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的概念被提出,我國在2015年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以此促進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融合,推動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和發展。全球化和信息化趨勢日益顯著,高等教育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將信息技術運用于教育中的嘗試也在持續進行。文章以“互聯網+”為背景,探討高校德語國內外混合教學的實施策略、效果及其影響因素,旨在為我國德語教學改革提供有益的參考。首先對“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德語教學的現狀進行梳理和分析,發現國內高校德語教學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其次結合國外先進的混合教學經驗,提出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高校德語混合教學模式。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混合教學模式在高校德語教學中具有顯著優勢。該模式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整合國內外優質教學資源,實現線上線下教學的結合,可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增強自主學習能力。希望文章的研究發現能為我國高校德語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實踐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網絡教育;德語學習;國內外混合
中圖分類號:G434;H31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1-0121-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四平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一般項目“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語類課程教學模式創新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PSK23155;2023年度吉林省高教科研一般課題“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德語項目化混合式教學模式路徑探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GJX2023D277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有效推動了教學方式的革新,高速網絡和網絡教學平臺的普及和完善正在深刻改變教學形式。于2019年發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強調加快教育改革在信息化時代的進度,開展校園智能化升級改造,統籌建設一體化智能化教學、管理與服務平臺[1]。互聯網能充分挖掘潛能,達到創新思維、改變模式的目的,德語教學也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語言環境對于外語學習至關重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外語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互聯網整合國內外優秀教學資源,為實現國內外混合教學提供必要的基礎。在此背景下,德語國內外混合教學模式也得到廣泛的應用和持續的發展。
線上教學主要通過授課教師或團隊在網絡平臺上開設課程、上傳授課視頻并發布課程,在線設置作業,引導學生在線自主學習;另一種形式是利用騰訊會議、釘釘、ZOOM會議等軟件直播。線下學習指在教室進行教學活動,教師講授理論知識并解決學生線上線下的學習難點,組織學生課堂學習,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德語是全世界使用較為廣泛的語言之一。相關調查數據表明,中國德語學習者從2015年的10萬人增長到2020年的近15萬人[2],學習德語一方面在于工作需求,另一方面在于有出國深造的計劃,德國高校國際聲譽較好。作為非通用語言,德語學習環境尚不完善,師資力量薄弱,學習資源較少。德語專業本科生需要學習大量專業課程,學習壓力大,但語言的特性和學生的學習背景不可改變,應該探究其中的規律。在互聯網的助力下,德語在線學習資源和學習工具日益豐富,學生可以便捷地獲取德語國家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等方面的資料,為語言學習提供多元的背景知識。此外,各類在線德語詞典、語法解析、聽力練習、口語模擬等學習工具也依托互聯網為學生提供了全方位的語言實踐機會。
混合教學概念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圍繞這一新穎的教學模式所進行的研究層出不窮。研究者認為,混合教學模式是一種將多種教學模式加以組合的教學模式,是面授與互聯網相輔相成的教學方法[3]。
(一)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設計
混合教學模式要遵循教育原則和事物發展規律,教師須預先對學生具體情況進行摸排,了解學生學習狀況,打造良好的在線學習環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同時注意設立獨立的考核環節。線下學習需要進行更加詳細的課程設計以及考核,掌握了解課堂狀況以及學生線下學習狀態,應將線上學習的內容與線下學習的內容有機結合,加深教育活動中教師和學生兩大主體的融合程度,構建有效的交流機制和學習成果監測機制,創造融合式課堂[4]。
互聯網的出現營造了新的學習氛圍,改良了學習方法,為國內高校德語專業的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互聯網+”背景下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使得傳統的課堂學習和課后自學的界限模糊,學習更加靈活,各種移動設備和學習平臺使學習者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專業課,有助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辨能力[5]。
德語是世界上其他國家學習德國工業科學技術和開展人文學科交流的必備工具。我國工業、制造業快速發展,目前已形成世界上門類最齊全的工業體系。與工業、制造業強國相比,我國工業、制造業仍然處于大而不強,缺乏核心技術與品牌的階段,轉型升級任務艱巨。德國制造業技術發達且具有前瞻性,是我國未來發展的主要參照對象之一,因此我國對于德語專業人才的需求會持續增加。
隨著在線教育的興起,德語課程在線設計也日趨多樣化,許多高校開始嘗試對傳統德語課程進行線上改造,通過視頻、音頻、動畫等多種形式呈現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個性化學習路徑和自適應學習算法的應用使得德語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學習節奏。
(二)國內外混合教學模式
國內外混合教學模式即將國內傳統課堂教學與國外在線教學相結合,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這種模式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資源,還可以幫助他們拓寬國際視野,增強跨文化交流能力[6]。單純依靠在國內課堂聽中國教師講授枯燥的語法和詞匯效率較低,應讓學生頻繁接觸原汁原味的德語學習資料。因此,為了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德語的效率,在“互聯網+”這一背景下引入國內外混合教學模式,為學生構建盡可能貼近實際使用場景的學習環境十分必要[7]。
這種特殊的教學模式首先考驗的是課程設計,課程設計是混合教學模式的關鍵環節,需要結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精心策劃。在課程設計過程中,應充分整合國內外教學資源,既要保留國內傳統課堂教學的優點,又要發揮國外在線教學的優勢。此外,應根據實際情況設計課程模塊,確保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有機結合傳統線下課堂與線上教學,根據具體情況,制定最優的教學策略。國內外研究者提出多種混合學習設計模型,如Olisaver的五階段模型、Singh的四階段模型等[8]。
