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歷經革命、建設、改革、強國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一貫強調科學技術的關鍵作用,注重發揮科學普及的戰略功能。科普通過助力解決人口規模巨大帶來的難題和挑戰,助力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共享發展成果,助力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助力走和平發展道路等路徑,對中國式現代化進程起到了強基賦能作用,并形成了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把科學交給人民”、堅持服務大局工作、堅持提升科普能力、堅持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經驗。
[關鍵詞]科普 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共產黨
[中圖分類號] N4 [文獻標識碼] A [ DOI ] 10.19293/j.cnki.1673-8357.2024.03.001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學普及的重要性,提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置于同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1]500。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并賦予科普“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的使命[1]27-28, 37。作為社會教育的基本組成、推動科技大眾化的關鍵手段、創新人才培育的主要途徑、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有效抓手,中國特色的科普事業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更加需要基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科普事業的光輝歷程,總結科普事業賦能中國式現代化的方式、方法和歷史經驗,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1中國式現代化一貫重視科普的戰略作用
從毛澤東提出“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2]207,周恩來指出“我們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們祖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強國,關鍵在于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3],到鄧小平明確“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4],再到習近平強調“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5],科技現代化始終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在此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對科學技術普及的頂層設計。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就對科普的革命功能進行了探索。1940年,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自然科學是很好的東西”“每一個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學”[6],1944年,他又在中央宣傳委員會召開的宣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老百姓不敬神,就要有科學的發展和普及。”[7]此時,他已經將科學普及視為發揚新民主主義文化、服務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手段。新中國成立前夕,周恩來在中華全國第一次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籌備會議的講話中指出,“關于科學之普及與提高的問題,兩者是相輔相成的”[8]。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在新中國成立之初起臨時憲法作用,其中專門就“普及科學知識”和“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體國民的公德”作出規定[9],明確了科學普及在新中國藍圖中的地位、作用。
進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充分意識到科學普及對國家建設和社會平等的推動作用。特別是“向科學進軍”的號召發出后,毛澤東、朱德在1956年接見了出席全國第一次職工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積極分子大會的代表[10],周恩來同年為科普刊物《知識就是力量》題寫刊名[11]467,毛澤東1964年在給數學家華羅庚的回信中稱贊其普及推廣統籌法和優選法的計劃“壯志凌云,可喜可賀”[12]。主管科技工作的聶榮臻多次強調科普工作的重要性,認為“科學普及工作要大大加強,這是提高全民的科學技術水平的工作,是一件大事情,特別是對農業、工業的技術改革,十分重要”[13]。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科普工作最初由我國1949年11月設立的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科學普及局負責領導和管理,其相關職責后轉至1950年8月成立的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1958年9月與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合并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1953年,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加強對科學技術普及協會工作領導的指示[14],《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修正草案)》和《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也對開展科學技術普及工作作出安排[15]47, 107。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在此過程中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對科普工作的領導。鄧小平1977年就將科學普及機構與科學院、大專院校、生產部門的研究機構并列為科學研究的四個方面軍[16];江澤民
1999年在考察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時指出“在加強科技進步和創新的同時,我們應該大力加強全社會的科學普及工作,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17];胡錦濤2012年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提出“要切實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18]。由此,科普工作更加緊密地與經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大局工作結合起來。
從1982年“普及科學和技術知識”寫入憲法[19],到1994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科學技術普及工作是關系到我國21世紀發展的根本性、戰略性的工作”[20],1995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提出“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是推進科技進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前提”[21],再到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2006年《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簡稱《科學素質綱要》)的頒布,科普工作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實現“全國一盤棋”。這一時期新制定的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延續了對科普工作的重視[15]120, 367, 679,形成了召開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工作會議和部委間科普工作聯席會議、中央書記處全體同志參加全國科普日活動、科普作品納入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獎勵范圍等經驗做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22]198,并把科學普及作為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1]500,明確了新時代科普事業的戰略方位,為新時代科普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進一步強調:“要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線上線下多渠道傳播科學知識、展示科技成就,樹立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社會風尚。”[23]這為科普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指明了方向。
