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愈發緊密,國內民眾對國際新聞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尤其對于世界各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特色產業、風土人情、逸聞趣事等內容體現出濃厚興趣。這對新聞媒體加強國際傳播建設,提高國際“軟新聞”的供應量,提出了迫切要求。在此背景下,經濟日報創辦國際副刊,并強調做出國際副刊的“經濟味兒”。文章以經濟日報國際副刊為例,從題材選擇、文本內容、版面設計等方面,探析經濟類媒體辦好國際副刊的路徑策略。文章認為,國際副刊應在科技、文化、教育、體育、金融、旅游等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進行挖掘好題材,并從經濟和產業的視角加以解讀,剖析社會現象背后的經濟意義;國際副刊的報道方針應與國際新聞報道方針一致,從選題策劃到審稿編稿,再到印刷出版,每個環節都應以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來把握,要把握好文本內容的“界”和“度”,同時增強稿件的可讀性;在版面設計上,應突破傳統的版式語言束縛,注重視覺沖擊力,注意將視覺元素與文字內容完美結合,避免圖片喧賓奪主。
關鍵詞:國際新聞;國際副刊;新聞編輯;版面設計;選題策劃
中圖分類號:G21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1-0075-03
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愈發緊密,國內民眾對國際新聞的需求越來越大。為了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國際新聞獲取需求,經濟日報于2021年7月11日增設國際副刊,并于2024年1月1日起將國際副刊的設置由每周一版增至每周兩版。
增設國際副刊,是深化國際報道的必然選擇,而強調國際副刊的“經濟味兒”,一方面是為了契合經濟日報的定位、滿足讀者需求,另一方面是為了形成不同于與其他紙媒國際副刊的特色,為讀者提供獨特的信息價值。
本文以經濟日報國際副刊為例,從題材選擇、文本內容、版面設計等方面,探析如何辦有“經濟味兒”的國際副刊。
如今,人們常接觸到的報紙副刊是新型廣義的多樣式、綜合性的大副刊,其保留了過去的散文、詩歌、報告文學、文藝批評等文藝類樣式,更多地融合了新聞與其他方面的聯系,包括科技、文化、教育、軍事、經濟、體育等領域,輻射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讀者群不分性別、職業和年齡,都能從相應版面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內容[1]。
而要辦有“經濟味兒”的國際副刊,同樣需要在科技、文化、教育、體育、金融、旅游等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去挖掘選題,并從經濟和產業的視角加以解讀,剖析社會現象背后的經濟意義。
目前,經濟日報國際副刊開設有《看世界》《印象》《悅讀》《腦洞》等欄目。《看世界》聚焦世界各國的經濟現象、產業動態,有觀點、有分析、有說服力;《印象》主要內容為各國的風土人情、作者親歷事件的所思所感等;《悅讀》為書評欄目,主要對經濟學著作進行評析;《腦洞》的選題更富有趣味性,會針對一些有意思的經濟話題進行討論,或揭示一些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經濟學常識。
副刊的時效性雖不如動態新聞強,但其深度遠非動態新聞可以比擬。因此,對于副刊來說,掌握獨特的題材非常重要[2]。近年來,經濟日報國際副刊針對多個話題進行了系列策劃,如《驚濤駭浪華爾街》《阿姆斯特丹證交所的沉浮》《德國魯爾區百年史話》《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百年風云》等,聚焦在國際金融史上有標識性的地點,探尋其成長為經濟地標的原因,并分析其發展歷程和興衰軌跡;《“透著光亮”的倫敦地鐵》《開往巴黎的地鐵》《色彩斑斕的“地下世界”》等,從地鐵這一重要的城市基礎設施,看人、看事、看城市乃至國家的發展。
此外,經濟日報國際副刊還聚焦經濟話題,刊發了一系列知識性、可讀性強的文章。針對貨幣的演變,推出《一胡椒 一世界》《石幣說》《貝幣說》《一“絲”璀璨 穿越千年》等;圍繞港口策劃《勇立潮頭的希臘航運業》《新加坡港的雄心》《藍色新比港 千年“擺渡人”》《哈里發港的蝶變》等;對于人們再熟悉不過的蔬菜,挖掘它們的“前世今生”,推出《土豆的全球之旅》《糖與人類的“愛恨情仇”》《多面玉米》等。
