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當今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學科學與小學語文作為啟迪兒童思維與語言能力的兩門基礎課程,其實踐性的融合對提升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科學實驗可以增強學生的體驗感,進而激發其語言表達和文學創作的欲望,而語文的文本解讀和故事敘述,又能為科學學習提供豐富的文化背景和想象空間。因此,探索小學科學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路徑,不僅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還能在跨學科的學習過程中,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激發創新思維。
〔關鍵詞〕" 小學科學;小學語文;跨學科;深度融合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20" " 133-135
跨學科視角下小學科學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不僅是教育創新的有益嘗試,更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科學探究自然之奧秘,激發學生求知的火花。語文涵養人文之情懷,引領學生感悟文字之美。當科學與語文相遇,理性與感性交織,探究與表達結合,學生的學習之旅將更加豐富多彩。在這樣的跨學科教學中,教師應致力于打破傳統學科的界限,讓學生在探究科學的過程中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在品味語言之美的同時增強科學素養。
一、小學科學與小學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意義
小學科學與小學語文教學看似兩個截然不同的學科領域,實際上兩者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和互補性。科學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語文教學側重于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和文化素養,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興趣愛好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將科學與語文融合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科學與語文的融合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知識,提高他們的語文水平,科學實驗的觀察和探究,有助于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科學現象和原理,實驗過程和結果又可以成為語文寫作的素材,讓學生在描述和闡述中鍛煉語言表達能力。科學知識的閱讀和理解也需要良好的語文基礎,而語文教學中的閱讀訓練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知識和科學文獻。在融合教學中,學生需要綜合運用科學知識和語文技能來解決問題,小學科學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科學與人文的交融,增強他們的文化素養和人文精神。由此可見,小學科學與小學語文教學的關系緊密,二者的融合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知識,提高語文水平,培養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
二、小學科學與小學語文教學出現的問題
在小學科學教學課堂上,科學課程往往注重實驗和探究,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實驗能力,由于實驗條件和資源的限制,部分學校的科學教學難以充分開展,導致學生缺乏實踐經驗和科學探究的機會,有時教材內容過于抽象,難以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相結合,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理解效果。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語文課程注重語言文字的學習和運用,致力于提升學生的閱讀、寫作和口語表達能力,但是部分教師過于強調語文知識的灌輸和應試技巧的訓練,忽視了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培養,并且與生活實際和情感體驗脫節,導致學生難以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意義和價值。
三、小學科學與小學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方法
(一)共同主題探究
在深度融合中,共同主題探究的核心在于,選取一個既與科學緊密相關又能引發學生語文表達興趣的主題,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實現科學與語文的雙向提升。以“植物的生長”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從科學的角度觀察種子萌發、根莖葉的生長變化,并記錄這些現象,學生不僅學習了植物學的基本知識,還觀察、實驗和記錄,鍛煉了科學探究能力。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用語文的方式表達他們的發現和感受,比如寫日記、寫觀察報告或者創作與植物生長相關的小故事,這樣的活動讓學生有機會將科學現象轉化為語言文字,既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又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在共同主題探究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如圖片、視頻等輔助教學,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生動的視覺材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為他們提供豐富的語文寫作素材。可見,在融合教學中,學生在探究植物生長奧秘的同時,也能學會用語文的方式去描述和闡述科學現象,實現科學與語文學習的有機結合。
(二)科學實驗與作文結合
科學實驗與作文結合的方法就是將科學實驗作為學生親身體驗和探究的過程,作文作為記錄和反思這些體驗的方式,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水的三態變化”實驗為例,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設計并進行實驗,觀察水在加熱和冷卻過程中的狀態變化,讓學生親身感受水從固態到液態再到氣態的轉變過程,對水的三態變化有了直觀的認識,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實驗過程和觀察結果寫一篇作文,描述水的三態變化現象,并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寫作過程中,學生需要將實驗中的觀察、體驗和所學知識轉化為語言文字,這既是對科學知識的鞏固和運用,也是對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通過作文的形式,學生還可以對實驗過程進行回顧和反思,加深對科學原理和方法的理解。這種科學實驗與作文結合的教學方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還能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也能促進科學與語文兩個學科之間的融合與互補,讓學生在探究科學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實現全面發展。
