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是革命的搖籃,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我黨建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我黨在井岡山建立了最早的醫療機構,確立了一系列醫療衛生工作方針,摸索出許多醫療衛生工作經驗,開創了紅色衛生事業發展的先河。通過梳理井岡山時期紅軍醫療衛生機構創立與發展歷程,致敬革命先輩篳路藍縷開創醫療衛生事業之初心使命。
1927年9月底,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秋收起義部隊到達永新縣三灣村,并在三灣村進行了整頓和改編,這就是著名的“三灣改編”。工農革命軍由一個師縮編為一個團,下轄兩個營、一個特務連、一個軍官隊。為了便于部隊機動作戰,又能集中照顧100多名傷病員,改編時專門成立了衛生隊,加強對傷病員的集中統一管理。衛生隊首設黨代表,何長工為衛生隊黨代表,曹鎔為衛生隊隊長。“三灣改編”在部隊整體縮編的情況下,專門成立團衛生隊,并加強了黨對衛生隊的直接領導,一方面體現了黨領導下的革命軍隊從一開始就對衛生工作的高度重視,同時也標志著黨探索領導人民軍隊衛生工作的開端。
建立衛生隊的迫切性
“作戰一次,就有一批傷兵。”湘贛邊秋收起義時,部隊共有5000余人,經過瀏陽戰斗失敗到進駐永新三灣村時,僅剩千余人,部隊面臨作戰傷亡等嚴峻考驗。當時,部隊對衛生工作沒有引起重視,衛生機構極不健全,缺醫少藥十分嚴重,除起義軍第1團(原為武昌國民政府警衛團)有衛生隊外,其他團營機構中均無衛生組織和衛生人員,部隊的傷病員主要由一些稍懂醫藥的行政人員來照護,或者戰斗員自救互救、互相包扎傷口。起義時正值炎熱天氣,部隊艱苦轉戰,生活條件又差,病患者日益增多,起義部隊向井岡山進軍時,有三分之二的人得了瘧疾,痢疾病人也很多,給部隊帶來嚴重損失及影響。嚴酷的現實表明:部隊作戰需要有戰傷救治;行軍轉戰需要有疾病防治;大量不能隨軍行動的傷病員急需休養治療的場所。因此,三灣改編時,成立衛生隊并隨即在茅坪建立醫療所(小型醫院),將傷病員集中管理,妥善安置,并施以治療。由于紅軍傷病員有了穩妥的休養治療環境,不再隨軍行動,部隊戰斗力得到了提升,紅軍后勤保障工作也由此開展。
紅軍醫療機構的發展過程
井岡山斗爭時期,紅軍領導人提出“不準丟下一個傷病兵”,在這一原則指導下,紅軍醫療衛生機構從無到有,不斷完善,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創建茅坪醫院。1927年10月7日,秋收起義部隊抵達寧岡的茅坪村,將部隊傷病員安置在攀龍書院,由此建立起紅軍第一所醫院——茅坪醫院。這是我黨最早建立的為自己軍隊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稱茅坪醫療所。該所建立之初僅有三四名醫生,幾名看護,連同擔架兵共有20多人。醫療所幾乎沒有西藥,治療傷病基本采用中草藥土方土法,收容傷病員達200余人,原書院容納不下這么多的傷病員,便在附近小河邊收割完的稻田上,用竹片搭起了數棟簡易的臨時病房。在袁文才的支持下,動員了當地土郎中到醫院幫助醫治傷病員。據該所看護肖明回憶,1928年5月他從28團調到這個醫療所看護班工作時,醫療所有隊長和黨代表,醫務室有2個中醫和2個西醫,看護排10多人,擔架排10多人,事務排10多人。醫院容納有四五十個病人,病人進進出出比較多,當時有許多從永新送來的傷兵,先在茅坪醫院治療了一下,馬上轉到小井醫院去治。
