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媒體的蓬勃發展,高等職業院校課堂教學研究成為教學研究的熱點。由于新媒體的推動,高等職業院校教學的理念、方式、方針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教師的角色定位和學生的學習習慣也隨之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同時提高了對高等職業院校課堂教學的要求。文章首先闡述高等職業院校課堂教學改革的必要性,通過案例分析、比較分析等方法,分析在當前新媒體時代背景下,計算機硬件專業課程面臨的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探討如何及時正確地將新媒體融入課堂教學,同時提出當前存在思政元素難以融入專業教學過程、教學團隊建設與社會發展脫節、教學手段落后等諸多問題。文章提出采用三維(ATTM)混合式教學模式,包括專業技能與混合式能力培養(Ability development)、混合式教學團隊(Teaching Team)、混合式教學方法(Teaching Methods),從思政融入、教學團隊、教學方法三個層面入手,利用新媒體進行教學改革,旨在解決落后的教學方式與新媒體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實踐證實,該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新媒體,有效強化了教學效果,適應當前新媒體時代的教學目標、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師生關系以及教學環境,能在將學生培養成技能型人才的同時,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新媒體;高職課堂;三維混合式教學模式;計算機硬件;教書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1-0105-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蕪湖職業技術學院教學示范課項目“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及應用”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2sfk05
新媒體發展日新月異,高職院校課堂教學改革也勢在必行。《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要求落實好職業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建設現代化信息課堂[1]。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已經不適應新媒體發展的現狀,而課堂教學對教學改革實現有著決定性的意義。唐利提出,在高職教學改革大背景下,高等職業院校要從師資團隊、教學方法、實訓過程、師生互動等方面推動高校計算機硬件課程教學革命,確保硬件課程的有效性[2]、實操性、特色性、育人性和發展性,提升課堂質量。石油大學李鵬飛等提出建立小組,施行指導老師負責制[3];陳穎提出信息技術與網絡搭建課程融合的課堂模式[4],課前線上自主預習,課堂線下教學。這些課堂教學方法并不適應計算機硬件課程教學。要實現課堂教學改革,必須堅持以相關問題為導向,腳踏實地逐條逐項地實施改革措施,才能提高高職計算機硬件專業課程教學效果[5]。
(一)思政元素如何融入理工課程
思政元素難以融入計算機硬件課程,其中工科的專業內容教學和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分離是導致工程倫理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6]。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上掌握課程基礎知識,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融入思政元素,成為本門課程研究的一個關鍵問題。
(二)教學團隊建設有待改進
在新媒體時代,教學團隊建設的重要性已得到廣泛認可[7]。教學團隊作為基層教學組織的補充形式,在教學中發揮著強大的指導作用,促進基層教學組織的創新。建設高效優質的教學團隊,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質量,改善教學效果[8]。
(三)教學手段有待改進
隨著新媒體的蓬勃發展,傳統教學手段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因此應該積極探索各種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9],并將其充分應用到教學過程中,以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硬件課程的興趣和熱情,這是課程改革的關鍵。
針對以上問題,文章探討三維(ATTM)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可行性,即專業技能與混合式能力培養(Ability development)、混合式教學團隊(Teaching Team)、混合式教學方法(Teaching Methods)。
(一)新媒體時代思政元素融入計算機硬件課程
以專業技能教學為指導[10],深度整合思想政治教育。采用將專業技能教學與思政教育相整合的培養方案,而非添加另外一門思政課程。教師在教授學生課程知識時,要同等對待專業知識和課程思政,堅持二者有機結合的理念,通過專業知識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塑造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將思政元素融入工科課程中,植入創新思維、工科匠心等育人元素,實現課程“三全育人”目標。此外,要打破傳統課堂單一教授知識、技能的模式,創設“立德樹人”的新課堂,轉變傳統課堂的價值導向,以育人為本。采用新媒體技術,及時關注學生反饋,實現線上無障礙信息溝通,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以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課程為例,在講述無線網絡技術發展史時,以我國智能化建設已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的現狀,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引導學生為國富民強而奮斗,自然而然地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同時點燃學生學習智能程序開發的激情。
(二)新媒體時代教學團隊改革方案的實施
以業界需求及社會期待為目標,建立課程教學團隊,由思政教師、企業實訓指導師、專業帶頭人、心理健康指導師共同參與,團隊成員要積極提高自身政治素養和知識素養,打造水平高超、理念先進的“雙師”團隊。任課教師通過新媒體技術獲取學生學習情況,同時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并根據具體情況與思政教師、心理健康指導師、專業帶頭人、企業進行溝通,確保學生能在健康的心理狀況下,學到專業技能,達到先育德再育人的目的。企業實訓指導老師根據社會需求、課程特點,為學生提供專業技能指導和職業規劃,在學校和企業之間搭建一座橋梁,驅散學生對未來職業的迷茫;專業帶頭人從宏觀上把握課程授課方向,為授課提供支持和指導。
建設混合式教學團隊,為學生提供全方位服務。專業教師不是絕對的主導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學生因教師的及時關注與引導,產生了“老師關注我,我更應該好好學習”的積極心理,從而激發了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新媒體時代教學方法的改進
采用現代化新媒體教學方法,探索“線上+線下”教學方法[11],這種教學方式對傳統教學的時間、地點、對象等都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拓展,“教”“做”“學”不一定都要在相同的地點、相同的時間進行。“線上+線下”教學平臺的核心價值就是增強教與學的靈活性。
