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作為教育工作者,在了解游戲材料的功能與分類后,應遵循既定的選擇原則,同時結合不同年齡段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精心挑選并投放合適的游戲材料至相應的班級,以營造一個有益于幼兒全面發展的“理想化”環境。然而,在實際的幼兒園教育中,這一“理想化”環境的營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持續完善與優化的。因此,在幼兒與環境進行互動的過程中,教師應認真觀察,自覺反思,不斷探索如何更為有效地利用游戲材料,以最大化地激發其教育效能,為幼兒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持。文章探討了創造性利用幼兒游戲材料的策略,以供參考。
一、充分研究游戲的“主角”:
游戲材料與幼兒
首先,教師在教育實踐中應認真研究游戲材料,深入分析其特性及蘊含的教育價值,明確這些材料對于幼兒學習的潛在影響。在此基礎上,教師應積極探索游戲材料的多種玩法,并結合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以發展目標和教育目標為導向,精心選擇、合理調整并科學使用游戲材料,以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其次,教師應重視對開放性材料的研究與利用。這里的開放性材料,是指幼兒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觸到的各類物品,包括自然材料、機械零部件、各類容器等。研究表明,增加開放性材料的投放和使用,能顯著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從而增強他們獲得新發現的可能性。這些材料是幼兒創意的助推器,能夠推動他們開展多樣化的“以物代物”象征性游戲。
最后,教師應細致觀察、準確記錄與深入分析幼兒操作使用游戲材料的行為。在投放游戲材料后,教師應翔實記錄幼兒的選擇情況,包括選擇的具體項目、選擇頻率、投入時長等數據。同時,教師須關注幼兒與材料互動過程中的行為表現與言語交流,遭遇的難題,還有解決問題的具體策略。這些詳盡的記錄與分析,不僅能反映所投放材料的適宜性,還能幫助教師洞察幼兒的學習方式與發展需求,從而成為教師調整游戲材料、優化教學策略的重要依據。
二、運用游戲材料激發或滿足幼兒的探究需求
(一)從簡單到復雜的游戲材料投放策略
普雷斯科特提出:不同的游戲材料具有不同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實質上體現在其維持幼兒專注力的能力上。他根據組合到一起的不同材料數量來對游戲材料單元進行評定,將游戲材料分為簡單的單元、復雜的單元和超級單元三個概念。具體而言,一個簡單的單元包括一種材料,一個復雜的單元包括兩種不同的材料,一個超級單元包括三種不同的材料。例如,一個單獨的沙堆可以視為簡單的單元;當加入挖沙子的工具后,它就變成了一個復雜的單元;如果再加入水,它就變成了一個超級單元。同樣,橡皮泥本身作為單一材料,屬于一個簡單的單元;在添加牙簽后,它就變成了一個復雜的單元;如果進一步加入餅干模具,它就變成了一個超級單元。
在游戲過程中,如果幼兒表現出進一步探索的渴望,教師應鼓勵他們繼續參與游戲,并將簡單的游戲材料單元變成復雜的游戲材料單元。例如,在一次中班建構活動中,筆者所在班級的幼兒正在使用積木進行游戲,但他們只是簡單地將積木堆疊成各種形狀。通過觀察,筆者發現有幾名幼兒在討論動畫片中城堡的防御功能。基于此,筆者準備了額外的游戲材料,包括飲料瓶、奶粉罐、餅干盒和硬紙板等,供幼兒選擇使用。隨后,部分幼兒開始利用奶粉罐和硬紙板搭建與積木“道路”相連的“城墻”,以增強其防御性。當筆者進一步投放一次性紙杯和薯片桶等輔助材料時,幼兒的創造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激發,他們搭建出了一個紅色的“大炮裝置”。在這一過程中,幼兒還展開了深入的討論,如“我們的圍墻可以建到多高?”“是不是比我們還要高?”等。這些復雜的材料加深了幼兒對建構游戲的理解和認識。需要注意的是,是否使用這些新材料完全由幼兒自主決定。
(二)營造含有刺激物的環境
在促進幼兒進行游戲探索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細致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行為,深入分析幼兒在游戲過程中自然流露的對話,進而有針對性地提供一個具有吸引力的刺激物。這一做法旨在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與探索欲,從而推動他們更深入地參與游戲,并從中獲得豐富的經驗和知識。
第一,教師將幼兒已閱讀過的繪本作為激發幼兒興趣的媒介,投放至建構區。例如,在幼兒完成《不僅是一根木棍》繪本的閱讀后,教師可將繪本與相關的小木棍擺放在建構區的適當位置,以激活幼兒的記憶與經驗,進而引導他們探索材料的多種玩法,豐富學習體驗。