2021年,國務院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以下簡稱《科學素質綱要(2021—2035年)》],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按照要求,科普將全面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服務人的全面發展、服務創新發展、服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服務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堅實基礎[24]。
2科普事業賦能中國式現代化的路徑
與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同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科普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科普工作體制機制持續完善,國家科普能力快速提升,全民科學素質顯著提高。通過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中國特色科普事業為中國式現代化強基賦能。
2.1 助力解決人口規模巨大帶來的難題和挑戰
2.1.1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人口中80%以上是文盲,“一窮二白”局面中的“白”就是指“文化水平、科學水平都不高”[2]44。20世紀90年代前期,全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始終在0.2%~0.3%徘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十分明顯[25]。而到2023年,全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已達14.14%[26],這其中離不開科普事業的發展與科普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全民科學素質的普遍提高,成為建立高素質創新大軍,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重要途徑。
2.1.2對重點人群實施精準科普
1994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見》把青少年、農村干部群眾、各級領導干部作為科普工作的重點人群,要求增強領導干部的科技意識和對科學技術的理解能力,推進決策科學化[20]。《科學素質綱要》在城鎮化背景下將城鎮勞動人口納入重點人群,提出針對未成年人、農民、城鎮勞動人口、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四個重點人群開展科學素質行動[27],這一綱要實施期間制定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11—2015年)》又結合社會建設布局,專門將社區居民作為第五大重點人群。《科學素質綱要(2021—2035年)》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將老年人納為重點人群,提出面向青少年、農民、產業工人、老年人、領導干部和公務員開展科學素質提升行動[28]。
2.1.3積極回應社會建設對健康科普、應急科普的專項需求
新中國成立伊始,相關部門便著手通過講演、展覽、出版等多種形式,宣傳傳染病、婦嬰衛生、安全衛生和工礦職業病、多發病等方面的衛生知識。1952年開始的全國規模的愛國衛生運動,一直有著宣傳衛生健康知識的傳統[29]。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也對普及健康科學知識提出要求[30]。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應急科普,讓廣大人民群眾懂得用科學態度對待疫病,用科學手段防治疫病,提高了人民群眾自我保護的能力,增強了人民群眾戰勝疫病的信心[31]。生活安全、災害預防方面知識技能的宣傳普及,特別是汶川地震后設立的“防災減災日”開展的主題科普,提升了人民群眾的風險防范意識和逃生自救能力。
2.2 助力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共享發展成果
一是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普產業化,助推經濟發展。新中國科普工作從一開始就致力于配合國民經濟恢復與大規模建設,使勞動人民掌握科學的生產技術,在經濟建設中發揮力量[32]。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開展,技術上門、農村科學實驗活動代表了科普事業努力推進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的探索。改革開放后,廠礦科協成為向職工普及科學技術并向小企業和鄉鎮企業輻射技術的科普力量[11]208。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對數字技術的推廣應用有效釋放了數字紅利和高質量發展動能。在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同時,科普自身也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并實現與文化、旅游等產業的融合發展。如中國(蕪湖)科普產品博覽交易會自2004年起已連續舉辦13屆;貴州省平塘縣依托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FAST,亦稱“天眼”)打造的科普旅游、科普研學助力當地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二是堅持科普事業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做大科普“蛋糕”的同時也分好“蛋糕”。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以后,廣大農民對生產技術和經營知識有著迫切需求,中央提出“農業科學技術能否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關鍵在于及時地把先進的適用技術送到億萬農民手中”[33],科普事業通過技術承包、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農村致富技術函授大學等方式推動科技致富、科技扶貧,形成了“廣大農民在稱贊黨的富民政策的同時,時刻想著用科學技術知識幫助他們致富的廣大科普工作者”[34]的良好局面。此后于1995年起步的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2006年起實施的“科普惠農興村計劃”等工作,繼續為縮小城鄉差距、推動城鄉協調發展作出努力。我國通過科普大篷車、科技列車行、“西部科普工程”、少數民族科普工作隊等措施,把科學技術普及到“老少邊窮”地區,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保障。現代科技館體系自2012年開始建設,實體科技館、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農村中學科技館、數字科技館共同推動科普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跨越式提升。
2.3 助力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
一是營造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中共中央1953年就指出,科學知識的宣傳“對于人民群眾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形成和迷信保守思想的破除,有其重要作用”[14]。針對不同時期破除迷信活動的形勢,相關部門通過展覽等科普手段,推動用科學戰勝愚昧迷信。自2001年起,陸續開展的全國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科學節等活動,以及順應信息化趨勢與新媒體傳播方式的“果殼網”等線上科普網站,強化了全社會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價值導向。特別是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如從1955年開展的全國少年兒童科學技術和工藝作品展覽會,1961年起已發布6版的科普圖書《十萬個為什么》,到1977年科學家、勞動模范同首都青少年科學愛好者大型談話會和1979年全國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覽[11]264-268,再到中國航天員在空間站開展的“天宮課堂”,給一代代孩子們的夢想插上科技的翅膀。
二是推動文化繁榮。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科學普及出版社、北京天文館、上海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北京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等機構陸續成立,梁希、竺可楨、錢學森、錢三強、茅以升等知名科學家都有科普小冊子出版或科普文章發表,這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改革開放后,隨著全國科普創作座談會的召開和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后更名為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科普創作研究所(后更名為中國科普研究所)相繼成立,科普創作走上快車道。世界科幻大會已向3位中國作家頒發科幻文學領域的最高獎之一“雨果獎”,并于2023年首次在中國舉辦,彰顯了中國科幻的世界影響力。以中國科學技術館為代表的科普場館、“流浪地球”系列科幻電影成為我國文化事業的閃亮品牌。
