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近年來精益生產正逐步向農業生產領域滲透,為農業生產的結構轉型提供了良好契機。為推動景東產區煙草農業的現代化建設,解除煙葉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因素的制約,實現煙葉生產降工減本、提質增效、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目標,以廣東中煙優質基地單元建設為載體,通過對景東產區煙葉生產現狀的分析,結合實際探索煙葉精益生產模式的建設路徑,以及對其實踐成效進行評價分析。通過實踐建設,初步建立了良性發展的管理機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逐步完善了廣東中煙普洱基地單元高端煙葉原料定制化生產技術體系,提升了煙農收益水平以及基地原料保障水平,并對于持續推進景東縣煙葉精益生產模式建設的思考進行了進一步的探析。
關鍵詞 煙葉生產;精益生產;路徑探析;實踐成效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4)15-0256-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5.054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Construction Path and Practical Effects Analysis of Lean Production Mode for Tobacco Leaves—Taking Jingdong County, Pu’er City as an Example
YU Lin, LI Jin-cheng, GAO Ren-ji et al
(Guangdong China Tobacco Industrial Co., Ltd., Guangzhou, Guangdong 51031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rinciples of lean production have been gradually permeating the field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oviding a favorable opportunity for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actices.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obacco agriculture in the Jingdong production area and address the constraints posed by imbalances, lack of coordination, and unsustainability in tobacco leaf development, achieving the core objectives of reducing labor and costs, enhanc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 and ensuring sustainable growth in tobacco leaf production, this study utilizes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base units by Guangdong Tobacco Corporation as its framework.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tobacco leaf production in the Jingdong production area, along with practical exploration, this study delineates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a lean production model for tobacco leaves and evaluates its practical effectiveness. Through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a preliminary constructive management mechanism has been established, yielding favorable economic outcomes. The advanced, tailor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system for premium tobacco leaf materials in Guangdong Tobacco Corporation’s Pu’er base unit has been progressively refined, boosting the income levels of tobacco farmers and the security of base materials. Furthermore, this study offers a further exploration of the considerations for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the lean production mode for tobacco leaves in Jingdong County.
