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中國特色國際傳播話語體系,為我國贏得國際傳播話語權,是國際傳播的重要任務。中醫獨具中國特色,然而有關中醫翻譯和國際傳播之間的學科合作現有研究很少,關于中國特色中醫翻譯國際傳播話語體系的主題研究成果更是極度缺乏,因此,研究如何構建中國特色中醫翻譯國際傳播話語體系,對提升我國國際傳播話語權非常重要。文章采用解釋主義范式下的定性研究方法,搜集學術文獻、政府工作報告、媒體資料等,采用主題分析法分析提煉出當前構建中國特色中醫翻譯國際傳播話語體系的機遇和困境,在此基礎上得出構建中國特色中醫翻譯國際傳播話語體系的四條策略:加強學科交叉合作、構建具有國別特色的中醫翻譯國際傳播話語體系、構建兼具經典和時代特色的中醫翻譯國際傳播內容體系、出臺政策鼓勵中醫翻譯科研與國際傳播實踐相結合。這對引導外國受眾了解中醫、了解中國文化、加深對中國的積極印象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一帶一路”;中國特色中醫翻譯國際傳播話語體系;話語權;國際傳播;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1-0037-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4年度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涉外辦學研究委員會課題“高等中醫藥教育涉外辦學視域下的非洲國別研究(I期南非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W23A001
(一)共建“一帶一路”背景下國際傳播方向
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周年座談會上指出,“過去幾年共建‘一帶一路’完成了總體布局,繪就了一幅‘大寫意’,今后要聚焦重點、精雕細琢,共同繪制好精謹細膩的‘工筆畫’”[1]。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進行第三十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推動國際傳播守正創新,理順內宣外宣體制,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媒體集群,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2]。
在共建“一帶一路”背景下,“聚焦重點、精雕細琢”地推動中醫藥文化走出去,是我國構建中國特色國際傳播話語體系的方法之一。
(二)共建“一帶一路”背景下中醫藥國際傳播方向和內容
201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提出擴大在傳統醫藥領域的合作[3],到2021年,共有34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將針灸列為合法治療手段[4]。2021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了《推進中醫藥高質量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21—2025年)》的通知,提出加強國際傳播,面向國際社會不同群體出版“一看就懂”的中醫藥科普書籍,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醫藥亮點品牌,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作打造10個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品牌項目等[5]。
共建“一帶一路”為中醫翻譯國際傳播創造了機遇,中醫翻譯國際傳播話語體系構建應以助力我國面向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中醫藥科普、中醫藥國際合作、打造中醫藥亮點品牌等為方向和主要內容。
(一)機遇
1.中醫藥國際認可度越來越高
2008年,歐盟報告60%以上歐洲人使用傳統藥品,歐洲占全球草藥市場44.5%,約300億美元的份額[6]。2024年3月14日,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余艷紅在講話中指出,中醫藥海外中心累計科普和培訓外籍人士近100萬人次。還有學者指出,中醫的特色和優勢對境外人士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7]。而且,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新冠肺炎疫情后對中醫藥的情感更正面、更積極,他們認可中醫的醫生身份及其醫療能力;而很多非共建國家在疫情后期逐漸將中醫作為一種補充性方案[8]。
