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中國共產黨成立前的8個共產黨小組大多和高校及學生有關。在高校中成立的中共早期組織是立黨興黨的先倡者,高校學生黨組織在青年運動、黨的宣傳、救亡圖存的過程中發揮了堅強的戰斗堡壘作用,為中國共產黨立黨興黨作出重要貢獻。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高校學生黨組織建設的歷史回溯
(一)傳播革命思想,傳播馬克思主義
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大多成立于高校中,成員由思想進步、心系國家前途的學生組成,為爭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后幾年,多地高校學生黨組織陸續建立,包括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上海大學、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唐山交通大學等先后成立共產黨組織,在學生中宣傳馬克思主義,開展黨團建設,將中國共產主義傳播到全國各地。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就通過創辦刊物、發表文章、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與各種社會思潮展開論戰,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學習理解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由中國共產黨發起創辦、廣大青年學生積極參與的刊物成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載體,包括《新青年》《向導》《先驅》《中國青年》《少年》《赤光》《群報》等。在北京,以李大釗為代表的北大師生在《新青年》雜志撰稿,闡述馬克思主義的精髓要義,論證了馬克思主義適合中國的需要。在廣州,《廣東群報》作為中國共產黨廣州早期組織的機關報,強調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方針,有關馬克思和列寧的傳記等都曾在報上連載。在濟南,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的王盡美聯合鄧恩銘成立了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會員包括省立第一師范等多個高校的學生及當地工人。此外,高校學生黨組織還積極領導學生運動和工人運動,深入宣傳革命思想,壯大共產主義革命隊伍。
這一時期中共探索高校學生黨組織建設工作成效顯著,一是突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共不僅在思想上對高校青年學生宣傳馬克思主義,還在行動上引導他們開展馬克思主義社會實踐,如組織學生運動和工人運動,在工人中培養革命運動骨干,建立工會組織,形成廣泛的工人聯盟。二是“黨團”機制能夠深入學生會、學生社團、學術研究會、同鄉會等,通過組織、宣傳、外聯等途徑滲透、整合、掌控群眾團體,掀起群眾運動的洪流,化無形為有形,不僅把黨的政策貫徹到學生群體中去,而且擴大了黨的影響力。
(二)“隱蔽精干”與“三勤”政策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新軍閥在帝國主義支持下,建立起大地主、大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反革命政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中共面臨著被敵人瓦解和消滅的嚴重危險,黨的組織也被迫轉入秘密狀態。經過兩年的盤整,黨組織得到了一定的恢復和發展。
土地革命時期,黨對高校學生黨組織建設的重視程度不斷發生調整,這與黨執行的政治路線以及中共在高校面臨的嚴峻形勢密切相關。直到一二九運動后,涌現出一批新的學生運動領袖,黨對高校學生黨組織的建設工作逐漸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在各高校中形成聯動局勢。在根據地的高校,中共采取完全公開的建黨方式,由中共中央直接領導。在國統區的高校,中共采取半公開的建黨方式,由中共各地方局具體負責。1940年,毛澤東指出,在國民黨統治區域的方針,“是蔭蔽精干,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反對急性和暴露。其與頑固派斗爭的策略,是在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下,利用國民黨一切可以利用的法律、命令和社會習慣所許可的范圍,穩扎穩打地進行斗爭和積蓄力量”。并且強調,“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用以克服投降危險,爭取時局好轉”。該指示可概括為對外做好統戰工作,對內做好黨建工作,“積蓄力量,以待時機”。在此背景下,國統區的高校學生黨組織嚴格遵循16字方針,徹底改變組織形式和工作方法,明確提出黨員和干部要“勤學、勤業、勤交友”,以便在群眾中隱藏力量,巧妙的為黨工作。
這一時期高校黨組織建設呈現出曲折漸進的發展趨勢和靈活多樣的發展特點。一是根據革命形勢變化,采用公開、半公開與秘密的多元建黨策略,高校學生黨員數量迅速增加,既能充分發揮戰斗作用又能靈活隱蔽于人民群眾中,并鞏固了黨與群眾的密切聯系。二是加強無產階級思想建設的建黨思想。高校青年學生黨員等先進知識分子在思想建黨和實踐鍛煉中迅速成長。三是黨在解放區高校深化延安整風成效,在黨內確立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三)從“據點”到“新青社”
1941年,國內形勢更加險惡,嚴重的白色恐怖籠罩著大后方。中共中央南方局根據這種嚴峻形勢,要求各地黨組織繼續堅決貫徹黨中央的方針。嚴峻的客觀形勢又不允許恢復組織活動,而只能采取個別聯系的方式。于是,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的特殊組織形式“據點”,就在斗爭中創造出來了。這既能做到停止組織活動隱蔽埋伏起來,又能隨著形勢發展不斷積蓄革命力量,發揮一定的組織作用。許多高校以“據點”為途徑,通過學生團體、同鄉關系等線索向其他高校延伸,最終打開一個區域高校黨的建設局面。
1945年,為了適應革命形勢發展,“據點”核心小組成員接受中共中央南方局指示,起草新民主主義青年社章程。同年8月,正式批準中央大學成立新民主主義青年社(簡稱“新青社”)。
“新青社”取代“據點”繼續開展黨的革命斗爭。國統區以學生運動為先導的人民民主運動,逐步形成配合人民解放軍作戰的第二條戰線,“新青社”積極參與組織青年學生到農村和解放區的活動,在聲援“一二一”慘案的斗爭、促進中共政協會議成功、奪取學生自治會領導權和遏制反蘇逆流斗爭等方面都作出了成績,取得了斗爭經驗。在“五二〇”運動中成為南京的“戰斗堡壘”,在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第二條戰線上作出了重要貢獻。