時任紅四軍第31團1營2連連長的張宗遜也回憶說:“我在茅坪醫院住過兩次。第一次是打茶陵后,大概是1928年1月,我在這里養傷。第二次是黃洋界戰斗后我在這里養傷。”張宗遜兩次負傷都是用中草藥治好的。特別是第二次傷在左大腿,開始用了各種辦法總不見效,“后來請來本地的一些草藥醫生,也不知用的是什么草藥,有草根、青草、樹皮,混在一塊,砸成糊糊,然后敷在傷口上,把膿血都弄出來,再貼上一張膏藥,一個星期就好了。”
從眾多親歷者的回憶來看,茅坪醫院存續了近一年時間。在這期間,醫院除陸續加強了后勤保障外,作為醫療機構,其規模一直較小、收容傷病員能力有限。茅坪處在井岡山下,交通相對便利。朱毛紅軍會師后,敵人加大了對根據地的進犯,茅坪醫院也極易遭到敵人的攻擊和破壞,因此也不是一處穩固安全的后方醫院。但茅坪醫院在紅軍出擊茶陵、永新等地和粉碎敵人多次“進剿”“會剿”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一所靠前的醫療所兼轉運傷病員的“兵站式”醫院。
第二階段:首創總醫院。1928年4月底,朱毛紅軍勝利會師,成立了紅四軍,直轄6個團。隨著部隊的合編與擴大,醫療衛生工作得到了發展。各團設立了衛生隊,同時在山上設立后方留守處。由于戰斗的日趨激烈和傷病員的劇增,前委決定在茅坪醫療所的基礎上,抽調各團衛生隊的部分力量,在井岡山的中心區域——“五井”建立紅軍醫院,由后方留守處負責管理和供給。
1928年6月,七溪嶺戰斗后,紅軍的傷病員加上需要醫治的白軍傷病員已達800多人。于是在中井設立紅四軍后方總醫院院部,醫院采取總院制的管理模式,將傷病員按病情、傷情分類治療管理,在大井分設第一、二兩個管理組,主要收治內科病員;在中井設第三管理組,主要收治痢疾、腸胃炎、肺炎等慢性病人;小井設第四管理組,主要收治外科傷員。
曾任后方總醫院黨總支書記的曾志回憶井岡山紅軍醫院設置情況時說,在大井有一個中藥房,那時西藥很少,主要靠中草藥治病。1928年12月組織上通知她到后方總醫院擔任黨總支書記,她告別在大井的后方留守處,去后方總醫院報到。后方總醫院位于中井,離后方留守處只有四五里路,不到半小時就走到了后方總醫院,見到了總醫院的院長曹鎔和副院長蕭光球。由此可見,此時井岡山上基本形成了由中井的后方總醫院管理大小五井四個管理組的醫療格局。
安置在大小五井治療的傷病員連同醫務人員,條件極為艱苦,少數能住在醫療所,有木板床或竹子床睡覺就不錯了,更多的傷病員是借住在農民家里。農民家里也住不下了,就住在農民房子旁邊搭建的灰棚、柴棚里。
第三階段:建立紅光醫院。為了改善醫療條件,安置更多的傷病員,同時也為了減輕農民負擔,鞏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按照毛澤東“建設較好的紅軍醫院”的指示精神,1928年7月,紅四軍決定在小井建設一所紅軍醫院。
小井村原有十幾戶人家和店鋪,后方總醫院在小井設立第四醫療管理組,也稱小井醫療所。小井紅軍醫院當初計劃建設4棟,實際僅建成一棟兩層木質結構房子,共32間,能容納200多名傷病員。為了加快醫院建設進度,紅軍專門從寧岡、永新、酃縣等地請來一些木工鐵匠,還從部隊抽調人員參加建設,并指派了干部專門負責興建房屋。為解決建院經費問題,紅軍干部、戰士紛紛將自己的零用錢和每天5分錢菜金中節余的“伙食尾子”捐獻出來,一共捐了1000塊大洋。這所醫院在11月份建成第一棟后,12月便投入使用,分散在群眾家里的傷病員陸續搬進了醫院。看護員肖明回憶,1928年冬天已經很冷了,醫院的房子也建得差不多了,有二三十個輕傷員卷了自己的東西搬了進去,后來大部分傷病員都搬進來了,重傷員住樓下,輕傷員住樓上。這所醫院建成投入使用后,取了個名稱叫“紅光醫院”。醫院設有醫務室、換藥室、中藥房、擔架排、看護排、事務排等。紅光醫院雖然條件簡陋,但它是紅軍第一所正規醫院,也是紅軍時期專門建造的屈指可數的醫院之一。紅光醫院建成后面臨的仍然是缺醫少藥問題,醫院的醫務人員就自力更生,自制醫療器械,上山采挖中草藥,同時利用從敵人處繳獲的藥品,采取中西醫療法。
