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學科40年,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取得重要理論成果,但總體處在進入和展開的研究階段。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的特點有自覺意識、成果豐富、形成研究領域、培養了學者隊伍、形成研究傳統,為未來研究提供了扎實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有待推進到理論自覺新階段,認識和把握時代任務,進一步明確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的結構位置和意義。要對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的議題及意義再認識、再出發,力求進入思想政治教育本體,進入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內核,爭取再突破,開展體系研究,探索有組織的研究,在基礎理論研究學術磨煉中成長成才。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反思;時代任務;再出發
DOI:10.15938/j.cnki.iper.2024.03.010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24)03-0069-07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設立40年來,從開始就展開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隨著學科發展,不斷推進,也不斷發現新問題新課題,又不斷推進基礎理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完善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成熟的基礎工程,正處在關鍵階段。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和發展的基礎工作和動力源泉,成為包括學生、學者學習成長和鍛煉發展的學術訓練平臺,意義深遠。
一、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回顧和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設立40年,40年來學科始終重視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40年也是一個歷史過程,人們通常對這一歷史過程進行分期,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歷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40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總體上處在進入、展開的研究階段,所開展的基礎理論研究具有專題研究、分散研究、探索研究、積累研究、延展研究的特征,屬于初階研究階段,已經為后續理論研究實現質變提供了基礎。所謂初階,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還具有鮮明的經驗理性特征,主要借用外學科的范疇和原理建構自己的理論體系,還沒有對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做出邏輯論證,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的理論體系化。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正在從初階研究進入到中階研究,努力實現方法論突破為高階研究準備理論條件。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的主要特點。思想政治教育學科40年來,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自覺意識。對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的意識從學科設立初就有自覺意識。對開展基礎理論研究的自覺,從學科設立開始就研究基礎理論問題,進入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領域展開研究,40年來始終受到關注,許多學者進行基礎理論的研究,提出重要見解。客觀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既然是學科,必然遇到基礎理論的因素,成為研究的課題。如“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思想政治教育學是什么”“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是什么”本身就是基礎理論研究的起點課題和永恒課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研究正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在行進過程中,始終有“范疇之問”“基礎之問”“基礎理論之問”,需要開展基礎理論研究。從業者,特別是學者天生具有敬業精神,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倫理特征,也是社會責任的政治性所致。由此,學者始終重視基礎理論研究,將基礎理論研究納入自己的學術研究。張耀燦先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方面有開拓性貢獻,至少有三方面:一是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命題,建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體系。他多次發表專文[1]評述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的研究,引導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方向,推進相應的研究。1997年在《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現狀與展望》一文首次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的命題。二是率先組織隊伍對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進行研究,培養學科學術人才,具有示范效應。三是取得重要理論成果,基礎理論研究理論成果是多方面的,奠基性的,具有長遠意義。鄭永廷先生同樣帶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含義的重要主張[2],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學科定位、本質、發展、領域、根源、時代課題等做了系統性闡釋,為思想政治教育學術根基提出許多重要觀點。新一代年輕學者也有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的自覺即基礎理論研究自覺,最近十年來我們讀到一篇篇基礎理論的論文多出自年輕學者之手,就是證明。
二是成果豐富。取得一批理論成果,具有推動基礎理論研究的意義。(1)論文、專著等學術成果。突出的代表性著作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一版、2006年出版第二版。部分教材也有這些特性。(2)理論觀點。第一次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學術觀點,有許多屬于基礎理論的學術觀點,體現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作為新生學科的特點和特征。(3)新觀點新知識新原理進入教材。(4)指導實際工作和實踐活動,進入文件、政策、制度等領域。(5)人才培養,包括專業、學科、培訓等活動,成為理論和知識的支撐。(6)隊伍建設。一批學科新生力量已經形成,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和理論建設、思想文化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成為學者型領導和管理干部。
