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時代,信息的生產方式和傳播渠道越來越多元化、年輕化。黨報加強年輕態建設,成為當務之急。近年來,重慶日報始終堅持探索貼近年輕人的表達方式和創新路徑,持續推進新聞產品從生產到傳播的全鏈條、閉環式年輕態建設,在強化黨報宣傳陣地建設、提升受眾黏性和活躍度、擴大年輕受眾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進一步鞏固壯大了主流思想輿論陣地。文章以重慶日報的創新探索為例,深入分析新媒體時代黨報新聞的年輕態變革路徑。文章認為,黨報加強年輕態建設,是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守正創新之舉;黨報應積極優化報紙版面和欄目設置,更多地以年輕態視角策劃宣傳報道,充分發揮黨報的主力軍主陣地主渠道作用;在內容生產環節注重貼近性、可視化,增強年輕態表達,打造更多受眾喜聞樂見的新聞產品。
關鍵詞:黨報新聞;互聯網思維;媒體融合;內容生產;年輕態;貼近性;可視化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1-0068-03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各種文化交匯融合中進一步壯大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1]。黨報要忠實履行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職責使命,圍繞時代主旋律發心聲、當先導,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2]。隨著互聯網、智能終端等的廣泛普及,輿論生態和媒體格局發生深刻變化[3]。面對新形勢、新挑戰,黨報必須主動出擊、自我革新,才能掌握輿論場的主動權和主導權。
“Z世代”是伴隨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一代,也是數以億計網民群體的中堅力量[4]。他們中的許多人較少閱讀報紙,多是通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獲取新聞信息。
互聯網時代,輿論的主戰場在網絡,但網絡輿論的主導權仍掌握在傳統媒體手中,在關鍵時刻、關鍵問題上,傳統媒體仍發揮著關鍵性作用[5]。
如何進一步吸引年輕人的關注和參與,不斷鞏固壯大主流輿論陣地,發揮主流價值傳播功能,成為衡量黨報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重要標尺。
近年來,重慶日報自覺承擔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守正創新、主動作為、勇開新局,不斷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6]。立足重慶、服務全國、面向世界,堅持向深打通、向新而行、向外拓展,做深度、做主流、做權威,發揮主力軍主陣地主渠道作用,打造具有重慶辨識度、全國影響力的一流新型主流媒體[7]。不斷推出新產品、新模式、新渠道,構建起以《重慶日報》為核心,以新重慶客戶端為基礎平臺,以重慶日報網、重慶瞭望微信公眾號、“兩微一抖”、頭條號、視頻號、快手號等為支撐的全媒體生態矩陣,讓讀者可以隨時隨地讀黨報[7]。
推進黨報新聞年輕態建設,要彰顯創意、先鋒、新銳、生動、活潑、貼切、互動等特色文化要素[8]。版面和欄目的創新設置,是黨報新聞年輕態建設最直觀的體現。
重慶日報緊扣主線,聚集核心,策劃了《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全面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在重慶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重報觀察》《重報深一度》《鄉村振興周刊》《紅巖周刊》《雙城周刊》《思想周刊》《民生熱線》《視覺重慶》等版面;開設了《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新篇章》《唱好“雙城記” 共建經濟圈》《黨風廉政看巴渝》《12345記者幫你跑》等固定欄目,以及《新重慶高質量發展調研行》《發展新質生產力 建設現代化新重慶》《奔跑吧,小店》《凡人微光 溫暖山城》等階段性欄目。這些版面和欄目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又貼近受眾特別是年輕受眾的關注點、興趣點,為其發揮主力軍主陣地主渠道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撐。
