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是中國共產黨革命史上的偉大壯舉。長征的勝利,推動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事業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點。在長征途中,黨組織抓住一切學習機會對軍隊將士和沿途人民群眾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始終重視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始終貫徹思想政治工作是“紅軍的生命線”的理論,糾正了長征開始前黨在思想路線上的錯誤,使黨在長征時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呈現出鮮明的特點。
一、長征時期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特點
面對更加嚴峻的革命形勢,黨緊緊圍繞作戰任務和戰略轉移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其內容具有鮮明特征。
(一)以革命任務和革命理想教育為主
在長征時期,清醒而深刻地認識到當前的革命形勢和任務,且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對于紅軍完成戰略大轉移意義重大。長征中,紅軍十分注重革命任務的教育,既隨時關注國內革命形勢的發展趨勢,也高度關注國際形勢的變化,并利用各種整合的或零散的時間將其傳達給戰士,以此讓他們時刻保持對革命形勢的清醒認知;同時,黨中央和各級政治部及時下達戰斗任務和各級會議指示精神,幫助戰士們明確戰斗任務的同時進行鼓動和宣傳工作,振奮戰士們的精神。針對紅軍部隊中許多戰士理想信念缺失以及一些紅軍戰士不看好革命形勢的發展,而導致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的現實情況,黨組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對紅軍將士開展革命理想信念教育。比如成立“列寧室”,即在行軍所到之地找一處固定場所供戰士們學習。堅定的理想信念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重要因素。
(二)以革命團結教育和民主教育為輔
黨和軍隊內部的團結和民主對于穩定戰士們疑惑不安的情緒、改善行軍途中不斷出現的逃跑、掉隊等不良現象具有重大作用。由于前期一直受到錯誤思想的影響,1935年紅軍內部出現分裂主義錯誤傾向,紅軍主要領導人張國燾做出了反黨和破壞紅軍團結的行動。對此,黨中央堅決領導全黨、全軍對張國燾的分裂主義進行了徹底斗爭。在此過程中,在朱德等主要領導人的積極努力下,全黨全軍堅持開展黨內斗爭,積極宣傳中央正確主張,深入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促進廣大紅軍將士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的正確路線基礎上的團結,粉碎了張國燾的分裂主義思想。革命團結教育也就成為當時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為更好地完成革命任務奠定了基礎。
團結是戰勝一切苦難的重要力量,民主教育則是實現軍隊內部團結的關鍵一招。毛澤東曾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時提出:“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開會說話的權利”。黨的各級領導干部都深入到士兵中去,給戰士們講軍法、敘家常,上下級關系十分融洽;基層干部與紅軍戰士之間也是同甘苦,干部所穿服裝與戰士服裝一樣,伙食也一律平等。正是這樣的民主教育和良好的官兵關系,增強了黨內、軍隊內的團結,提升了紅軍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是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重要因素。
(三)強調先鋒模范作用,積極爭取群眾
長征中,廣大共產黨員和青年團員以身作則,在行軍途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是紅軍部隊能夠保持昂揚斗志和強大戰斗力的關鍵因素,也是紅軍積極爭取群眾的重要方法。由于離開了根據地,許多戰士思想開始動搖,因此黨中央更加注重發揮黨團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要求加強黨團員的獨立工作能力和責任心,以身作則,勇擔最危險的任務。還要求黨團員在作戰過程中做好充足工作,確保精準執行上級的指令,以英勇頑強的意志和不怕犧牲的精神,為群眾做模范。紅軍長征時途經的地區較偏遠,還有不少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廣大人民群眾對中國共產黨和紅軍都知之甚少。因此,紅軍在途經地區積極開展群眾工作,努力爭取群眾基礎,他們以鋼鐵般的意志和紀律,用實際行動爭取人民群眾的擁護。1934年11月上旬,紅軍部隊行軍到達湖南汝城縣沙洲村,3名女紅軍借宿在當地一位老百姓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條被子剪下一半送給了這戶人家。“半條棉被”的故事將長征時期的軍民魚水情體現得淋漓盡致。
二、長征時期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特點
形式是內容的外在表現,長征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涉及方方面面,決定了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也要靈活多變。
(一)重視會議和座談會的作用
召開會議和座談會是長征時期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形式之一,黨在這一時期,通過會議和座談會的形式下達革命任務、傳達黨的方針政策以及糾正黨內出現的錯誤思想,確保黨內團結。這一時期,黨中央召開了一系列大小會議,大的會議總是在危急關頭召開,制定重要指示文件,明確革命任務,及時指明革命前進的方向;小的會議則隨時隨地召開,如要求各支部支委在行軍休整期間,必須抽空碰頭,對軍隊內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正確的思想指導,及時通過思想政治工作糾正軍隊內出現的思想偏差。此外,黨組織還通過舉辦座談會的形式來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以及紅軍的主要任務,并把打土豪所得的東西分給當地群眾,得到群眾的廣泛支持和信任,提升了群眾基礎。
(二)靈活運用宣傳方式