在具體的教學改革中,采用課前綜合、課中線下、課后線上的綜合教學模式,將學生主體性與教師引導性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認知過程的個性化差異。引入信息化教學手段,通過云班課,關注每個學生知識層次、性格發展的差異化,及時發現授課中出現的問題,并通過及時調整授課計劃、引入心理健康指導等方式來解決問題。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溝通模式,解決部分學生不善面對面與老師交流的問題,使師生互動更密切,師生關系更加和諧融洽。這種教學模式將使師生的專業素養、道德素養、心理素質得到大幅提升。
課堂教學[12]是專業教學工作的關鍵環節,是教師向學生傳授專業技能,培養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教師掌握學生相關情況的主要途徑。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13],是主動的發現者、探索者,是課堂的重要部分。
課前引入云課堂簽到機制,提升點名效率,避免頂替答到問題,同時減少無故曠課情況的發生。課中,教師要堅決維護好上課秩序,打造安靜和諧課堂環境,并調整好心態、語調、動作、表情,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教學內容設計[14]遵循科學性、實用性原則,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并積極應用新媒體技術展現。課后劃分學習興趣小組,依據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遵循以優帶差、以強帶弱、共同進步的原則,組長直接對本小組成員負責,并直接與教師溝通。教師根據問題性質,或一對一輔導,或統一輔導,從而做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通過云班課批改學生作業,利用新媒體技術總結作業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課后線上指導,彌補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漏洞,以達到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并且為后續課程教學提供指導依據。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打造校內開放性實訓基地與校外實訓基地有機結合的高水平實訓基地,通過校內和校外有機結合的培養模式,培養學生的動手意識和創新意識;以實踐啟發帶動教學,并通過教學推進實踐,形成產教相互結合又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進而達到最優的教學目標。實訓基地是學生實踐專業技能的地方,為學生提供踐行理論的場所,通過仿真性的實訓,使學生能夠實現有針對性的練習,使學生在踏上就業崗位后,不會因環境變化而無從下手。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專業技能,養成善于動腦、勤于思考、樂于動手的學習習慣,開闊學生眼界,增強動手、求實、創新的實踐能力。
實訓課上,課前提示實訓中易出現的問題,并強調如何預防同類問題的發生,一旦發生該問題,該如何進行補救;布置本次課程實訓內容,并提示相關注意事項,比如保持桌面整潔等;強調實訓安全、設備保養、禁止帶電插拔等問題,確保實訓安全。課內教師進行實訓操作示范,講解實訓的關鍵點,再次強調注意事項。實操過程中,指導教師進行巡回指導,及時解決學生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避免在實操過程中因操作不規范而導致不可預測的后果發生。實訓結束后進行小結,并整理記錄設備使用情況、耗材情況,避免出現設備丟失、損壞的問題,以確保后續實訓能夠正常進行。
利用新媒體技術,采用混合教學模式,學習小組動態劃分,這種混合式教學方式不但發揮了傳統教學方式的優勢,并且充分利用了信息技術與網絡化教學的優勢。其目的是整合課堂教學和在線教學的優勢[15],將以教師授課為主的集體教學形式、以“合作”理念為輔的小組教學形式和以自主學習為主的學習形式有機結合起來,使“教”“學”“做”形成有機整體。
本研究以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專業課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課程為例展開研究,該課程歷經從傳統課堂教學方式,到采用三維(ATTM)混合式教學模式,充分利用教學團隊的優勢,采用現代化教學方法,有效提高了教學效果,達到三全育人的目的。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三維(ATTM)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平均出勤率、優質實踐報告率、就業率、課堂活躍度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將學生培養成為技能型人才的同時,引導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新媒體背景下,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此次課程教學改革研究為計算機硬件課程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后續還需從學生成績考核、實習模式、新媒體技術應用效果等方面進行研究,將計算機硬件課程教學改革推向更高臺階。
參考文獻:
[1] 劉民剛.從《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看高等職業教育評估方案的改進趨向[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21(3):11-15.
[2] 唐利.“課堂革命”視角下高效公共基礎課教學質量提升研究[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22,31(2):100-103.
[3] 李鵬飛,李冰.計算機專業大學生硬件創新能力培養與實踐[J].長江大學學報,2012,9(12):180-183.
[4] 陳穎.信息化技術背景下中職計算機網絡搭建課程混合教學模式研究[J].大眾科技,2020,22(9):123-126.
[5] 崔麗群.基于混合教學模式的多層次形成性評價研究[J].高教學刊,2023(34):90-94.
[6] 侯慧,甘銘,李向瞬,等.工科專業課程融入課程思政的思考[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2,9(17):90-92.
[7] 謝波.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背景下結構化教學團隊建設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學報,2002(3):101-104.
[8] 王琳,陶志勇.新媒體賦能高職云計算專業人才培養路徑探索[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4):13-15.
[9] 邢茹.媒體融合背景下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教學困境及對策探析[J].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2(3):89-94.
[10] 李賽紅.虛擬現實技術應用于高校思政課的實踐路徑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21):197-199.
[11] 董雪.全媒體時代背景下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22(6):93-96.
[12] 顧燕,張國祥.新工科背景下混合式深度學習活動連續譜理論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2(9):70-73.
[13] 謝潔,付光.“1+X”證書制度下高職課堂革命的路徑與創新實踐[J].大眾科技,2021,23(12):106-109.
[14] 孫水英,崔亞敏.基于混合教學模式的基礎護理技術信息化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20(18):254-255.
[15] 鄧靖怡,易雪玲,胡順義.我國高職課堂革命“幫學”模式實踐研究[J].課堂與教學,2022(3):62-65.
作者簡介 楊靜,講師,研究方向:嵌入式開發、計算機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