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看待文化發展,不僅是認識文化的方法論指導,也是審視文化整體的基本立場。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正確的指導思想和文化強國建設的緊密結合。習近平文化思想在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強調以系統思維、辯證思維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因而是完整的科學體系,具有豐富的內涵。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新時代新征程中,既要從整體上把“兩個結合”融入到文化工作中,又要從習近平文化思想中體悟文化工作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關鍵詞:習近平文化思想;歷史唯物主義;實事求是;大文化觀
DOI:10.15938/j.cnki.iper.2024.03.001
中圖分類號:G120;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24)03-0001-07
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習近平非常重視哲學思維,重視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方法論運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過程當中。習近平文化思想在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不僅立足文化建設的民族性,還強調文化發展的世界性,凸顯出匯通中西、連接古今的特點,并在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實踐中,提出了具有中國氣派的解決方案。
一、對實事求是的自覺遵循
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品格,也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習近平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過程中始終堅持這一原則。早在地方工作時,他就已經開始探索如何貫徹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建設。他認為,應該“根據群眾的傳統習慣,組織各種專業和業余文化團體為人民群眾演出健康愉快、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1]此后,習近平進一步站在經濟、政治與文化之間關系的高度思考文化建設,并認為文化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粘合劑’”。[2]
首先,從中國的具體實際出發,考量科學合理的文化發展的定位。一方面,在文化發展的定位層面,始終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把握中國國情。習近平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換要求必須始終把滿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作為文化工作的根本著力點,進而增強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力量。同時,就文化對于中華民族的發展前景而言,習近平始終認為,“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3]這說明文化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進一步明確了文化強國建設的戰略導向。此外,習近平還立足全球視野思考中國文化的發展和定位,把發展中國文化納入到“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大視野中,又堅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審視中國文化與世界其他國家、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
另一方面,在文化工作的發展方向、指導方針和政策制定方面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在發展方向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為人民服務和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基本原則,明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明確文化工作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為人類先進文明服務。在發展方針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原則。在堅持“雙百”原則的基礎上,“要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提升文藝原創力,推動文藝創新”。[4]在政策制定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文化工作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為我們正確處理文化發展和文化傳承的關系提供了基本思路。“雙創”的提出是堅持文化自信、與他國進行平等文化交流和共同進步的必然要求。
其次,處理文化領域內的各類關系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精神。在對待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方面,習近平指出,“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隨著中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中華文明也必將順應時代發展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5]可以看出,文化建設必須和經濟發展相適應,缺乏經濟基礎的文化,不可能持續;失去文化支撐的經濟發展,必然滑向功利主義。
在對待意識形態問題上,習近平同樣強調貫徹實事求是的基本立場。作為“觀念的上層建筑”,只要處于階級社會中,文化的意識形態性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中國深度融入全球化的過程中,西方國家在意識形態層面對中國的滲透和影響愈發強烈,在這種情況下,對文化的意識形態性必須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要“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找準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6]特別是在進行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7]的過程中,必須在研判具體態勢的前提下,掌握意識形態輿論陣地,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
在對待文藝工作者的問題上,習近平認為廣大文藝工作者必須實事求是,“從時代的脈搏中感悟藝術的脈動”“從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萃取題材”。[8]同時,在深入人民群眾、深入基層的基礎上,發掘、創造文化作品的價值內涵和精神能量,把人民的現實需求、時代的訴求緊密結合,從而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成為扎根人民現實生活、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文化。
