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采用了文獻研究法,綜述了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在小學科學“做中學”教學領域的研究成果,主要涵蓋教學現狀與對策、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教學設計和教學評價等五個方面。綜合來看,這些研究從不同視角豐富和深化了小學科學“做中學”教學的內涵,形成一系列特色鮮明、富有成效的教學改革思路,但在實踐落實中仍面臨諸多挑戰,未來還需注重價值研究、加強實證性研究、強化成果轉化應用、優化評價指標體系、增強教師專業能力,注重跨學科跨區域研究,切實推動“做中學”理念落地生根。
〔關鍵詞〕" 小學科學;“做中學”;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20" " 004-006
在培養創新型人才、提升國民科學素養的時代背景下,深化小學科學課程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已成為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作為重要的教學理念和實踐路徑,“做中學”為破解小學科學教學難題、推動教學創新提供了寶貴啟示。為全面了解國內小學科學“做中學”教學研究現狀,厘清研究脈絡,凝聚共性特征,展望未來趨勢,本文主要選取近五年來發表的代表性文獻進行系統梳理和評述,以期為相關領域研究提供參考,為一線教學實踐提供借鑒。
一、相關文獻的統計分析
(一)研究趨勢分析
在知網數據庫,以“小學科學”“做中學”的核心范疇“探究”為主題,共檢索出2019~2023年內發表文獻8336篇,其中學位論文796篇。將檢索結果按發表年份進行統計分析,可以發現,2019年以來一直保持著高數量的發文量,年均發文量達1667篇以上,反映出“做中學”小學科學教學研究持續受到學界的高度關注。
(二)重點文獻及主題分析
通過文本閱讀,進一步遴選出基于“做中學”理念的小學科學教學研究的重點文獻45篇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更為深入地展現這一領域的主要觀點與研究趨勢。通過對重點文獻研究主題的統計分析可知,主要包括小學科學現狀與對策分析、小學科學“做中學”教學模式、小學科學“做中學”教學策略、小學科學“做中學”教學設計與實踐、小學科學“做中學”教學評價等方面。
二、基于“做中學”理念的小學科學教學研究
(一)小學科學教學現狀及對策
近年來,學者們對小學科學教學現狀及對策進行了廣泛研究。盛晨淼(2023年)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小學科學教育在教學方法、內容等方面面臨諸多困境,制約了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盛晨淼從宏觀層面提出,需提升社會各界對科學教育的重視,創新教育模式,優化教育條件,加強師資和質量監測,推動社會協同參與。楊曉夢(2023年)指出,新課標下的小學科學教育應更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豐富課程內容和教學形式,加強資源建設,但目前在核心素養培育、教師培訓等方面還有待加強。她進一步提出,要從頂層設計優化入手,轉變教學方式,豐富課程內容,形成教育合力。朱智毅(2022年)指出,當前小學科學探究教學存在過程形式化、方式沉悶化、師生交流單向化等問題,建議在探究教學中要重視知識建構、思維訓練,強調趣味性、情境化、實踐性和互動性。
總的來看,這些研究比較系統地分析了小學科學教學的現狀和問題,提出的對策建議為改革完善小學科學教育提供了有益啟示。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這些建議在一定程度上還比較宏觀和理想化,要真正落到實處,還需要主管部門、學校、教師進一步細化和創新。
(二)小學科學“做中學”教學模式
在整體模式的構建方面,劉冉(2022年)提出貫穿各學段的一體化“做中學”教學模式,即從“玩中學”到“做中學”再到“用中學”,強調實踐動手、創新思維和個性發展。萬曉峰(2023年)將“做中學”教學歸納為想做、知做、會做、做好四個階段。
在具體教學方法的設計方面,許瑋等(2023年)聚焦科學大概念,融入設計思維,構建了“目標設計—評價設計—過程設計”的單元教學新模式,實證研究表明該模式能有效促進學生概念理解和知識遷移。周芳芳(2020年)基于STEM理念,構建了“創設情境—搭建腳手架—設計制作—創新優化”四環節的科學設計制作課教學模式。
綜上所述,這些模式普遍秉持學生中心、實踐導向的理念,注重動手操作、探究實驗、遷移應用等關鍵環節,努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不過,不同模式的適用條件和實施效果有待進一步檢驗,未來的研究應加強模式的實證性、比較性分析,提煉可推廣、可借鑒的經驗做法。
(三)小學科學“做中學”教學策略
有關小學科學“做中學”教學策略,學者們也開展了積極探索。郭軍(2020年)指出,完美有效的科學探究需要由“扶”到“放”,給予時間和耐心,循序漸進。劉婷(2020年)提出推行結構化思維模式,通過概念統攝、主題單元、陌生情境、變式材料、聚焦問題、深度探究等策略,促進深度學習,培養科學素養。繆杏菊(2021年)強調實驗教學要把握原則目標,精心設計,激發興趣,突出學生主體,選取生活素材,鼓勵大膽設計,提升實踐能力。
總的來看,這些研究從不同側面提出了豐富多彩的“做中學”教學策略,對于指導小學科學教學實踐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不過,未來的研究可進一步探討不同策略的適用條件和最佳組合,以形成更加科學、系統的“做中學”策略體系。
(四)小學科學“做中學”教學設計