(三)科普閱讀與語言表達
科普閱讀與語言表達能夠拓寬學生的科學視野,還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以“探索宇宙奧秘”為例,教師可以選取一些適合小學生閱讀的科普文章,如關于太陽系、星座、行星等內容的文章,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閱讀,讓學生了解宇宙的形成、演化以及其中的各種神秘現象,這些科學知識能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豐富他們的知識體系。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與閱讀內容相關的語言表達活動。比如,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文章中的關鍵信息,或者圍繞某個感興趣的天文現象進行小組討論并發表看法,學生需要將所讀到的科學知識進行內化并轉化為自己的語言,這個過程既鍛煉了他們的理解能力,又提升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與科普閱讀相關的創意寫作,比如編寫關于太空探險的小故事或者繪制太陽系的示意圖并附上簡短的說明文字,這樣不僅能夠進一步鞏固學生所學的科學知識,還能夠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四)跨學科項目式學習
在小學科學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中,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具有創新性和實效性,以整合科學與語文兩個學科的知識和技能,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實現跨學科的綜合素養提升。以“環保小衛士”跨學科項目為例,活動中讓學生參與環境保護的實踐,提升他們的環保意識和跨學科學習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科學的角度了解環境污染的成因和危害,學習環保的基本知識和方法,結合語文教學,指導學生撰寫環保倡議書、設計環保標語,甚至創作與環保相關的詩歌或故事,以此表達他們對環保的理解和感悟。在項目式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將科學知識和語文技能有機地結合起來,既要運用科學知識分析環境問題,又要借助語文技能傳達環保理念,該過程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還能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讓學生通過項目的合作學習學會團結協作,提升溝通交流能力。由此可見,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是小學科學與小學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有效方法,讓學生在探究科學的同時,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和力量,實現科學與人文的完美結合,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科學現象的語言描繪
科學現象的語言描繪就是鼓勵學生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去描述和解釋科學現象,從而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鍛煉語言表達能力。以“水的沸騰”現象為例,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觀察,親眼見證水在加熱過程中逐漸升溫、冒泡并最終沸騰的整個過程,要求學生用語言去描繪這一科學現象。學生可能會描述道:“當水被加熱時,它的表面開始變得不平靜,小小的氣泡從鍋底緩緩升起,像是水下的精靈在跳舞。隨著溫度的升高,這些氣泡變得越來越大,上升的速度也越來越快,最終在水面上破裂,發出‘嘶嘶’的聲響,整個水面被煮沸了,不停地翻滾著白色的水花。”通過這樣的語言描繪,學生不僅將水的沸騰現象形象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還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們對科學的熱愛和對語言的巧妙運用,將科學現象與語言描繪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知識的本質和內涵,還能夠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和想象力,讓他們在科學的海洋中自由遨游,用語言去描繪和詮釋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六)科學家故事與文學創作
科學家故事與文學創作主要講述科學家的生平事跡和科學成就,并將其作為文學創作的靈感源泉,可以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同時提升他們的文學創作能力。以“居里夫人的故事”為例,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這位偉大女科學家的成長經歷、科學探索和對放射性元素的發現,居里夫人克服重重困難,堅持不懈地追求科學真理的精神,不僅令人敬佩,也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居里夫人的故事進行文學創作,比如寫一篇想象日記,描繪居里夫人在實驗室中的一天;或者創作一個與放射性元素有關的科幻小故事。在創作中,學生需要將所了解的科學家故事與自己的想象和語言表達結合起來,這既是對科學知識的鞏固,也是對文學創作能力的鍛煉,經過大量的閱讀和精心創作與科學家相關的文學作品,學生還能更深刻地理解科學家的精神風貌和科學探索的艱辛與樂趣。該種將科學家故事與文學創作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不僅能促進科學與語文兩個學科的深度融合,還能讓學生在感受科學魅力的同時,體驗到文學創作的樂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為他們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與小學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為跨學科教學創造無限可能,通過共同主題探究、科學實驗與作文結合等方法,學生在科學與語文的世界里自由穿梭,不僅科學素養得到提升,語言表達能力也顯著增強。深度融合是現代教育的有效教學方法和未來趨勢,經過融合,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能力水平,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高實踐能力,把握學習的重點,讓學科之間不再產生壁壘,這不僅打破了傳統學科的界限,更為學生打開了一扇通向綜合素養提升的大門。
參考文獻
[1]丁云利.淺談激發小學語文教學主動提問的課堂教學路徑[J].科學中國人,2015(15):458.
[2]周瓏婧.勞動素養和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相結合的路徑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1(7):26-27.
[3]李金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路徑淺析[J].東西南北(教育),20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