針對國際上發生的熱點事件和新聞,經濟日報國際副刊積極策劃,挖掘新聞背后的故事。針對意大利威尼斯宣布收費計劃,要求“一日游”游客必須在網上預約并支付入城費的新聞事件,刊發《威尼斯收“贊助費”的背后》;針對葡萄牙足球巨星C羅轉會的新聞,刊發《資本能撬動沙特足球嗎》;針對英國伯明翰市倒閉的新聞,刊發《倒下的伯明翰,會是最后一個嗎》。2023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圍繞“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國際副刊刊發了介紹烏茲別克斯坦的《絲路古國源遠流長》、聚焦土庫曼斯坦產業的《藍金之國》、講述雅萬高鐵給印度尼西亞帶來的改變的《甘蔗同穴生 香茅成叢長》等。
對于人們熱議的科技話題,經濟日報國際副刊立足國際視野和產業視角,為讀者梳理科技的發展歷程與前沿方向。《說說“開源”》聚焦計算機領域廣為關注的話題,從開源與閉源、付費與免費、宏觀與微觀三個角度分析關于開源的爭議和矛盾所在,提出“開源能夠從一個小眾的概念發展到今天,共享精神、奉獻精神功不可沒。但從長遠發展來看,是否需要建立起一套更加有效的激勵機制,恐怕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3]的觀點。《讀懂芯片》圍繞芯片相關話題,從芯片是什么、芯片的發展脈絡、芯片的未來發展方向,形象地闡述芯片相關內容[4]。《你好,立方星》聚焦我國向巴基斯坦交接嫦娥六號任務巴基斯坦立方星數據,中巴月球與深空探測合作取得又一重要進展這一新聞事件,向讀者介紹了立方星(微型衛星)的誕生過程、成本優勢、性能,以及立方星將如何深化人類對經濟運行的理解[5]。
除了大視野,經濟日報國際副刊還刊發了不少小切口文章,如《貓咪樂土雅典》《滑雪板上的斯洛文尼亞》《水仙花綻放奧地利》《茶湯中品味斯里蘭卡》等,以小見大,讓讀者閱讀起來輕松愉悅又頗有收獲。
有同行認為,國際副刊在編輯上應突出一個“高”字——高視點、高品位、高格調。高視點,即放眼世界、立足全球,觀察當今國際社會,反映不同文化背景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高品位,即文字優美,集思想性、知識性、欣賞性于一體;高格調,即內容豐富,健康活潑,體裁多樣,圖文并茂。只有堅持這幾個“高”,才能別開生面,不落俗套,真正發揮副刊應有的引導、教育作用[6]。
融媒體時代,各種思想、價值觀念紛繁雜糅,很容易混淆視聽。國際副刊要注重導向性,對社會現象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和探討,從選題策劃到審稿編稿,再到印刷出版,每個環節都應以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來把握,嚴把政治關,把握好文本內容的“界”和“度”。同時,還要打破傳統報道的束縛,以新穎的形式吸引讀者眼球[7]。
以經濟日報國際副刊2023年7月9日刊發的《非洲消費精品贏面有多大》為例,該報道講述了近些年來自非洲的時裝精品正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這很大程度得益于高端消費品市場消費主體規模不斷擴大,非洲文化獨有的吸引力和魅力,以及電商平臺的崛起[8]。作者原文通篇寫的是非洲奢侈品,但編輯認為大篇幅強調消費品的高昂價格、奢侈等特性,與黨報的調性及主流價值觀不相符,于是將其改為消費精品,強調產品的品質屬性。
增強稿件的可讀性,也是國際副刊需要努力的方向。新的國際傳播形勢下,國際副刊需改變古板文風,創作更多生動活潑、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不斷增強文字的穿透力和感染力[9]。同樣是寫產業,國際副刊的語言相比國際版就應更加柔和、可讀性更強,遣詞造句、謀篇布局更具美感,要以小見大,以物寓情,讓讀者不忍釋卷。
總之,無論什么時代,堅持“內容為王”始終是黨報副刊以不變應萬變的法寶[10]。精心策劃的主題、富有知識性和啟發性的內容、新穎巧妙的表述……共同構成了國際副刊的內容優勢。在信息海量傳播、讀者越來越習慣于淺閱讀、泛閱讀的當下,內蘊深刻、文字精美、清新雋永的副刊產品,是塑造讀者審美價值,彰顯人文本色的重要載體[11]。
優秀的副刊文章和版面具有美學意境和收藏價值。從標題設計到文字錘煉,再到版面設計,好的副刊能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以讀者喜聞樂見的形式,把生活中的美加以物態化,報紙副刊承擔著義不容辭的發現美、表達美和傳播美的責任[12]。而版面設計在呈現美、傳達美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經濟日報國際副刊突破傳統的版式語言束縛,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一方面,版面設計注重視覺沖擊力,突出副刊作品的標題,加粗、加大標題字號,令讀者一眼就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配圖美觀、大方,設計感強,通過獨特、豐富的版面語言吸引讀者眼球;另一方面,將視覺元素與文字內容完美結合,避免圖片喧賓奪主。以2023年11月19日的版面為例[13],主稿講述了玉米的三重屬性,配圖為一根金黃的玉米,版面活潑,突出主題;倒頭條講述了斯洛文尼亞的溶洞旅游業,配圖為什科茨揚溶洞,版面既凸顯了文章主題和內容,又新穎美觀,令人賞心悅目。