近些年,重慶日報在上述版面和欄目下,做好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學習和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加快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一系列重大主題宣傳和時政熱點報道,不斷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同時,更多地以年輕態視角策劃報道全市經濟、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等領域的好故事、好做法、好經驗,并聚焦群眾的急難愁盼,搭建民生互動平臺,及時回應群眾關切,做好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守牢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
黨報新聞內容生產包括策劃、采寫、編輯、校對等多個環節,其中編輯環節是新聞產品的“集大成”“再創造”和“總把關”[9]。新聞編輯是把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落實到版面上、稿件中的具體執行者。
重慶日報堅持以“內容為王”,用一絲不茍的繡花功夫對新聞稿件進行打磨編排,不斷提升新聞產品質量,增強新聞輿論“四力”。編輯樹立工匠意識、精品意識,培育互聯網思維,以年輕態的表達方式觀照受眾特別是年輕受眾的閱讀習慣,在稿件內容和版面設計上下功夫,力求打造更多精品力作,實現硬核內容的柔性傳播、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交相呼應。
(一)標題制作更具時代氣息和年輕化特色
俗話說,“看書先看皮,讀報先讀題”。在信息多元化和網絡大眾化的當下,好的標題不僅可以讓報道全方位出彩,還可以多視角吸引讀者眼球,多側面傳播新聞信息[10]。
近年來,重慶日報在制作標題時注重精、實、新,既注重對重點內容的提煉,又力求亮出新聞看點。所制作的不少新聞標題不僅為版面增色添彩,還有效吸引了讀者眼球,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如《“橋”見重慶 “瞧”見精彩 16000座橋梁成為“橋都”顏值擔當》《西南唯一 重慶大學工程學進入ESI全球前萬分之一》《國內首款“重慶造”AI原生數據分析產品上線》《超燃!45支機甲隊伍開戰 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機甲大師高校聯盟賽在渝舉行》……這些新聞標題主題鮮明、精煉生動、內涵豐富、意味悠長,有料又有趣,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制作這些標題時,編輯采用流量熱詞法、渴望認同法、數字搭配法等技巧,使形式和語態更具時代氣息和年輕化特色。
(二)內容編輯強調讀者意識、報網互動意識,做好稿件的拆分與整合
重慶日報要求編輯要對照觀點正確、事實準確、文字簡練、表述規范等幾把“尺子”,對稿件進行精細打磨。
首先,修改稿件中的各種差錯,排雷避坑。修改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幾方面:觀點是否明確,不能含糊其詞,要客觀公正不偏頗,符合法律法規、政策、道德、倫理、科學原理等;事實是否準確,核實“5W”及重要數據、引語、史實等要素;表達是否規范,修改錯別字、病句、邏輯不清、標點符號錯用等。修改后的稿件,應語言文字規范、簡練、生動,邏輯嚴謹、順暢,無質量和安全問題。
其次,做好稿件加減法。做加法主要針對重點報道、深度報道等,要對照政府部門、中央級媒體等發布的權威信息進行核實,如有疏漏和不妥,要及時補充、完善、深化;要整理、鏈接網媒和網友的評論,讓不同聲音出現在報道中。做減法是指刪除稿件中新聞價值低、不宜報道、“低級紅高級黑”的內容。還有一些稿件需要加減法綜合運用,將同類事件的多篇稿件、全媒體報道及相關評論進行有機整合,避免簡單的重復羅列,增加報道的寬度和深度。
2024年1月29日,《重慶日報》6版刊發了一篇題為《跨越1600公里,接打工的母親回家過年》的社會新聞,即采用了加減法編輯技巧。這篇稿件的消息源為某短視頻平臺上的一條微視頻,由于故事情節非常暖心、極具正能量而火上熱搜。編輯在處理記者采寫的通訊時,先是做了減法,在開篇對新聞事實作了概述,理順了“接媽媽”的行為與爆火視頻之間的邏輯關系;然后,在正文修改時綜合運用加減法,將稿件拆分為三個部分,并以“一個念頭”“一碗面條”“一筆‘巨款’”三個相同風格、邏輯緊湊的復合式小標題串聯起整個故事;最后做加法,增加報網互動板塊和閱讀延伸,配發了視頻二維碼,集納了部分網友評論,從而進一步豐富了故事內容,升華了報道主題。整篇報道有溫情故事、有人物圖片、有視頻鏈接、有網友評論,編輯用心用情足以可見。