第二,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引入刺激物作為教學輔助工具,以激發幼兒對材料的創新運用。以筆者所在的班級為例,幼兒對積木游戲具有濃厚興趣,他們想要探究搭建積木的技巧與方法。由于中班幼兒在積木游戲方面的經驗相對有限,筆者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刺激物——一個由不透明膠帶圍成的正方形。這一刺激物引起了部分幼兒的興趣,他們積極嘗試將積木準確放入正方形內,并嘗試了多種方法。雖然這一任務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幼兒樂在其中,并通過不斷的嘗試與調整,逐漸提高了建構能力。
三、給予幼兒充分的機會和更多的時間
首先,教室內的所有游戲材料都必須對幼兒開放,并確保其可供幼兒自由使用。為了方便幼兒自主取放教室內的游戲材料,教師應配置低矮的、開放的游戲材料柜,將游戲材料放置在固定的、易于識別的位置,并鼓勵幼兒獨立選擇和使用這些游戲材料。
其次,在幼兒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必須確保他們擁有足夠的時間來操作材料,充分發掘材料的各種潛在用途,驗證個人的思考。因此,教師應合理安排時間,允許幼兒自行開展和完成一系列的自我探索和實踐活動。在實踐過程中,部分幼兒能夠敏銳地察覺到同伴在材料使用上的不同做法,并產生以下反應:受到同伴行為的啟發,嘗試模仿其操作;在某一瞬間產生新的靈感,運用相同材料探索不同用法;出于對同伴操作的好奇,提出問題以尋求答案,如“你是怎么做到的”或“你是怎么使用材料的”;在吸收同伴的經驗或重新點燃熱情后,選擇繼續開展之前中斷的探究活動;等等。
最后,教師應關注幼兒與材料及環境的互動,并采用簡潔的文字或拍攝照片的方式,將這些互動過程記錄下來,做成幼兒的學習故事集。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故事集與幼兒共同回顧學習經歷,以豐富幼兒的游戲體驗;或將這些故事集作為選擇合適游戲材料的依據,以優化教育環境。
四、根據幼兒和課程的需要調整游戲材料
在游戲過程中,一方面,隨著游戲材料展示時長和幼兒操作次數的增加,幼兒會逐漸失去對游戲材料的興趣。即便是幼兒曾經鐘愛的游戲材料,在長時間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也會失去其固有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幼兒的興趣和學習需求處于動態變化之中,同時課程與教學目標也呈現動態發展態勢,教師需要定期調整游戲材料,如更換游戲材料或者調整游戲材料的擺放位置,以適應幼兒興趣的轉變和課程的實際需求。
第一,在調整游戲材料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考慮幼兒的興趣、需求。教師可以通過日常觀察和記錄來發現幼兒的興趣所在,也可投放一系列能夠激發幼兒好奇心的材料,并觀察其反應,從而選擇合適的時間和方式引導幼兒進行更為全面、深入的探索。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教師要盲目追隨幼兒的興趣,教師應該結合教育目標對幼兒感興趣的游戲材料進行篩選。此外,課程的實際需要同樣是教師在調整游戲材料時不可忽視的關鍵因素。在課程的各個環節中,教師應該圍繞課程主題,靈活增減游戲材料,以豐富幼兒的游戲體驗。
第二,對教室內的游戲材料進行創意性調整。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確保為幼兒提供的各類材料既有趣又充滿吸引力,鼓勵他們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由于教室的儲存空間有限,教師需要突破傳統思維,采用有創意的方式來布置這些材料。同時,教師要適度放寬對整潔度的要求。因為當幼兒試圖了解材料或表達自我時,材料的凌亂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例如,教師可以將美術作品放在工具架子上,為幼兒提供靈感。在建構區內,教師可以整合各種開放性材料,使幼兒能在開放式空間中進行創造性探索。
五、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幼兒進行反思
杜威和皮亞杰強調:學習真正發生的前提在于對動作與經驗的深入反省與抽象提煉。幼兒在操作游戲材料時,獲取的經驗往往是零散的、初級的直接經驗。要發掘這些經驗之間的內在聯系,對其進行重組和深化,形成更為系統化的概念與體系,幼兒必須經過反省、抽象的過程。因此,僅僅依賴游戲材料和操作活動本身,這并不足以構成幼兒的主動學習。主動學習要求幼兒能夠對其操作過程及所獲取的經驗進行深入的反思。
然而,幼兒的反思需要成人的恰當介入和有效引導。教師可以采用多種策略,如提問、描述兒童行為、展示范例、提供游戲素材等,引導和推動幼兒進行反思。另外,幼兒在反思過程中應該聚焦于在游戲中的行為表現、不當行為引發的后果、游戲中遭遇的難題,還有內在的情感體驗等多個維度。
(作者單位:洛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