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師簡介
夏聰美" 上海市實驗學校科學教師兼科技總指導、綜合組教研組長及班主任兼年級組長,上海市徐匯區優秀科技總指導、徐匯區自然學科名師工作室優秀學員;曾獲全國、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輔導員論文一等獎;科技實踐活動《看四季更替,識二十四節氣》獲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并獲“上海市優秀實踐活動”單項獎和“全國線上展示交流活動”獎項。
〔摘" "要〕" 本文以“四季奇妙物語”活動為切入點,深入探討了在“你好,大自然!”節氣文化教育模式中,如何通過設計趣味性和實踐性的活動,有效激發學生對節氣文化的興趣。通過對教學活動記錄和學生反饋的綜合分析,突出了該課程注重趣味性和實踐性的設計,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旨在為教師提供在實踐中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促進節氣文化教育在學生中的深入傳播。
〔關鍵詞〕" 小學科學;實踐活動設計;節氣文化教育;興趣激發;跨學科教學;創新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20" " 010-012
當代學科教育注重激發學生由內而外的興趣。學生對于學科內容的興趣直接關系到其學習的投入程度和學科素養的提升。隨著“你好,大自然!”節氣文化教育模式的提出,我們深刻認識到:在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同時,激發他們對節氣文化的濃厚興趣同樣重要。
一、“四季奇妙物語”活動案例
結合季節性觀察和動物遷徙觀察,我們可以在“四季奇妙物語”項目中引入實際案例,例如動手養蝴蝶、觀察昆蟲等,以進一步拓展學生對春季和秋季等季節變遷的科學認知。
案例1:探索蝌蚪的成長奧秘
在雨水和春分等春季節氣,學生通過參與蝌蚪的飼養和觀察,深入了解蝌蚪的生命周期與季節的關系。這一活動不僅培養學生對春季季節性變遷的興趣,同時加深他們對動物行為與季節關聯性的理解。
案例2:蝴蝶的一生
在立春和谷雨等春季節氣,學生將全面體驗蝴蝶的生命周期,從卵到羽化。這不僅為他們提供了豐富有趣的科學探索,還在感受生命奇跡的同時,增強了對大自然的敬畏和認知。通過觀察和記錄蝴蝶的生命周期,學生將更深刻地理解春季的氣候變遷對動植物生命周期的影響。
二、“四季奇妙物語”項目式學習(PBL)分層活動
(一)1~2年級活動
季節小報制作。引導幼兒園、1~2年級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每個小組負責一個季節的小報。激發創造力,讓學生添加有趣的故事、笑話或小詩歌,使小報更富有趣味性。鼓勵學生記錄季節變化的自然現象。
季節手工制作。安排與每個季節相關的手工活動,例如春天的花朵手工、夏天的冰激凌制作、秋天的樹葉剪紙、冬天的雪花手工。在手工活動中加入簡短的科普小故事,加深學生對季節的科學理解。創建一個展示角,供學生展示他們的手工作品,增強他們的自豪感。
(二)3~4年級活動
季節生態探索。鼓勵3~4年級的學生進行季節性的生態探索,包括昆蟲觀察、植物生長記錄等。強調戶外實地考察,引導學生記錄季節變化的自然筆記,包括溫度、天氣、植物生長等。引導學生在小組內進行數據收集和分析,以深化對生態變化的理解。
季節手工創作比賽。舉辦季節手工創作比賽,學生可以自行選擇表達對某個季節的理解和感受的方式。
(三)5~6年級活動
季節調查與展示。引導5~6年級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季節調查,包括氣象數據、植物生長情況、動物活動、生態環境等。組織展示活動,讓學生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在展示環節中,鼓勵高水平學生進行更深度分析,展望未來的研究方向。
自然筆記創作。鼓勵學生創作與不同季節相關的自然筆記,記錄觀察到的氣象、植物生長、動物活動等。引導學生通過自然筆記表達對季節變化的深刻理解,培養對自然的敏感性和科學觀察能力。
三、“四季奇妙物語”活動設計要點
“四季奇妙物語”活動的設計初衷:本課程的設計旨在通過趣味性和實踐性的活動,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和體驗節氣文化。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激發他們對于節氣文化的興趣,使其在輕松的氛圍中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通過課程的引入,我們探索了新穎而有趣的學科整合方法,旨在提高學生對學科內容學習的積極性。
(一)趣味性元素的引入
在課程設計中,我們強調引入趣味性元素的重要性。通過將趣味性融入實踐活動,我們成功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趣味性元素包括但不限于生動的角色扮演、富有創意的小組討論、有趣的視覺展示等。這些設計使學生更加投入活動,同時在輕松的氛圍中加深對節氣文化的理解。
(二)實地調查與文化體驗
為了增強學生對節氣文化的認識,我們特別強調實地調查與文化體驗。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實地考察,親身感受相關節氣的文化底蘊,學生得以從多個角度更全面地認識傳統文化。這樣的活動設計有助于將抽象的概念融入實際生活,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體驗節氣文化。
(三)活動案例與指導手冊的制定
在實踐活動設計中,我們注重制定活動案例和指導手冊,以確保活動的順利實施。活動案例旨在為學生提供具體的操作指引和學習路徑,確保他們在實踐中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同時,指導手冊為教師提供了詳細的組織和引導方案,使活動的開展更加有序、高效。這樣的設計既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也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
四、激發學生興趣的效果
(一)通過教學活動記錄和對學生反饋的分析