三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從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1950年成立之初將“宣揚我國勞動人民對于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借以在人民中培養新愛國主義精神”作為協會工作目的之一[32]開始,科普工作歷來注重宣傳新中國科技成就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科技發明,弘揚“兩彈一星”精神、西遷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科學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把中國科技創新故事轉化為價值引領,強化全社會對于“創新精神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稟賦”[22]77的認識,增進創新自信、文化自信。
2.4 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相關部門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積極響應“綠化祖國”的號召,改革開放后認真落實關于開展義務植樹運動的決定,持續開展宣傳植樹造林重大意義和普及林業科學技術知識的活動[35]。隨著環境保護成為基本國策,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推進,全民環保科普持續展開,有效提高了廣大群眾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自覺性,促進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后,2015年,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要求“加強資源環境國情宣傳,普及生態文明法律法規、科學知識等”[36]。2021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就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提出“凝聚全社會共識,加快形成全民參與的良好格局”的要求[37]。經過持續努力,尤其是結合植樹節、全國節能宣傳周、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世界海洋日、世界氣象日、世界水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科普,“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得到進一步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得到進一步推廣,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2.5 助力走和平發展道路
科學技術是人類共同的財富,對科學技術的普及是人類共同的追求。科普工作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便注重加強與全蘇政治與科學知識普及協會的交流,學習蘇聯科學普及經驗,并大力宣傳蘇聯科學與建設成就。改革開放后,科普事業的對外交流更加廣泛,充分吸收國際先進經驗和資源。中國科學技術館在籌備階段就借鑒了國外的科學中心模式,并于1981年同加拿大安大略科學中心簽訂交換展覽合同,在引進安大略科學中心展覽的同時,更是在加拿大、美國等多地舉行了觀眾數達300萬人次的中國古代傳統技術展覽[11]294。
新時代科普事業立足服務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定位,深度推進科技人文交流、增進文明互鑒。2018年,以“科學素質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首屆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主席在致大會的賀信中提出:“中國積極同世界各國開展科普交流,分享增強人民科學素質的經驗做法,以推動共享發展成果、共建繁榮世界。”[22]168在“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國連續舉辦多屆以科普展和科普交流會為主要形式的科普交流系列活動、科普場館發展國際研討會,推動沿線國家的科普交流與文明互鑒。
3科普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經驗
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所領導的科學救國、科技報國、科教興國、科技強國實踐中,始終堅持科普為民、科普惠民、科普向善,生動詮釋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中國特色科普事業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形成了以下歷史經驗。
一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1]18。科學技術普及對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推動,有賴于中國共產黨對科技進步的殷切期待、對科普事業的高度重視,以及在黨中央領導下的一整套思想理念、制度安排、政策舉措。中央領導人身體力行參加科普活動,對于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參與具有示范帶動作用。
二是堅持“把科學交給人民”。“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38]。科普事業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有力提升全民科學文化素質,持續引領科學、健康、文明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從而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不僅如此,科普工作尤其注重均衡普惠,盡力而行、量力而為地提升科普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和發展機會。
三是堅持服務大局工作。科普的內容、方式、對象根據不同時期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需求而各有側重。特別是讓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全民科學素質提高成為提升全社會知識密度和創新氛圍的重要抓手,促進科學技術發揮第一生產力作用。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四是堅持提升科普能力。科普事業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支撐,歸根結底是靠作品創作、設施建設、活動開展等方面的內容提升和手段創新。只有通過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激勵措施,才能進一步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進一步動員廣大科技工作者履行科普的社會責任,實現創新硬實力提升科普軟實力、科普軟實力推動創新硬實力進一步突破的良性循環。
五是堅持文明交流互鑒。科普工作在用好國際科普經驗和資源的同時,充分介紹了中國特色科普事業推動社會進步的成就,為世界公眾科學素質建設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與此同時,科普對外交流還廣泛宣傳了新中國科技成就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科技發明。既講好中國科學普及故事,也講好中國科技創新故事,對拓寬科技人文交流渠道、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起到了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習近平. 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毛澤東文集:第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周恩來. 周恩來選集(下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12.
鄧小平. 鄧小平文選: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86.
新華社. 以高質量發展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的重要講話激勵廣大干部群眾在新征程上闊步前行[N]. 人民日報,2023-07-08(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毛澤東文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毛澤東文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0.