三是形成研究領域。積累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及研究成果,生成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領域和理論史。這對后來者進入和展開學術研究提供了前期經驗借鑒和理論基礎。這對學生培養有重要意義。在文獻閱讀、評價、選題、理論思維等領域都有不可替代的意義,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人才培養已經有自己的理論傳統,可以滋養學人。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的專題十分多樣而復雜,雖然存在“雜多”“纏繞”困擾,但仍然是學科需要推進的因素,又是訓練理論思維及提供創造性學術思維的資源。這不可小覷,不應輕視,更不應否定。
四是培養了學者隊伍。已經形成老中青三個層次、前后相繼、富有生氣的學術隊伍。年輕學者隊伍活躍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和理論建設、思想文化戰線,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的重要力量、思政課的教學骨干、宣傳思想工作隊伍中堅,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重要人力資源成就。
五是形成研究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具有實踐傳統,形成理論史、學術史和研究實踐史。基礎理論研究實踐值得重視,包括基礎理論研究作為認識和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開展學術研究訓練、明確基礎理論及研究特點(復合性、交叉性、體系性及特殊的復雜性)的意義,都值得重視。開展基礎理論研究對于學術成長和學術道路規劃有重要實踐智慧價值。基礎理論研究持續推進,不斷深化、擴展。從傳統的角度,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意識、研究實踐已經形成,成為學科自覺意識,也具有緊迫意識、挑戰意識,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的動力因素。這些都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基礎,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的基礎,具有理論、知識、文化的意義,也具有理論史意義。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的反思。對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論題的反思,可以從中發現需要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的方向和思路。在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專題方面,發現大量論題研究并沒有嚴格界定,只要有一定理論性或做理論研究,都稱為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對概念、范疇、起源、本質、規律等的理論研究,也做了基礎理論性質的理論研究,它們既屬于基礎理論范疇,也做了基礎理論研究;而有的并不屬于基礎理論范疇,諸如功能、載體、方法、藝術、管理、評價等。后者本身具有基礎理論的基礎,背后有理論基礎存在,如藝術哲學、管理哲學、評價哲學等。這些概念和范疇雖然在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不屬于基礎理論,與基礎理論相通,可以進入基本理論或基本原理領域,但不屬于基礎理論。就理論基礎意義所言,語言是話語的基礎,本身有語言哲學、話語哲學,但還不屬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的范疇,至少目前來說還不是。這時雖然可以進入基礎理論研究的領域作為基礎理論進行研究,不過離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還比較遠。
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存在泛化現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社會化的活動,大量概念具有多義性,存在于社會,具有普遍性。社會本身是一個綜合性的人的存在和活動,當然有各種各樣的科學,除了人文社會科學以外,還有自然科學也參與其中。那種社會科學發達、活躍的,就與思想政治教育聯系起來,就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學,究其原因是學科交叉現象及交叉學科思維所致,實際上是一種泛化。于是,就有各種名之為思想政治教育形態學、制度學、禮儀學、教養學等等。這就泛化了。這類理論研究至多是多學科研究,至多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問題的延展,僅僅是擴展,還難以進入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領域。
對“自覺”的反思,即對“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自覺”的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學科40年,對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有自覺,但這種自覺是初步的,還是不夠理論的,還缺乏成熟度。現有的研究自覺,具有必然的成分。這有幾個原因:一是客觀使然。思想政治教育學既然是一種學即學問,必然要探討思想政治教育的含義,形成相應的概念,成為研究的對象。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等概念天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的課題,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對象。這是客觀使然,必然要進入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領域。至于達到什么程度,要看研究,要有自覺,要看收成即理論達到的水平。目前來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還缺乏深度科學論證和闡釋,還沒有達到科學定義和闡釋的程度。二是結構使然。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設立后,既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就必然有理論體系,有基礎理論,這是通常學科所具有的框架,由此產生的結構性動力,必然成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的課題和任務。學者們通常稱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由基本原理、應用理論、管理理論等三種理論構成,或是加上方法理論在內的四種理論構成理論體系,這是一般學科都具有的理論體系。提出和開展對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的研究,開展本質、價值、規律、矛盾、主客體等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具有結構化因素使然。三是外部壓力。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是學界的組成,必然受到學科整體的壓力,包括比較壓力、發展壓力、評價壓力,還有引導壓力或示范壓力,從外部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這說明主要不是學科內部自生的自覺,而是外部推動下的被動自覺。四是前人遺產。這包括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工作實踐經驗的遺產、中國傳統文化重教化的遺產、中國社會重倫理的遺產,更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特別是列寧重政治教育的遺產。還有科學技術、理性精神、道德教育等人類文化的共同遺產。
