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意象作為一種符號或畫面,可以串聯一堂課的游戲,起到使課堂簡約、明確主線的作用。意象載體的設計需要一致性,意象載體的設問需要層次性,意象載體的教師回應需要具備支持性。
【關鍵詞】心理活動課 意象載體 設計 進階策略
認知、體驗、分享是心理活動課的基本結構。心理活動課發展的早期階段,教師習慣于在一堂課上設置多種形式的游戲,缺少主線。一節好的心理活動課,體驗游戲設計需要進階與優化,游戲之間要有關聯性、梯度性和一致性。心理意象作為一種符號或畫面,可以串聯一堂課的游戲,起到使課堂簡約、明確主線的作用。
意象把游戲和知識聯系起來,學生在游戲隱喻、象征的相似情境中建構知識。意象是有象征意義的形象,不僅僅反映一個人心理能量的狀態,它本身就是心理能量的載體,攜帶著心理能量[1]。它是一種視覺化、具體化、概括性的符號與圖形,可以分為視覺意象(道路、橋、指南針、充電池等)、聽覺意象(繪本、歌曲、故事等)、味覺意象(調味瓶等)、觸覺意象(船、繩子、水果等)、嗅覺意象(氣味等)。
一、意象載體的設計需要一致性
1. 根據意象載體,設置關聯的暖身活動
暖身活動通常是操作性、體驗性較強的心理游戲,主要包括語言類、動作類。語言類游戲主要通過口頭語言的方式進行。例如,“誰和我一樣”游戲,教師根據課堂主題,設計一些學生易產生困惑的情況,請有同樣情況的學生起立。“我想對朋友好一點,但不知道怎么做”“和同學相處一段時間就有矛盾”等。動作類游戲讓學生調動身體各個部位參與活動。例如,抓手指游戲、反口令動作游戲、閉眼投票等。暖身游戲在課堂導入環節,游戲的規則和口令可以根據主題進行改編,用主題相關的詞語替換游戲內容。例如,“我的情緒我做主”一課,把“動物園里有什么”游戲改編成“情緒王國有什么”,學生采用接龍方式回答腦海里浮現的內容,喚起各種情緒事件。
2. 根據意象載體,串聯不同層次的主體游戲
意象的設計要與課堂主題相關,所選擇的意象是積極的、健康的、有能量的、具有象征意義的和能夠改變的。意象確定后,所有游戲都圍繞意象展開,學習任務單、板書設計、游戲都與意象相關。例如,“你好,青春期”一課帶領學生了解自我的生理變化,在發展的差異性中學會調節心理矛盾。以“青春列車”為意象,暫時隔離學生的羞澀,讓學生勇敢地表達。邀請學生設計理想的火車頭外形,談理想和現實有何差距,應該如何看待自己的體相煩惱等。接下來是心理車廂,里面有煩惱、開心等各類座位,邀請學生寫出自己的困擾,在此基礎上教師總結青春期矛盾心理的表現。“如果可以邀請一些人到你的心理車廂,你會邀請誰呢?”“他們會提供什么方法?請嘗試體驗一種方法。”繼續請學生添加車廂,“青春列車”要持續前進,除了生理發展,還需要提升認知,如獨立思考、批判精神、創造力等。總之,通過“列車”這一意象,教師可以把學生生理、心理、認知方面的成長具象化,也隱喻學生是行駛中的列車,充滿活力和希望。
利用“五感”意象,開展表達性藝術游戲。表達性藝術游戲容易喚起學生的內心感受,如抽卡牌、繪畫、拼樹葉、捏黏土、剪紙、拼俄羅斯方塊和七巧板等。例如,“情緒調適”一課,教師可以邀請學生畫出情緒來臨的樣子、大小、顏色,調適情緒需要添加什么元素和資源;可以讓學生通過捏黏土的方式,根據自己的主導情緒,選擇喜歡的顏色,捏出憤怒的表情、動作,然后小組賦能,分別讓組員尋找積極資源與憤怒對話;可以帶領學生去戶外選樹葉、摘樹葉、拼樹葉,然后嵌入背景,形成樹葉畫,隱喻情緒的表達和管理。除了采用視覺、觸覺方式,還有聽覺方式,如繪本、視頻、音頻、情景劇等。另外,還有一類特殊的方式就是默劇,只用動作、表情來演繹,全程不許出聲。
根據內容選意象,開展有梯度的體驗,喚醒學生的關聯情緒和以往經驗,感知課堂,可以減少煩瑣的解釋和吃力的引申。例如,“我的情緒‘五味豆’”游戲,學生以“五味豆”為意象,由淺入深進行四個梯度的體驗。①暖身游戲—嘗情緒“五味豆”。把“五味豆”裝在調味罐里,邀請部分學生品嘗并說出相應的情緒。各種味道的“五味豆”放在一起會串味,不同情緒的人在一起會相互感染。②主體游戲—畫情緒“五味豆”。用不同的顏色畫出自己的情緒“滋味豆”,標上情緒配料和比例,了解自己情緒的主味道。③游戲改編—調情緒“五味豆”。當我們的情緒豆一直處于某種味道并讓自己感覺不舒服時,可以怎么辦?請在調味罐旁邊寫下屬于自己的調味方法。④游戲提升—分享情緒“五味豆”。呈現一個案例:小剛說自己的情緒豆是魔鬼辣,主導情緒是憤怒,嘗試了很多方法想改善卻收效甚微。我們可以怎么幫助他?這個環節是踐行友善觀,利用朋輩力量,學會幫助他人改善情緒。情緒是一種抽象的感覺,如果停留在情感隔離的教授認知方法上,學生的收獲會大打折扣。用味覺感悟情緒,以“五味豆”為意象,酸、甜、苦、辣象征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控制、調整情緒。
3. 根據意象載體,改編游戲
