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新疆工作,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審視、謀劃、部署新疆工作,深化對治疆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形成了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總目標,依法治疆、團結穩疆、文化潤疆、富民興疆、長期建疆,以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多謀長遠之策,多行固本之舉,努力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疆。“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媒體的使命擔當,講好援疆故事,營造援疆工作的良好輿論氛圍是新聞工作者的應有之義。援疆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聞富礦,但在援疆新聞報道常態化的情況下,如何打造傳播面廣、感染力強、立意深遠的爆款是新聞工作者一直在思索的問題。文章圍繞“新疆小學生給浙江人民送羊”的相關新聞報道,深入分析如何選擇援疆新聞報道的切入點、如何從受眾的角度思考并選擇他們喜歡和易于接受的報道形式,講好受援地人民的故事,獲得大流量,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
關鍵詞:對口支援;援疆新聞;主題報道;融媒體傳播;新聞互動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1-0084-04
2024年伊始,懷著“想給浙江人民送一頭羊”的樸素心愿,一個名叫孜拉萊克孜·托克遜的新疆小女孩出現在公眾的視野里,也走進了浙江人民的心里。她的感恩之舉得到了響應,身邊的同學和牧民家長們紛紛加入捐羊的隊伍。最終,在浙江愛心企業的幫助下,200只羊被送到浙江。孜拉萊克孜·托克遜本人則被浙江人民親切地稱為“新疆小山羊”,成為兩地交流的“吉祥物”。來到浙江后,她說出了藏在心底的話,親手制作羊肉抓飯投喂浙江人民。浙江人民也以最大的熱忱送出了回禮——小學生們遞上親手制作的賀卡,教育機構捐贈了大量圖書,市民朋友走上武林夜市和新疆交流團共舞同樂……
這場你來我往、雙向奔赴的交流活動作為浙江多年援疆成果的集中體現,受到了公眾空前的關注。在相關報道中,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特別是其旗下的潮新聞客戶端憑借新穎的角度和多樣的形式,將正能量轉化成了大流量。
“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1997年,浙江首批援疆干部奔赴新疆和田地區。2010年,新一輪對口支援新疆工作開展后,浙江和新疆的對口支援關系從和田地區轉至阿克蘇地區和兵團一師阿拉爾市。20多年來,浙江已先后派出11批次7004名干部人才奔赴新疆[1]。
在一批批前赴后繼的援疆人的努力下,一個個以“浙江元素”命名的學校、村莊、工業園區在南疆拔地而起,“浙江理念”“浙江經驗”“浙江速度”也成了當地繞不開的話題。援疆人的身后,是6600多萬浙江人民。因浙江與新疆兩地相隔萬里,多數浙江人沒有目睹這些援疆成果的機會,而援疆新聞報道便是彌補這一遺憾的重要載體。
當前,新疆雖然已經全面實現脫貧摘帽的目標,但這只是一個新起點,實際上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即“扶智”和“扶志”的加強,這是人全面發展的核心要素[2]。新疆人民的全面發展才是“造血式”支援的終點,才是新疆社會長足發展的根本保證。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涉及資金、項目、技術等方方面面,但最關鍵的是人。新聞報道的確需要講故事,而故事的核心是人物,媒體不僅要重視先進人物的宣傳報道,也要展現好普通人的不平凡故事[3]。
在選題階段,記者還要吃透“兩情”,即吃透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精神,如此才能打好有準備之仗,確保策劃選題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在日常實踐中,記者通常會把報道焦點對準受援地的援疆干部人才,故事的發生地也往往在受援地,這難免陷入自說自話的怪圈,使受眾感到審美疲勞,最終事倍功半。援疆成果如何,要看老鄉——對口支援的方式是否得當、是否有效,受援地人民最有發言權。
