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后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后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場。”當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九十周年大會上飽含深情地誦讀出這段抗戰時期家喻戶曉的民謠時,新時代的我們又重溫那段泥濘不堪而又遍地新生火種的艱難歲月。沂蒙山區,成就了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時期“小推車推出來的偉大勝利”。回望崢嶸歲月,不由慨嘆于黨與人民身處水深火熱的革命斗爭中所建立的深厚感情,在沂蒙山區這片熱土上誕生了“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沂蒙精神這一生動體現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并結合中國革命實際的斗爭法寶,借助由內而外的思想改造與升華來團結人民群眾,最終解放人民群眾。
群眾路線形成的理論實踐土壤
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一系列組織嚴謹、分工明確的工人運動便為新生的黨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策略與革命理念提供了實踐土壤。香港工人大罷工、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以及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等工人運動在群眾當中產生重大影響,不僅在組織上磨礪了共產黨人,而且使我黨在思想和行動方面逐步成熟。此時國內的先進革命力量得到了廣大人民最堅定的信任與支持,為國民革命戰爭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自1921中國共產黨建立直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黨始終將領導人民群眾開展階級斗爭作為奪取全國革命勝利最重要的途徑,而人民群眾的階級斗爭的表現形式就是群眾運動。早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工農運動中總結出開展群眾運動工作的一系列方法,這也是群眾路線的早期理念。不論是以城市為革命區域的工人運動還是以廣大農村為革命中心的農民運動、土地改革運動,毛澤東等人始終將廣大工農群眾作為革命斗爭的出發點,將廣大工農群眾最關切的現實問題作為革命斗爭最亟須解決的問題,將革命力量化整為零融入工農群眾的汪洋大海中,以共產主義為指引點燃人民大眾心中共同的革命斗志與革命熱情。
1929年9月由陳毅、周恩來擬定審核的《中共中央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專門論述了紅軍與群眾的關系,并就籌款等工作,兩次提到“要經過群眾路線”的工作方式來進行革命工作。12月,毛澤東在根據中央“九月來信”精神而起草的《古田會議決議》中批評“過分相信軍事力量,而不相信人民群眾的力量”等單純的軍事觀點的同時,提出了“一切工作,在黨的討論和決議之后,再經過群眾路線去執行”的工作方法。《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闡述了毛澤東群眾路線的基本思想并指出:七大“在黨章的總綱上和條文上,都特別強調了黨的群眾路線,這也是這次修改黨章的一個特點。”總之,黨的七大將群眾路線正式寫入黨章充分證明了共產黨人經過長期的革命斗爭,已經形成了領導人民大眾進行革命的根本立場、基本觀點和方法。
群眾路線概念的馬克思主義表述
關于群眾,在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時期被釋義為“在社會中沒有權力和影響并且是被認為缺乏教育的普通人”,對于馬克思恩格斯來說,針對群眾的闡釋則是完成對于新唯物主義理論的構建后,以“新唯物主義”的方法來審視群眾的內涵,并佐以階級分析方法,以歷史的眼光來正視群眾的存在意義與漸進過程。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群眾這一社會集體已經超越了以往時代附屬于權力的所有者而存活、缺乏自我意識僅能麻木地囿困于社會秩序之下的消極觀點。群眾作為見證歷史洪流不斷推進的最龐大集體,始終對于命運有著難以抗拒的求知欲望,而這種欲望即為對于哲學真相的渴求。獲得引導的群眾此時已不再是隨波逐流的器具,而蛻變為有能力解釋和掌握社會演變的哲學原理的、擁有脫胎于自身實踐活動形成獨立意識的實踐主體。在這一梳理之下,群眾一詞有了更為全面獨到的解釋——飽含現實性的,解釋世界并改造世界的無產階級;推動歷史發展的主體,承受社會變遷的客體,解放與自我解放的統一體。
如果將馬克思恩格斯對于“群眾的世界”的重新審視作為二人實現哲學根本轉向的真正切入點,那么對于中國革命道路而言,群眾路線與群眾觀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的重要工作路線、工作方法也就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根本立足點。在1956年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明確把群眾觀點作為群眾路線的一個重要內容,這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總的來說,在群眾路線初步成型及貫徹落實過程中,尤為重要的是黨對人民群眾的正確引導。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對于群眾路線的推行可以分為三個步驟。首先黨的干部需要以中肯的符合實際的革命理論來啟蒙和發動群眾的革命思想,貼近群眾生活、體諒群眾苦難,在此基礎之上宣揚正確的政治主張號召群眾;其次需要通過建設工會、工農組織以及革命根據地等黨的革命團體來團結、動員具有先進革命斗志的工農群眾,借由有組織有規模有計劃的罷工、示威游行、武裝反抗等形式向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勢力開展反擊;最后便是在發動武裝暴動后,及時總結并發展自身的革命理論,防止“矯枉過正”與“前緊后松”的錯誤現象。