2.中醫藥國際核心期刊發文量逐年增長
國際科技新聞的撰寫行業標準是“無論文,不報道”,科技新聞的來源是學術期刊論文[9]。共建“一帶一路”背景下,越來越多的SCI和SSCI期刊,如《柳葉刀》《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等,都發表了中醫藥學術論文,為中國特色中醫翻譯國際傳播話語體系(下文簡稱“中醫翻譯國際傳播話語體系”)建設提供了權威新聞來源。
(二)困境
1. 中西方存在文化差異
國民文化是指有著共同語言、共同經濟生活和共同歷史淵源的民族所孕育的文化[10]。一些學者分析發現,西方國家與我國在語言、文化、政治等五大方面存在顯著差異[11],在生活習俗、歷史背景等方面也有諸多差異[12]。因此,要想構建科學、完善的中醫翻譯國際傳播話語體系,必須分析和妥善處理中西方文化差異。
2.跨學科合作有限
當前我國國際傳播學科和事業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對話、合作相對有限,難以形成合力共同指導國際傳播實踐,且跨學科的國際傳播研究理論成果較少[13]4。例如國際傳播研究與國際教育研究、國別研究、跨文化研究、翻譯研究的學科交叉等,這些細分領域的現狀、策略、理論構建等都有待探索。
3.內容生產缺乏微觀視野
有學者指出,我國國際傳播活動采取故事模式對人民群眾生活進行的微觀呈現較少[13]5;對中醫藥等傳統醫學而言,最大的挑戰在于找到被外界認可的方法[14]III。因此發掘微觀素材,通過素材生動呈現中醫藥的魅力,是國際傳播內容生產要研究的問題。
4.中醫翻譯研究主題不夠多元
國內中醫翻譯研究大致分為四個階段。一是沉寂期(1999—2006年)。由于中醫語言翻譯的難度,中醫海外傳播發展緩慢;二是黃金期(2007—2010年)。這一時期中醫術語翻譯標準在海內外推行。三是瓶頸期(2011—2013年),這一時期研究集中在中醫典籍英譯上。四是發展期(2013年之后),中醫術語英譯、典籍英譯、翻譯技巧研究穩中有進[15]634。實踐方面,近年來中醫四大典籍的英譯版在國內外公開出版,其他典籍如《諸病源候論》《針灸甲乙經》等也出現了英文版,中醫漢英字典的編纂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然而,中醫翻譯研究主題不夠多元化[15]636,637,中醫翻譯國際傳播人才嚴重不足[16]109,導致中醫翻譯研究的成果難以被中醫翻譯國際傳播直接使用,中醫典籍譯著適合國外少數人群,而通俗易懂、適合國外普通大眾的中醫藥故事英譯卻難覓蹤跡,因此當前中醫翻譯仍不能滿足國際傳播的需要。
可見,當前還未成功構建共建“一帶一路”需要的中醫翻譯國際傳播話語體系,不能滿足中醫藥國際傳播的需要,這凸顯了構建中醫翻譯國際傳播話語體系的緊迫性。
(一)加強學科交叉合作
一個國家重視本國語言表述、重視翻譯工程,才有可能獲得國際話語權,然而翻譯的主導作用在國際傳播中常常被忽略[16]108。新冠肺炎的中醫藥防治方案被快速譯為多種語言,就體現了中醫翻譯與國際傳播二者交叉合作在共建世界醫學文明方面的關鍵作用。因此,學科交叉研究是提高國際話語權的策略,是構建中國特色國際傳播話語體系的必由之路。
(二)構建具有國別特色的中醫翻譯國際傳播話語體系
分析和妥善應對中西方文化差異,需要進行充分的國別與區域研究。不同的國家其國民文化不盡相同,根據其具體文化、社會以及醫療需求等選擇傳播不同的中醫藥故事,是構建中醫翻譯國際傳播體系的科學策略。
例如,不同國家流行病不盡相同,多傳播這類流行病的中醫藥療法比較容易增強相應國家民眾主動了解中醫藥的意愿;又如,對“世界常見病”糖尿病、脂肪肝等的中醫療法要融合國別文化加以傳播。這些具有國別意義的主題是當前構建中醫翻譯國際傳播話語體系亟須研究的。
(三)構建兼具經典和時代特色的中醫翻譯國際傳播內容體系
國際社會對中醫存在刻板印象,覺得“中醫藥是古老的醫學,與現代科學無關”,實則不然。我國當代中醫教育、科研等方面都比古代有了長足進步[17],當代中醫臨床、中西醫結合臨床、中藥和針灸的研究和臨床都“包容古今,百花齊放”,且獨具中國特色。我國當代“國醫大師”的從醫故事正是能體現中醫時代特色,同時彰顯經典傳承且極具公信力的微觀新聞素材之一。講好經典中醫藥故事、現代中醫藥故事和中醫藥海外故事,有利于中國特色中醫翻譯國際傳播話語體系的構建。
(四)出臺政策鼓勵中醫翻譯科研與國際傳播實踐相結合
我國新聞管理機構和中醫藥管理部門可協同進行中醫翻譯國際傳播體系的頂層架構設計,并通過設立專項科研基金、創辦或改革現有中醫藥文化類期刊、建立中醫翻譯國際傳播智庫等多樣化的政策措施,鼓勵中醫翻譯研究者將學術成果運用到中醫藥的國際傳播交流活動中,提高我國在國際傳統醫學領域的話語權,塑造積極正面的中國形象。