靈活運用各種宣傳載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也是黨在長征時期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最主要的有辦報刊、張貼布告和標語等。在長征時期,黨創辦的最有名氣的報刊《紅星報》,是跟隨中央紅軍的唯一報刊,也是黨中央的機關報,在指導部隊行軍和傳達黨中央工作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同時,《紅星報》也是當時全黨全軍各級宣傳機關的“總指揮”,是宣傳紅軍的方針政策、傳播馬克思主義并進行宣傳鼓動的重要陣地。此外,長征行軍途中只要經過村寨,就會通過張貼布告和標語的方式來進行宣傳工作。鼓勵能寫字的戰士在沿途的石頭或石碑上留下標語,以宣傳黨和紅軍的方針政策;動員懂繪畫的戰士把群眾不易理解的文字內容轉化成繪畫,使宣傳內容生動形象、簡單明了,讓廣大群眾更好地理解黨和紅軍的方針政策,將人民群眾緊緊團結在紅軍周圍。
(三)開展文藝活動
長征途中,為了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更好成效,也為了緩解行軍途中戰士們的疲憊和枯燥,紅軍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文藝活動。“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在這一時期被改編為軍歌,在全軍傳唱,《紅色青年戰士之歌》也在眾多戰士之間廣為傳唱。通過唱軍歌這種形式,提升了戰士們的士氣,增強了軍隊內部的凝聚力。同時,創作了諸如《亡國恨》《鋤頭舞》和《八月的桂花》等歌劇和舞蹈,把文藝形式作為思想政治工作內容的載體,達到深入人心的效果。還有許多戰士即興編唱的歌曲,既宣傳了黨的思想、方針和政策,也豐富了紅軍戰士的戰斗生活,極具戰斗性和鼓舞性,為紅軍艱苦的行軍生活注入了活力。
三、長征時期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對象特點
長征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對象不僅包括全體紅軍將士和人民群眾,而且包括白軍,以達到瓦解敵軍的目的。
(一)對紅軍將士和人民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進行戰略轉移之際,許多紅軍戰士舍不得離開自己的家鄉,并且對前途充滿迷茫和疑惑。在遵義會議精神傳達到各部隊之后,軍隊士氣大振,幫助將士們克服了思鄉情緒,樹立起為解放全國勞苦大眾而戰的信念。但是,由于長征途中惡劣的自然條件、艱苦的生活物質條件,部隊中出現了不少逃跑、掉隊甚至投奔敵軍的現象。針對意志不堅定和缺乏革命信仰的戰士,紅軍開展了大量思想政治工作。總政治部指出,要對紅軍戰士進行考察,特別對于逃跑后的歸隊者要進行多次個體的、特殊的考察,還要積極開展反逃跑斗爭,要發揚階級友愛,幫助解決傷員的病情等。
(二)對白軍的思想政治工作
中國共產黨在長征時期對白軍開展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宣傳了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另一方面緩解了國民黨帶來的軍事壓力。對白軍的瓦解主要就是對其士兵進行宣傳教育,揭露國民黨的各種謠言和丑惡嘴臉,爭取白軍士兵加入紅軍隊伍。此外,總政治部會根據途中的不同形勢,及時下發訓令,指導瓦解白軍的工作。同時對廣大人民群眾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用人民群眾對土地革命的熱情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情緒來影響白軍部隊,讓他們歸順紅軍部隊。這樣既維護了黨和軍隊的統一,又向敵軍和人民群眾宣傳了黨的方針政策,確保了長征的順利轉移。
四、長征時期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思維特點
長征時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緊扣革命斗爭的需要開展,教育對象具有不唯一性,因此其思維方式表現出全面性和多方位性。
(一)特殊性與普遍性相結合
長征是在行軍打仗,因此與以往在固定的根據地內的情況不同,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時就必須根據當時當地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針對當時蘇區出來的干部不善于在白區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情況,黨中央強調干部們要及時轉變思維方式,改善工作方法,必須用心學習并思考如何在白區高效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此外,針對當時在新區的不恰當的宣傳方式,《紅星報》指出:我們的宣傳工作必須看到新區人民與蘇區人民的不同;必須從群眾的切身利益出發,逐步過渡到對蘇維埃方針政策的宣傳,要讓宣傳內容能夠吸引群眾并深入群眾內心。在進行思想政治工作時,黨中央始終把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立足點,有針對性地對不同教育對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
(二)近期目標與長遠目標相結合
在長征途中制定的每一項政治訓令、開展的每一次思想動員、每一次會議的具體事項安排都不只是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和實現短期的目標,而是為了實現最終的長遠目標而謀篇布局。在行軍途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始終具有目標意識和問題意識,都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以紅軍在途經彝族人民聚居地制定的方針政策和采取的方法為例,紅軍在彝區積極宣傳黨的民族政策,主張民族平等,反對民族壓迫,并且身體力行。紅軍的舉動對彝族人民群眾產生深刻的影響,彝族人民組織了“中國彝民紅軍沽雞支隊”,為紅軍順利通過彝族聚居地提供了幫助。紅軍在彝族地區的影響傳播到其他少數民族聚居地,使紅軍得到了當地群眾的支持和信任,為紅軍的順利行進創造了條件。
(三)把握全局與突出重點相結合
長征中為了能更多地爭取人民群眾的支持,盡快取得勝利,黨特別注重紅軍的紀律性,在把握全局的基礎上突出紀律建設,因此紅軍被稱為擁有鐵一般紀律的軍隊。擁有嚴明的紀律也成為長征時期爭取人民群眾擁護的重要因素。總政治部在充分考慮長征的實際情況和戰士們的思想情況后,提出了有別于之前提出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七點要求”。“七點要求”更切合當時行軍打仗的實際,也更具有可實施性和可操作性。總政治部指出:“這是在保持紅軍紀律與爭取群眾工作最低限度的要求”,為長征的最終勝利提供了有力保證。
(作者均系西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黃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