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占據重要地位。面對日益復雜的網絡環境和多元化的價值訴求,高校必須創新誠信教育理念,革新工作方法,充分運用新媒體技術增強誠信教育的吸引力,引導大學生樹立誠實守信的道德品質和行為操守。文章從新媒體時代大學生誠信問題的表現入手,分析網絡輿情對大學生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的影響,指出金融失信、學術不端等失信行為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多發態勢,在此基礎上闡述了新媒體環境下開展誠信教育的新思路。文章從四個方面探討了構建高校學生誠信教育長效機制的具體路徑:一是將誠信教育融入新媒體平臺,創新教育形式,開發誠信教育網站、公眾號、小程序等,用貼近大學生需求的方式傳播誠信知識和價值理念;二是發揮新媒體互動性優勢,開展誠信知識競賽、情景模擬挑戰賽、心得分享等活動,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增強學生的獲得感,引導學生在互動體驗中加深對誠信內涵的理解和認同;三是借助新媒體技術手段,利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建立誠信行為監督和激勵機制,強化誠信評價和失信懲戒,將日常行為規范與誠信要求深度融合;四是加強校內外協同,推動與互聯網信用平臺對接合作,引入真實信用場景,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的誠信教育網絡。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誠信教育;行為監督;激勵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1-0150-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創新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0601047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現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要求。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為高校學生誠信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徑。通過新媒體,學生可以更加全面、及時地了解誠信教育的相關內容,參與誠信教育的互動活動,重塑網絡時代的誠信觀。本文從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誠信問題的表現入手,分析新媒體環境下誠信教育的新思路,并探討構建高校學生誠信教育機制的具體路徑,以期為新形勢下針對高校學生開展行之有效的誠信教育提供參考。
(一)網絡輿情對學生行為的影響
網絡輿情是指在互聯網上形成的與公共事件、社會問題相關的民意表達和情緒反應,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互動性強,能夠迅速引發學生的關注和共鳴,進而影響其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1]。學生可能因為網上的不實言論而對他人產生偏見和歧視,或者因為錯誤的價值導向而荒廢學業。極端或偏激的言論容易形成帶有煽動性的輿論氛圍,導致一些學生不加思考地盲從,在現實生活中做出一些不理智、不負責任的行為,損害自身和他人的利益。網絡輿情還可能削弱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誠信意識。在網絡空間中,個人的言行具有隱蔽性和匿名性,可能導致學生放松對自身的約束,忽視對他人和社會應盡的責任[2]。
(二)金融失信、學術不端等行為
高校學生誠信問題不僅表現在網絡輿情和虛假信息方面,也體現在金融失信、學術不端等行為上,這些行為嚴重違背了誠信原則,損害了個人和社會的利益[3]。當下,金融失信行為在高校學生群體中呈多發趨勢,一些學生可能受到校園貸、網絡借貸等新興金融模式的誘惑,過度舉債消費,甚至惡意逾期、騙貸,年紀輕輕就成為“老賴”,不僅給個人信用記錄留下污點,也對家庭造成了經濟負擔[4]。學術不端行為在高校學生學習和科研過程中亦時有發生,抄襲、剽竊、偽造、篡改等違反學術誠信的行為嚴重損害了學術研究的原創性和嚴肅性,破壞了高校的學術生態,損害了高校的教學質量和科研聲譽。其他一些失信行為,如考試作弊、簽訂就業協議后毀約等,也屢見不鮮[5]。
(一)提升誠信教育的覆蓋面和實效性
新媒體以獨特的傳播特性和交互功能,為拓展誠信教育的廣度和深度提供了有力支撐。新媒體的快速傳播可以擴大誠信教育的覆蓋面,通過網站、微博、微信、手機客戶端等多種形式,隨時隨地向學生推送誠信教育的內容,學生也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主動獲取誠信教育的資源,形成隨時學習、及時吸收、“永不下線”的誠信教育資源供給[6]。
