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報》于1938年誕生在抗日戰爭烽火連綿的膠東半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創辦最早的黨報之一,一直是抗戰時期中共膠東特委、膠東區黨委的機關報。不僅是膠東抗日戰爭歷史的實錄簿,還為新時代黨的新聞宣傳工作提供有益歷史借鑒。
一、民族危亡之際《大眾報》創刊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中共膠東區黨委(1938年前稱膠東特委)在膠東抗日根據地創辦了《大眾報》。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喚醒民族意識成為重要任務。由于農村地區文化教育落后,抗戰宣傳工作尤為重要。報刊工作不僅具有宣傳作用,更需要教育、組織和動員群眾。通過傳遞正確的抗日理念和黨的政策方針,激發群眾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推動他們參與反抗日本侵略的偉大事業。
《大眾報》在抗日的背景下創刊,當時民族危機嚴重,膠東地區淪陷,人民群眾要求抗戰。中共膠東特委決定創辦這份報紙,以傳遞黨的聲音和主張。報社分為編輯部、印刷部、經理部和電臺,共計百余人。報紙為四開四版,包括社論、要聞、國內新聞、國際新聞和地方新聞。創刊初期,報紙集中宣傳持久抗戰思想,對動員群眾起到了積極作用。
《大眾報》在創刊后歷經曲折,于1938年冬天隨區黨委從馬臺山轉移至黃縣,1939年5月復刊。1939年12月日軍掃蕩時,報社與黨校組成的非戰斗隊伍進行突圍,多名同志犧牲,但報社成員迅速恢復工作。1940年至1945年,報社轉移至艾崮山,在動蕩環境中堅持工作并發展。到日本投降后,發行量大幅增加。在抗日戰爭時期,堅持出版體現了黨對根據地革命宣傳工作的重視。
《大眾報》是抗戰期間的重要報紙,鼓舞膠東人民頑強抗敵。國民黨進攻膠東后,報社分為兩支隊伍,保持連續出版。1946、1947兩年間,報道了人民戰爭和土地改革等方面內容,發揮了指導后方工作的作用。全面反攻期間,宣傳了濟南戰役、三大戰役等戰役。1950年4月20日終刊。回顧其歷史,可見黨與大眾共進的壯麗圖景。
二、《大眾報》的宣傳內容
(一)堅持宣傳為抗日服務
《大眾報》自1938年誕生至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始終堅守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使命,站在時代前沿。抗日是抗戰期間的首要任務,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然而,兩黨利益差異導致統一戰線內部存在矛盾和斗爭。膠東區黨委借助《大眾報》進行反擊,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激發膠東群眾的民族意識。
1938年8月至1940年底,中國共產黨需大力宣傳抗日主張,新華社初建,《大眾報》自1939年1月開始接收新華社社論稿,涉及國內外問題。1939年8月,共發國內問題社論、專論21篇,國際問題評論8篇;11月,國際評論6篇,國內評論4篇。1939年下半年,《大眾報》刊登大量理論文章和社論,宣傳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政策、團結抗戰,結合宣傳最高與最低綱領。報紙強調國共合作團結抗日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在紀念日發表長篇文章和領導人講話稿。8月,連載10次林一山的《和王玉忱先生談民族革命與階級革命》,從理論上分析“民族革命與階級革命的對立性與統一性”,闡明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的主張,駁斥了共產黨硬造階級斗爭的言論。同時,為團結抗日,《大眾報》也報道國民黨方面有利于抗日的言論和活動。
(二)重視對膠東民運宣傳
《大眾報》按照中國共產黨全面的、全民族抗戰的主張,重視工、農、青、婦等群眾運動的宣傳。1939年,《大眾報》推出反映民運工作的專刊,如《抗戰青年》和《勞工生活》。同年7月,國民黨召開民運工作會議,《大眾報》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廣泛發動群眾參加抗戰的主張。7月17日,《大眾報》發表社論《開展民運工作》,強調面對敵人掃蕩,必須動員一切力量,特別是廣泛發動組織民眾,發揮救亡團體的作用。此外,《大眾報》在副刊上開辟了馬列主義、哲學和社會科學等專欄,介紹馬列主義的基本觀點。這些宣傳不僅密切了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還提升了群眾文化知識水平,對改善落后地區的封建迷信思想和不良風俗起到了宣傳作用。
三、《大眾報》的歷史作用
(一)推動膠東根據地的發展
首先,《大眾報》推動膠東革命根據地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發展。在政治方面,膠東軍區按照黨中央部署,組織三大整風的學習和討論,及時轉載中央文件和延安《解放日報》文章,指導和推動了膠東革命根據地的整風運動。此外,該報還大力宣傳減租減息運動,及時指出減租減息工作成效不佳的原因。在經濟方面,《大眾報》增加了對生產運動的報道,包括春種、秋收和冬耕,以提高群眾的生產熱情和積極性。隨著軍事形勢的改善,膠東革命根據地的經濟形勢也有所好轉,糧食短缺問題減少,日用品生產和紡織業發展顯著。在文化建設方面,印刷工人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在戰爭的環境中,印刷出版了《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宣言》《鐵流》等文藝作品及《膠東大眾》《大眾畫刊》等,給當時的膠東軍民增添了無窮的斗爭力量和豐富的精神食糧。除此之外,《大眾報》各部門人員,精心鉆研業務,編報人員經常學習語言文學和文化歷史知識,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的新聞工作人員、電信機要人員、出版發行人員、文藝創作人員等。為膠東革命根據地的文化事業開展提供了堅實人才隊伍。
(二)密切黨群關系