Key words Tobacco leaf production;Lean production;Path analysis;Practical effectiveness
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的實質是流程化社會生產模式的構建,近年來,煙草農業的現代化建設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提升,煙葉生產經歷了一系列深刻的變革,然而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等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嚴峻[1],因而煙草農業引入了精益生產的理念[2]。精益生產作為一種“降本節流、提質增效”的現代化經營管理手段,目前被廣泛運用于工農業生產等領域[3],其在煙草農業的應用是對新時期現代煙草農業建設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促進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協調發展、進一步轉變生產方式的客觀需要,對持續提升現代煙草農業建設水平,實現煙葉生產轉型升級具有重大意義[4]。精益生產以精細管理為保障,充分利用精確信息平臺,全面落實煙葉生產過程中精良技術的應用、精準作業的實施以及精干隊伍的建設,是解決制約煙草農業可持續發展關鍵因素的有效途徑。
云南省普洱市景東產區常年植煙計劃維持在24萬擔(1擔=50 kg)左右,是廣東中煙在云南重點調撥產區,廣東中煙在該產區調撥量常年維持在15萬擔左右,是廣東中煙在全國最大的單一調撥產區。在該研究中,以廣東中煙優質基地單元建設為載體,積極探索將“精益生產”優秀理念引入高端煙葉原料的定制化生產和加工過程中去,以雙喜品牌原料需求為導向,通過精準精益生產和加工技術、精益化管理等關鍵技術的攻關研究與應用,提高普洱基地高端煙葉原料的生產、加工技術和管理水平,以此實現基地高端煙葉原料的保障目標。
1 景東縣煙葉生產狀況分析
1.1 傳統生產理念與現代化生產理念之間的矛盾
景東縣是一個多民族山區農業自治縣,煙農祖輩的認知和種植方式受到其所屬的地域文化、家族傳統以及農村社會的影響,傳統生產理念已經根深蒂固,且目前大部分煙農在教育和信息獲取方面都存在欠缺,他們可能缺乏關于現代農業技術、市場需求和可持續農業發展的相關知識。這使得他們難以了解到生產效率對于經濟和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由于缺乏資金、技術和市場渠道,煙農們往往認為改變生產方式會帶來風險和不確定性,因此更傾向于保持傳統的自給自足、小范圍的種植生產。另外,傳統的思想也讓他們只注重最終的煙葉產量,而對生產效率并不給予足夠的重視,這使得在煙農中推廣新的生產方式變得極為困難。
1.2 生產要素的復雜多樣所造成的多元化生產環境
景東縣土地總面積4 465.85 km2,其中山區占95.5%,壩區占4.5%,位于橫斷山脈南端,地形北窄南闊,由低到高分布著谷地、丘陵、山地,屬深切割中山地貌,地形和地貌呈現出多樣性,且土壤類型繁多且復雜。境內海拔跨度大,高差2 576 m,因此景東產區存在著明顯的立體氣候差異和顯著的小氣候特征。煙葉生產過程煩瑣,包括整地起壟、育苗、移栽、田間管理、分時采收、烘烤、分級等環節,由于景東產區大部分位于山區,每一環節所涉及的生產要素差異大,烤煙的種植管理難度大,標準化作業大大受限,從而導致景東產區整體上的煙葉等級結構不穩定[5]。
1.3 規模化生產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來,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化生產觀念的普及和我國農村土地政策的調整,景東產區煙葉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但從2023年景東產區煙葉生產組織形式及其種植規模(表1)可以看出,目前煙葉生產仍以傳統種植小戶(<1.333 hm2)為主,只有分布在城區的錦屏和文井2個管區內的種煙大戶(1.333~6.667 hm2)占比較大,且在整個景東產區內尚未出現規模較大的家庭農場(>6.667 hm2)。小規模的種植條件下,技術和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導致煙葉生產質量存在差異,也難以充分發揮規模經濟效益,限制了煙葉生產的擴大和現代化水平的提升。同時由于近年來農村勞動力的加速轉移,農村用工成本的不斷攀升,持續擠壓烤煙種植的利潤空間,小規模種植的弊端被逐漸放大[6]。