(三)版面設計展現年輕態風格,實現新聞信息可視化表達
在一些重要會議、工作報告、人物訪談、規劃和新政發布、重點項目建設等題材的新聞稿件中,通常會羅列一大堆數據、措施等。這些重要信息如果照單全收、全文刊發,稿件的可讀性差不說,版面也會顯得十分呆板。
那該如何做?答案是對重點內容、核心元素實施“視覺+”改造,實現信息的可視化表達。
可視化,是指將抽象的概念轉換為可以被人們直觀感知的圖形和圖像,從而幫助人們更直觀、更高效地理解和掌握信息[11]。
重慶日報要求編輯培育精品意識和互聯網思維。文字編輯既要沉下心精編稿件,還要從稿件中“走出來”,在版面設計上體現編輯思想;美術編輯要在吃透稿件的基礎上,心中有創意,手上有絕活。文字編輯和美術編輯要共同站在受眾的角度思考版面編排。
2023年11月26日,《重慶日報》1版頭條刊發《重慶繪制先進制造業發展產業地圖》。這是一條與重慶市“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建設密切相關的硬消息,新聞性較強。但最初,記者僅對《重慶市先進制造業發展產業地圖(2023年)》作了簡單的說明性介紹,對于讀者關注的產業如何分布、中心城區各區縣有哪些主要產業等內容只字未提。編輯在稿件庫中搜索相關報道,找到一篇市經信委負責人解讀產業地圖的通訊,于是將兩篇稿件進行整合,圍繞“3大萬億級產業”組織內容,并配上圖表展示中心城區的產業布局,重點展示新一代電子信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先進材料等產業分布情況。經過稿件整合和可視化設計,這篇報道圖文并茂,成了當天的頭版頭條新聞。
像這樣的例子,在重慶日報的內容生產中還有很多。文字編輯將稿件中的政策、措施、數據、觀點、邏輯等重要信息“拎”出來,由美術編輯進行創意設計,作可視化處理、年輕態設計,或將其轉化為圖表、圖示,或配上漫畫、手繪等,或文圖組合,讓版面更加靈活、生動,讓重要信息呈現更加清晰、直觀,讓讀者更愛看、更易懂。
互聯網時代,傳統單向的信息傳播渠道和傳播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受眾尤其是年輕受眾的信息獲取需求。黨報新聞的年輕態建設是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一次創新和變革,是黨報爭取年輕受眾的努力嘗試。
重慶日報積極適應新形勢,關注受眾需求,強化輿論引導,將年輕態建設作為媒體深度融合的突破口之一,賦能主流價值導向;通過變革新聞語態、創新內容生產,拓展傳播渠道,以更多年輕態的新聞產品搶占新型宣傳陣地,不斷滿足受眾尤其是年輕受眾的信息獲取需求。其創新探索值得其他黨報參考借鑒。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上海考察時強調 聚焦建設“五個中心”重要使命 加快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N].人民日報,2023-12-04(1).
[2] 劉瑩,劉悅.堅持“守正創新”深耕“傳媒精品”:全媒體時代黨媒記者搞好內容生產的實踐與思考[J].媒體融合新觀察,2022(6):65-68.
[3] 莊榮文.科學認識積極應對網絡傳播格局和輿論生態新變化[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0(7):6-10.
[4] 梁修明.黨媒年輕態建設的價值意蘊和實踐進路[J].中國記者,2024(1):28-33.
[5] 李良榮.李良榮:不要藐視傳統媒體[J].中國傳媒科技,2016(1):10-11.
[6] 重慶日報社會責任報告(2022年度)[DB/OL].重慶日報客戶端,(2023-05-20) [2024-06-03]. https://app.cqrb.cn/economic/ 2023-05-20/1396974_pc.html.
[7] 黃宇,聶晶.迭代整合邁向深融 重慶傳媒旗艦新重慶客戶端煥新上線[N].重慶日報,2024-03-02(1).
[8] 梁修明.黨媒年輕態建設的價值意蘊和實踐進路[J].中國記者,2024(1):28-33.
[9] 楊麗卿.報紙新聞編輯技巧的應用[J].記者搖籃,2022(8):147-149.
[10] 楊國慶.畫龍點睛描“鳳頭” 嘔心瀝血繪標題:《人民日報》2021年獲獎好標題賞析[J].應用寫作,2022(8):23-25.
[11] 劉毅,何甜.關于報紙深度報道可視化表達的思考[J].新聞前哨,2024(5):4-6.
作者簡介 逯德忠,編輯,研究方向:黨報時政、社會新聞采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