就當前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的自覺程度還不夠高,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本體還不清楚、學科體系成熟度還有待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體系還有待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學人對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參與度還有待加深,都要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需要的研究自覺,特別是學術自覺、理論自覺、哲學自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設立40年,研究生培養,特別是博士生培養已有30多年,研究生對基礎理論研究的自覺程度和參與深度都有相當的距離。博士學位論文大多數雖然與基礎理論有涉,但多數未能進入基礎理論層次,未能做出基礎理論原創性研究成果,甚至對基礎理論的認知也有相當距離;博士畢業后開展學術研究困難重重,這些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存在的距離。
二、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的時代任務
問題是號令,是前進的動力。問題也反映時代的特征和時代的學科要求。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再出發的依據。基礎理論研究,越是研究,越是推進,同時發現和提出更深更難的問題,要求再出發。這是基礎理論研究深化的體現,也是要求再出發的體現。當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發展的重要標志,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生命力旺盛的標志。
第一,進一步明確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的結構位置。從社會的角度,要進入思想政治教育學術領域,這是從思想政治工作到思想政治教育再到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設立實現了思想政治工作從一項工作到一門科學的轉變,在社會領域實現了從政治工作到政治科學的轉變,這包括著從實際工作到科學研究活動的轉變。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內部的存在,成為知識化存在。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及其基礎理論研究的評價需要從工作領域轉入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目前,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學術性評價還有距離,追根溯源在于基礎理論研究還有距離,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還不到位,還無法為社會提供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及相應的解題之道。人民的期望與學科的政治地位、客觀地位還有距離,黨和政府如此重視,給予如此大的政治支持,但社會解題還是跟不上需要。
從學科的角度,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體系還不夠成熟。之所以不成熟,其根源在于基礎理論尚不能提供學術基礎,尤其是學術根基。實際上尚未進入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的內核,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領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核心要素。毛澤東提出:“思想等等是主觀的東西,做或行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都是人類特殊的能動性。”[3]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說到底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動和運用。思想政治教育客觀存在,是人類成功活動所不可缺少的要素。這是什么意思呢?思想政治教育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從客觀存在“必不可少”到發揮作用“必不可少”,前者是存在,后者是人為,是人的覺悟,是將思想政治教育發動起來,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推動人們主動去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從專業的角度,雖然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同時設立,但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專業建設的成熟距離較遠。學界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和專業的設立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設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和專業是同時的,都是1984年;另一種觀點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和專業的設立不是同時的,時間有先后之別。這里又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即本科專業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設立了,這就是政治教育專業;另一種觀點認為,即使1984年設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和專業,也是先有本科專業,后有學科。到有了碩士研究生授予點,開始招收和培養研究生,才有學科。無論哪一種觀點,就本科專業而言,作為人才培養方案的本科專業,專業完善和成熟的重要標志是課程體系。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政治教育專業主要為中小學培養政治教育教師,主要課程體系是政治理論內容的課程。即使有了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本科專業,直到今天,這一特點仍然沒有改變。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課程體系中體現思想政治教育原理體系的課程還不完備,即使是“原理”“史”“方法論”“比較”四門課程,有許多院校也沒有開設出來,有的院校甚至將“原理”作為選修課開設。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有學士、碩士和博士三個層次,學科主要精力放在后兩個層次的建設上,這與院校分布格局有關。越是高端的院校越是有優質學科資源,而對本科專業并不重視,也不內行。比較之下,普通本科院校,特別是大量師范院校設立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主要是本科層次,但缺少學科背景的研究生學位點,缺乏高水平的專業教師隊伍支持,這就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缺少師資力量。
