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閉幕后,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延安和河南安陽視察時指出:“紅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是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永遠震撼人心。”延安精神、紅旗渠精神都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的閃亮坐標,兩種精神孕育產生的時代背景不同、基本內涵不同,分別代表并體現著不同歷史階段的精神風貌,是黨在不同歷史時期戰(zhàn)勝各種風險挑戰(zhàn)、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保證,值得中國人民世代傳承、永遠發(fā)揚。
一、延安精神與紅旗渠精神的同質性
延安精神是我們黨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孕育的寶貴精神財富,紅旗渠精神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閃亮坐標,同根同源、一脈相承,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堅定理想信念、優(yōu)秀政治品德等優(yōu)良傳統和革命風范。
(一)延安精神與紅旗渠精神都彰顯崇高堅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是黨員干部立身、立業(yè)的根基所在。延安時期,全國各地愛國青年排除千難萬險,突破重重封鎖奔赴延安,因為這里有他們追求的共同理想——共產主義。在黨領導的革命隊伍里,革命軍民拋頭顱灑熱血,將青春和汗水甚至生命獻給了中國的革命事業(yè),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這一切都是實現不了的。同樣,在物資匱乏、技術落后、人們吃飯都成問題的年代,能夠建成紅旗渠這個人間奇跡,靠的也是堅定的理想信念。這種理想信念生動體現在林縣縣委一班人“頭可斷,血可流,不建好林縣不罷休”的錚錚誓言中;體現在共產黨員任羊成一根繩子系腰間,懸宕空中勇除險的勇氣膽量中;體現在渠首截流時,40多名青年手拉手,臂挽臂,組成人墻阻擋冰冷河水的行動中。
(二)延安精神與紅旗渠精神都體現了開拓進取的創(chuàng)新精神
延安時期是中國革命最艱苦的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沒有可以照搬照抄的革命經驗、雙方軍事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麻雀戰(zhàn)、破襲戰(zhàn)、地道戰(zhàn)等游擊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把毛澤東思想寫在了黨的旗幟上,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理論飛躍。紅旗渠修建時期,正值國內三年困難時期,缺物資、缺技術、缺人才。工地上經常召開“諸葛亮會議”,人人獻計獻策,解決施工難題,創(chuàng)造了許多管用的土辦法,培養(yǎng)出許多“土專家”。這些創(chuàng)新精神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法寶之一,是經濟社會發(fā)展進步的第一動力,也是在未來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的關鍵。
(三)延安精神與紅旗渠精神都彰顯了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作風
延安時期,國民黨當局對陜北解放區(qū)實行軍事戰(zhàn)、經濟戰(zhàn),重重封鎖之下各類物資十分緊缺。特別是1941年、1942年,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對陜甘寧革命根據地實行“三光”政策、國民黨當局對邊區(qū)實行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使敵后邊區(qū)和革命根據地陷入物質極端匱乏的境地。面對困境,延安廣大軍民不等不靠,開展了火熱的大生產運動,發(fā)展經濟、保障供給,不僅滿足根據地自身需要,而且積累了經濟建設的經驗,是發(fā)揚自力更生的一曲凱歌。修紅旗渠的時候也是這樣,動工之初,糧食缺乏、物資緊張、施工條件險惡,為了實現全縣人民千百年來的夢想,縣委號召全縣干部群眾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用精神來凝聚力量。大家吃糠咽菜、住崖壁宿山洞、頂風霜冒雨雪、賣命苦干,為的就是要實現吃水夢想。這一苦就苦了十年,這一干就干了十年。
二、延安精神與紅旗渠精神的差異性
(一)時代背景的差異
延安時期,是1935年10月到1948年3月,中共中央在陜北的13年。在此期間,黨的各方面建設走上健康發(fā)展的軌道,偉大的延安精神由此產生。紅旗渠于1960年2月動工,1969年7月建成,可以說,紅旗渠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步探索時期的產物。這期間經歷了我國三年困難時期和“文革”時期,也給紅旗渠精神打上了深刻的時代烙印。
(二)思想條件的差異
從1927年大革命失敗到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中國共產黨“實現從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zhàn)爭興起,從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到抗日戰(zhàn)爭的興起這樣兩次歷史性的轉變”,中國共產黨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積累起成功和失敗兩方面經驗。特別是經過延安整風,廣大黨員的思想逐漸成熟起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得以確立,為延安精神的產生奠定了重要思想條件。作為紅旗渠誕生地,河南林縣有著太行文化的浸染、革命文化的傳承、惡劣生存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塑造了當地人獨特的性格秉性。林縣人民敢想敢干,與大自然的抗爭從未中斷,為紅旗渠的成功修建奠定了堅實思想基礎。
