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問題+”教學通過重構問題線和文化場,營造安全潤澤的學習氛圍,以問題引領學生展開探究、合作、互動、對話等學習活動,改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探索高質量實施國家課程的校本化范式。
【關鍵詞】問題教學 課堂文化 結構化教學 校本化行動研究
2023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明確指出:“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切實加強國家課程方案向地方、學校課程實施規劃的轉化工作。堅持因地制宜‘一地一計’、因校制宜‘一校一策’,把國家統一制定的育人‘藍圖’細化為地方和學校的育人‘施工圖’,明確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路線、措施,提出困難問題破解之策?!惫P者所在小學開展了15年校本行動研究,構建的小學數學“問題+”教學范式是高質量實施國家課程的有益探索。
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數學課堂多為講解式、講授式、講練式。講解式—聽明白了,很快就忘記了;講授式—輸入效率很高,產出質量差;講練式—精講多練、精準刷題,確實是一種高分高效的課堂,只是難以造就“探究者”或“思考者”。小學數學“問題+”教學范式以生為本,教學實踐中培育安全潤澤的課堂文化,把教學的核心問題分解為問題串,驅動學生展開探究活動,引發深層學習。
一、“問題+”教學的內涵
“問題”即用問題驅動學習。教師基于單元整體思考,著眼教學目標,提煉核心問題,設計有挑戰性的問題串,驅動學生展開探究,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達成學習目標,是一種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核心的學習方法。它強調通過實際操作、探索和反思來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習者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問題驅動學習與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學習方式相比,更注重學習者的主體性和實踐性。
“+”指為學生創設安全潤澤的學習環境。安全感是人與人交往的基本條件?!皢栴}+”教學強調師生、生生間的互動與交流。教師在課堂上營造讓學生感到安全的互動氛圍,促進學生深度思維的生發。
二、“問題+”教學范式的實施路徑
1. 問題線:把碎片化的知識教學轉變成結構化的問題探究
師生一問一答的教學形式比比皆是,看起來效果挺好,實則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習得碎片化知識,不利于學生結構化思維的培養。
“問題+”教學著眼于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基于單元的整體思考,提煉核心問題,分解成問題串,學生緊緊圍繞問題串展開探究,教師只在關鍵處、疑難點引導,實現以“問題主線”取代“知識主線”,以“用問題學”取代“用教材教”,進行學習內容和過程的重構。
(1)學習內容重構
學習內容重構以新授教材為基礎,以關聯教材為依托,以學情特點為起始進行三次整合,提煉核心問題,分解問題串。下面以人教版三年級下冊“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為例,談談如何進行內容重構。
整合一:新授教材。通過研讀本課教材,總結歸納出本課主要內容:一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一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整合二:關聯教材??v向分析:二年級編排了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本課在三年級下冊進行教學,本單元前面編排了面積和面積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的內容,五年級下冊將編排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整個小學階段的編排按照由認識長度單位到面積單位,再到體積單位的順序,本課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橫向比較:我們對比了各個版本的教材,發現北師大版教材中,1平方分米沒有畫格子,對培養學生的思維價值更大,于是我們借鑒了北師大版的例子。
整合三:學情特點。學生認識了面積和面積單位,會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知道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教師可以通過活化教材提煉出核心問題:相鄰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引領學生展開本節課探究。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把核心問題分解成問題串:①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②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③相鄰的兩個常用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學生利用這樣的問題支架開展獨立學習和協同學習,互動建模。
(2)學習過程重構
以問題、活動、評價課堂三要素為改進對象,打造出“用問題學”的課堂新樣態。問題即學什么,變知識主線為問題主線,關注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培養;活動即怎么學,變知識呈現為問題探究,以真實問題情境驅動學習;評價即學得如何,變知識輸入為思維產出,重視遷移與運用,引領學生由“學會”向“會學”轉變,實現以“探究為主”取代“傳授為主”,以“協同學習”取代“一問一答”。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一課的學習過程這樣呈現。
教師先出示問題串:①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借助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進行研究)②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參考第1個問題思考)③相鄰的兩個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學生利用10分鐘進行探究,自己先獨立思考,遇到困難時主動向同學求助;如果自己完成探究任務,主動去幫助有需要的同學,或和小伙伴交流各自的想法,進行思維碰撞。10分鐘后,進行師生互動或生生互動。
生1:我研究的正方形邊長是1分米,它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1分米等于10厘米,算成面積是100平方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
師:1平方米沒辦法在學習單上畫出來,它和平方分米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生2:我猜想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分米。
師:你為何這樣猜想?
