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作為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提升學生創意素養的關鍵學科,承擔著提高學生美學認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使命。《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應將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在一起,強調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讓學生能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堅持立足生活,從生活出發開展審美教育。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教師只有將美術教育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才能讓學生感悟生活的真諦。為此,美術教師應積極將生活元素融入美術課堂,以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在小學美術課堂中應用
生活化理念的作用
生活化理念是由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他認為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材料,生活中的各種經驗、事物都能成為學習的源泉,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既能提高學生的知識能力,也能培養他們的個性和品德。由此可見,生活化理念是符合學生健康成長需求的教育思想。美術課程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關鍵課程,而審美素養離不開生活基礎。
在小學美術課堂中應用生活化理念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美術因其色彩與形象的結合,具有較強的吸引力,但教師若單純采用傳統的講授方式,可能會使美術課程顯得單調乏味。教師將美術教育與日常生活相結合,能讓美術知識更為生動,從而啟發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欣賞豐富的美術元素,體驗美術的趣味性和實用性,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熱情和興趣。
在小學美術課堂中應用生活化理念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認知。美術創作過程和美術作品都能展現美、表達美,美術教學的核心目標就是讓學生認識美、理解美,繼而創造美。教師將美術課程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能讓學生深刻感受并領略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美,體會生活中的行為美、情感美和思想美,挖掘自然界中的形象美、色彩美及和諧美,由此提高學生的審美認知。
在小學美術課堂中應用生活化理念有利于塑造學生良好的人格品質。學生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會持續受到美的熏陶。教師將生活元素融入美術課堂,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體會生活與自然的美妙。通過這種方式,教師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認知,還能深化學生對美的體驗,促使他們不斷追求美,不斷塑造更為完善的人格品質。
二、生活化理念在小學美術課堂中的應用策略
(一)引入生活化元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美術教學中,部分教師側重基礎美學知識的講解,即使在美術欣賞的教學中,他們也只強調美學理念、美術方法等專業知識。這對于小學生而言過于枯燥晦澀,長此以往,他們會忽視美術的趣味性,喪失主動學習的意識。小學階段的學生對生活有極強的好奇心,他們喜愛探索生活、了解生活。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入生活元素,用以裝點課堂活動,使學生在課堂上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由此激發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挖掘生活中的美術知識。
以部編版小學美術三年級上冊“萬花筒”一課為例。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觀察萬花筒的圖案,理解對稱美,并能以不同方式畫出萬花筒的圖案。萬花筒獨特多變的圖案能為觀者帶來別樣的美感。然而,若教師在闡述了其圖案特點后就直接要求學生進行創作,可能會導致學生創作的主觀能動性下降。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巧妙引入生活元素,如向學生展示摩天輪的圖片,引導學生感受日常生活中的趣味,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日常觀察與體驗,深化對美的認知,領悟對稱圖形的魅力,從而在創作時更加投入,全身心地品味創作的樂趣、感受美術的魅力。
(二)創設生活化情境,提升學生審美素養
學習美術時,學生不僅可以通過視覺、觸覺等感官來捕捉美,還可以親身體驗,感悟美的思想和美的價值。傳統美術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課堂單調乏味,學生難以獲得真實的體驗,難以提升審美素養。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創設具體的生活化情境,通過將生活場景與元素融入課堂,讓學生身臨其境。學生通過多元感官的參與,能夠深化對美的體驗和感悟,豐富情感和思想,形成完善的審美認知。
以部編版小學美術四年級上冊“節奏的美感”一課為例。這一課旨在引導學生了解節奏感,體會節奏與美術的關系,學會用美術的方式表現節奏。節奏感是一種動態的美學,是審美感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階段的美術學習中,學生不僅要能透過畫面看到圖形之美、色彩之美,還要能領略其中的節奏之美,能從畫面中體會到優美的節奏和規律。為此,教師可以創設生活化情境,以生活場景為依托,結合與美術緊密相關的音樂藝術,助力學生發現和理解節奏。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選取一幅美術作品,并選擇與之相關的背景音樂,隨后,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呈現音樂節奏的變化,或者將音樂節奏與畫面內容相聯系,以動態的方式展現畫面的“波動”,讓學生切實體會圖畫與音符的結合。在這種體驗感強的生活化情境中,學生不僅能通過多樣化的方式輕松捕捉到繪畫中如二方連續、起伏變化等節奏元素,加深對節奏的感受,還能通過將節奏感融入繪畫創作,清晰地發現畫面中的節奏美,進一步認識繪畫的多元美感,提升自身審美素養。