(三)精神內涵的差異
20世紀40年代,以延安為中心,在全黨范圍開展整風運動,史稱延安整風。整風期間,黨內高級干部加入“學習運動”中,初步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隨后在全黨范圍內整頓“學風、黨風、文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yōu)良作風成為延安精神的一個顯著特點。紅旗渠的建設得到了兄弟單位、新聞媒體、人民解放軍的支持。解放軍駐豫部隊,在林縣進行拉練期間,給紅旗渠工地拉煤、送水泥、搞運輸。1994年對總干渠實施二期技改工程,原濟南軍區(qū)黨委得到消息以后,派出了兩個工兵團1600多名解放軍官兵,頂風冒雪、揮師北上,和林縣人民攜手奮戰(zhàn)了一個多月。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的攝制團隊、河南日報的攝影記者,堅持跟蹤拍攝紅旗渠,對紅旗渠和紅旗渠精神的宣傳作出了巨大貢獻,也為我們今天學習紅旗渠精神留下了寶貴的資料。團結協作的精神特質在紅旗渠的建設過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三、從延安精神到紅旗渠精神歷史傳承的當代啟示
對延安精神與紅旗渠精神進行比較研究,有助于深化對兩種精神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的認識理解、轉化運用。幫助我們厘清從延安精神到紅旗渠精神的傳承脈絡,思考在新時代新征程如何更好傳承和弘揚紅色精神,構筑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柱。
(一)彰顯延安精神和紅旗渠精神的人民性,滋養(yǎng)初心奮進新征程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延安精神的核心要義,是紅旗渠精神的內在反映。長征路上,中央紅軍始終恪守“群眾的東西,一針一線都不能拿”的紀律底線;大生產運動中,以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不懈拼搏,給群眾看得見的實際利益。林縣縣委帶領群眾修渠,就是為了讓林縣的百姓能有水洗衣、有水做飯、有水澆地,讓群眾過上更好的日子。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中不斷有新需要新要求,依然需要考驗我們的為民初心。新時代彰顯延安精神、紅旗渠精神的人民性,就是要回應人民期待,主動深入群眾、貼近群眾、服務群眾,把為了人民落實到工作中、體現到行動上。要堅持采取更多惠民生、解民憂、聚民心的舉措,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以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
(二)展現延安精神和紅旗渠精神的時代性,鑄就社會主義新輝煌
新時代傳承弘揚延安精神和紅旗渠精神,要以中國式現代化為前提,契合時代發(fā)展新特征、新變化、新趨勢,解決時代提出的理論和實踐新課題。深入挖掘延安精神和紅旗渠精神的時代內涵,用新話語講好老故事,用老故事啟迪新智慧。培育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著力增強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涵養(yǎng)無私奉獻、助人為樂的品德修養(yǎng),正確處理“小我”與“大我”的關系,堅持黨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做到不為任何私心所擾,不為任何名利所累。總而言之,要充分展現延安精神和紅旗渠精神的時代性特征,用延安精神和紅旗渠精神更好地回答時代之問,破解時代難題,推動時代發(fā)展,鑄就社會主義新輝煌。
(三)突出延安精神和紅旗渠精神的實踐性,不斷塑造發(fā)展新優(yōu)勢
延安精神之所以重要,之所以感人,在于它融入了一代代人接力奮斗的生動實踐。60多年來,在紅旗渠精神的指引下,一代代林縣兒女接續(xù)奮斗,完成了“戰(zhàn)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壯闊實踐。新時代傳承弘揚延安精神和紅旗渠精神,必須繼續(xù)堅持在新的實踐中總結提煉、豐富發(fā)展、薪火相傳。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內政外交國防任務艱巨復雜,不確定性的風險挑戰(zhàn)明顯增多。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如何以自身發(fā)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的不確定性、不穩(wěn)定性因素,回答好歷史之問、世界之問,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時代課題,迫切需要我們大力傳承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精神,用實踐的觀點研究、挖掘延安精神和紅旗渠精神的深刻內涵、時代價值。
【參考文獻】
[1]鄭興剛,蘇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延安精神及其實踐[J].理論學習,2014,(05):17-20.
[2]李世坤.紅船精神與延安精神比較研究[J].黑河學刊,2019,(05):56-60.
[3]劉宗濤,姚秋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的歷史必然性[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1,(02):11-13.
[4]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179.
[5]張鑫.延安整風運動中黨的思想建設及當代啟示[D].西安工業(yè)大學,2016.
(作者張晶晶系河南紅旗渠干部學院紅旗渠精神研究中心助教)
責任編輯/黃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