2024年1月11日,筆者從抖音平臺了解到一則訊息:出身于牧民家庭的新疆小學生孜拉萊克孜·托克遜,有感于近些年學校的變化、村里的變化、阿克蘇地區溫宿縣的變化,萌生了把她最珍視的羊回饋給幫助過自己的叔叔阿姨們的愿望。這個事件正好與2023年9月召開的第九次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精神不謀而合——要持續深入推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堅持增進民族團結、廣泛凝聚人心的定位,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4]。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而對線索的判斷、洞察也十分重要,具備發現與鑒別好線索的能力,對新聞價值有著非同小可的意義[5]。該新聞選題既契合援疆工作的重點,又關注普通人,擁有爆款潛質。但在當下,自媒體的興起對傳統的新聞報道模式和生產方式造成了沖擊,缺乏專業和責任的護航,碎片化、斷裂式的信息傳播方式導致反轉案例頻現[6],事實核查和新聞真實性的保證變得尤為重要。
筆者依托曾為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援疆記者的便利,迅速聯系孜拉萊克孜·托克遜所在學校以及承運羊肉的愛心企業負責人,反復核實事情的起因、經過,在潮新聞客戶端推出報道《新疆阿克蘇小學生要把自家肥羊送給浙江人民,學校:屬實,很多學生響應》。
該報道成為浙江省內媒體首個關于新疆小學生送羊的自采報道,客戶端內閱讀量迅速超過1萬次,并成為多家媒體的引用源。大量網民關注討論后,“新疆小山羊”的熱度持續上升,筆者趁熱打鐵,對羊的運送進程和去向等進行跟蹤報道。
持續的報道和溝通獲得了受訪者的信任,筆者第一時間確認孜拉萊克孜·托克遜隨新疆交流團將于1月18日抵達杭州機場、1月20日現身杭州武林夜市的行程信息。毋庸置疑,這將受到浙江媒體的重點關注,得益于第一時間知悉,筆者有了比較充分的準備時間。“新疆小山羊”落地杭州后說些啥、首站去哪兒、本地民眾觀感如何,這些都被筆者納入報道計劃。
在社交媒體和自媒體逐漸解構與重塑新聞傳播格局的時代,傳受雙方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兩個主體在傳播活動中早已形成了“共生”關系。如今的新聞客戶端均已具備與受眾互動的功能,新聞內容經編輯發布至微博、微信、抖音等平臺后,互動情況則更加可觀。通過查看評論、留言、私信等,記者能更好地理解受眾需求,優化報道內容,增強受眾體驗。
“評論比文章更精彩”“我就是來看評論的”……“高人”輩出的評論區的受關注度有時甚至超過新聞本身。細讀評論區,不難發現這里有信息增量,新聞線索、公眾關切往往就在跟帖中;這里也有認同,主流情緒就在網友間的點贊、轉評、打Call中體現出來。此外,因為突破了文化、行業等方面的壁壘,甚至能捕捉到一些深刻和獨到的觀點和見解。記者要善于運用評論區,提升主流內容傳播力和輿論引導力[7]。
2024年1月13日,感恩羊以及冰糖心蘋果、溫宿大米等新疆阿克蘇特產陸續發往浙江的消息經潮新聞客戶端報道后,媒體爭相轉發,網友熱情評論。針對“浙江回什么禮”這一問題,不少網友在線支招,推薦絲綢、火腿、龍井茶、胡柚、黃酒……恨不得把浙江特產都打包裝箱。
僅過了一天,浙江湖州全市中小學校和在讀中小學生捐贈的16萬冊圖書開始打包裝車。“書香遠溢護佑成長”“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打包箱上的暖心標語是大人的心意,書本扉頁上則寫滿了孩子們稚嫩的寄語。這些跨過山和大海的禮物,拉近了不同區域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今天的受眾在傳播活動中真正有了參與感,參與的過程也使他們對所接收的信息的理解更加深入,這遠非灌輸的模式可以比擬的[8]。受眾的信息需求和交互需求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受眾成為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9]。這場送羊行動逐漸轉化為兩地民眾、不同民族之間雙向的情感傳遞活動,孜拉萊克孜·托克遜等人被網友親切地稱為“新疆小山羊”“新疆暖羊羊”。
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只有在交往交流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才能共同認同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10]。
分析網友對“浙江回什么禮”相關跟帖后,筆者發現他們更注重實體禮物,與筆者希望公眾關注“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略有偏離。
記者不僅是新聞事實的準確報道者,還應該是社會議題與公共輿論的塑造者,通過把握報道的角度和挖掘的深度,引導公眾關注焦點,助力構建社會共識,使社會向更加文明的方向發展[11]。趁著浙江人民對回禮“耿耿于懷”之際,筆者加緊搜集線索,通過浙江省援疆指揮部了解到杭州保俶塔實驗學校學生希望為“新疆小山羊”送上親手制作的賀卡和激光刻印書簽。