第三,在同錯誤思潮進行斗爭中堅持實事求是。從國內來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步入關鍵期,中國式現代化處于全面推進的戰略期,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重大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深刻變化,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地位受到多元化社會思潮的挑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面臨著多元價值觀念的影響。從國際來看,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織互動,意識形態斗爭仍然激烈,西方社會不斷宣揚、炒作“中國威脅論”等錯誤言論,這迫切需要我們站在戰略高度充分重視文化的意識形態價值。基于此,習近平指出,“敵對勢力在那里極力宣揚所謂的‘普世價值’。這些人真的要說什么‘普世價值’嗎?根本不是,他們是掛羊頭賣狗肉,目的就是要同我們爭奪陣地、爭奪人心、爭奪群眾,……如果聽任這些言論大行其道,指鹿為馬,三人成虎,勢必搞亂黨心民心,危及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安全。”[9]
第四,在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基礎上以實踐的思維認知文化。一方面,在明確“時間實際”的基礎上把握文化。習近平認為,“當前,社會上思想活躍、觀念碰撞,……我們要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創新內容和載體,改進方式和方法”[10],也就是說,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要不斷在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實踐,從而把握和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力,明確文化發展是否符合時代發展潮流以及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的程度。另一方面,在明確“空間實際”的基礎上把握文化。習近平強調,“中國共產黨歷來強調樹立世界眼光,積極學習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文明成果,并結合中國實際加以運用。”[11]這說明,我們需要比較、研判、分析不同國家和民族文化發展的具體情況及其價值、地位,正確處理好文化創新和文化借鑒之間的辯證關系。所以,習近平文化思想充分把握了文化發展的“時間實際”和“空間實際”,不僅明確了文化發展在具體階段的具體實際,還明確了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文化發展的多樣性。
二、對唯物辯證法思想的運用
1.堅持馬克思主義整體觀,以系統思維認識文化
一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以現實的人的生產實踐為文化發展的基本前提。正如馬克思所言,“從物質生產的一定形式產生:第一,一定的社會結構;第二,人對自然的一定關系。人們的國家制度和人們的精神方式由這兩者決定,因而人們的精神生產的性質也由這兩者決定。”[12]由此可知,物質生產對文化的生產具有真理性意義。站在物質生產實踐的角度,習近平明確指出,“必須抓好經濟社會建設,增加社會的物質財富,……物質需求是第一位的。”[13]而且,作為“觀念的上層建筑”,思想文化也可以對自身的經濟基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社會存在產生能動的反作用。正如習近平所言,“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4]另一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文化自身又關乎政治發展和社會穩定。因為“歷史和現實都表明,構建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關系社會和諧穩定,關系國家長治久安”。[15]所以,必須把文化發展置于國家、社會的整體建設中進行考慮,明確文化在不同時期與階段的價值,把握文化與政治、經濟、社會等其他領域的相互關系。
此外,從世界視野來看,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必須從國際與國內相關聯的視角出發審視中國文化的地位。他認為,“中華文明是亞洲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16],中國文化的發展和進步,必須把自身與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聯系起來,既要尊重、學習、借鑒其他國家與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又要反對將單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凌駕于其他國家、民族之上的“文化霸權”。
2.堅持重點論和兩點論相統一,牢牢把握文化發展的整體性
首先,在推動文化發展的各項工作中,抓住事關全局的重點。早在2013年,習近平就曾指出,“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17]這一重大論斷極大強化了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重要地位的認知程度。從現實來看,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仍有諸多“險灘”“深水”。須知,“有的人大肆宣揚西方的價值觀,有的人惡意編造、肆意傳播政治謠言,……西方一刻也沒有停止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18]所以,在文化發展的各項工作中,習近平把與意識形態問題緊密相關的宣傳思想工作置于重要位置,并把“統一思想、凝聚力量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中心環節”。[19]可以說,宣傳思想工作“中心環節”論斷的提出,是習近平對文化強國建設工作規律的深刻認識和闡發,是對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基本遵循。
其次,在把握文化發展重點的基礎上,善于統籌兼顧。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注重意識形態、宣傳思想工作的基礎上,堅持把文化發展置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框架中,堅持把文化發展置于聚民心、育新人、展形象的架構中,堅持把文化發展置于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過程中,堅持把文化發展置于國內和國際相關聯的大視角中。所以,兼顧文化發展的其他方面,才能長遠審視文化各要素之間的邏輯關聯及其獨特地位,保證中國文化的發展始終與時代保持一致,進而科學把握文化發展在“五位一體”中的定位,從而更自覺地堅定文化自信。
3.堅持馬克思主義否定觀,以辯證的思維審視諸多復雜關系