此外,一些特殊的版面和主題也透露出編輯和美編的巧思。2023年8月27日刊發的主稿《鉛筆說》[14],以鉛筆為例講述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分工,得出“‘小院高墻’圍住的不只是別人,也是自己;‘脫鉤斷鏈’脫的是筋骨,斷的是生機”這樣的深刻結論。在版面設計上,用大面積的彩色鉛筆和削鉛筆的木屑烘托主題,色彩分明,帶給讀者愉悅的視覺體驗。
經濟日報國際副刊創辦近三年來,多次獲得報社A級獎勵,得到編委會的認可,所刊發的文章也得到業界和讀者的廣泛認可。例如,《讀者》雜志摘編刊發了《鉛筆說》,并在其微信公眾號上進行轉載;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將專欄《印象》評為“名專欄”。
融媒體時代,要辦有“經濟味兒”的國際副刊,還要積極嘗試利用互聯網思維,生產優質融媒副刊產品[15],并嘗試通過多平臺發布與推廣。經濟日報借助多媒體平臺對國際副刊產品進行轉化推廣,如經濟日報客戶端對國際副刊文章進行收錄和轉化;經濟日報微博、微信公眾號精選國際副刊文章進行二次傳播,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尤其是微信公眾號內置了朗讀功能,為讀者提供了一條無障礙閱讀通道。
要想辦有“經濟味兒”的國際副刊,必須強化精品意識,在題材選擇、文本內容、版面設計等方面精心構思、巧妙設計,增強文章的新聞性、可讀性和趣味性。此外,還要積極適應融媒體時代發展要求,在確保信息準確、權威和有深度的基礎上加強融合創新,嘗試通過多平臺發布與推廣產品,從而不斷提高國際副刊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鄧利平.報紙編輯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270.
[2] 邱波彤.媒體融合時代地方黨報副刊創新和突破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23):124-127.
[3] 江子揚.說說“開源”[EB/OL].經濟日報,(2023-07-30)[2024-05-22]. http://paper.ce.cn/pc/content/202307/30/content_278264. html.
[4] 汪波.讀懂芯片[EB/OL].經濟日報,(2024-04-27)[2024-05-23]. http://paper.ce.cn/pc/content//content_293631.html.
[5] 江子揚.你好,立方星[EB/OL].經濟日報,(2024-05-19)[2024-05-22]. http://paper.ce.cn/pc/content//content_294741.html.
[6] 姜圣瑜,徐惟禮.放眼世界編好國際副刊[J].新聞通訊,1993(10):13-14.
[7] 秦斌華.傳統報刊副刊的思想傳播與文化擔當[J].新聞采編,2023(6):75-77.
[8] 林家全.非洲消費精品贏面有多大[EB/OL].經濟日報,(2023-07-09)[2024-05-22]. http://paper.ce.cn/pc/content//content_ 277125.html
[9] 李聰華.辦好新媒體時代報紙副刊淺析[J].環球首映,2020(11):27-29.
[10] 朱曉梅.以“內容為王”贏得發展優勢:淺析黨報如何在全媒體背景下破困境開新局[J].記者搖籃,2024(3):3-5.
[11] 王云帆.融媒背景下紙媒副刊的責任擔當[J].新聞論壇,2023(4):124-127.
[12] 張建群.報紙副刊提升美學意境探索[J].新聞世界,2023(8):83-86.
[13] 韓敘.多面玉米[EB/OL].經濟日報,(2023-11-19)[2024-05-21]. http://paper.ce.cn/pc/content//content_284492.html.
[14] 孫昌岳.鉛筆說[EB/OL].經濟日報,(2023-08-27)[2024-05-21]. http://paper.ce.cn/pc/content//content_279961.html.
[15] 張璇.新媒體語境下傳統副刊融合路徑探索[J].海河傳媒,2023(5):56-58.
作者簡介 周明陽,編輯,研究方向:國際傳播、跨文化傳播、國際媒體、媒體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