樊洪業. 周恩來的“科代籌”講話與新中國的科學方針[EB/OL].(2016-12-02)[2023-07-02]. https://mp.weixin.qq.com/s/V3PytRGqKI-E8Lx2CzGPWA.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朱德年譜(新編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64.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輯委員會.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M]. 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5卷[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324.
聶榮臻. 聶榮臻科技文選[M]. 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9:496.
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12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44-146.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創新發展司.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1956—2000)[M].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鄧小平年譜(1975—1997)[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215.
江澤民. 論科學技術[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141.
胡錦濤. 胡錦濤文選: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0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19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見[R].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1994(32):1232-123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384.
習近平. 論科技自立自強[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
習近平. 加強基礎研究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J]. 求是,2023(15):4-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R].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2(26):20-23.
中國科協機關離退休干部辦公室,中國科協直屬單位老科技工作者協會. 親歷科協歲月:2[M].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333.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課題組.我國公民科學素質的發展現狀——基于第十三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的分析[J].科普研究,2024,19(2):5-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關于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的通知[R].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06(10):25-3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關于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的通知[R].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1(19):12-20.
《當代中國的衛生事業》編輯委員會. 當代中國的衛生事業(上)[M]. 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9:375-37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R].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6(32):5-2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392.
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籌備委員會. 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紀念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8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188.
農村科普工作的新課題[N]. 人民日報,1985-01-20(3).
《當代中國的林業》編輯委員會. 當代中國的林業[M]. 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9:431-45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500-50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41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594.
(編輯 顏 燕 荊祎瀾)
Historic Process,Approach and Experience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s Serving for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Li Zhenghua1 Wang Huibin1 Wang Ting2 Xie Xiaojun2
(The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009)1
(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cience Popularization,Beijing 100081)2
Abstract:During periods of revolution,construction,reform and strengthening of the country,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leading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has always emphasized the key ro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paid attention to the strategic function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has played a fundamental and empowering role in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by helping to solve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huge population,helping all people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and share the fruits of development,helping to achieve material and cultural-ethical advancement,helping to achieve harmony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and helping to achieve peaceful development. Its historical experience could be summarized as insisting on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 idea of“handing science to the people”,serving the overall situation,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and exchanges and mutual learning among civilizations.
Keywords:science popularization;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LC Numbers:N4 Document Code:A DOI:10.19293/j.cnki.1673-8357.2024.03.001
收稿日期:2024-04-25
作者簡介:李正華,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研究方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共黨史,E-mail:dd-lizh@cass.org.cn。王挺為通訊作者,E-mail:wangting@cast.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