量、能源消耗量等造成重大負擔,激化發展與保護矛盾,國家下達的資源環境規劃指標也難以完成。三是民生福祉與環境保護協調不夠。人民群眾既有高質量生活水平需要,又有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關注環境改善。現代企業化運作的綠色食品產業會對傳統農耕方式、原生態棲居家園造成沖擊和破壞,在收益分配方面也會出現類似“富了老板,虧了老鄉”現象,從而引起群眾抵制。四是監管執法與環境保護錯位較重。一些領導干部及行政部門對綠色發展認識不足、唯GDP論嚴重,存在“重經濟、輕環保”情況,在工作中不能扎實落實省委、省政府環保決策部署。企業在監管執法錯位情況下會使用有害化學物質、轉基因種子、食品添加劑等來獲取高額經濟收益,造成假冒偽劣綠色食品問題與加大環境污染。
由此可見,安徽必須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步伐,解決環境保護領域的矛盾沖突,逐步補齊生態環境短板,助力推進綠色食品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回答了我國為什么要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和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安徽要解決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生態環境問題,成功打造千億級綠色食品產業,實現綠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路徑引領。
2 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激發安徽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的戰略效應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推動實現空間格局、發展方式、生活方式及治理方式等綠色化方面指明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路徑。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安徽綠色食品產業對于打造健康安徽、平安安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安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首先,助力安徽鄉村振興,推進安徽美麗鄉村建設。安徽把美麗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重要位置,不斷優化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持續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安徽綠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鄉村,既指明了促進鄉村經濟多元化和發展農業全產業鏈的方向,又提出了改善鄉村生態環境的要求,這對打造產業強、生態美、鄉風好、治理優、百姓富的新時代幸福新農村能產生強大的驅動作用,是安徽實現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動力。
其次,推動安徽發揮生態優勢,促進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習近平在2020年8月調研馬鞍山市薛家洼生態園時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系,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把生態保護好,把生態優勢發揮出來,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3]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安徽綠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要求在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發展規律前提下發展生態效益型經濟,以富民為導向因地制宜推動生態產業發展,這有助于在保護好生態環境過程中把安徽的水系發達、森林覆蓋率高、生物多樣性復雜等生態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從而將安徽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在自然資源、品種、產量和地緣等方面得天獨厚的自然財富轉化為經濟財富,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打造以綠色引領安徽發展的新格局。
再次,為安徽全面拓展消費需求提供基礎支持,激發綠色消費需求。習近平要求“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4],倡導推廣綠色消費,把綠色消費作為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要和生態環境壓力之間矛盾的重要出路。安徽提出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和促進消費向綠色、健康、安全發展的戰略,是貫徹落實習近平關于綠色消費重要論述的具體體現。推動綠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是滿足綠色消費需要和提高人民民生福祉的重要方略,是安徽全面拓展消費需求的基本舉措。安徽綠色食品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能夠為促進實物消費提檔升級提供可持續的消費資料供應,為推進服務消費提質擴容提供生態化的產業支撐,為推動農村消費梯次升級提供普惠式的生態服務以及為優化安全放心消費環境提供系統性的制度保障,從而為安徽在十四五時期全面拓展消費需求提供基礎支持。
最后,促進安徽不斷完善綠色發展政策體系和環境保護責任制度,提升環境治理能力。開發綠色食品要求從保護和改善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入手,“在種植、養殖、加工過程中執行規定的技術標準和操作規程,限制或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生產資料,實施‘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質量控制,從而達到保護生態環境、保障食品安全和提高產品質量的目的。”[5]這要求必須構建完善的綠色發展政策體系和環境保護責任制度。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安徽綠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方面能夠推動安徽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完善綠色產品市場準入和追溯制度,實施有利于推動綠色發展的價格、財稅、投資等政策,營造有利于綠色產業發展的營商環境;另一方面有助于安徽健全環境治理領導責任體系、環境治理監管體系、環境治理法規體系,不斷完善環境監管體制、創新環境治理模式和地方法規規章制度和環境保護標準等。
概而言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安徽綠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能夠產生重大戰略效應,在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生態經濟,拓展消費需求以及健全綠色發展和環境保護制度建設等方面將起到巨大的驅動作用。
3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推動安徽綠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2018年5月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提出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及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6項基本原則[6],為我國走生態文明發展道路提供科學的行動指南。從安徽在環境保護方面的現實情況與主要不足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綠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要從以下方面著手:
第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創新綠色科技,增強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動力。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求人類在改造、利用自然過程中必須將生態環境置于優先位置,做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使人類活動與環境改變趨于一致。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目標,主要路徑在于以綠色化為統領構建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的循環經濟體系,提升工農業生產、城鎮化建設、信息產業開發及服務業優化中的資源利用效率及降低經濟對生態的污染負荷,這要求通過創新綠色科技來塑造綠色化的生產方式。綠色食品產業作為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和按照綠色食品標準生產、經過專門機構認定并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安全、優質食品產業,高度依賴綠色科技。安徽實現綠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從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出發,謀劃建設綠色科技前沿創新中心,打造綠色科技項目攻堅主陣地、綠色科技成果轉化新高地和綠色產業創新動力源,推廣應用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新機械、新設施、新農藥及新化肥等,以綠色科技武裝農業,為生產高品質、高附加值綠色食品提供強勁動力,打造安徽綠色食品高端品牌。
第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展生態農業,夯實綠色食品產業培育基礎。習近平在施政實踐與理論探索中把握了經濟與生態的辯證統一性,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表述生態環境對于人類生存發展而言蘊藏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認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7]。在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中,我國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8],強固“綠水青山”供給生態效益的持存能力,夯實“金山銀山”的源頭活水,主要舉措有強化資源污染防治及再生利用能力,構建生態農業體系和拓展大食物來源綠色地域空間渠道,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等。安徽打造千億級綠色食品產業,必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揮地緣、地理、資源等優勢,在政策、金融等方面大力支持生態農業,劃分差異性的生態功能區、構建區域性的農業生產模式,推進中低產農田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使用地和養地有機結合,促進經濟與生態融合發展,推動農業轉型升級,開發生態農產品,為培育綠色食品產業夯實堅實基礎。
第三,貫徹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原則,推動綠色轉型,確保綠色食品產業富民效應。針對傳統發展模式,忽視生態效益,重視經濟效益,而導致人民生態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急遽下降現狀,習近平認識到良好生態環境對于增進民生福祉的根本作用,認為生態效益的優化、經濟效益的提高應落實到不斷提升社會效益的根本意義上,把“讓老百姓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環境效益”[9]作為生態文明建設根本任務,并將這一訴求提升至“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原則高度。安徽推動綠色食品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全面貫徹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原則,首先應狠抓生態治理,嚴把產品質量關,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其次要改變傳統農耕方式,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動綠色轉型,為培育千億級綠色食品產業提供資源環境支撐;再則要建立企業和農戶資源互補共享、生產互幫互助、收益共贏互利的共同富裕合作模式。
第四,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落實環保責任,筑牢綠色食品產業安全底線。習近平要求增強制度供給,“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10],搭起杜絕破壞環境的高壓線,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和資源利用上線。安徽必須強化領導干部及行政部門環保責任,建立完善的環保監督體系和分級管理體系,做實環境監管網格化和規范化,提升環境監管執法水平,同時增強企業環保守法意識,將10個千億級綠色食品產業主要生產單位列為重點監管對象,使它們不敢、不能和不愿違規違法和破壞環境,筑牢生態安全底線。
4 結語
總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所凝結的智慧結晶,是解決我國生態環境問題、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共贏的科學指南,安徽必須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創新綠色科技、發展生態農業、推動綠色轉型和落實環保責任,才能成功培育和發展千億級綠色食品產業。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 切實抓好農業農村工作[N].人民日報,2022-12-25(01).
[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1.
[3] 堅持改革開放堅持高質量發展 在加快建設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進展[N].信陽日報,2020-08-22(04).
[4] 中央宣傳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外文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96.
[5] 韓楊.中國綠色食品產業演進及其階段特征與發展戰略[J].中國農村經濟,2010(2):33-43.
[6] 習近平.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J].資源與人居環境,2019(2):8-9.
[7] 習近平.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10.
[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85.
[9] 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0(002).
[1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