(二)創新多元誠信教育方式
新媒體時代,高校能在多樣化的工具和平臺支持下創新誠信教育方式?;有詷O強的新媒體工具促進了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學生在與他人互動過程中也能感受到誠信對人際交往的重要性,在潛移默化中內化誠信品質。新媒體工具的多樣性為誠信教育內容的呈現提供了豐富的表現形式[7],校方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定期推送信用教育內容、守信故事,針對熱點事件及時發聲、正面引導,使誠信教育緊跟時代脈搏、貼近學生實際。
(三)更好地發揮榜樣作用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高校誠信教育中,發揮榜樣的示范引領作用,對于激發學生的誠信意識、促進學生誠信行為養成具有重要意義。新媒體為誠信榜樣的選樹與宣傳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平臺,優秀榜樣的事跡傳播得越廣,產生的示范效應就越大。學生也可以通過轉發、分享等方式參與誠信榜樣的宣傳,讓榜樣精神在朋友圈、QQ群等社交網絡中口口相傳、廣為傳播。新媒體讓誠信榜樣教育突破了時空界限,有效擴大了受教育者的覆蓋面,讓學生從內心深處認同榜樣、向往榜樣。
(一)將誠信教育融入新媒體平臺,創新教育形式
高校要提升誠信教育的實效性,必須主動擁抱新媒體,將誠信教育融入新媒體平臺,創新教育形式,讓誠信教育插上新媒體的翅膀。
首先,可以開發誠信教育專題網站、公眾號、App等,及時推送誠信教育資訊、案例、知識等。例如搭建誠信教育專題網站,集中展示誠信教育理念、誠信榜樣事跡、誠信政策法規等內容,在小程序集合誠信教育課程、誠信知識問答、守信行為打卡等功能入口[8]。
其次,高??梢猿浞职l揮新媒體的音視頻、圖文、H5等多媒體表現力,將誠信教育內容轉化為貼近學生需求、易于學生接受的新媒體產品,如制作誠信教育微視頻、短劇等。
最后,依托新媒體的社交性和交互性,開展誠信微博話題討論、誠信公開課直播、誠信達人秀評選等活動,如在官方微博、微信等平臺開展“一諾千金,與誠信同行”話題討論,引導學生暢談認識、分享誠信體驗、交流誠信困惑[9]。
(二)發揮新媒體互動性優勢,提升學生參與度
在新媒體時代,高校要提升誠信教育的實效性,必須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互動性優勢,提升學生參與度,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在互動參與中加深對誠信內涵的理解,增強誠信意識和誠信踐行能力。
首先,高校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形式多樣、寓教于樂的誠信互動活動[10]。例如,精心設計誠信知識競賽題目,圍繞誠信的概念內涵、行為表現、實踐案例等方面考查學生對于誠信的理解;開發誠信情景模擬挑戰賽,圍繞學生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職業選擇等方面可能面臨的誠信兩難困境設置情境,引導學生代入角色思考誠信抉擇。
其次,高??梢砸劳行旅襟w平臺,搭建誠信交流互動園地[11]。例如,在官方網站、App上開設誠信討論專區,聚焦“誠信與個人成長”“誠信與職業發展”“誠信與社會責任”等話題,引導學生暢所欲言。
最后,高??梢岳眯旅襟w的眾創眾籌功能,引導學生投身誠信創新實踐,在項目策劃、產品研發、作品創作中體悟誠信力量[12],用新媒體語言講好誠信故事、弘揚誠信精神,做誠信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
(三)借助新媒體技術手段,建立誠信行為監督與激勵機制
在新媒體時代,高校要構建長效的誠信教育機制,充分借助新媒體技術手段,創新誠信行為監督與激勵方式,將誠信教育嵌入日常行為管理,將誠信要求落實到行動規范。
首先,高??梢岳么髷祿夹g,采集和分析學生在校園門戶網站、在線學習平臺、論壇社區等網絡平臺上的行為數據,通過設置誠信行為和失信行為的關鍵指標,實時監測學生的網上誠信狀況[13]。例如,監測學生在論壇發言、作業提交、考試考勤等方面是否存在抄襲、作弊、代考等失信行為,基于大數據分析開發誠信地圖、誠信學生檔案等。
其次,高校可以運用人工智能算法,智能分析學生在校園網絡平臺上的言行數據,識別侵權抄襲、考試作弊、圖書借閱逾期等失信行為。
最后,高校要充分利用豐富的校園網絡資源構建誠信指標體系,圍繞學生在學習、科研、生活、社交、實踐、網絡活動等方面的誠信表現,建立全面系統的誠信指標體系,細化量化誠信加分項和失信扣分項,將學生的誠信積分與學校的評優評先、國家助學貸款、求職推薦等掛鉤,在“助、貸、獎、推”等方面給予誠信激勵[14],形成“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價值導向。
(四)對接互聯網信用業務,建立校內外誠信教育合作網絡