首先,習近平文化思想采取馬克思主義的否定性用法,把西方的意識形態指稱為具有“顛覆性的”特征。在馬克思主義話語中,經常使用“意識形態的歪曲”“青年黑格爾意識形態家”“意識形態家”“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白癡”等具有貶義色彩的詞語,它們指代的是剝削階級(尤其是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在馬克思看來,這種對意識形態持否定性的態度主要在于所處時代的意識形態是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和階級利益而制造出來的欺騙,是對現實生活的虛假反映。
習近平文化思想承繼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意識形態的觀點、看法。同樣認為只要處于階級社會中,文化的意識形態性是不可避免的。但習近平關于文化的觀點又呈現出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不一樣的特征。在習近平看來,西方文化的意識形態具有“顛覆性”特征。因為“一個政權的瓦解往往是從思想領域開始的,政治動蕩、政權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間發生,但思想演化是個長期過程。思想防線被攻破了,其他防線就很難守住。”[20]同時,“應當看到,意識形態工作面臨的內外環境更趨復雜,境外敵對勢力加大滲透和西化力度”,從而“制造思想混亂,與我爭奪人心。”[21]蘇共的倒臺就在于,在西方歷史虛無主義和自由觀念等意識形態的影響下,主動放棄了意識形態領導權,從而導致整個社會思想上的混亂。正如馬克思所言,“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識形式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22]所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站在“現實的人”的立場上,所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各個詞語,就不再是虛假的觀念,而是階級性與人類性話語的統一。
其次,在對待本民族文化的問題上,習近平文化思想主張古為今用。在習近平看來,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必須堅持以歷史與現實緊密聯系的態度推動文化發展。“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23]由此可知,在習近平文化思想中,必須把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糟粕、陳舊性的東西拋棄,“在學習、研究、應用傳統文化時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進行正確取舍”[24],從而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用科學的、辯證的、客觀的態度看待歷史、現實和未來的關系。對于中國共產黨人而言,他們“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不能數典忘祖、妄自菲薄”。[25]對待文化發展問題,既要明確中華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有其客觀的、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條件,科學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又要堅決反對從主觀角度隨意拼接、嫁接中國文化形成和發展的背景與條件。
第三,在對待外國文化的問題上,習近平文化思想主張洋為中用、匯通中西。它強調“人類文明是由世界各國各民族共同創造的”[26],從而明確了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是具有世界性意義。文化的世界性意義不僅體現為各國各民族的文化是人類共同創造的成果,也體現了文化是為全人類服務的。習近平文化思想之所以強調文化的世界性意義,不僅在于文化的世界性是打破閉關自守、盲目自大、文化霸權的必要條件,還意味著各國各民族的文化都具有其獨特價值。因為“每一種文明都是獨特的”[27],文化的民族性反映了各國各民族的獨特價值觀,這種價值觀能夠為本國本民族的成員所理解,也體現了應持有何種態度對待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差異。
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統一,強調“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國家的學術研究成果,……既要立足本國實際,又要開門搞研究”[28],既要立足大歷史觀承認各國各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優秀成分,又要在推動文化開放和交流的基礎上保護本國本民族的文化安全,明確“認為自己的人種和文明高人一等,執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認識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災難性的!”[29]
4.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對立統一觀,以矛盾的思維審視文化
首先,在對待本民族文化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認為,中國歷史上不同流派的思想和學說在對立統一中,既相互競爭又相互借鑒。盡管儒家思想居于主要地位,但能夠和其他思想與學說保持“和而不同”的狀態,并在順應時代發展和中國社會的進程中相互交融、相互激蕩,在百家爭鳴之中不僅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還把對個人、社會的教化與對國家的治理充分結合,推動了社會關系的穩定和社會利益的平衡,促進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同時,習近平還強調,中華文化自身是由多元文化匯聚而成的。在中國大地上存在著相異的地域鄉土、不同的宗教信仰、互異的血緣世系,要想在這種巨大差異的基礎上整合不同民族,就需要構建一種為所有民族世系共同認可的文化。而中華文化便在不同民族的共同助力下形成了為所有人認同的文化形態,也決定了中華民族“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30]
其次,在對待外來文化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認為,無論是古代的中華文明、希臘文明、羅馬文明、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印度文明等,還是現在的亞洲文明、非洲文明、歐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都有其特殊價值,因為“每一種文化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31]所以,對待任何文化,都不能搞自我封閉、唯我獨尊,而應該積極借鑒和吸收其他國家與民族的精華與長處。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決定了中國在不斷追求不同文明之間平等交流和互鑒的過程中,絕不會將自己的價值觀念和政治制度強加于他人,明確了所有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是全人類共同推動的結果,明確了必須理性處理本國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差異,在求同存異中取長補短。
三、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創新理解
1.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實現對“現實的人”的創新理解
