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經濟軍事學視角看,中央蘇區時期,毛澤東對革命戰爭和經濟建設辯證關系的正確探索形成了一套“經濟建設”服務于“革命戰爭”的經濟模式。中央蘇區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央蘇區對軍事經濟的正確探索主要形成了四種模式。
經濟建設支援革命戰爭的導向型經濟模式
在特殊的戰爭背景下,能否建立一種高效運行的經濟模式,可以說關乎中國工農紅軍的生死存亡。1933年8月,毛澤東在《必須注意經濟工作》中表達了經濟建設必須服務于革命戰爭的觀點,強調了開展經濟建設對于革命戰爭的重要性,認為“經濟建設必須是圍繞著革命戰爭這個中心任務”。也就是說,在白色政權包圍的農村革命根據地和敵強我弱形勢下,必須探索出一種經濟建設能夠高效支援中國工農紅軍反“圍剿”的戰爭導向型經濟模式。從《必須注意經濟工作》一文中可以捕捉到毛澤東關于經濟建設高效支援革命戰爭的思想痕跡:一是要以經濟建設克服國民黨反動派的經濟封鎖和白區奸商對紅色金融和商業的破壞;二是通過經濟建設打通對外貿易;三是要通過經濟建設克服季節性糧食短缺和價格波動問題;四是通過經濟建設提高工農兵生活水平,鞏固工農聯盟;五是通過經濟建設擴大紅軍規模,有力打擊敵人的軍事“圍剿”。除了以上外,還要通過經濟建設造成革命斗爭的熱烈,使廣大同志真正意識到經濟建設的重要性。
理論要有說服力,必須以實踐性方式釋放其真正力量。“自覺投身中國革命與建設實踐,是毛澤東經濟思想形成和發展的實踐基礎”。被譽為“中央蘇區第一模范鄉”的才溪鄉是毛澤東“經濟建設必須是圍繞著革命戰爭”思想的實踐地。作為毛澤東經濟建設思想的實踐地,才溪鄉取得的經驗成果對整個中央蘇區經濟建設產生重要影響。在《才溪鄉調查》中,毛澤東從“勞動力問題”“消費合作社”“糧食合作社”“犁牛合作社”“日常生活”“物價”“經濟公債”等對才溪鄉的經濟生活進行了詳細闡述,說明戰爭導向型經濟模式的重要性。通過深入調查發現,才溪鄉成群結隊的青年才俊出去當紅軍、做工作后,農業生產率大大提高,超過暴動前10%,而且,勞動、糧食、消費三大合作社大大提高了才溪鄉經濟戰線的組織性,使才溪鄉成為“全蘇區第一個光榮的模范”。為了保護經濟成果,廣大群眾源源不斷“手執武器上前線去”。通過調查分析,毛澤東得出“只有經濟建設配合了政治動員,才能造成紅軍的更高的熱情,推動廣大群眾上前線去”的結論。事實證明,中央蘇區毛澤東對軍事經濟的正確探索適應了革命戰爭背景下工農紅軍的生存與發展需要,大大緩解了國民黨反動派對中央蘇區的經濟封鎖和軍事“圍剿”,形成了以經濟建設高效支援革命戰爭的導向型經濟模式。
經濟與軍事意識形態相融合的動員型經濟模式
意識形態是凝思聚義的思想武器。統一的意識形態有利于聚合各方共識,形成有力的思想戰線和構建有序的組織秩序和經濟秩序。作為一種黏合工農力量的思想武器,意識形態具有導向功能、辯護功能、凝聚功能、約束功能和動員功能。中央蘇區時期,毛澤東嘗試在中央革命根據地探索建立中國共產黨、工農紅軍、工人、群眾為主體的意識形態統一戰線,并將其融入“經濟建設”服務于“革命戰爭”的經濟模式中去。因此,中央蘇區時期毛澤東軍事經濟實踐方略呈現出強烈的經濟意識形態和戰爭意識形態色彩,是一種經濟意識形態與戰爭意識形態相融合的動員型經濟模式。
按照馬克思意識形態論觀點,作為一種上層建筑,意識形態由一定的經濟基礎所決定。從形態上看,它是抽象的,從功能上看,卻是一種現實的支配力。從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始,毛澤東就開始嘗試在一窮二白的井岡山探索出一種有別于舊經濟秩序和舊意識形態的經濟模式和革命模式——“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通過在打贏革命戰爭與開展經濟戰線工作過程中塑造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經濟封鎖和軍事“圍剿”的動員型意識形態。在《必須注意經濟工作》中,毛澤東批評了紅軍內部軍事思想和經濟思想不統一的問題,其本質是批評思想意識形態的不統一。在他看來,在革命戰爭背景下,“開展經濟戰線工作”不僅不會“削弱戰爭”,而且這才是真正的“服從戰爭”。開展經濟戰線工作有助于保障紅軍供給,粉碎敵人“圍剿”,有助于激發人民參加革命戰爭的積極性,使戰爭獲得新的群眾力量,有助于鞏固工農聯盟和工農民主專政,加強無產階級的領導。從本質上看,“開展經濟戰線工作”的經濟功能實際上正是經濟基礎塑造的意識形態力量的現實體現,是意識形態發揮導向功能、辯護功能、凝聚功能、約束功能和動員功能的現實結果。
通過促進經濟意識形態與戰爭意識形態相融合,中國工農紅軍在反“圍剿”戰爭中取得積極成效,獲得了比國民黨意識形態更具吸引力的動員模式(如才溪鄉動員模式),實現了農村革命力量的整合,將農民轉化為革命參與者和經濟建設者,有力支援了反“圍剿”戰爭。
黨政軍民為一體的經濟模式
土地革命是一場規模宏大的去組織化和再組織化的破立過程,只有打破舊的、封建的、軍閥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在農村的統治秩序,才能真正地建立由工農聯盟占統治地位的經濟秩序和革命基礎。這一過程表現為將農村底層固滯的家庭宗族結構進行去組織化,讓農民從剝削的社會關系中解脫出來,使其重新成為構建新的組織秩序的新個體。1930年5月,毛澤東到尋烏縣進行深入調查,對尋烏縣的政治關系、經濟關系、土地關系等進行深入分析,得出一個經典結論,“舊的社會關系,就是吃人關系”。毛澤東看到了當時中國社會猶如一棵病樹,作為大樹的無數細根,農村基層組織已經處于無可救藥的腐爛狀態。按照著名學者金觀濤對土地革命時期農村基層組織的研究,“共產黨如果要把紅色割據轉化為中國社會的整合力量,就必須具有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把農民轉化為基層社會的管理者,以解決傳統一體化結構帶來的農村基層社會整合之難題”。毛澤東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方法是將以土地革命為核心的根據地經濟建設、擴大紅軍規模和發動農民群眾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強有力的政府、紅軍、群眾“一齊軍事化”的強一體化經濟模式。