“我的賀卡畫的是一條龍抱著一條魚,希望新疆人民年年有余。”“我在電視上看到新疆的樹木已經光禿禿了,我想把浙江的這抹綠色送給遠方的他們,也希望他們看到這枚書簽就能想到我們。”1月17日,杭州保俶塔實驗學校小學生們精致的禮物和純真的祝福收獲了網友的點贊:一張張限量版的龍年賀卡表達了孩子們最純真的情誼,一枚枚吉祥的落葉書簽將杭州特有的綠色藏進書本里,這是“聊贈一枝春”的真誠之交,也體現了雙向奔赴的動人的浙疆之情。
傳播的效力,歸根到底依賴于內容質量。唯有那些原創性強、具有鮮明個性且富有吸引力的內容,才能夠為受眾帶來真正的價值,并且實現有效的傳播[12]。
“新疆小山羊”來到浙江之際,兩地小朋友能不能見個面,這個想法一直縈繞在筆者心中。在采訪杭州保俶塔實驗學校時,筆者特別留意問詢了學生的意愿。得知呂沁熹小朋友特別想和孜拉萊克孜·托克遜見一面、親口說一聲感謝并送上小禮物后,筆者與學校、家長、愛心企業等多方進行了溝通,確定接機方案,而后為呂沁熹等學生代表的交通出行提供了保障,促成了一次完美的接機行動。
傳統媒體擁有雄厚的資源和強大的報道能力,而新媒體則具有更廣泛的傳播渠道和更快的傳播速度[13]。新媒體和傳統媒體聯動帶來的影響力,遠超它們各自的影響力。同樣,記者也必須具備跨平臺報道的能力。“新疆小山羊”相關報道就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形成報道合力的又一次實踐。
新媒體的興起打破了傳統信息傳播的桎梏,為推進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傾力打造了潮新聞客戶端,這讓記者有了更多的機會決定信息的呈現方式。
報道前期,筆者推出碎片化和即時性報道,因及時性和獨家性,報道獲得了不錯的閱讀量(客戶端內多條報道閱讀量1萬+)。到達新聞現場后,記者迅速彌補短視頻報道缺失的遺憾。短視頻新聞提供了一種沉浸式的信息體驗,鮮活的畫面和動人的音效可以吸引觀眾快速進入新聞語境,其引發的情感共鳴也能增強信息的影響力[14]。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畫面可能深深刻在觀眾心里。
杭州保俶塔實驗學校小學生制作回禮的視頻在客戶端內播放量1萬+,“新疆小山羊”抵達杭州機場受到熱情歡迎的視頻報道在客戶端內播放量10萬+。在側重點方面,游西湖、進學校重點關注“新疆小山羊”內心體驗,武林夜市相關報道重點抓住民族交融互動的生動場景和小女孩親自參與制作羊肉抓飯的細節,筆者同事則對整場活動進行了直播。
融媒體時代特有的多渠道、多平臺要求新聞信息加工方式多樣化,同時也讓跨區域、跨行業的“融媒體+”傳播成為可能[15]。不同的平臺有不同的用戶群體和傳播特點,跨平臺傳播可以實現對不同用戶群體的全面覆蓋,還可以采用多樣化的信息呈現形式,如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擴大了輿論引導的范圍和影響力[16]。
潮新聞客戶端編輯團隊對前方采訪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在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平臺分發,均取得了不錯的傳播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潮新聞客戶端的相關報道得到了“共青團中央”微信公眾號和新疆日報、新疆廣播電視臺等主流媒體的轉載引用。
新聞采編是傳統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所在[17]。《浙江日報》和《錢江晚報》緊緊圍繞“內容為王”這一核心理念,沒有過分追求“第一落點”,而是對新聞事件進行了深度分析和全方位報道,加深了讀者對事件的理解,從而增強了輿論引導的力量[18]。
梁啟超曾提出辦報四原則: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當、報事確而速[19]。核心就是要以“國民最多數之公益為目的”;要將以往錯誤舊思想“摧陷廓清”;對全世界各方面知識無一不載的同時做到“閱一字得一字之益,又不至有所遺漏和缺陷”;所報道內容確有其事,且“是新聞而非舊聞”。
在網友糾結浙江應該回什么禮之際,1月16日,浙江日報《觀點》欄目刊發《最美的奔赴,是看到你更富》,歷數浙江與新疆綿長的情誼,指出“回什么禮不急在一時,更重要的是大家一起通過拼搏努力,讓阿克蘇群眾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越來越富裕。這才是最美的雙向奔赴”。也是在1月16日,《錢江晚報》頭版刊發《跨越山海雙向奔赴》,用四張圖片(阿克蘇溫宿縣和浙江湖州標志性圖片、兩地禮物)和若干文字,制作出極具視覺沖擊力的版面,讓讀者對對口支援新疆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融媒體傳播不是一個形而上的概念,而是新聞傳播的新階段,其核心是實現新聞內容的相互兼容、傳播效能的相互滲透,共同構建一個全面、互動、高效的傳播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新疆工作,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審視、謀劃、部署新疆工作,深化對治疆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形成了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助推新疆社會大局持續穩定、經濟高質量發展、民生福祉明顯改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新疆各項事業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和活力。