1.4 基層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較低,煙葉生產管理難度大
景東產區為新煙區,烤煙種植時間相對較短,盡管近年來煙葉生產基礎設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生產收購管理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由于產區跨度較大,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煙葉生產管理仍然有待完善。從2023年景東產區煙葉生產組織形式及其種植規模(表2)可看出,景東產區煙葉生產管理相對不均衡,且基礎設施整體上分布不均勻。其中,文井(261.333 hm2/人)和安定(323.333 hm2/人)的煙技員分配情況,分別超過景東縣煙技員分配平均水平(157.407 hm2/人)66.02%和105.41%;景福(137.40擔/座)的烤房分配情況超過景東縣烤房分配平均水平(63.07擔/座)117.85%;文龍(18.71座/人)和大朝山東(18.83座/人)的烘烤師分配情況,分別超過景東縣烘烤師分配平均水平(11.58座/人)61.57%和62.61%;另外,在交通網絡、灌溉系統和倉儲設施等方面也都仍然存在瓶頸,導致一些農戶在生產過程中面臨著運輸困難、灌溉不足以及儲存條件不佳等問題。以上情況不僅嚴重影響了煙葉的質量,還給后續的煙葉收購和調撥等工作增加了極大的難度[5,7]。
2 景東縣煙葉精益生產模式的實踐
煙葉精益生產的實質是在流水化作業的基礎上,融會貫通“提質、穩量、提效、降本”4個核心要求,旨在通過現代化、標準化的管理流程設計,以持續提高企業核心業務流程效率,提高生產經營經濟效益,節約成本,從而帶動精益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并達成“增效增收”的最終目標[8]。該項目以廣東中煙優質基地單元建設為載體,景東創聯烤煙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紐帶,在景東縣錦屏鎮中開展精益生產模式的實踐探析。實踐過程中,針對以下5個方面內容進行資源整合與系統集成,同時優化設計出景東縣煙葉精益生產模式的建設框架圖(圖1)。
2.1 精確化信息系統——基礎
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圍繞農業生產中的“農業生物要素、農業環境要素、農業技術要素和農業社會要素”4個基本要素[9]對景東產區煙葉大田生產基礎信息進行采集,并針對性收集煙葉采收情況、煙葉烘烤情況等原始生產信息,建立健全普洱市景東縣基本煙田信息、煙田基礎設施配套信息、煙葉生產過程及煙葉質量特征等數據庫。通過信息數學化將煙葉生產過程轉化為生產模型,將其從經驗水平上升至理論水平,實現在煙葉生產上信息的整體化和協同化,為煙葉精益生產的實施夯實基礎。生產過程中,景東縣基本煙田信息庫已裝載有煙技員檔案、煙農檔案、土壤肥力情況、灌溉設施分布情況等數據支撐模塊,育苗和烘烤兩大工場也實現了基本的遠程監視與智能調控功能。另外,目前的生產模型也能實現對景東縣煙葉生產上的病蟲害、干旱程度、土壤肥力等基本信息的預測,并給出參考性的意見。
2.2 精良化技術體系——核心
景東產區深入貫徹“科技興煙”方針,著力強化在整地、育苗、移栽、施肥、灌溉、植保、打頂、采收、烘烤等煙葉生產環節的煙葉科技研究,同步推進在煙田基礎設施、育苗烘烤分級3個工場及農業機械配備等配套升級建設方面的研究。同時加快科技成果的落地轉化,實現裝備精良化,穩步提升優質煙葉原料的生產水平與供應水平。景東產區在原有通過深翻耕層土壤、作物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等技術基礎上通過廣東中煙、華南農業大學合作單位開發的一種無污染、環境友好煙田土壤改良技術:土壤厭氧消毒法,結合高碳基生物炭和微生物菌劑施用等復合技術的交叉研究,形成基地煙田土壤定向改良技術方案。同時,在景東產區錦屏精益生產示范片內根據中煙工業企業的煙葉原料差異化需求對煙葉栽培上的施肥量與施肥方式、打頂時期與留葉數、成熟采收時期和采收方式等技術規范進行定向改進,并生成針對性的產區煙葉生產技術方案。積極推廣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保證煙田水肥管理的低耗高效性;踐行綠色植保,結合生產模型對病蟲害的預測,運用無人機進行植保作業,減少人工田間操作次數,降低煙田交叉感染風險;推廣新能源智能烘烤設施設備,電烤房有效降低烘烤物資成本的同時,還減少了用工數,大大降低整體烘烤成本。
2.3 精準化作業流程——關鍵
景東產區以“生產工序化、操作標準化”為導向進行流程優化升級,通過系統梳理煙葉生產的流程現狀,進行生產流程診斷,識別生產中的關鍵環節,剔除“累贅”工序,提高勞動效率。通過實行育苗、烘烤、分級3個工場的規程化管理及工位化流水線操作,不斷提升作業效率,實現煙葉精益生產流程的“兩頭工場化”。通過煙葉標準化與規范化知識普及、技術集成推廣與示范培訓等方式,提高全員精準化工作的認知度。通過健全和規范作業流程和服務標準,依托景東創聯烤煙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煙葉生產關鍵環節的專業化服務,同時建立健全精益煙葉生產全程標準體系,做到“有標可依”,從而實現煙葉精益生產流程的“中間專業化”。景東產區采用統一的整地、移栽、標準,煙農所投入的化肥、農藥等農資需在相關技術人員指導下使用,切實減少產區內的生產差異性;智能控制系統對育苗與烘烤的調控保證了煙葉質量的穩定性,提高了生產效率;煙葉采收、運輸、上房等相關人員發放作業手冊,規范烤前標準;在專分散收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規范煙農初分,主要是強調對非煙物質以及雜煙的清除,保證后續專業化分級工場的高效運行。