其一,從文化全面發展的角度理解“現實的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場域中的“現實的人”與其他思想者們的“原人”或“純粹的人”之不同在于“現實”,即“人”通過物質實踐實現自身與自然的連接,從而生成了“個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為“人”的文化思想確立了“可以用純粹經驗的方法來確認”“只有在臆想中才能撇開的現實前提”。[32]
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貫穿到文化發展工作的始終,并將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文化事業的價值目標。首先,習近平文化思想認為堅持人的全面發展之底線在于文化的意識形態性。如前所述,在馬克思看來,“一定的意識形式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所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就必須科學把握文化的意識形態性。其次,從精神生活全面發展的角度把握人的全面發展。從堅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立場理解文化,把提升道德素養、精神境界、文化品質和思想素質作為文化發展的關鍵內容,從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角度出發推動文化工作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兩個結合”視角出發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于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發展的重要意義。
其二,從中國文化發展的角度理解人類社會的進步。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33],從而明確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道路是人類社會前進的科學借鑒和寶貴經驗,能夠為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提供基本方向,這對于謀求獨立自主的發展中國家而言,能夠引起它們思想上的共鳴。
習近平文化思想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能為人類社會發展提供指引,在于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在于中華文化的形成發展是不以犧牲其他國家和民族的發展為基礎。歷史發展表明,人類社會既可以選擇資本主義道路,也可以選擇社會主義道路,但唯有中國的發展道路始終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領域充分結合起來,明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取向。由此,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為價值旨歸的理念,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優越性、先進性,從而能夠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前景提供方向指引和價值借鑒。
其三,以“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論斷,確認了文化發展的“主體意識”。“主體意識”是習近平文化思想中的重要話題,它以自我意識、實踐主體的形式存在,具有維持文化發展的“獨立性”“特殊性”。“主體意識”體現了黨對文化發展的反省和自覺,意味著對中華文化的發展提出了“自律性”要求,實現了一種“自我—授權的”狀態。[34]確立自我意識需要文化自覺,在文化覺醒中找回歸屬感和認同感。習近平文化思想秉持民族、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在不危及其他國家與民族文化發展的前提下,將中華文化置于一種“自我主體認同”的高度,有效地回答了“我是誰”的問題。在把握自我意識的基礎上,習近平文化思想進一步擺脫了西方文化話語研究中的“空泛”討論,認為文化的形成、演進與現實的生產生活相關聯,廣大人民群眾才是推動文化發展與進步的真實主體。可以說,文化的構建需要立足于人民群眾和本民族中,文化的創新需要人民群眾的實踐和集體智慧,從以人民為主體的立場出發,才能為在世界文化話語體系中獲得話語權奠定基礎。
2.秉持馬克思主義本體論思維,強調文化對人的塑造
從“現實的人”的視角來看,“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一本質驅使人在積極習得社會文化過程中也會受到文化的影響。習近平文化思想著眼于“現實的人”的具體生活和生存狀態,不僅僅通過改變人的客觀現實條件來消除“異化”,更要通過影響人的思維、觀念以達到消滅頭腦中的“異化”的目的。當前,意識形態領域面臨著非常嚴峻的態勢,各類錯誤思想涌現,影響著人們對價值主張、價值目標、價值觀念的判斷。習近平文化思想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中,發揮了對“現實的人”對美好生活追求的引導作用,讓人始終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的指導下,加強對形勢的思辨能力和判斷能力,在“以文化人”的過程中激發人的精神動力,引導“現實的人”充分感悟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
從社會群體的視角來看,個人不能脫離社會整體而孤立存在。在交往、互動中形成的“個人”的聯合體,決定了文化在群體層面能夠使每個人“發揮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從而實現“現實關系和觀念關系的全面性”。[35]所以,從社會群體的角度出發,習近平文化思想自覺認識到,使得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的特性,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互動過程中構建的中華文化。沒有中華文化,中國人就不能稱其為中國人。由此可見,要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全面發展,就必須堅持全民行動,深化群眾性精神文化創建活動,既要“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又要“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36],從而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3.把握文化發展的系統思維,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更要“走進去”
系統論觀點認為,任何一個現實的系統都是開放性的,這是系統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所以,系統的存續和發展就必須與外界實現互動和交換。文化的發展亦是如此。在新時代背景下,習近平文化思想始終以堅定的文化自信主動、積極地參與國際文化交流合作,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對外傳播中華文化、講述中國故事。
在宣傳力度上,習近平強調,“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37],不僅要解決“講什么”的問題,也要解決“怎么講”的問題,還要解決“哪里講”的問題,更要解決“誰來講”的問題,在提升話語傳播效能的基礎上,“建強適應新時代國際傳播需要的專門人才隊伍”。[38]可以說,習近平文化思想對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視,本質上是在西方文化在國際上占據優勢的背景下,對中華文化自我肯定—自我理解—自我表述的過程。
