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新媒體作為一種全新的傳播方式,已經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和思維方式。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也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zhàn)和機遇。為了更好地發(fā)揮資助育人工作的作用,提高其效率和效果,有必要探索新媒體平臺在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的應用和實施策略。文章研究發(fā)現,新媒體平臺具有信息傳播速度快、范圍廣、互動性強、個性化定制以及數據收集和分析能力強等特點,利用新媒體平臺可以有效進行資助政策宣傳,讓學生及時了解和掌握資助政策;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資助項目申請和審批,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減少人為錯誤;利用新媒體平臺便于對資助對象進行管理和跟蹤,確保資助工作的順利進行;最后,利用新媒體平臺可以進行資助效果評估和反饋,為資助政策的制定和調整提供依據。要想充分發(fā)揮新媒體平臺在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的作用,需要提供精準定位及個性服務;實現融合傳播,深化影響;保證信息透明,公正公開;促使互動交流,共同成長。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新媒體平臺在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發(fā)揮最大效益,實現資助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和個性化,進一步提升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質量和效果。
關鍵詞:新媒體平臺;高校;資助育人;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1-0147-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山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研究課題“高校‘三全育人’的實現路徑和保障機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YH2022—019
隨著新媒體的飛速發(fā)展,其在教育領域尤其是在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的應用日益廣泛。我國高度重視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關于進一步落實高等教育學生資助政策的通知》等,明確提出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創(chuàng)新資助育人工作方式,提高資助育人工作實效[1]。
新媒體平臺具有信息傳播迅速、互動性強、覆蓋面廣等特點,為高校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機遇。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廣泛宣傳國家資助政策,使更多學生了解并享受到國家提供的資助;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進行在線咨詢、答疑解惑,為學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
總之,在新媒體時代,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應緊跟時代潮流,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的優(yōu)勢,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實效。
(一)新媒體平臺的信息傳播速度和范圍
新媒體平臺的信息傳播速度和傳播范圍優(yōu)勢可以通過數據進一步印證。根據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第53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截至2023年12月,中國互聯(lián)網用戶規(guī)模已達10.92億人,其中社交媒體用戶也超過10億人,以微博、微信、抖音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已經成為年輕人獲取信息、溝通交流的主要渠道。
以高校發(fā)布資助政策為例,一項研究表明,通過新媒體平臺發(fā)布的資助政策信息,平均每條信息的轉發(fā)量達到500次以上,其中部分熱門信息甚至可以達到上萬次轉發(fā),充分展示了新媒體平臺在信息傳播速度和范圍方面的優(yōu)勢[2]。
此外,新媒體平臺的互動性強,用戶不僅可以獲取信息,還可以發(fā)表評論、分享心得,為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提供良好的互動環(huán)境。一項針對大學生社交媒體使用情況的調查顯示,超過90%的受訪者表示,在社交媒體平臺關注了高校的官方賬號,并通過這些賬號參與了高校組織的各種活動[2]。
新媒體平臺在信息傳播速度、范圍和互動性方面的優(yōu)勢,為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新媒體平臺的數據收集和分析能力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強大的數據收集和分析能力,為資助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有力支持。
首先,平臺可以收集學生的基本信息、學習情況、家庭背景等數據。通過數據挖掘和分析,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問題所在,為制定針對性的資助政策提供依據。例如,通過數據分析發(fā)現,部分地區(qū)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較為突出,就可以在資助政策中加大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力度。
其次,平臺還可以收集和分析學生參與資助活動的反饋和成果,以便及時調整和優(yōu)化資助措施,通過分析學生參與勤工儉學的情況,可以了解到哪些崗位更受學生歡迎,哪些崗位需要調整,從而提高勤工儉學工作質量和效果。
(一)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資助政策宣傳
在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新媒體平臺作為一種極具影響力的宣傳工具,其作用不容忽視[4]。通過新媒體平臺,可以將資助政策以更生動、更貼近學生的方式呈現出來,讓更多學生了解并受益于這些政策。例如,可以在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平臺上發(fā)布資助政策的詳細信息,包括資助金額、申請條件、申請流程等,還可以通過圖文、視頻等形式,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這些政策。此外,還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的互動性,鼓勵學生提問、留言,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資助政策的理解。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資助政策宣傳,不僅能夠擴大宣傳的覆蓋面,還能使資助政策更加貼近學生,更有利于學生從中受益。
(二)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資助項目申請和審批
通過新媒體平臺,學生可以在線提交資助申請,包括填寫申請表格、上傳相關材料等,能夠簡化申請流程,使申請更加便捷、高效。同時,教師和評審人員也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對學生的申請進行在線審批,不僅提高了審批效率,還使審批過程更加公開、透明。此外,新媒體平臺還可以用于發(fā)布資助項目的進展情況和結果,使學生能夠及時了解項目動態(tài),使資助項目更加公開、透明,更有利于保障學生權益[5]。
(三)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資助對象管理和跟蹤
高校通過新媒體平臺,建立一個完整的資助對象信息庫,方便對資助對象的信息進行實時更新和管理。例如,高校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對學生的申請材料、受助情況等信息進行整理和歸檔,以便隨時查閱。此外,新媒體平臺還可以用于對資助對象的學業(yè)、生活等情況進行跟蹤,以便及時了解學生需求和反饋,為學生提供更加精準和個性化的資助服務[6]。同時,新媒體平臺還可以用于對資助對象進行定期調查和評估,進一步優(yōu)化資助策略,使資助工作更加精準和個性化,更有利于資助對象的成長和發(fā)展。
(四)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資助效果評估和反饋