(三)收集生活化素材,激活學生創新思維
生活是美術創意的來源,是豐富美術作品的根本。無論是理解美術理念還是創作美術作品,都離不開生活的啟迪。但是,小學生生活閱歷不足,心中沒有足夠的素材支撐,這使得他們在進行美術創作時,往往不知道能創作什么或者如何創作。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教師不能一味地讓學生參照課本進行創作,而應當引導他們放眼生活,收集更多的生活素材,鼓勵他們用多樣的生活素材激活創新思維,汲取美術靈感,以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以部編版小學美術四年級上冊“穿編的樂趣”一課為例。這一課旨在引導學生了解穿編工藝,掌握穿編的方法,并能制作出一件穿編作品。穿編作為一項傳統的民俗手工技藝,極其考驗學生的動手能力、協調能力、色彩搭配能力和想象能力,學生在學習和制作時,需要將自己的創意融入其中,不僅要考慮顏色搭配,還要考慮形象塑造。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收集一些生活化的素材,讓學生從中汲取靈感,進行創作。例如,教師可以找來干草、樹枝、毛線和彩紙等低結構材料,讓學生感受這些材料的不同特性。然后,教師組織學生欣賞不同的穿編作品,并讓學生自主進行穿編設計和創作。通過真實的體驗與創作,學生不僅能深切感受到創作帶來的愉悅與滿足,還能深入理解美術與生活、自然的緊密聯系,從生活中發現美的蹤跡,從生活中挖掘美的內涵,不斷提高自身的創新思維能力。
(四)融入生活化主題,實現美術探索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開展主題創作是指學生依據一定的主題創作美術作品。在傳統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會組織學生依據課本或示范作品,展開創意想象,并進行創作。但這樣的形式顯然限制了學生的自主想象空間,無法充分激發小學生的想象力。因此,教師需要立足生活,充分挖掘生活的中美學元素,在教學中融入生活化主題,用主題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在生活中自主探索、感知、挖掘,體會生活和自然中的美,并由此展開想象,進行自主創作,以展現學生個性,體現他們心中獨特的美。
以部編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上冊“鳥語花香”一課為例。這一課旨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掌握花鳥的繪畫技法,感受傳統繪畫之美,認識美術與環境的關系。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創作中感受生活,體會自然之美。教師可以通過融入生活化主題,帶領學生走進生活和自然,讓學生用心觀察和體驗,探索花鳥樹木之美,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現自然之美。例如,教師可以“山中鳥語花香”為主題,帶領學生去往山間林地,找一找野花野草,聽一聽山間鳥兒清脆的叫聲,看一看山中花鳥和鳴的場景,讓學生就地開展繪畫活動。教師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真正地走進生活,用心去感受自然與生命,體會真實的鳥語花香,從而獲得獨特的體驗,獲得個性化的創作靈感。
(五)開展生活化實踐,增強創新能力
美術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幫助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提升審美素養。生活是最好的實踐平臺,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在實踐中有效創新。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多開展生活化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實踐體驗的契機,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探索美術、感受創作,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促使學生主動應用美學知識,在生活中強化審美理念。
以部編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上冊“神奇的裝飾柱”一課為例。這一課旨在引導學生認識各種裝飾柱,了解裝飾柱的形態、結構。裝飾柱在生活中非常常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生活化實踐,帶領學生走進生活、挖掘生活素材,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設計和制作能力。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多彩立柱設計大賽”,和學生共同設計、裝飾立柱,進行評選和展示。在好奇心與競爭精神的驅使下,學生能夠充分發揮個人潛能,依托既有知識,結合裝飾柱的結構、特性及主題進行創意設計。這種與生活緊密相關的實踐活動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創作的樂趣,在相互探討與交流中碰撞出新的思維火花,還能讓學生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制作能力,實現美術素養的全面提升。
結語
美術是生活的抽象表現,生活是美術的源泉。無論是審美認知還是美術作品,都來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美術與生活密不可分,美術展現了人們對生活之美的認知,是人們表達生活中的情感、思想和行為的載體。在日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當重視美術與生活的聯系。為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引入生活化元素,以豐富學生的課堂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創設生活化情境,引導學生獲得審美感知;可以積極收集生活化素材,讓學生立足生活,激發創造力;可以在教學中融入生活化主題活動,組織學生著眼生活開展探索,以提升學生美術素養;可以開展生活化實踐活動,提高生活認知,讓學生學會運用生活實現美術創新。教師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生活美術教學,可以讓學生的美術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審美素養得到迅速提升,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耿集辦事處柳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