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只有代表群眾才能教育群眾,只有做群眾的學生才能做群眾的先生。”這句話形象地指出了黨始終代表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大眾報》創刊之初就表現出了人民性的特點,那就是“和廣大的人民群眾,特別是勞苦大眾站在一起”“無時無刻不在為著人民解放,為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和擴大,為著廣大勞苦人民的利益呼喚著”。跳出了“上層”的圈子和“機關主義”,到根據地大眾去,到人民生活中去。
膠東區黨委重視群眾工作,關心群眾生活。《大眾報》不僅報道時事新聞,又出版許多專刊,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專刊有《大眾》《星火》《抗戰青年》《文化防線》《勞工生活》《軍人生活》《新群眾》等。《大眾報》在形式方面,除了單一的理論宣傳,還增添了諸如小說、故事和農民課本等普通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在內容方面,報紙還不時刊登一些醫療衛生知識、讀者信箱、紅板與黑板等內容。滿足了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提高了群眾的知識文化水平。
(三)堅定膠東人民群眾抗戰信念
中共膠東黨組織自1924年創立以來,就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作斗爭。1937年7月前,其雖然處于“地下”,但是名字、事跡、精神,卻流傳于大眾之中。全面抗戰爆發之后,其由“地下”走到“地上”,即高舉統一戰線、抗日、民主三面旗幟,不斷凝聚民心、民力,并在這一進程中發展壯大自己。《大眾報》積極配合膠東區黨委中心工作,及時宣傳報道黨的抗戰理論政策。
《大眾報》全力支持抗日,揭露日偽軍暴行,喚起民眾同仇敵愾。同時,該報反映并推動八路軍、地方部隊和人民武裝三位一體的建設,高舉人民戰爭旗幟。它也再現了軍民反擊日偽軍的各種行動,包括“掃蕩”“蠶食”和封鎖,以及局部和總反攻,為抗戰勝利吶喊。通過揭露日軍暴行,激發膠東軍民的抗戰熱情和民族意識,團結起來為人民的利益抵抗侵略。膠東軍民認識到時局危機的嚴重性,深感擴大八路軍力量的必要性,在反對投降、分裂和內戰的共同目標下,膠東人民加入隊伍,保衛家鄉,克服困難,爭取時局好轉,為勝利而奮斗。
四、《大眾報》的啟示
戰火已逝,歷史經驗卻銘刻于心。膠東《大眾報》作為歷史的見證者,記錄了膠東共產黨人為民族獨立而戰的歷程,以及抗日根據地的建設和抗戰勝利的歷史進程。這份報紙的創刊與發展,為新時代黨的新聞工作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首先,堅持黨性和大眾性的統一是新聞媒體的重要使命。黨報《大眾報》以“全黨辦報”為主要黨性表現,代表人民大眾的利益。新時代的新聞宣傳工作應認識到黨性和大眾性的一致性,深入群眾,傾聽呼聲,反映人民利益,強化與群眾的聯系,克服遠離大眾傾向。新時代的新聞宣傳工作,要認識到黨性和大眾性是一致的,深入廣大人民群眾,聽大眾意見,傾聽同胞呼聲,通過報紙版面反映人民利益,克服遠離大眾傾向,強化與廣大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其次,堅持實事求是。《大眾報》對辯證唯物主義新聞觀有高度認識,從創刊就以“說真話”的形象出現在讀者面前,為民族解放,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與擴大,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呼吁。在報道真實性方面,報社工作人員將真實性視為黨報的生命,例如會深刻檢討在報道戰斗中出現的夸大戰績或者縮小戰績的缺點。在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新聞報道仍須秉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堅持對新聞來源及真實性嚴格核實,保證刊登內容的真實性。
最后,培養信仰堅定的人才隊伍。在革命戰爭年代,報社培養了一批高素質和具有崇高信念的工作人員。在抗戰時期,面對敵人的進攻和戰火紛飛的客觀條件下,不惜付出生命保全設備,堅持出版,堅定了人民抗戰的信心,也推動了膠東抗日根據地的文化建設。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對于從事新聞輿論宣傳的工作人員來說,都要堅持愛黨、護黨,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做好新聞宣傳工作。新時代新聞事業需要立場堅定、業務精良的人才隊伍,適應時代和國際形勢的變化發展。
研究《大眾報》在硝煙彌漫的抗日戰爭中的歷史,就會領悟到戰爭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在于人民。回望抗日戰爭戰火連天的日子,膠東大眾不會忘記,是《大眾報》,忠誠地陪伴大眾度過了那段艱難的歲月,勇敢地協同群眾奪取了輝煌的勝利。
【參考文獻】
[1]煙臺地區行政公署出版辦公室編.膠東風云錄[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1.10.
[2]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02.
[3]劉少白.煙臺報業志[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93:67.
[4]李穎.中共膠東特委機關報——膠東《大眾報》[J].山東檔案,2019(02):30-33.
[5]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4.
[6]宋梅,王建美.反思與借鑒:革命時期膠東《大眾報》的作用[J].山東檔案,2020,(06):30-32.
(作者系魯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陳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