高校通過新媒體平臺,可以對資助項目的實施效果進行實時監(jiān)測和評估,以便及時發(fā)現問題并調整,如高校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收集資助對象的學習成績、就業(yè)情況等信息,對資助效果進行量化評估。同時,新媒體平臺還可以用于收集資助對象的反饋和建議,了解學生對資助項目的看法和需求,以便進一步優(yōu)化資助項目。新媒體平臺還可以用于對資助效果的公示和分享,讓更多人了解資助項目的成果和經驗,不僅提高了評估的效率和準確度,還使資助工作更加透明和有說服力,更有利于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持續(xù)改進和發(fā)展[7]。
(一)精準定位,個性服務
面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復雜性與多樣性,精準定位和個性服務顯得尤為重要,要求高校在新媒體平臺上不僅要廣泛覆蓋,還要細分受眾,針對不同經濟條件、不同成長背景的學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幫助[8]。
例如,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可以通過線上調查問卷的方式,精準識別他們的需求,提供獎學金、助學金等信息,甚至推薦兼職工作、實習機會;對于學業(yè)有困難的學生,可以開設在線輔導課程,提供學習資源和答疑服務;對于心理壓力大的學生,可以提供在線心理咨詢,以文字、語音或視頻的形式溝通,保護學生隱私的同時,幫助學生化解心理問題[9]。
通過精準定位和個性服務,新媒體平臺能夠實現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精細化管理,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合適、最及時的關懷與支持[10]。
(二)融合傳播,深化影響
融合傳播是新媒體時代的重要特征,也是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必然選擇。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單一的傳播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11]。因此,高校需要利用新媒體平臺的特性,將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傳播方式融合在一起,打造一個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傳播矩陣。如在宣傳資助政策時,可以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讓政策內容和申請流程一目了然;在分享勵志故事時,可以通過音頻和視頻的形式,讓學生更真實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和力量。這些方式不僅可以提高信息的傳播效率,還可以增強信息的影響力和感染力,使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深入人心。
(三)信息透明,公正公開
信息透明和公正公開是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生命線。在新媒體平臺上,高校需要將資助工作的所有信息公之于眾,讓學生和家長能夠隨時查詢和了解,不僅包括資助政策的全文,還包括政策的解讀、申請的條件、評審的流程、結果的公布等所有信息[12]。同時,高校還需要確保信息的公正性和公開性,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公平、公正的環(huán)境中享受資助,如在公布評審結果時,可以采用匿名的方式,在保護學生隱私的同時,確保結果的公正性。通過信息透明和公正公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將更加可信、可親,也更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感[13]。
(四)互動交流,共同成長
在新媒體平臺上,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另一重要策略是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實現共同成長[14]。互動交流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歸屬感,還能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和創(chuàng)新能力。高校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組織各種形式的互動活動,如在線討論、主題辯論、小組分享等,讓學生在交流中學習,在學習中交流。此外,高校還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的特性,搭建一個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會之間的溝通橋梁,讓學生在互動中得到更多的指導和支持。同時,高校還應該鼓勵學生自主組織和參與公益活動,通過實踐鍛煉自己的能力和素質,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也為社會作出貢獻。
通過這樣的互動交流,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將更加生動活潑,更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幫助他們實現全面發(fā)展[15]。
新媒體平臺為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無限的可能,通過多元化應用、精準定位、融合傳播、信息透明和互動交流等策略,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可以更加高效、公平地開展。然而,也應意識到,新媒體平臺并非萬能,只是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一個工具,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利用這個工具,如何將它與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以達到最佳的效果。因此,未來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探索和實踐,還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創(chuàng)新,以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發(fā)展和需求。
參考文獻:
[1] 張婷婷.新媒體視域下高校資助育人效果提升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1):127-129.
[2] 馮瀟祎.新媒體視域下高?!叭辟Y助育人體系構建與路徑研究[J].世紀之星(交流版),2022(15):187-189.
[3] 李林.微時代背景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模式探析[J].決策探索,2021(7):69-70.
[4] 于鑫.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提升資助育人工作親和力的研究[J].成才之路,2021(26):8-9.
[5] 陳偉.新媒體視域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實踐探索[J].傳媒論壇,2021,4(19):69-71.
[6] 韓春美.基于新經濟背景的高校資助育人新聞宣傳工作發(fā)展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21(12):194-195.
[7] 胡鑒源.新媒體時代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模式探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21(17):4-6.
[8] 許佳,李松.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發(fā)展性資助育人工作調查研究[J].科技資訊,2020,18(6):206-207.
[9] 朱詩萌.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國際教育論壇,2020,2(4):22-24.
[10] 萬理.基于新媒體的資助育人工作探索[J].學生·家長·社會:學校教育,2020(9):34-36.
[11] 楊群.新媒體平臺下高校新生資助育人途徑的拓展[J].戲劇之家,2020(1):1.
[12] 鄭一,陳紀寧,李敬皎.新媒體視角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探索[J].科教導刊,2020(27):175-176.
[13] 詹巧霞.新媒體背景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體系構建研究[J].財經與市場,2019(15):35-37.
[14] 陳希.新形勢下高校大學生資助育人工作的研究[J].智庫時代,2018(41):282-283.
[15] 張志勇,鄧喆.新媒體視域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探析[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0(3):52-55.
作者簡介 鞏文娟,講師,山西中醫(yī)藥大學學生處副處長,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