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4日,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繼續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激勵干部群眾勇當新時代的‘拓荒牛’。”偉大精神成就偉大事業,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取得了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同時鑄就了具有豐富時代內涵的特區精神。
一、特區精神的核心要義
(一)敢闖敢試、敢為人先
經濟特區的發展是弘揚敢闖敢試精神的生動實踐。40年的崢嶸歲月,經濟特區從無到有,在無經驗可鑒、無先例可循的情況下,勇于向舊體制、舊思想、舊習慣挑戰,引領體制機制改革和發展模式轉變,靠的是“殺出一條血路”、解放思想、敢闖敢試。
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顆棋子落在了中國南海邊。40年間,蛇口從南海邊的一個荒涼落后的小漁村,到如今海岸線內一座座城市地標拔地而起,從一片貧瘠與破落,歷經幾番巨變,到如今城市的燈火已然徹夜通明。這是蛇口發展的寫照,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從1979年到1984年,蛇口第一次引進中外合資項目、最早實行工程招標、第一次住房制度改革等等,創造了24項全國第一。蛇口試驗取得的經驗在全國普及開來,中國享受著蛇口試驗帶來的紅利。蛇口這個“特區中的特區”,是特區精神“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締造之地。
無志山壓頭,有志人搬山。新時代新任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路上,既不是挽起褲腿蹚過小河,也不是閑庭信步走大道,更要以敢闖、敢試、敢破、敢立的勇氣,不尋常的智慧和突破條框的擔當,勇往直前,承受風雨挑戰。
(二)埋頭苦干、務實高效
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生動縮影。各個經濟特區都是在試驗中逐漸發展、完善,其中蘊含的求真務實、百折不撓的實干精神,正是中國政治、經濟等各方面迅速崛起的強大的精神支撐和不竭的動力源泉。“埋頭苦干、務實高效”,實際上就是一種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精神,彰顯了共產黨人不懼挑戰建設社會主義的思想自覺,蘊含了特區人民勇當“拓荒牛”的價值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這是從千百年歷史經驗教訓中總結出來的治國理政之道。黨的百余年奮斗歷程中,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些成績的取得是每一代中國人,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闖出來的。經濟特區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特區人民在解放思想、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基礎上拼搏而來的。
(三)奮發有為、改革創新
良好的精神狀態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不但可以轉化為攻堅克難的堅強意志,而且可以轉化為推動事業蓬勃發展的強大動力。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一直保持著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同樣,經濟特區自建立以來,披荊斬棘、改革創新、所向披靡,始終保持了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
1985年,深圳國貿工地上的建設者們,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出中國第一高樓深圳國貿大廈,用“三天一層樓”的紀錄創造出“深圳速度”。改革創新是提高效率的法寶。國貿大廈承建方中建三局打破大鍋飯制度,實行計件工資,大大激發了工人們的積極性,當時的工人可拿到高達600多元的工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形勢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仍然有許多重大課題需要探索實踐,有許多新的領域需要開拓創新。未來的改革道路更將走入“無人區”,經濟特區要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堅持摸著石頭過河,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在改革創新中求真知。
(四)開放包容、海納百川
閉關自守沒有出路,開放才有出路。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想要發展就必須對外開放。我國雖地域遼闊,但各地經濟發展存在不平衡性,因此,對外開放采用由局部地區推廣到全國的形式,從而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特區充分發揮其地理優勢和政策優勢,展現了其開放包容的特點,通過中外合資、外商獨資、“三來一補”等多種形式引入外來資本。在發揮好改革開放中“先行一步”的基礎上,經濟特區將產業、信息等向內陸地區轉移,充分發揮了其“窗口”和“排頭兵”的作用,促進了各地的經濟發展。
經濟特區實行對外開放,首先是對國內開放,允許勞動力的自由流動。1989年形成了聲勢浩大的“打工潮”,一年之內,有百萬勞工下深圳,作為深圳速度的締造者,他們也是最早的一批“深漂”。深圳是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也是中國最著名的移民城市,深圳不僅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也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吸引著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人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要堅持對外開放,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改革發展的成功實踐。新征程上,經濟特區要以更加包容的姿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二、特區精神的時代價值
總結歷史經驗,可以為未來指引道路。追尋特區精神,就是追尋我們偉大的中國精神、追尋厚重的民族精神。特區精神是歷史的,透過特區精神可以還原經濟特區改革開放的歷史,看到中國共產黨帶領特區人民進行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的勇氣與智慧。特區精神也是現實的,這種現實性一方面體現在特區精神在今天依舊煥發著生機與活力,為我們提供方向指引;另一方面則體現在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仍傳承和發展著特區精神,并隨著時代發展歷久彌新。