在宣傳深度上,習近平文化思想跳出傳統的“走出去”觀念,更注重文化在對外傳播中能夠“走進去”。對此,他認為,“要采用貼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39] “開展深層次、多樣化、重實效的思想情感交流”。[40]通過各類文藝作品讓國外民眾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以事實、形象、情感、道理說服人、打動人、感染人、影響人。
如果說“走出去”是中華文化突破地域空間、抵達新區域的拓展,那么“走進去”則是中華文化在心理空間層面的延伸,以具有豐富內涵與民族特色的文藝作品為“紐帶”,搭建中華文化和國外受眾之間的“橋梁”。所以本質上講,習近平文化思想以歷史主動的精神品格,在把握文化發展系統思維的基礎上,依托全球化對外開放的戰略機遇,使中華文化的話語權在“走出去”到“走進去”的質的飛躍過程中,打破話語“他塑”的窠臼,實現“自塑”。
4.反思人類社會發展的“大文化觀”
“大文化觀”之大,著眼于對文化形成與發展的綜合闡釋與分析。對于文化,“應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律的科學把握”。[41]
習近平文化思想中的“大文化觀”不是局部的、片面的、抽象的文化觀,而是在對整個人類文化發展的反思中達到對文化發展與演變規律之統一性認識的總體性文化觀。它始終以歷史唯物主義對世界文化之本質、規律、特征的科學解釋來塑造“大文化觀”的歷史自覺。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曾以“東方從屬于西方”的歷史敘事指出近代以來世界歷史發展的雙重趨勢,即“東方從屬于西方”發生的必然性、“東方從屬于西方”消解的必然性。就前者而言,盡管近代中國面臨著“國家蒙辱、民族蒙難、文明蒙塵”的境遇,但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自覺引領中華民族走向國家解放、民族獨立和人民幸福,從而在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自覺中逐漸具備了推動文化發展的思想武器。當前,西方國家依托其政治經濟影響力依然在文化領域占據主導地位,使得“東方從屬于西方”的格局仍舊存在,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全面延展悄然令“東方從屬于西方”的態勢發生變化。在此基礎上,中國共產黨引領中華民族構建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之路,打破了西方現代化和西方文明對發展道路的壟斷,從而為謀取獨立自主的發展中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選擇。
習近平文化思想蘊含的“大文化觀”之底氣,源自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徹底性,源自于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民族在革命、建設和發展中不斷確立的理論自信。正是基于面向中國文化、客觀看待其他國家與民族的文化的理論品格,基于所有共產黨人認同并踐行的馬克思主義,才能超越西方文化的狹隘性,成為“大文化觀”在西方文化和意識形態占據主導地位的格局中,實現理論創新、樹立理論自信、夯實文化自信的關鍵前提和基礎。正如習近平所言,在審視本民族的文化之時,“應該科學對待民族傳統文化”“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裝自己”;在對待其他國家和民族文化之時,“我們要加以借鑒,但不能照抄照搬。”我們要“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尊重不同國家人民對自身發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42]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知之深 愛之切[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16.
[2] 習近平.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289.
[3][5][6][7][9][10][13][14][18][21][4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5,5,22,27,27,11,7-8,7,53,35,202.
[4][19][29][31][33][36]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4,311,468,468,8-9,33-34.
[8][38][39]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22,318,318.
[11] 習近平.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1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6.
[15] 習近平.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1).
[16] 習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N].人民日報,2019-05-16(2).
[17]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3.
[20] 習近平.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學習《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N].人民日報,2017-10-16(7).
[2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23][30]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4-11,4-11.
[24] 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5(2).
[25][42] 習近平.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J].求是,2022(14):4-8,4-8.
[26]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2).
[27] 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4-03-28(3).
[28]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2).
[3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8-519.
[34] 柯林伍德.歷史的觀念[M].何兆武,張文杰,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268-269.
[3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
[37]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央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題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23:328.
[41] 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12-27(2).
[責任編輯:邢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