有關小學科學“做中學”教學設計,學者們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倪媛(2023年)提出,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實施大單元教學設計,通過“大概念”整合優化內容,以主題情境豐富課堂,完善動態評價,促進學生的持續探究。柯克·梅琳達等(2023年)從符號學視角,提出框定科學思想和實踐的表征系統,通過協作構建、回顧提煉的遞歸過程,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在具體的教學設計方面,陳明軒和陳金艷(2020年)提出基于互聯網思維設計探究活動,創設開放融合環境,推行線上線下混合,實現教育共生,實施診斷性評價。
在具體的案例方面,朱阿娜(2015年)通過《拱形的力量》的案例,指出實驗設計中存在的三個誤區,并提出注重學生自主探究、減少不必要的“臺階”以及尊重學生錯誤想法并引導發現問題的對策。
綜上所述,這些研究和實踐不僅豐富了小學科學“做中學”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方法,也為實踐提供了有益的指導,推動了科學教育的深入發展。不過,這些設計在落地實施時可能面臨諸多現實挑戰,如課時限制、學生基礎參差不齊、教師專業發展不足等,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完善。
(五)小學科學“做中學”教學評價
學者們還圍繞小學科學“做中學”教學評價開展了深入探索。
張俊(2012年)提出,小學科學教學評價應走向多元化,關注評價目標科學化、主體多元化、內容全面化、時機的全程化和方法的多樣化。他建議采用課堂觀察、拓展活動、創新測試、成長記錄袋等多種評價方式。
劉娜等人(2022年)提出,在大概念統領下,小學科學評價應分為針對學生和教師的評價,力求實現統整化、多元化和精確化。特別是針對小學科學學業評價,他們建議采用多種評價策略,包括使用解釋性情境化試題來適應多個層級目標的測評,并推薦通過結構性表現測驗、口頭表述、模擬表現、實驗操作、完成作品和項目研究等方式進行表現性評價。
綜上所述,這些評價普遍突出以下特點:聚焦核心素養導向,注重評價系統化,關注過程性表現評價,重視情境化真實性任務,體現了先進的評價理念。不過,未來的研究應加強評價模式的實證性研究,優化評價指標體系和測量工具,提高評價信息的診斷功能,加強評價結果與教學改進的聯結,切實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
三、啟示與展望
綜上所述,國內學者圍繞小學科學“做中學”教學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極大地豐富和深化了“做中學”教學的內涵。這些研究普遍體現了以下特點:秉持學生中心、實踐導向的理念,注重動手操作、探究實驗、遷移應用等關鍵環節;嘗試引入設計思維、STEM理念、數字化技術等新元素,開拓理論視野和實踐路徑;立足核心素養導向,關注學科概念整合,強調情境驅動探究,重視線上線下融合;關注思維能力培養,突出評價的激勵引導功能,體現了先進的教學理念。
未來的研究應進一步拓展研究視角,采用行動研究、案例研究、比較研究等多元方法,深入剖析“做中學”教學的內在機制、實踐樣態和促進策略。同時,研究應關注不同學情、不同教學單元的差異化需求,提供精準、適切的解決方案,以滿足多樣化的教學需求。
【本文系湘潭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一般課題“‘雙新’背景下小學科學第二學段‘做中學’實踐研究”成果之一,編號:XTJK023BJJ047】
參考文獻
[1]盛晨淼.小學科學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以山東省東營市4所小學為例[D].長春:吉林外國語大學,2023.
[2]楊曉夢.新課標視域下中小學科學教育的發展方向與推進路徑[J].中小學管理,2023(6):30-33.
[3]朱智毅.科學素養導向下提升學生探究體驗的路徑研究[J].基礎教育課程,2020(19):35-40.
[4]劉冉.小學科學課程“做中學”教學模式研究[D].秦皇島:河北科技師范學院,2022.
[5]萬曉峰.小學科學課程“做中學”教學模式研究[J].求知導刊,2023(9):2-4.
[6]許瑋,陳航,劉曉.融入設計思維的科學大概念單元教學模式構建及應用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23(8):13-29.
[7]周芳芳.基于STEM理念的小學科學設計制作課的教學模式研究[D].深圳:深圳大學,2020.
[8]高若宇,朱玉山.小學科學“工坊化”教學的內涵、價值及路徑[J].教育評論,2023(8):132-138.
[9]郭軍.科學探究需由“扶”到“放”[J].中國教育學刊,2020(8):108.
[10]劉婷.指向問題解決的小學科學結構性思維教學策略[J].人民教育,2020(7):60-62.
[11]繆杏菊.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策略探討[J].讀寫算,2021(19):75-76.
[12]倪媛.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科學大單元教學設計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12):117-119.
[13]柯克·梅琳達等.通過引導式探究教學法對初級科學進行批判性思維:符號學視角[J].教師與教學,2023(29):615-637.
[14]陳明選,陳金艷.基于互聯網思維的小學科學探究活動設計[J].中國電化教育,2020(10):97-105.
[15]朱阿娜.小學科學探究性實驗設計的誤區與對策[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15(4):49-51.
[16]張俊.小學科學多元化教學評價的實踐與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2(10):81-82,74.
[17]劉娜,周新奎,王海明.大概念統領下小學科學教學評價研究[J].現代教育,2022(1):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