(一)亮出特區精氣神展現大國形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意義重大。經濟特區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先行區,是對外經濟交流最為頻繁、外國最早觀察和了解新中國的重要窗口。在經濟貿易往來的過程中,國外開始逐步了解中國的改革開放,進而了解中國的經濟、社會乃至文化。經濟特區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功經驗,對于塑造中國的國家形象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通過經濟特區的建設和發展,中國向世界展示了自身的包容、和平、開放姿態和璀璨的中華文明,展示了我國大跨步趕上時代的精神風貌。
中國在前行的道路上雜音不斷。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政界就有人提出“中國崩潰論”。近些年來,西方媒體不厭其煩地批判中國、丑化中國,在世界范圍內大力鼓吹“中國威脅論”“中國稱霸論”。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際輿論格局目前“西強我弱”,我國新聞媒體國際傳播能力還不夠強,聲音總體偏小偏弱,西方主要媒體左右著世界輿論。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們在國際上還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中國國際形象的塑造極為迫切。因此,當前和未來,國家形象的塑造任重而道遠。
經濟特區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窗口,要在對外開放中塑造和弘揚經濟強盛、文化繁榮、開放包容的國家形象。具體來說,經濟特區要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促進經濟體制機制改革,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推動國際貿易往來,促進進出口貿易雙向平衡,共建開放型世界經濟;要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持續加強文化輸出,讓世界領略中華文化,聽到中國聲音。
(二)推動新時代改革開放事業向縱深發展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這一偉大的歷史決策。1980年,在中央的批準下,我國陸續建立了四個經濟特區。在思想禁錮的年代里,經濟特區在毫無經驗、毫無借鑒的情況下開始了大膽的嘗試。中國共產黨帶領特區人民憑借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精神開創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促進了特區經濟社會的有序發展,提高了特區的經濟水平和人民幸福感,使經濟特區成為全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區和示范區。
特區精神產生于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同時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走過了四十多年改革開放歷史的今天,我們追求的是更高質量、更高水平、多層次多方面的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膽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難也要向前推進,敢于擔當,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
進入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面臨著新的挑戰。經濟特區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不斷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放。同時,經濟特區應持續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在不斷鞏固既有成績的基礎上,獲得長足進步。
(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而奮斗
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行的強大動力。經濟特區承載了大國崛起的夢想,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40年斗轉星移,40年春華秋實,40年風雨兼程,40年滄桑巨變。新征程上,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時期,特區精神依然能夠為我們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過程中,隨時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是驚濤駭浪的風險挑戰。在新一輪的全面深化改革中,經濟特區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弘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以更精準、更配套、更創新的改革措施,以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具活力的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堅持創新輻射、內外聯動,促進要素更加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
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要把握歷史脈搏、順應時代潮流,續寫新征程上的新篇章,堅持弘揚特區精神,讓特區精神引領時代,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國家興旺發達的有力支撐。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擁有改革開放的思想“利器”,讓新時代的每一個人精神振奮、容光煥發、勇往直前、無堅不摧。腳踏實地、真抓實干,勇于擔當,敢為人先,充分發揚特區精神,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決問題,以實干的精神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褚麗.新時代特區精神的賡續與弘揚[J].鄂州大學學報,2023,30(04):12-14.
[2]劉欣怡.特區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路向[J].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23,25(03):39-43.
[3]崔建兵,董赫,劉進一.新時代海南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與地方優秀精神融合培育研究——以瓊崖革命精神、特區精神為例[J].才智,2023(12):9-12.
[4]楊智平,趙康太.論瓊崖革命精神的生成、內涵與價值[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41(04):33-41.
[5]吳華.粵港澳大灣區職業教育高地建設初探——以深圳市為例[J].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0(04):1-5.
【基金項目】全國黨校(行政學院)系統重點調研課題(2021DXXTZDDYKT146)。
(作者趙旭系中共贛州市委黨校經濟與管理學教研室講師,黎娜系中共贛州市委黨校經濟與管理學教研室助教)
責任編輯/黃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