高校誠信教育要緊跟互聯網信用建設步伐,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資源,推動校內誠信教育與校外信用業務深度對接,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校內校外協同化的誠信教育“生態圈”。
首先,高??梢耘c各類互聯網信用業務平臺開展誠信教育合作,引入真實信用場景,讓學生在模擬體驗中強化誠信意識。例如,與網上銀行合作,在校園內設立信用教育體驗區,為學生科普信用知識,增強學生的反詐意識,邀請網絡征信專家講解信用知識,教授學生識別網絡信用陷阱、防范網絡信用風險。
其次,高校要與網絡征信機構開展深度合作,幫助學生掌握個人信用管理知識,提高網絡信用素養,可以嘗試合作建設網上個人信用查詢服務平臺,為學生提供學信網學籍、學歷查詢,運營商信用積分查詢等服務,及時挽救失信學生,幫助樹立信用自救意識,重塑信用形象[15]。
最后,高校要主動對接互聯網監管部門、公安機關和學生家庭,發揮制度合力,構建網絡失信行為信息共享機制,及時掌握學生網絡失信行為信息,納入學校誠信檔案,通過強化失信懲戒,提高違約成本,倒逼學生加強自律,在日常網絡活動中堅守誠信底線、提升誠信修養。
誠信教育在培養大學生良好品德、樹立正確價值觀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應積極將新媒體技術手段引入誠信教育,革新教育理念,創新方式方法,打造全方位、立體化、常態化的誠信教育格局。只有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特性,以貼近性、互動性、多樣性為突破口,精心設計教育內容,拓展實踐路徑,完善保障機制,才能切實增強高校誠信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針對性,引導大學生樹立誠實守信的道德操守,自覺將誠信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參考文獻:
[1] 郭俊英.虛假信息對大學生網絡誠信的沖擊及對策研究[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23.
[2] 吳嘉琳,趙艷霞,薄建柱,等.青年大學生誠信問題剖析與風險防范研究[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4):74-78.
[3] 鐘胥鑫,楊可.關于核心價值觀對高校大學生誠信意識構建的思考[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20,30(1):109-115.
[4] 高麗琴.新媒體時代大學生誠信教育策略[J].中國報業,2023(16):118-119.
[5] 蔣偉,施振佺.新時代高??蒲姓\信教育體系構建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23,40(18):15-20.
[6] 吳建平.融媒體時代大學生誠信教育路徑創新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3.
[7] 姚春曲.新媒體時代虛假信息傳播對大學生價值觀影響及對策研究[D].遵義:遵義醫科大學,2023.
[8] 劉祥墜,姚政邑.新媒體環境中高?!傲疂嵳\信”意見領袖傳播研究[J].紅河學院學報,2021,19(6):108-112.
[9] 簡承淵,馮思潮.新媒體環境中的網絡誠信與生態自凈[J].新聞愛好者,2021(10):33-35.
[10] 黃俊鵬,汪一丁.新媒體時代大學生誠信教育面臨的挑戰及應對策略[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1,37(5):28-31.
[11] 蔣秀江.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誠信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J].山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1(2):63-66.
[12] 許馨文.新媒體視角下輔導員開展大學生誠信教育探究[J].科教文匯,2021(1):39-40.
[13] 黃楚新,文傳君,曹曦予.網絡誠信建設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新聞戰線,2020(5):47-50.
[14] 李若彬.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誠信教育研究[J].征信,2023,41(11):66-70.
[15] 鄒林林,劉洋,張喆.高校誠信文化育人的實踐路徑:以沈陽農業大學為例[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23,25(5):97-100.
作者簡介 晏國禎,助教,專職輔導員,研究方向:教育學原理、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黨瑾,研究方向:證券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