第二,進一步明確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的含義。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是什么仍然是一個問題,也是需要研究和明確的問題。“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理論,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體系中起基礎性作用并具有穩定性、根本性、普遍性特點的理論原理。”[4]“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理論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形成的標志,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指導,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問題的理論基礎。”[5]這兩點主要講了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的意義、重要性,還沒有闡述含義。“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學或者說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研究對象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對人們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因此可以與之比照和推論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理論包括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產生和變化的基本理論、對人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當然,這兩大基礎理論又是通過一些具體的理論而得以闡釋開來和豐富起來的,其中,不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對象、概念范疇、地位功能、產生根源,還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規律、價值、結構、原則、方法論。”[6]這一論述雖然闡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的含義和內容,但顯然還在表層,還未進入基礎理論內部,尤其未能闡明具有深層意義的基礎理論內容。由此,許多基礎理論研究內容雖然屬于基礎理論的內容,但仍然僅僅是“屬于”,尚未“進入”或直接作為基礎理論的學術內容。
第三,進一步明確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的含義。基礎理論的特殊性及基礎理論研究的特殊性對基礎理論研究的實際格局意味著什么、實際如何?基礎理論與基礎理論研究是兩個概念、兩個領域,要明確基礎理論研究的含義。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要區分五個概念: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三是進入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的基礎研究,四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與思想政治教育重大現實問題研究的關系,五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服務的路徑,如基礎理論直接服務學科,進而探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對哲學社會科學的貢獻。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的基礎研究,具有基礎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為研究對象,解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前提性問題,是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以及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系統提供本源性支撐的學術研究活動。
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要揭示以下問題。一是進入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學術根基。這就是要找到根基,找到根源和根本,找到思想政治教育本體。二是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深層邏輯。深層邏輯尚未揭示。基礎理論本身具有隱蔽性,具有深層邏輯的存在方式和路線圖,不為人們直接感觀,不易直觀評判。三是展開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體系研究。四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學術理性。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說到底是一種學術論證實踐,是哲學思辨活動,也是一種學術探索及學術探險實踐。有意識的學術實踐與不自覺的學術活動是有區別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有了理論研究基礎,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提供了沃土,需要從學術活動進入到學術實踐的階段——就要以學術自覺的姿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即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的學術實踐——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再出發,開展自覺的學術實踐。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有主干學科和分支學科之分,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同樣有主干學科的基礎理論和分支學科的基礎理論之分。可見,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和基礎理論研究就有兩類基礎理論和基礎理論研究。現階段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主要指主干學科的基礎理論研究,旨在奠定主干學科的基礎理論基礎。主干學科中的基礎理論的重點和基礎是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領域的基礎理論,研究的重點同樣是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領域的基礎理論研究。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有大量屬于分支學科基本問題或基本原理的研究,雖然屬于基礎理論研究,但主要在分支學科理論領域。由此有一個課題本身值得重視和分清,即分支學科基本原理及基礎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基本原理及基礎理論的關系,以及研究意義的關系。至少在現階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即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領域的基礎理論問題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的重點和核心,是要著重攻克的難題和瓶頸。
基礎理論需要研究,開展基礎理論研究和基礎理論研究的自覺,具有不同的層次和階段。對此,需要開展基礎理論研究的反思。反思既是方法,也是行動,運用反思進行自我總結、自我革命,找到前進的環節、目標和方向,也找到前進的路徑。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40年理論研究及基礎理論研究的評價,即做了基礎理論的研究,但還不具有嚴格意義的基礎理論研究和進入基礎層次的基礎理論研究,還缺乏體系研究,還沒有形成基礎理論研究的方法論理論。
