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主任工作之忙幾乎是路人皆知的,即使如此,班級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依然是一道難解的“方程”。可在采訪全國名班主任馮志蘭老師時,筆者感到她在當班主任時并非忙得不可開交,甚至還不時品嘗著做班主任的幸福與美妙。何以如此瀟灑和自如?在深入采訪之后,筆者發現其有“一個導向,兩項制度,三大平臺”的治班理念,由此生成了一種優質的班級文化,讓她和學生一起享受到了共同成長的美好與樂趣。
一個導向:和而不同,美美與共
所謂一個導向,就是和而不同,美美與共。這是馮志蘭老師帶班育人的理念。
馮志蘭老師認為,教育不是工廠,不能像制造一模一樣的螺絲釘一樣培養生而各異的學生,而是要尊重學生的個性,讓每個學生都展現出自己的光彩。正是基于這種思考,馮志蘭老師不希望她所教的學生唯師命是聽,沒有自己的思想;而是能自由地發表各自的觀點,與同學乃至與教師進行討論、辯論。馮志蘭老師發現,正是在這種“不同”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關系反而越來越和諧;因為心之所想,語之所出,既有心扉敞開的“道法自然”之美,也是彼此心靈信任的一種外在呈現方式。
與“和而不同”相映成趣的是“美美與共”。馮老師發現,在讓學生盡情張揚個性的時候,有時也會出現學生只關注自己的“不同”與“美”,而忽略了其他同學的表現與感受。而有了“美美與共”的導向與引領,學生在展示自己之美的同時,也能看到其他同學之美,乃至對于那些超越自己的同學,自然而然地生起“擇其善者而從之”的心理愿望。久而久之,學生也就生成了“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美好品德。
兩項制度:班級建設制度和家班共建制度
馮志蘭老師所創設的班級建設和家班共建這兩項制度,從實質上說,是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制度文化。學生認可它,且已形成習慣。
一、班級建設制度
不少人認為,制度只是約束學生的一種硬性規定,有誰違反了便按章行事,予以處罰。當然,相應的懲戒是必要的,可是,那多是迫不得已而為之。馮志蘭老師則更多的是讓學生成為班級制度的建構者和實施者,讓制度“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地走進學生的心田,在一次又一次地“文而化之”后,感到制度是自己成長必需的保障。
例如,馮志蘭老師所實施的學生自主管理,讓學生的自豪感與幸福感與日俱增,最終抵達“無為而治”的境界。學生所言所行,并沒有感到制度的約束,而是如空氣一樣,自然吸進心肺,滋養健康而不知。
二、家班共建制度
如何讓家班步入共贏之道呢?馮志蘭老師認為,班主任不僅要和家長心往一處想,還要勁往一處使。而這個“勁”,不是盲目用力,而是要有高效率與高質量。為此,家班共建制度便應運而生,即家長和班主任乃至學生,共同構建學生成長的科學制度,并形成群體認可的文化。
馮志蘭老師邀請家長走進課堂,與班主任共同商定構建學生喜歡又對其發展有益的班本課程。家長們來自不同的工作崗位,也有各自的愛好與特長,成了這些班本課程的指導教師,有的還親自為學生上課,讓學生看到了一個更加斑斕多姿而又頗有意義的世界。而馮志蘭老師,如果有時間,也會像學生一樣,聆聽家長講課。于是,家班關系愈加和諧。
三大平臺:話語平臺、崗位平臺和活動平臺
馮志蘭老師認為,學生有著巨大的生命潛能,而要讓這些潛能勃然而發,就要創設相應的平臺,于是話語、崗位和活動三大平臺應運而生。
一、話語平臺
馮志蘭老師創設的兩大公共話語平臺,則為學生提供了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載體。
1.心情語報。
所謂心情語報,就是在班級設立一個小信箱,學生心中有了要說的話語,就寫成文字,以實名或匿名的方式投到小信箱里。
有了這個信箱,即使教師一時不在學校,可一到教室,打開信箱,即可看到學生的“語報”,進而與相關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這樣能夠將很多教師未能發現的問題“禁于未發”之中,不僅解開了學生的心結,也和諧了師生關系。
打開心鎖之后,學生心里充滿了陽光,自然而然地“親其師而信其道”。有的學生為了感謝馮志蘭老師,還會出其不意、別出心裁地讓這個信箱擔負起別樣的任務,給馮老師送來一個又一個的驚喜。她發現,開始的時候,信箱里的“心情語報”多是學生反映某些問題,請求教師幫助等;后來,這樣的信越來越少,而向馮老師表達感謝之意的賀卡等與日俱增,甚至還有學生將自制的軟陶陶泥等作品送給馮老師。
2.循環日記。
“循環日記”是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的一個公共平臺。馮志蘭老師發現,學生進入三年級后,多會面臨著一個寫作文的難點,因為他們的生活經驗相對不太豐富,寫作素材不足就成了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翻來覆去所寫的多是那些素材。
為此,馮老師想出了“循環日記”的策略,即把全班學生按四人一組分成不同的小組,各個小組寫作水平大致相同,而每個小組中的學生的寫作水平卻有高下之別,即有水平最高者、水平略高者、水平一般者和水平較差者。
小組成員每人周一輪流寫循環日記,要求觀察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人和事,即使學生彼此之間有了問題與矛盾,也可以寫進循環日記里。這樣,既解決了寫作中“無米下粥”的問題,又將學生之間的問題及時地暴露出來。周二、周三、周四時,由其他學生對某個同學周一所寫的作文進行評價,除了圈畫出錯別字和寫出批注,還要對作文的標題、立意、選材等進行評說。