應用混合教學模式要整合教學資源。混合學習資源建設是指為混合教學提供豐富、優質的教學資源[9],包括在線課程、教學視頻、學習軟件、互動社區等。為了滿足不同學科的教學需求,研究者們開發了大量的混合學習資源。例如,美國斯坦福大學開發的OpenSAP在線課程,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的眾多在線課程等。這些資源為學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學習方式,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手段[10]。教師應積極搜集和整理國內外優秀的教學資源,包括在線課程、國外名校課程等,并對其進行篩選和優化。同時,應注重教學資源的動態更新,以適應學科發展和學生需求。混合教學模式需要結合傳統課堂教學和在線教學的優點,積極創新教學方法。可以采用小班授課、翻轉課堂、遠程互動等形式,使教學更加靈活多樣[11]。教師是混合教學模式的實施者,他們的素質和能力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應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和提升,組織國內外優秀教師分享經驗,鼓勵教師參加學術交流活動[12]。同時,應注重培養教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為混合教學打下基礎。教學質量監控是確保混合教學模式實施效果的關鍵。應建立完善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包括評估指標、評估方法、評估周期等。同時,應注重監督教學過程,確保教學質量穩步提升[13]。
在互聯網環境下,師生互動與溝通機制得到了很大改善,通過在線教學平臺,師生可以進行實時問答、討論等,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線上社區和論壇等平臺為師生互動交流提供了空間,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共同體意識。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使得教學評價與反饋更加及時和有效,在線教學平臺可以實時記錄學生的學習數據、行為軌跡和成績變化,為教師提供全面的學習情況反饋;在線評價系統也使得學生可以及時獲得作業、測驗等項目的反饋結果,有助于及時調整學習策略并強化學習效果。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教學平臺收集學生的學習數據,并深入分析學生的學習效果,這些數據包括學生的學習時長、參與度、成績變化等,有助于教師發現學生的學習問題和瓶頸,從而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同時,學生也可以利用在線學習工具進行自我評估和反思,了解自己的進步和不足之處。
應用混合教學模式,學生能夠更加系統地學習德語語法和詞匯知識。線上資源即學習材料,而線下教學則通過教師的講解和輔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14]。這種教學模式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語言知識掌握水平。混合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口語交流能力。通過線上模擬對話和線下實際交流相結合的方式,學生有更多機會練習口語,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同時,教師也能夠針對學生的口語表達給予及時的反饋和指導,進一步促進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提升。
混合教學模式強調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通過引入德國文化元素和實例,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德國文化。在混合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通過線上聽力材料和線下聽力練習相結合的方式,提高聽力理解能力。靈活多樣的線上聽力材料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而線下聽力練習則通過教師的指導和講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聽力材料,提高聽力水平。應用混合教學模式會引入多樣化的閱讀材料,可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線上閱讀材料包括文章、新聞、小說等多種形式,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閱讀需求[15]。線下教學則通過教師的引導和講解,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閱讀材料,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混合教學模式對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通過不斷的學習和現代教育技術的輔助,持續提升專業素養。
在“互聯網+”背景下,德語混合教學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將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數字化、網絡化的教學工具相結合,不僅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還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國內外混合教學模式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該模式著重對課程設計、教學資源整合、教學方法創新、學生評估改進等方面進行研究,這些研究為混合教學的實踐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推動教育教學的改革和創新。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互聯網+”背景下的國內外混合教學模式會在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官網,(2019-02-23)[2024-03-20]. https:// www.gov.cn/zhengce/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2] 德語在中國[EB/OL].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官網,(2020-03-20)[2024-03-20]. https://www.daad.org.cn/de/.
[3] 朱丹璇,李靜恒.按需學習理念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學周刊,2024(10):97-100.
[4] 曾騰飛.線上線下,混合教學:“互聯網+”背景下商務英語實踐教學探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1(24):176-177.
[5] 周俏.“互聯網+”視域下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探究與實踐[J].互聯網周刊,2023(11):88-90.
[6] 齊冬冬,高磊.基于慕課的外語專業課混合教學模式探索:以“德語語言學導論”為例[J].德語人文研究,2023(11):66-72.
[7] 沈志薇.探究“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對大學生德語學習的影響[J].品位·經典,2021(12):144-146.
[8] 劉占斌.高校外語專業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應用[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35):183-185.
[9] 謝正蘭.“互聯網+課堂”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1):132-133.
[10] 張紅智,劉珉,賈欣,等.高職院校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18(4):8-9.
[11] 趙湘丹.高校商務英語立體化實踐教學研究[J].校園英語,2021(13):35-36.
[12] 張德祿,陳一希.我國外語專業本科生多元能力結構探索[J].外語界,2015(6):2-10.
[13] 胡忠利.互聯網輔助德語教學[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1(4):28-32.
[14] 熊勇,趙柯,周曉紅,等.基于“互聯網+”的混合教學模式在中醫學臨床課程應用研究[J].湖北中醫大學學報,2022(6):122-125.
[15] 底雅馨.基于“互聯網+”的德語有效學習策略研究[J].河南科技,2018(1):42-43.
作者簡介 閆俊屹,講師,研究方向:德語教學、德國歷史文化。 王海驕,講師,研究方向:德語教學、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