這一時期高校學生黨組織展現了自身的爆發力,成為解放戰爭中的“戰斗堡壘”。一是向解放區輸送了大批干部骨干,為解放戰爭后黨接管政權、恢復建設提供了人才儲備。二是建立“據點”這種新組織形式,為黨隱蔽了干部,積蓄了革命力量。三是成立“新青社”,多次發動學生運動和革命斗爭,促進了第二條戰線的形成和發展,并且聯合國統區各階級形成反蔣的人民革命洪流,使蔣介石政府政治上內外交困,已“處于全民的包圍之中”。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高校學生黨組織的建設規律
站在建黨一百多年的新起點,透視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高校學生黨組織建設的發展脈絡,我們不難看出貫穿其中的建設規律:
其一,高校學生黨組織建設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以黨的政治路線為中心,其建設內容和特點隨著革命形勢的變化而變化。“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扭轉近代以后的歷史命運、取得今天的偉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這既是黨在百余年奮斗中汲取的寶貴經驗,也是高校學生黨組織建設的重要規律。大革命后陷入低潮時期,高校學生黨組織執行公開、半公開與秘密的多元建黨策略,蓄勢待發;解放戰爭時期,高校學生黨組織在國統區發動人民民主運動,形成配合人民解放軍作戰的第二條戰線的“戰斗堡壘”。由此看來,高校學生黨組織始終在黨的領導下發展壯大,以黨的革命綱領為指南,在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了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
其二,高校學生黨組織始終在宣傳馬克思主義、發起青年運動、發展壯大黨的組織上發揮不可取代的作用。高校學生黨組織是由一個個思想先進、心系國家的青年學生組成的革命團體,是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重要陣地。青年學生黨員積極搜集和學習馬克思主義著作,成立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與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社會思潮進行論戰,舉辦勞動補習學校、組織工會,積極發動和組織工人運動,使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引導一大批先進分子投身革命,呼吁建立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給廣大青年提供正確的引導方向,在學生群體中發揮出黨的領導核心作用。
其三,高校學生黨組織建設整體上呈現出在曲折中前進、在挫折中發展的趨勢,彰顯了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回顧新民主主義時期高校學生黨組織的發展進路,并非一帆風順,而是一個在曲折中不斷前進、在挫折中不斷發展的過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高校學生黨組織始終認真按照中國共產黨的指示確定工作任務,不論條件如何艱苦,革命形勢如何嚴峻,高校學生黨組織始終都是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先鋒隊,迸發出強大的青春力量。在革命低潮時期,高校學生黨組織遭遇過嚴重損失,付出過巨大犧牲,但他們采取靈活多樣的革命斗爭策略,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擴大黨的影響力;在國家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領導發動多次學生運動,喚醒廣大民眾的民族意識,推動全國革命高潮的到來。
三、結語
回溯建黨一百多年來的光輝歷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高校學生黨組織的建設經驗,依然對今天的高校學生黨組織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新時代高校學生黨組織應繼續發揮黨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把握自身發展規律,回應時代要求,堅持守正創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引領和服務廣大青年學生,做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者,運用融媒體方式,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陣地。新時期不斷推進高校學生黨組織建設,匯聚青春的磅礴力量,有利于促進高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有利于新時代繼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有利于黨持續抓牢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2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142.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二十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457.
[3]侯晉雄等.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群眾路線實踐及其當代價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88.
[4]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大事記(1919.5—1987.12)[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89:159.
[5]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5.
[6]劉川生.高校黨建九十年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J].中國高等教育,2011(12).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思政專項課題《建黨百年背景下高校學生黨組織的建設歷史與經驗啟示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1SJB0350,項目負責人:姚馳)。
(作者系應天職業技術學院學工辦思政講師,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陳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