一是要發揮政府在經濟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在《必須注意經濟工作》中,毛澤東批評性地認為,“許多地方政府沒有著重討論經濟建設的問題”,具體表現為各地政府經濟部門組織不健全、經濟部領導人空缺、經濟革命工作人員素質能力低下等問題。二是要重視群眾作用。要“在群眾中造成為著經濟建設而斗爭的熱烈的空氣”,動員群眾組織合作社,讓群眾真正理解經濟建設的重要性。三是以經濟建設擴大紅軍規模,以紅軍軍事勝利保衛經濟建設成果。要“一天也不要忽略擴大紅軍的工作”“沒有紅軍的勝利,經濟封鎖就要更加厲害”,發展了國民經濟,才能“使廣大群眾踴躍地開向前線去”。按照毛澤東觀點,只要所做的一切經濟建設工作都服從革命戰爭,“那么,革命戰爭的勝利,無疑是屬于我們的”。
事實證明,毛澤東所開展經濟探索取得了積極成效,“紅色根據地的出現和發展,恰恰是基于國民黨是弱一體化整合模式”,在農村革命根據地,一切從零開始,“發展經濟不僅可以提供社會保障,而且還可以促進上層建筑的進步”,從而以建立由蘇維埃政府、工農紅軍和農民群眾構成強一體化的經濟模式打贏革命戰爭。
激活潛在生產效率的“人民經濟”模式
人民經濟是激活潛在生產資源和提高生產效率的前提。毛澤東認為,“我們要使人民經濟一天一天發展起來,大大改良群眾生活,大大增加我們的財政收入,把革命戰爭和經濟建設確切地建立起來”。可以看到,毛澤東談到的“人民經濟”具有戰時經濟特征,是與反“圍剿”革命戰爭緊密關聯的“偉大任務”和“階級斗爭”,也就是說,發展“人民經濟”具有政治的、軍事的和經濟的目標。毛澤東對能否完成這個任務給出了肯定回答,那就是要以蘇維埃政府為主導,動員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到經濟建設中來,做到“敵人來了打仗,沒仗打搞生產”,想方設法激活廣大農村的生產資源,提高經濟生產效率,促進生產要素廣泛流動起來支援戰爭需要。
生產資源是戰時紅軍的生命,生產效率是紅軍持續碾壓敵人的后盾。基于一定的生產模式和動員模式,激活潛在生產資源和提高生產效率是中央蘇區時期增強自身實力,縮小與敵人軍事差距的戰略方法。具體來說:一是要動員人民群眾加強農業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如要多生產農具和石灰,加快森林培育、畜產增殖,提高糧食產量,及時解決農民遇到的關于耕牛、肥料、種子和水利等農業生產問題。二是要動員人民群眾加強工業與手工業生產。如恢復鎢砂、木頭、樟腦、紙張、煙葉、夏布、香菰、薄荷油等特產的產量,重視制藥、制糖、織布的生產。三是動員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發展紅白區域對外貿易,實現生產資源的互通有無。如優化糧食出口結構,斷絕奸商對食鹽、谷子、布匹等紅區產品的價格壟斷權。除此以外,毛澤東關于面向群眾的經濟建設宣傳,實施勞動法,深入開展查田運動和檢舉運動等,也間接激活了革命根據地潛在的生產資源和生產效率,使蘇維埃政府更有力地領導革命戰爭和經濟工作。
應當說,毛澤東在中央蘇區對軍事經濟的正確探索與生動實踐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軍事經濟理論。毛澤東摒棄了當時黨內對革命戰爭和經濟建設的極端化思想,以實事求是的辯證唯物主義態度創造性地實現了馬列主義的中國化運用。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毛澤東也從政治邏輯和生存邏輯的辯證關系中超越了克勞塞維茨式的純戰爭論,以唯物辯證法思維重新闡釋中國革命與政治、軍事、經濟乃至農民的內在關系,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軍事強國提供了實踐參考。
【參考文獻】
[1]楊琰.毛澤東經濟思想的生成基礎、理論內涵與實踐成就研究述論[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23,(01).
[2]毛澤東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金觀濤,劉青峰.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4]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劉祥苑.毛澤東的經濟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3(05).
[6]黃仲芳,羅慶宏.井岡山斗爭口述史(上)[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
【基金項目】2024年江西科技師范大學中國共產黨建軍精神研究院開放基金科學研究專項課題“中央蘇區時期毛澤東軍事教育實踐方略研究”。
(作者唐松系江西科技師范大學中國共產黨建軍精神研究院講師、法學博士,劉悅悅系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助教)
責任編輯/陳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