在“四季奇妙物語”課程中,我們通過詳細的教學活動記錄和對學生及時反饋的全面分析,深入了解學生在不同節氣主題下的學習狀態、參與度以及對于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學活動記錄為后續的改進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持,而學生的反饋則成為調整教學策略的直接依據。
(二)課程中引入的趣味性元素
為了激發學生對節氣文化的興趣,我們在課程設計中大量引入趣味性元素。這包括生動的故事情節、有趣的活動設計以及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的案例分析。這些元素旨在打破傳統教育模式的枷鎖,使學生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更好地理解和體驗節氣文化的內涵。
(三)提高學習積極性的實際效果
通過對課程的實施和學生的反饋分析,我們觀察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有效提升。學生更加主動參與各類活動,表現出對于節氣文化的濃厚興趣。課程中設計的趣味性元素,不僅讓學生在學習中更愿意付出,也激發了他們對于探索更多相關知識的欲望。這種實際效果不僅體現在學科素養的提升上,同時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
五、學生反饋
(一)觀察學生對活動的反饋
通過系統觀察,我們發現學生對“四季奇妙物語”課程的反饋普遍積極。學生在課程中表現出對節氣文化的濃厚興趣,積極參與各類活動。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展現出更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表現了對這一特殊課程的喜愛之情。這種積極的反饋不僅體現在口頭表達上,還可以從他們的學習態度和參與程度中得以驗證。
(二)學生參與度的提高
與傳統教育模式相比,“四季奇妙物語”課程明顯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學生更加愿意參與各種實踐活動,積極發表觀點,展示自己的創意。這種參與度的提高不僅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識,同時也能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精神和創造力。
(三)活動成功設計的驗證
通過對每個活動的設計與實施過程的總結和分析,我們發現那些結合了趣味性元素、實地調查與文化體驗以及詳細指導的活動更容易取得成功。這種驗證性的設計,不僅提高了活動的實效性,也為未來類似教育模式的開展提供了有力參考。
六、研究價值
(一)活動案例與實際觀察方法的結合
本研究通過充分結合活動案例和實際觀察方法,深入剖析了“四季奇妙物語”課程的設計與實施。通過細致入微的實地觀察,我們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學生在課程中的表現和反饋。這種深入觀察方法,不僅為研究提供了翔實的數據支持,也為今后類似課程的設計與改進提供了經驗借鑒。
(二)激發學生興趣的意義
通過研究“四季奇妙物語”課程,我們深刻認識到學生興趣的激發對教育的重要性。興趣不僅能夠使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學習,提高學科學習的效果,還能夠為其未來的學科選擇和發展方向提供有益的啟示。
(三)教育目標與長效機制的建立
在本研究中,我們關注的不僅僅是單一課程的設計,更是通過學生興趣激發的實踐,探討了構建教育目標與長效機制的可能途徑。通過在學科整合中尋找共同的教育目標,以及在活動設計中考慮長效機制的建立,我們期望為更廣泛的教育實踐提供范例和啟示,推動學科整合與興趣激發的教育理念更好地融入學校體系。
七、展望與結語
(一) 拓展活動范圍
我們計劃將“四季奇妙物語”的活動范圍拓展至更多學校和地區。通過與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積淀的學校合作,進一步豐富課程內容,滿足不同地區學生的需求,推動節氣文化教育的普及和傳承。
(二)深化跨學科整合
未來的研究將重點深化跨學科整合,探索更多學科間的共鳴點,為學生提供更為全面、多樣的學科體驗,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應用跨學科知識。
(三)建立長效機制
為了確保“四季奇妙物語”課程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將致力于建立長效機制。這包括培養更多的教師,使其具備跨學科整合的能力;建立與相關機構的合作關系,共同推動節氣文化教育的發展;定期評估和調整課程,確保其在不同學校、地區的適用性和有效性。
通過“四季奇妙物語”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我們深切體會到學生興趣激發和實踐活動設計對于節氣文化教育的不可或缺性。在未來的教育實踐中,我們將繼續攜手合作,共同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
特別感謝每一位為項目付出辛勤努力的人。感謝教師的支持和指導,感謝學生的積極參與,感謝教育團隊的協同合作,是大家的努力使這項研究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期待未來為節氣文化教育事業做出更多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涵波,王明昭.綜合實踐活動選題指導課初探:以“玩美二十四節氣”為例[J].教育觀察,2019(30):72-73.
[2]付娟.二十四節氣研究綜述[J].古今農業,2018(1):91-108.
[3]陳群波.從綱要走向實踐:小學低年級主題式綜合活動課程的校本化設計[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18(11):20-22.
[4]陳群波,譚軼斌.關注小幼銜接的小學低年級主題式綜合活動課程探索[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22(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