生2: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是1平方米,我把1米換算成10分米,算出面積是100平方分米,都是同一個正方形,所以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分米。
生3:我同意前面兩位同學的意見,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我推測,相鄰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
問題串是對本課重點內容的提煉,有利于學生整體把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培養結構化思維,避免了師生一問一答,教師牽著學生走。
2. 文化場:塑造安全潤澤的課堂文化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心情愉悅時,感覺、觀察都比較敏銳,想象豐富,思維敏捷;人在心情沮喪時,這一切都受阻。因此一個民主、平等、激勵、和諧的課堂氛圍,可以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發展學生的思維。在民主的課堂上,學習單的設計要面向全體學生;教師走下來,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給有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教學節奏慢下來,給學生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課堂靜下來,給思維生發的機會。
(1)等距離的愛
我國多數學校課室中的學生座位呈秧田式排列,學生發言時,大部分其他學生看到的是發言者的背面或側面,極少看到正面。“問題+”教學課堂中,學生的座位呈“U”形排列,這樣的座位排列便于全班交流,尤其是生生互動時,能看到對方的神情動作,更好地領會發言者表達的意思。
教師在課堂上經常走到“U”形中間,此時教師到各個小組是“等距離”的,能快速到達遇到困難的學生身邊,及時提供幫助,付出“等距離的愛”。
(2)教學節奏慢下來
教育是慢的藝術,適當地放慢教學節奏,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和探究,是非常必要的。
在“問題+”教學的課堂中,每節課至少安排一次較長時間的探究環節,讓學生進行充分的獨立學習和協同學習。教學“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時,教師首先出示問題串,給學生10分鐘進行獨立思考、探究、求助、交流。
教師提出問題后,要預留與所提問題難度相匹配的候答時間,待學生思考后得出更深刻的回答;如果學生沉默,教師要給予適度的等待或引導啟發。
在全班交流環節,教師拋出了一個挑戰性問題:“1平方米沒辦法在學習單上畫出來,它和平方分米有什么樣的關系呢?”此時,課堂陷入了短暫的沉默。然而,教師并未急于打破這份寧靜,而是選擇等待。不久,便有學生勇敢地站了起來,分享了他的猜想:“我猜想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分米?!泵鎸W生的猜想,教師并未直接給予評價,而是追問其依據。學生根據已學知識和自己的推理,給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釋。
這種深入的思考和討論,正是得益于教師在課堂上的耐心等待和適時引導。讓課堂慢下來,使得學生的思維得以生發,學習效果也更為顯著。
(3)疑惑處敢于提問
在探討“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這一問題時,由于缺乏直觀的圖形輔助,小萌在理解上遇到了困難。當教師準備過渡到下一個話題時,小萌勇敢地舉起了手,表示她還有疑問。
小萌:“老師,我還是不太明白為什么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分米。”
教師鼓勵其他學生來解答這個問題。
生1:“其實,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分米的關系和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的原理是相似的?!?/p>
生2:“雖然我們不能在學習單上畫出1平方米的正方形,但我們知道它的邊長是1米,也就是10分米。如果我們想象一下,每一行可以放置10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那么10行就可以放置100個,所以1平方米就等于100平方分米?!?/p>
為了進一步加深小萌的理解,教師利用課件進行了直觀的演示,小萌終于豁然開朗。學生敢于提問的前提是課堂氛圍是民主、和諧的,學生感到安全和自由,這需要課堂文化的熏陶來逐漸實現。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問題+”教學范式倡導以問題為導向的探究學習,不僅重構了學習內容和過程,還成功地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行為模式。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教育集團)
責任編輯: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