2.4 精細化管理體制——保障
景東產區按照現代企業管理和精益化管理要求,同時以基地為載體,煙農專業合作社為紐帶,把行政的、技術的及經濟的手段有機結合,對當前的煙葉生產的管理架構與組織管理模式進行調整優化,形成網格化精細管理體制,以開展組織管理、專業化服務、技術指導等工作。同時通過建立健全相關制度體系,實施管理的制度化、格式化、程序化,并通過管理責任落實,將管理責任具體化、明確化。景東產區正逐步實現職能發揮、過程控制和管理績效的精細化評估,并形成一套評估、改進、提升的精進管理機制。其中,工作成效、組織建設、日常作業和創新發展是景東產區精益管理工作的4項核心要義,同時在此基礎上貫串“煙農為本”的發展理念,工作成效不再是僅僅依賴工業和商業公司內部的數據反饋,還在于對煙農滿意度的調查,激勵機制也同樣覆蓋到了煙農,大大提升了煙農的積極性與參與度。
2.5 精干化生產隊伍——支撐
景東產區整合教育培訓資源,搭建教育培訓平臺,有目標、有計劃、有重點的針對性培訓煙葉生產中的4類主要執行人群(基層管理者、煙技員、職業化煙農、專業服務隊),并定時組織考察檢測,依據考察成績認證等級,煙葉生產任務分環節擇優分發聘用,在服務體系內形成良性競爭氛圍。同時,健全完善了景東縣的職業煙農評定、培育、保障體系,建立了普通職業煙農、專業大戶種植主體梯隊,后續還將培養家庭農場,大力推進景東縣煙葉生產的規模化。
3 景東縣煙葉精益生產模式取得的成效
3.1 精益生產理念漸入人心
精益生產是一個綜合性的理念,通過不斷實踐操作和積極學習培訓,景東產區煙葉技術人員和煙農等相關人員逐漸接受了精益生產理念,并逐漸影響了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首先,相關人員對于精益生產管理不會有被動強制執行的感受,而是潛移默化地遵守并加強,這種平和的過渡創造了實施精益生產的優良氛圍。其次,在推廣生產中的新技術措施方面,煙農的態度也逐漸發生轉變。他們從最初的抵觸變為觀望,甚至景東產區錦屏精益生產示范片的一部分煙農已經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并及時進行交流和反饋,這極大地推動了新技術措施的成熟應用。再次,當在煙葉生產過程中遇到問題時,煙農會選擇與煙技員交流、查詢相關資料,尋求更加科學的解決方案,而不僅僅依靠自身的經驗與直覺判斷,這種開放進取的態度為精益生產的實施釋放了一個積極的信號。
3.2 良性發展的精益生產管理機制初步建立
在景東產區錦屏精益生產示范片內,初步建立了以景東創聯烤煙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紐帶的精益生產管理機制。通過充分發揮合作社的組織功能,對精益管理組織形式、管理模式以及關鍵生產環節的技術措施進行了優化,并開展了統一的專業指導服務。目前,景東創聯烤煙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能夠提供全面的專業化服務,包括機耕、育苗、移栽、植保、采烤、分級和倉儲等。這種高效的專業化服務使示范片煙葉生產流程更加工序化,同時技術標準的執行也更加規范化。這為實現高標準、高水平化煙葉生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該機制令煙葉生產能夠得到更好的組織和管理,實現高效率和優質控制,提供更加適應工業需求的優質原料。
3.3 經濟效益表現良好
景東產區錦屏精益生產示范片植煙面積66.667 hm2,精益生產的開展,煙葉生產各個環節效率明顯提高,煙葉質量也得到了改善。示范片平均產量2 342.7 kg/hm2,平均產值6.672萬元/hm2,上等煙比例58.23%,同比分別提高了10.25%、11.19%、8.01%;精益水肥管理主要采用滴灌方式進行,在同等的作業量(3次施肥、3次灌溉)下相比于傳統方式,用工成本顯著縮減,作業效率大幅提升,整體成本降低1 800元/hm2;商品化精益烘烤管理(包含采編煙、裝卸煙、烘烤、司爐等4個方面的指導與服務)相比于煙農自行烘烤,平均作業用時縮減10.62%(裝卸煙用時),烘烤質量提升(采收成熟度、烘烤工藝),上等煙比例和均價提升,折算烘烤成本整體降低16.77%。
3.4 廣東中煙普洱基地單元高端煙葉原料定制化生產技術體系逐步完善
普洱基地單元是廣東中煙在云南重點調撥產區,年調撥量常年穩定在15萬擔左右,是廣東中煙在全國最大的單一調撥產區。基于雙喜品牌煙葉質量需求特點,以重點化學成分指標(總糖含量、煙堿含量和糖堿比為核心指標)為依據,自2021年起,在景東產區錦屏精益生產示范片開展了廣東中煙普洱基地單元高端煙葉原料定制化生產技術體系研究,項目重點通過了土壤生態優化保育技術、有機-無機養分供應的精準調配技術、水肥互作及調配技術、群體結構的優化控制技術、煙葉適熟采收技術等關鍵生產措施的研究。為廣東中煙普洱基地高端煙葉原料區域化和個性化的生產技術定制方案的完善提供實踐依據,同時也為現代煙草原料定制化生產的探索提供一個參考案例。
4 關于持續推進景東縣煙葉精益生產模式建設的思考