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疆仍然需要東部發達地區多維度的支援,以縮小發展差距。隨著對口支援新疆工作的深入進行,新聞媒體發揮作用的空間將越來越大。
新聞媒體打造傳播面廣、感染力強、立意深遠的爆款援疆主題報道,首先要注重報道角度的選取,要圍繞中央和主管部門關于援疆工作的重點部署,在抓典型的同時發掘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在當下,更要聚焦人們精神面貌發生的變化,抓住援疆工作的“魂”進行采訪和拍攝。
其次,在采編工作中,記者要充分領會新媒體時代受眾作為信息生產者和傳播者的客觀現實,既要關注受眾的信息需求,更要通過創造性的手法引導社會話題的討論,促使受眾關注和思考特定議題。
此外,傳統媒體需發揮新聞采編的核心優勢,加快信息的多樣化、個性化生產,通過深度報道和系列解讀,對援疆工作進行系統闡釋和分析,為受眾提供更完整、全面的信息,引導輿論朝著更深入、更理性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亮,袁艷,陸樂,等.浙疆悠悠山海情[N].浙江日報,2023-09-13(1).
[2] 黃基鑫,趙越,雷聰,等.從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對口支援的作用、經驗與展望[J].經濟與管理研究,2022,43(2):15-19.
[3] 張維納.新聞報道要善于講述普通人的故事[J].中國地市報人,2024(1):25-27.
[4] 趙兵.第九次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召開 王滬寧出席并講話[N].人民日報,2023-09-22(1).
[5] 于雙利.新聞線索:判斷、價值、標準[J].新聞知識,2004(7):53-54.
[6] 趙依寧.反轉新聞與新聞報道真實性的重塑[J].傳媒論壇,2020,3(2):70-71.
[7] 陳朋,孫潔.善用評論區魔力[J].全媒體探索,2023(9):139.
[8] 任志峰.新媒體時代新聞傳媒與受眾的倫理關系探析[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6(6):50-56.
[9] 李永宏.媒體融合對傳統新聞業態的影響與變革[J].記者搖籃,2024(2):75-77.
[10] 納日碧力戈.雙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39(4):1-5.
[11] 曾媛.基于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記者定位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102-105.
[12] 林續越.關于創新東西部扶貧協作新聞報道的探索:以福州定西扶貧協作新聞報道為例[J].聲屏世界,2020(21):20-21.
[13] 王而平.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強化輿論引導功能的策略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5):85-88.
[14] 王瑜.短視頻視域下新聞傳播的特點與創新路徑探討[J].傳播與版權,2024(5):1-3.
[15] 崔榮明,信曉鳳,商業南.運用融媒多維視角講好援藏精彩故事:以融媒主題報道《霞光鋪滿象泉河》為例[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2(12):109-112.
[16] 張穎.新型主流媒體跨平臺傳播策略與輿論引導力提升研究[J].記者搖籃,2024(2):69-71.
[17] 馬良.融媒體時代新聞采編特點及發展策略研究[J].記者搖籃,2024(3):150-152.
[18] 臧磊.融媒體時代做好新聞采編工作的路徑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3):105-108.
[19] 周帥.梁啟超的辦報思想及當代價值[J].教育文化論壇,2022,14(2):83-86.
作者簡介 俞劉東,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實務。 滕一韜,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