群眾路線在沂蒙地區革命斗爭中的靈活運用
沂蒙地區作為抗日戰爭時期及解放戰爭時期的四大革命老區之一,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無論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還是解放戰爭時期,沂蒙老區人民都始終同黨站在一起,同全國千萬勞動人民站在一起,堅定不移地行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坦途上。
在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沂蒙老區就在黨的領導下發動了著名的日照暴動、沂水暴動,積極地響應全國范圍的工人運動、農民運動,打響了沂蒙山區勞動人民的民主第一戰。沂蒙地區早期黨組織通過建立工人夜校等形式向人民群眾講學授課,一掃以往對底層群眾的知識封鎖,力圖實現群眾自我進步的愿景,對勞苦大眾進行了初步的思想領域的啟發與解放。然而在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之后,遭遇沉重打擊的老區人民便選擇了蟄伏以待回暖之日,革命方向也逐漸由城市工人運動轉為廣大農村地區的農民運動,作為中國農民階級一分子的老區人民開始嶄露頭角,新的革命形勢下的革命斗爭方向也逐步明晰起來。
“沂蒙抗日根據地的創建,是魯中區也是山東抗日根據地創建之始。”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戰爆發,同年10月日軍入侵山東后,中共山東省委根據中共中央發布的關于組織動員群眾開展廣泛游擊戰爭并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指示,山東抗日根據地將黨政機關和主要文職干部安置于沂蒙大青山地區,促成了沂蒙地區在整個抗戰時期乃至解放戰爭時期山東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地位。在中共山東省委開展的諸多革命斗爭當中,對于取得抗戰勝利的關鍵影響因素——農民群眾而言,群眾運動與農業生產運動的結合已經刻不容緩,而能否實現土地的減租減息政策則是能否成功發動群眾的首要任務。1941年山東頒布的《勞動互助隊組織大綱》明確規定了勞動互助隊的主要任務、行動規則、建立標準、成員選拔等原則。也正是以勞動互助隊的成立為開端,生產資料分配方式的調整極大鼓舞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對黨組織的擁護,山東革命根據地整體的農村地區生產互助工作逐步走上正軌。
山東抗日根據地的農民土地運動并非一帆風順,1941年11月大青山突圍戰中,很多干部在突圍中犧牲,這使山東地區的優秀黨政干部儲備遭受了極大的損失,也使農村地區對中共中央的精神及政策措施無法及時普及和督促施行。對此,中共中央作出了對于山東革命根據地黨政軍機關單位人員的調整,山東革命根據地的農民運動與群眾工作就此發生了新的轉折,尤其是在1942年5月劉少奇抵達山東后,明確提出了開展減租減息發動群眾運動的方針,將根據地早期“忽視發動群眾……群眾消沉,根據地不鞏固”的局面徹底扭轉。數月內中共山東革命根據地已經扭轉頹勢,區域政治建設重回正軌,農村土地運動和群眾思想工作發展迅速,根據地軍事武裝力量也得到了極大的增強,黨政軍民空前團結!
進入抗日戰爭后期,沂蒙地區的群眾運動和生產運動的結合已經如火如荼,勞動互助運動已然成為當地農業、手工業、商業的主要合作模式。直至解放戰爭結束,沂蒙地區通過支前隊伍、民眾自愿捐贈以及本地人民籌款購得的食品、藥品、武器彈藥、戰時器具等不計其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沂蒙人民和中國共產黨齊心協力、銳意進取,堅決支持黨中央的決策,堅決執行黨中央布置的任務,始終與黨站在一起,與人民站在一起。“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厲家寨是一個好例。”這是毛主席在《厲家寨大山農業社千方百計爭取農業豐收再豐收》的報告上對莒南縣厲家寨的親筆批示。沂蒙不僅有厲家寨,還有九間棚、高家柳溝、沈泉莊等完美展現沂蒙精神的先進村鎮,不朽的光榮也將激勵一代代沂蒙兒女接續奮斗,令沂蒙精神熠熠生輝、與時俱進。
滄海桑田,信念永存。沂蒙精神作為新中國歷史上一座不可磨滅的精神豐碑,時至今日仍然迸發著耀眼的進取之光,仍然在提攜著一代代的沂蒙人力求上進,為黨和人民貢獻沂蒙力量。步入新時代,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我們更應當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沂蒙精神和“推動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的重要指示,結合新時代新理念不斷拓展豐富沂蒙精神的革命內涵,讓沂蒙精神進一步深入人心,給予新時代新青年奮進拼搏的血脈力量,融入建設之路、強國之路、復興之路,成為助推新中國翱翔天際、凌空而起的精神動力源泉!
【參考文獻】
[1]葉青.論中國共產黨與群眾運動模式的運作[J].黨史研究與教學,2005(01):74-83.
[2]《周恩來選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9頁.
[3]《毛澤東文集》第一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0頁.
[4]《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5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年,第803頁.
[5]《劉少奇選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42頁.
[6]王紹光.毛澤東的逆向政治參與模式——群眾路線[J].學習月刊,2009(23):16-17.
[7]《朱瑞筆記》,《山東黨史資料》1987年1期,第3頁.
[8]《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19輯,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23頁.
(作者系廣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黃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