1929年1月,湘贛國民黨軍對井岡山發動第三次“會剿”。由于強敵壓境,1月14日,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主力下山,出擊贛南,以“圍魏救趙”之策解井岡山之圍。1929年1月底,敵人繞道襲擊并燒毀了紅光醫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紅光醫院按原貌在舊址予以重建。
井岡山時期紅軍醫療衛生工作的地位與特點
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的紅軍醫療衛生工作,不畏艱難,勇于創新,地位突出,特點鮮明,影響深遠,開創了人民衛生健康事業的先河。
一是組建了我黨直接領導的最早的醫療衛生機構。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秋收起義部隊于“三灣改編”時,專門組建了衛生隊,在衛生隊首設黨代表制度,這是黨重視并著手開展醫療衛生工作政治建設的開篇。自此,在井岡山成立的醫療衛生機構,普遍設立了黨代表等黨組織負責人,強化了醫療衛生工作的政治建設。
二是建立了紅軍第一所醫院。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伊始,就在寧岡的茅坪攀龍書院建立了紅軍第一所醫院。雖然醫護人員不多,沒有西藥,基本用中藥和民間土方、驗方治療,但讓紅軍傷病員有了固定的醫療場所,能較好地治病療傷。
三是普遍采用了中西醫結合療法。部隊醫療工作在西醫人員奇缺、西藥特別匱乏的情況下,利用井岡山上中草藥資源豐富的有利條件,摸索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傷病員的辦法,總結出許多有效的中草藥治療傷病的辦法,中醫、中草藥為救治傷病員作出了巨大貢獻,也為之后中央蘇區醫療衛生工作中采用中草藥治病療傷積累了豐富經驗,提供了重要借鑒。
四是探索了最早的醫療管理模式總院制。在井岡山紅軍部隊醫院的擴建中,醫院管理模式采用總院制,設立后方總醫院下設若干醫療所,再分醫療組,醫務人員相對固定又可調配使用。后方留守處負責醫院選址和建造工作,醫院日常工作由后方總醫院統籌管理。
五是形成了我黨早期醫療衛生工作方針。紅軍依據井岡山斗爭的醫療工作實踐經驗,總結并形成了多項紅軍衛生工作方針政策。在井岡山第一次提出了“不準丟下一個傷病兵”“做好醫療工作也是政治問題”“醫治敵方傷兵”“遵守群眾紀律”等衛生工作方針政策,為之后黨在蘇區的醫療衛生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從此黨領導的人民醫療衛生事業揚帆起航。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毛澤東選集》(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
[2]贛南醫學院蘇區衛生研究中心.《中央蘇區衛生工作回憶史料》[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4:34-35.
[3]《星火燎原》[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6:249-251.
[4]曾志.《百戰歸來認此身——曾志回憶錄》[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62.
(作者嚴國方系贛南醫科大學蘇區衛生與健康中國建設研究中心副教授,劉善玖系贛南醫科大學蘇區衛生與健康中國建設研究中心教授)
責任編輯/黃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