縱觀思想政治教育學科40年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實際,大量稱為基礎理論研究的研究成果和活動并不屬于基礎理論研究,更不屬于基礎理論的基礎研究。前沿問題、新現象、新課題的研究,不一定是基礎理論研究,更不是基礎理論的基礎研究。如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自主知識體系研究。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前沿課題,也是新課題,知識體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且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基本理論課題,甚至是具有基礎性的課題。但是還沒有到達基礎理論的研究,僅僅是新課題、前沿性課題的研究。
三、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再出發
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在新起點高起點再出發,深化研究,實現突破,爭取新的學術成果、實踐成果和隊伍成長。應從以下諸方面努力:
第一,對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議題及意義再認識。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活動,有明確的研究對象和研究領域,要有明確的認識,同時要認識這一研究的意義、價值、功能、產出效果。(1)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自身的確認、貢獻的研究。既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應需要研究,在研究中獲得確認、確證,以實際學術貢獻服務學科發展。這里包含對思想政治政治教育基礎理論與外部邊界的明確了解,不應隨意擴大范圍。(2)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的首要價值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貢獻。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體系的基礎,處于基礎位置,發揮基礎作用。(3)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的貢獻,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中的位置和價值。(4)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貢獻。通常所說的理論與實踐,在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體現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的基礎,以基礎的理論方式服務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遇到的困惑及挑戰有許多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發揮理論貢獻。(5)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對人才培養的貢獻。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和基礎理論研究是人才培養體系的基礎,是知識體系的基礎、人才培養活動的基礎、師生教學實踐活動的基礎等,當區分“本碩博”時可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及研究在其中不同的階段性和作用關聯。(6)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對思想政治教育學術研究的貢獻。就科學研究而言,存在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技術研究的區分,在區分中看到基礎理論研究具有基礎作用和奠基意義。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及研究具有根基意義。(7)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對隊伍建設的貢獻。直接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對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具有基礎意義,隊伍建設需要基礎理論研究支持。(8)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對社會的貢獻。廣義上具有多種貢獻,包括對文化的貢獻、知識的貢獻、精神的貢獻、科學的貢獻,特別是對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貢獻。
第二,進入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內部實現突破。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歷久彌新的課題,是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升級的基礎研究任務,需要繼承和創新并行。總體來看,基礎理論研究成果斐然,但也有不足,要有自知之明,自找差距,自加動力,自出成果。任務是持續的,新時代提出了新任務。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雖然已有基礎理論研究自覺意識,但缺乏清晰的基礎理論劃分和定位,甚至將基礎理論和理論基礎混同,在許多情況下將理論基礎作為基礎理論來對待,尤其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基礎理論來對待。進入內部研究的深度也不理想,至今未能進入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的位置,尤其是結構深處尚未揭示出基礎理論的內核。現階段對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雖然用力甚多,但處在表層,除了專題研究、分散研究以外,主要還是延展研究,甚至存在隨緣研究,未能進入基礎理論根基層次展開研究。雖然提出內涵研究的課題,但實際上并沒有進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內部,展開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內部,特別是對基礎理論內核的研究。總體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需要進入基礎理論的核心部位。
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的基礎,實際上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本體、元存在、原點,要在對元理論研究的基礎上認識和揭示,這主要取決于思想政治教育本體和元理論的研究狀況,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體和元存在。這里的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的研究進程。[7]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設立40年中,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之所以未進入基礎研究層次,在于尚未揭示出本體,未找到基礎理論研究方法理論和路線,未做元理論研究。40年中雖然展開了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但未進入基礎理論的基礎,除了對基礎理論認識未到位的內因以外,還在于相關因素或理論領域的研究未到位,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到達基礎理論層次還不具有理論條件,即基礎理論的基礎理論、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的基礎理論準備尚不充分。由此可見,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及進度,并不是單一進程,與相關領域、相關層次、相關理論的研究相聯系。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不僅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也是多方面協同研究的過程,還與社會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需要相聯系,從根源上說與社會現代化進程反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需要相聯系。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的推進,特別是到達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的基礎層次,與社會發展程度相聯系,是社會實踐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反身推動,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的反身推動,由此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特別是理論發展。