在評價寫作水平好的學生的日記時,大家不只是欣賞,也在學習,逐漸提高了寫日記的水平。而水平高的學生在評點其他同學作文的時候,既有肯定,也指出不足與提出希望。這樣,不但自然生成了合作的意識,還讓全組學生的寫作水平有了持續不斷的提高。
二、崗位平臺
馮志蘭老師當班主任時有一個一以貫之的理念,就是要把班級還給學生,讓他們成為班級的主人。為了讓這個理念落地生根,于是就有了崗位平臺。崗位平臺是根據小學低年段、中年段和高年段三個年段的不同,從人人有崗位、值周班長制到班報競聘制次第展開,從而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為班級服務,更好地成長起來。
1.低年級:人人有崗位。
實行“人人有崗位”的制度時,馮志蘭老師形成了“五步法”的理念。
第一步是亮眼睛找崗位。馮志蘭老師班里的小崗位并非班主任預設的,而是學生自己各因所需找來的。她用整整一周的時間,讓每個學生去尋找自己滿意的崗位。由于是自找的崗位,學生除了喜歡,還在無形中有了責任感。
崗位確定之后,學生還要為其起一個名副其實而又響亮的名字。例如,一個學生找的崗位是領讀員,即上課前兩分鐘,他帶領全班同學朗讀,有為教師正式上課預熱之義,所以,他為自己的崗位起名曰“熱氣球”。
第二步是巧巧嘴競崗位。雖然是由學生各找崗位,可有的崗位比較熱門,好幾個學生同時盯上了一個崗位,但只能一個人上崗。究竟花落誰家,并非由班主任決定,而是自由競爭,學生要在全班同學面前陳述自己能夠勝任這一崗位工作的優勢,然后由全班同學舉手表決,“得票”最多者方能走馬上任。
第三步是小主人履崗位。確定崗位之后,就要進行履職了。雖然是低年級的學生,但是面對自己找到的崗位,他的勁頭還是非常足的,認真進行崗位履職,于是班級呈現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干的氛圍。
第四步是小能人述崗位。每個學期的期末,全班要召開述職報告會,每個學生都要有一個述職報告。有的學生把自己這一個學期如何履職的情況,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出來。于是,每個人做了些什么,有何收獲,以及存在哪些不足和如何改進等一目了然。
第五步是你我他換崗位。有的學生在某個崗位上“工作”一段時間后,發現其他崗位似乎更有意思,很想換個新的崗位。于是,就有了“你我他換崗位”的舉措。提出這個設想之后,堪稱群體響應,學生幾乎個個都想到一個自認為有意思的新的崗位上履職。于是,換崗位很快實施并順利完成。
2.中年級:值周班長制。
低年段的崗位更多的是服務型崗位,而到了中年段,馮志蘭老師希望設置一些管理型崗位。于是,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做一周的小班長,便水到渠成,形成了值周班長制。
為什么不是值日班長,而是值周班長呢?因為只做一天的小班長,學生更多的是感到新鮮、好奇和開心;可做了一周的小班長,他們在感受新鮮、好奇和開心之后,更多的是責任,感到要天天做好每一項“工作”并不容易。如此一來,即使不做小班長的時候,學生由于體會到了做小班長的不易,所以,多會換位思考,配合小班長去做好工作。
3.高年級:班報競聘制。
馮志蘭老師認為,高年級的學生即將進入中學,培養他們的社會性能力顯得重要起來,而班報競聘制的出臺,則讓她的想法落地生根。
初聞要辦班報,學生興奮不已。可崗位有限,必須競聘上崗;而上崗之后,一切還要從頭做起。因為報紙有主編、編輯、記者等,還要有文宣、排版和印刷等以前不曾做過的“工作”。所以,即使競聘成功者也會感到有一定的難度。可是,正是因為難甚至累,也就有了更大的挑戰性與誘惑力,他們樂此不疲地從網上找尋相關資料,有的還去報社請教,有的還把家長請到班里參與辦報。
當“報社人員”逐漸熟悉了各項“工作”,得心應手的時候,激動與幸福便在心里蕩漾開來。尤其是第一份報紙展現在全班學生面前的時候,不僅報社人員,包括所有學生都興奮不已。
三、活動平臺
班級和學校里的活動非常多,但馮志蘭老師不同于一般班主任之處在于,絕大多數活動都是由學生自主策劃、自主組織。即使有的活動組織得不太理想,她也多“作壁上觀”,讓學生反思不太成功的原因,然后繼續努力。久而久之,學生不但擁有了強烈的自主意識,而且也有了強烈的參與感和小主人翁的意識。當學生的潛能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時候,他們的成長也越來越好。馮志蘭為此感到欣慰。她所提出的“建設一個有較強凝聚力、認同感和依戀感的團結友愛、溫馨和諧、奮發向上的班集體”的設想,不但化成了現實,而且展示出了魅力。
(責任編輯:蘇少偉)
馮志蘭,上海市交通大學附屬閔行實驗學校副校長,上海市特級教師,德育正高級教師。上海市《品德與社會》教材編寫組成員,先后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全國中小學優秀德育課教師,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提名),上海市十佳班主任,上海市模范教師,上海市園丁獎。出版個人專著《不一樣的班會》,主編《藏在生活里的品格密碼》,多篇論文發表在《教育學術月刊》《基礎教育課程》《上海教育》《江蘇教育》《班主任》《中小學班主任》等刊物。
陶繼新,山東教育社編審、原總編輯。中國孔子基金會傳統文化教育分會副會長、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文章900多篇,出版著作70多本,在全國開設講座900多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