4.1 理念同行,全程推進
煙葉精益生產不是一系列科學理念、方法和先進工藝技術的合集,而是一套將這些要素集成聯通的科學管理體系和一種創新的經營運作理念[10]。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景東縣煙葉生產的現代化建設正在快速推進,精益化程度也隨之穩步提升,但這種提升更多地體現在單個生產環節的精益化,各個生產環節之間的精益化元素還未能形成有效的串聯,整體成效尚未發生“質變性”的改善。因此,精益生產的推進全程都應同步導入精益理念,用精益管理方法和工具,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障供應”這一核心理念引入生產組織,同時將“科技創新、組織優化、工序作業”等指導理念不斷融入各個生產環節[11],串聯“精確信息、精良技術、精準作業、精細管理、精干隊伍”這5個要素,實現煙葉精益生產上的“五位一體”[12]。
4.2 以點帶面,分區推進
實現完全的煙葉精益生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煙葉生產的精益化過程應是逐步進行的[2],且由于不同地區的發展狀況不同,推進的思路也相應有所不同,因此還需要通過劃分推廣區,精選示范點的方式來逐步開展。圍繞精益生產的5個要素,綜合景東產區海拔高度、土壤類型、地形地貌、氣候因素和煙葉生產資源配置的分布情況,分析其精益化程度確定景東產區推進煙葉精益生產的區域化布局,劃分煙葉精益生產的優先發展區、適宜區和改進區,分區開展生產試點。在不同的推進區的示范點中形成對應的一套相對模式化、復制推廣性強的煙葉精益生產體系,再逐步推廣開來。對于優先發展區,各環節的精益化程度較高,主要以鞏固、強化和落實煙葉精益生產的應用;對于適宜區,則應對各個生產環節進行分析,對未完善的環節進行針對性改進,提高其精益化程度;對于改進區,則應對生產環節進行全面改革和提升,盡快融入精益生產的要素。
4.3 產學研用,科技驅動
保證煙草精益生產這一系統工程可持續性發展的核心之一是“新”,這涉及了煙草生產上的技術鼎新、管理創新、作業革新等多方面的問題[10]。當前,煙葉生產結構的轉型升級面臨著缺乏核心技術和創新人才不足兩大困境,而建立產學研用的合作創新體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解決該困境的切入口[13]。煙葉生產的精益化結合產學研用體系有助于實現煙草行業比較優勢的革命性轉移和升級,即從單純依靠低成本和廉價勞動力,轉向由巨大產學研資源整合、凝練而形成的創新力。從工業、農業及相關專業領域的教育科研單位,選取學員進行聯合培養,制定培養方案,產區相關人員擔當責任導師,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學術交流平臺、職業發展平臺和跟蹤服務平臺,并下達相關科技項目,以科研任務為主要載體,通過科技項目提高生產水平,遴選專業人才,擴大產區精干人才隊伍。按照“標準要高、研究要實、成果要用”的要求建設和發展聯合實驗室,在降焦減害領域科學和技術的研究、科技成果的開發利用、人才培養和科技信息交流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合作[14]。
參考文獻
[1] 劉帥.精益生產在煙葉生產中的應用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6(4):299-301.
[2] 冰火,建利,江洪東.論煙葉精益生產[J].中國煙草學報,2014,20(1):1-8.
[3] 姜和亮,程軍,李曉勇,等.精益生產在煙葉生產中的應用[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8(4):42-43.
[4] 陶英楠.煙葉精益生產管理措施[J].吉林農業,2016(18):102-103.
[5] 謝晉,黃浩,高仁吉,等.站點精準直調模式在煙葉調撥過程的應用[J].農學學報,2022,12(4):41-46.
[6] 戴成宗,黃克久,田鳳進,等.煙葉精益生產實施路徑及實施成效分析:以移栽為例[J].重慶與世界(學術版),2016,33(11):64-67.
[7] 魯超,祝金蘭,周意霖.景東縣煙葉收購等級質量形成規律及原因分析[J].南方農業,2020,14(35):90-92.
[8] 印德春.破繭:煙草行業精益管理指南[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
[9] 周國民.淺議智慧農業[J].農業網絡信息,2009(10):5-7,27.
[10] 李建華,張嫄嫄,尚慧文.煙葉精益生產:關鍵環節與推進思路[J].農技服務,2016,33(17):177-178,171.
[11] 頊蔚強.加強精益管理 促進企業提質增效[J].河北企業,2014(6):33.
[12] 羅杰,費川江,朱洪剛,等.黔西南煙區煙葉精益生產實踐與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29):243-245,258.
[13] 馬德秀.瞄準需求 突破障礙 大力推進產學研用結合[J].中國高等教育,2010(12):18-20.
[14] 尹屾,秦燕華.深化產學研協同推動大課題攻關[N].東方煙草報,2021-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