游戲改編更加注重體驗的層次與梯度,應厘清課堂主線和游戲活動支線。游戲圍繞意象展開,意象串聯所有游戲情境。一堂課只用一個意象、一個游戲。游戲分層次、分階段,逐步深入,幫助學生從情感體驗過渡到認知思辨再到行為遷移,層層遞進。改編“我的情緒‘五味豆’”游戲,設計“調制情緒豆”環節,引導學生認同這樣的知識:情緒無好壞之分,無論是正面情緒還是負面情緒都有存在價值,如憤怒可以保護自我邊界,但長期處于負面情緒中不利于身心健康。調節情緒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經驗和方法,教師可以將學生的眾多方法進行總結提升。游戲改編能更好地喚起感性認識,以心理游戲獲得的感悟體驗為基礎和直接經驗。
二、意象載體的設問需要層次性
體驗游戲觸動學生的內部語言,提問與互動能幫助學生“看見”自己的內在資源,把隱形的實踐知識顯性化。適切的設問契合游戲體驗的層次和梯度,可以把游戲活動與文本知識有效融合。
1. 依據教學目標設置問題層次
把認知目標、行為目標、情感目標分解為問題,可以避免游戲流于形式、脫離課文。認知目標可以分解為評量問句:“如果用0表示完全不了解,10表示完全了解,你的數值是幾分?”“為什么是這個數值,而不是更低或更高?”行為目標可以分解為應對問句:“如果只做一小步的改變,你會做什么?”“到目前為止,你嘗試了什么行為讓事情變得更好?”情感目標可以分解為奇跡問句:“五年后,你擔心的問題都解決了,那時候跟現在有什么不同?”“你的心情會發生什么變化?”
2. 依據游戲層次設置隱喻問題,回歸現實事件
從游戲到文本再回到生活,體現了問題設置的指向性和層次性。例如,“嘗情緒‘五味豆’”可以從游戲層面設問:“你吃到的豆子什么味道?帶來了怎樣的情緒體驗?”“調情緒‘五味豆’”可以從文本層面設問:“在你的經歷中,調適情緒最成功的方法是什么?與課本中的哪個方法類似?”“分享情緒‘五味豆’”可以從生活實際層面設問:“當朋友處在悲傷/焦慮/抑郁等情緒中時,你會怎么幫助他平復情緒呢?”
依據“4F”[事實(facts)、感受(feeling)、發現(findings)、未來(future)]逐層設置問題,對應的問題是:游戲過程中發生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樣?你有什么啟發?你接下來打算怎么做?這四個問題可以視游戲而定,自由選擇,自由匹配,啟發思考,促進學生生成內在資源,形成團體共識。
三、意象載體的教師回應需要具備支持性
教師回應是促進課堂能量流動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充分利用共情、支持、具體化等心理支持技術,為學生賦能,激發學生分享的欲望,穩固師生關系。學生在安全環境中習得新的經驗,接納和認可新思路。
1. 在共情中支持
傾聽是共情的基礎。不帶著內心的話語和偏見,保持安靜和非指導性傾聽會幫助學生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內容反應和情感反應是共情的途徑。內容反應是針對學生回答的內容進行反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事實,不添加語義,不做評價,如“你覺得轉移注意力這個方法,對你最管用”。情感反應是針對學生回答的情緒感受進行反饋,安撫學生情緒,讓學生感受到支持的力量,增強學生卷入課堂的動力,如“我感受到了你的悲傷,看來這顆情緒豆給你印象深刻”。還有一種共情式的回應句型是“描述事實+困難(別人放棄)+當事人堅持”,如“聽起來這件事讓你特別憤怒,如果是別人可能就動手了,可你卻能控制住情緒,你是怎么做到的”。
2. 在團體中支持
教師保持開放的態度,允許課堂存在不同觀點。對于有明顯爭議的觀點,教師不直接與學生辯駁,以免學生覺得“沒面子”“被攻擊”,而是把問題拋回團體,讓學生小組討論,依靠團體力量,感悟與反思、比較與碰撞、探索與澄清認知沖突、價值觀。部分學生認為有困難,教師邀請其他學生幫助其尋找解決資源,看見困難后面的積極意義。
3. 在積極語言中支持
學生分享的時候,可能會存在災難化、以偏概全的認知偏差。教師要積極引導,用自己的語言傳遞積極樂觀的人生信念。例如,用過去式修正學生自我評價,把“一直”“就是”改為“曾經”“過去”,把“我一直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轉述成“你曾經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用“暫時”“尚未”替換“永遠”“每天”,把“我感覺自己永遠也交不到好朋友”轉述成“你覺得自己暫時沒有交到好朋友”。教師通過回應積極關注學生的自身優勢,提升其心理能量。
4. 在自我開放中支持
自我開放技術是指教師在合適的情形下,藝術地分享自己的相關經驗和親身經歷,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感同身受地介紹自己的一些做法,傳遞“很多人都和你一樣”的事實,幫助學生將難言之隱正常化、普通化、大眾化,給予學生心理支持。
參考文獻
[1] 朱建軍.我是誰:心理咨詢與意象對話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36.
(作者系福建省三明教育學院教研員)
責任編輯:趙繼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