此外,政府還可制定相應政策,積極調動非主流媒體、網絡媒體、自媒體等多種傳播資源,以促進這類智能化、交互式的媒體平臺生產出更多中醫國際傳播的內容,推進我國中醫翻譯國際傳播話語體系的全媒體體系構建。
共建“一帶一路”背景下構建中醫翻譯國際傳播話語體系,需要新聞傳播與中醫翻譯界學科交叉合作,注意國別差異,善于選用傳播策略,引導外國受眾透過簡單易懂的中醫藥故事了解中醫、理解中國文化精神,加深對中國的積極印象;高等院校外語專業和新聞傳播專業應鼓勵師生開展學科交叉研究,將中醫翻譯科研成果通過國際傳播渠道社會化,賦能中國特色中醫翻譯國際傳播話語體系;中醫翻譯學科與國際傳播學科在理論構建、傳播策略、內容素材等方面的跨學科合作大有可為。
參考文獻:
[1] 本報評論員.繪就“大寫意” 精雕“工筆畫”[N].經濟日報,2018-08-29(001).
[2] 陳偉.講好中國科學文化故事:學理接口、運作路徑與對外話語體系構建[J].文藝爭鳴,2022(2):176-185.
[3] 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N].人民日報,2015-03-29(004).
[4] 鮑云帆,張祉涵,彌仔涵,等.“一帶一路”背景下針灸的國際傳播:過去與未來[C]//2021中國新聞史學會健康傳播專業委員會年會暨第四屆“醫療、人文與媒介:健康中國與健康傳播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1:11.
[5] 張夢雪.《推進中醫藥高質量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21—2025年)》印發[J].中醫藥管理雜志,2022,30(2):2.
[6] 鄧澤輝.中藥出口歐盟市場的困境及營銷對策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07.
[7] 張玲華.境外人士選擇中醫就診的影響因素分析[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6.
[8] 宣長春,吳鈞昊.距離產生美?時空視角下海外主流媒體中醫報道的計算分析(2010—2023年)[J/OL].新聞界(電子版),2024(2):1-11[2024-03-16]. https://doi.org/10.15897/j.cnki. cn51-1046/g2.20240226.004.
[9] 何淑琴.英文科技期刊國際傳播策略探析:以《前沿》系列期刊和“中國學術前沿期刊網”為例[J].出版與印刷,2022(4):78-83.
[10] 謝和耐.中國人的智慧[M].何高濟,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32.
[11] 周少青.中西比較視野下的中國民族交融發展道路[J].民族研究,2019(3):28-45,139.
[12] 邵韻之.英漢文化差異與翻譯策略探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4,40(3):55-57.
[13] 段鵬.當前我國國際傳播面臨的挑戰、問題與對策[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43(8):1-8.
[14] 曹瀚文.國外傳統醫學的發展以及對中醫學國際化影響的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7.
[15] 谷峰.近二十年國內中醫翻譯研究的可視化分析:基于CNKI 349篇研究文獻的考量[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20,40(5):633-637.
[16] 尚亞寧,王啟龍.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視域下我國翻譯事業發展路徑[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3(6):107-111.
[17] 崔良曉.“新中醫”與近代中醫知識體系的轉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8.
作者簡介 張潔,講師,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中醫翻譯國際傳播。 葛友志,講師,研究方向:中醫藥涉外辦學。 蔣繼彪,副教授,研究方向:中醫醫史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