第三,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的體系研究。[8]任務與手段、方法是一體兩面同時出現的,提出任務的同時需要找到解決任務的方法。對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展開研究,需要運用體系研究方法進行研究,才能進入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內部和深處,從整體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課題,展開基礎理論研究。應堅持用系統論指導研究,用基礎研究基礎,用“三用”組織研究。對學者來說,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要做到“三用”,即用心、用力和用時。所謂用心,要有明確的基礎理論研究意識,有方向有目標有方法,做到理論自覺和方法自覺。所謂用力,從事基礎理論研究是一場艱苦探索的學術磨煉過程,要有意志和堅持精神,即韌勁。所謂用時,基礎理論研究過程是一個長時間過程,可以說是一個歷史過程,對個人來說需要畢其一生而不懈努力,在積累中體悟和實現成功。這種成功本身需要時時積累,是積小勝為大勝的歷史過程。
從體系研究的角度,包括是什么、為什么、怎么研究、怎么樣的體系整體。是什么,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是什么、在哪里等研究對象。為什么,是指研究對象和研究意義,地位和功能有關的內容。怎么研究,是指研究方法理論和具體方法,這本身是研究的對象、課題和任務。怎么樣是一個基礎理論研究的實踐因素,也是人的行動因素。這些要素共同構成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的體系。從層次上,進入基礎理論的基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是一個體系,是多層級的研究,要進入基礎理論體系的深層次,開展基礎理論的基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屬于基礎理論,又屬于基礎理論研究,需要進入基礎理論的基礎理論,將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課題與基礎理論二者聯系起來分析和研究,以體系思維實現突破。
第四,對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開展有組織的研究。通常來說,組織及組織起來,甚至組織化,是中國共產黨取得成功的優勢,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實踐的寶貴經驗。這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的優勢。這種優勢仍然具備,但這種政治優勢與學術領域不能劃等號。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深入社會各個領域,相應的觀念、行為、機制都受到市場機制及市場文化的滲透,加上社會結構的轉變,由熟人社會、單位制向半熟人社會、后單位制的轉變,加上網絡進入生活,成為人際交往的重要紐帶,已經改變了組織文化及組織方式,在學術領域有組織科研變得困難。在這種社會背景及環境中,開展有組織的科研,對基礎理論研究尤其必要,但也十分稀缺。這種情況是科學研究的一般狀態,同樣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領域。有組織的科研包括個體有組織和團隊有組織,也包括學科系統有組織。隊伍組織與有組織的科研,能否把基礎理論研究組織起來,是計劃經濟體制與市場經濟體制在基礎理論領域的體現——基礎理論研究需要文化的力量和組織的政府力量,基礎理論研究不如文化遺產,不產生經濟收益,主要是學術效益,這對個人,特別是年輕人來說缺乏當下的激勵機制。這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的組織化難題,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已經主要依靠個人力量,主要依靠個人研究的有組織。這表明新時代開展有組織研究有了新環境新條件,也需要新思路和新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對當下階段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已經具有決定性意義,對研究生培養十分重要。博士學位論文通常有理論基礎專題研究,但許多論文僅僅是收集理論材料稍作評述,還缺乏進入論文內部作為理論基礎來貫通運用,沒有深入到基礎理論層次進行探討,更沒有產出基礎性的學術成果,多數成果比較淺顯、平面、感性,對后續學術研究,甚至對學術道路沒有多少基礎意義。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青年學者在學術上非常活躍,但同時存在一種話語現象,即時尚化話語現象,多捕捉社會思潮“快、多、新”,而理論分析表現為不深、不透、不充分,深刻性和體系性還不足,至于國際化及到國際上進行國際傳播和國際交流還沒有起步。這對青年學者學術成長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隊伍成長是一個制約,影響未來成就和對科學的學術貢獻。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對基礎理論成果產出和學者學術成長具有雙重意義,對研究者來說,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是一種學術磨煉,只有在學術磨煉中才能成長成為學者!
參考文獻
[1] 張耀燦.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現狀與展望[J].中國高教研究,1997(4):56-58.
[2] 鄭永廷.鄭永廷文集(第一卷)[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23:39.
[3]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7.
[4][5] 王仕民.德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學科30年發展報告[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4:1,1-2.
[6] 郭紹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系統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09-210.
[7] 孫其昂.論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理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8-11.
[8] 孫其昂.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的體系研究[J].社會科學輯刊,2024(3):76-83.
[責任編輯:孫溶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