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初中生物教師,寒假前,我得知了一個消息:下個春季學期暫由我給小學一年級學生代科學課。與此同時,還接到了給一年級學生布置科學寒假實踐作業的任務。布置作業,還是小學一年級的,這還不簡單嗎?雖然之前從未帶過一年級的學生,但我還是愉快地接下了這項任務。秉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我專門查閱了一年級的科學教材。我發現一年級科學教材的主要內容是觀察動植物、認識事物的特征、物體的分類等。因此,我決定讓學生在寒假里進行動植物觀察,并且寫好觀察日記。很快,便擬好了作業題目,并發給領導審核。作業內容如下:第一項—選擇一種方法種植物,記錄它的生長情況;第二項—觀察一種動物,描述它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
沒想到領導看后反饋,我擬的題目形式太局限,建議再增加一些形式,如手工作品、小實驗什么的。這也好辦,我又修改了第二稿,增加了二項內容:第三項—記錄一次難忘旅行(或參觀、訪問、經歷、見聞);第四項—展示假期完成的作品,說說完成的經過和收獲。這次審核通過了。接下來要做的工作就是請各班班主任發布作業,開學后收作業,選出優秀作業,然后貼在板報上或宣傳欄上。收作業這種工作幾乎就是教師的常規工作了,相信不是什么難事,然而現實卻并非如此。
轉眼,寒假過去了。
開學后不久,七年級學生已經順利在班級內組織完成了寒假實踐成果的匯報和交流。突然有一天,領導問我:“張老師,一年級的作業在班級內匯報展示了嗎?要跟七年級一樣,做成PPT,選出好的進行校內展示。”我有點不理解,一年級的學生,難道不是象征性地收一下作業就行嗎?還真指望他們匯報交流嗎?
我急忙找來一年級的班主任商討。大家都覺得很難,而且開學太忙了,這不是忙中添亂嗎?討論陷入了僵局。這時,1班的李老師緩緩說道:“我想起來了。我們班有個家長給我發了一段小視頻,不知道可不可以?”我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趕緊回答:“當然可以啊,重在參與。”心里想著,無論如何,每個班只要能交上兩三份作品就行了。于是我們決定,這事雖然很難辦,但是可以讓學生們試一試,在教室里各自展示一下,教師及時記錄。
一周過去,1班率先完成了一部分學生的展示,李老師告訴我們效果比想象中的要好,這給了其他人信心。于是,我們利用科學課讓學生們一個一個上臺分享寒假的經歷和收獲。
隨著交流的學生越來越多,我漸漸地發現,上臺的學生幾乎都是迫不及待地和全班同學分享栽培的龍血樹、風信子、蠟梅花;制作的龍船模型、翠鳥模型、生態瓶;觀察的小貓、小狗、小兔、鸚鵡、大熊貓;參觀天文館、博物館、圖書館;坐飛機、坐高鐵、坐輪船、自駕游……臺上講得津津有味,臺下聽得全神貫注,不時響起“哇”的贊嘆聲,或者一陣哄堂大笑,最后,響起的是雷鳴般的掌聲。
教育學者林格認為:“教育是一種狀態,不取決于你教什么,而是你自己的境界到了一種程度后,自然就形成了一種精神力量,一種人格力量的流露和滲透,足以使學生自覺地覺悟和提升。”人的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點燃的火把。這一周的時間,學生的熱情點燃了我的心,科學課已經超越了科學課的范疇,變成了一堂又一堂精彩的博物課,為學生打開了一扇又一扇看世界的窗口。我迫不及待地想把在課堂上體會到的這種快樂分享給全校的學生。
選出優秀作品進行全校展示這項工作,對我來說已經不是領導交給的負擔了,而是我自己想要完成的一件偉大的事。
考慮到給一年級學生展示時間不宜過長,我和班主任們商量,最多只選出10組優秀作品,每組的時間不能超過5分鐘。有的學生匯報的時間過長,我不得不進行刪減。1班的小唐同學,他匯報的主題是七彩云南之旅,他用精美的圖片和生動的語言向我們一一描述了在云南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里看到的各種植物:蝎尾蕉、蘇里南朱櫻花、吊燈扶桑、火焰樹、無憂花、雞蛋花、紅花文殊蘭、睡蓮……哦,原來在小唐的眼中,植物們是如此可愛多嬌。
還有2班的小帥,渾身散發著自信的光芒。第一次在班里展示時,他講了10多分鐘。為了縮短時間,我刪除了他PPT里的兩張自拍照。之后,我找機會跟小帥說明情況:“老師刪了兩張你的帥照,你到時候少講兩頁,能快點兒。”小帥聽了我的話,低下了頭,嘟起小嘴不說話。我看出來他不高興了,還想著該怎么安慰他。過了一會兒,他小心翼翼地問我:“老師,您把我的蜘蛛和白孔雀刪了嗎?”我松了一口氣,連忙答道:“沒有,沒有,老師沒刪你的蜘蛛和孔雀,我刪的是你本人的照片。”沒想到小帥開心地說道:“那就好,老師,那個大蜘蛛和孔雀是我自己拍的!”哦,原來在小帥的心中,最帥的照片是酷酷的黑蜘蛛和美麗的白孔雀。有那么一瞬間,我覺得自己是淺薄的。
最難忘的是1班的小奕,他匯報的內容是寒假讀過的書和去過的三個城市。他告訴大家,成都有太陽神鳥、都江堰、金沙遺址博物館和杜甫草堂,并且展示了自己在現場的照片。排練時,講完前面這些剛好用了5分鐘,最后結束環節,他堅持要朗誦一首杜甫在成都寫的詩。這首詩他背得不熟練,要花將近一分鐘。我覺得這個學生是為了“秀”才藝,完全沒有必要。于是我囑咐他,如果第二天展示時記不住詞,就別背詩了,講到杜甫草堂那兒直接結束吧。沒想到,第二天,在小奕的帶頭下,現場響起了一百多個學生齊聲朗誦《春夜喜雨》的聲音。我被深深震撼了,這個意外的驚喜使我熱淚盈眶。我深感僥幸,幸好小奕沒有聽我的話,我差點把整場匯報中最精彩的“互動環節”給掐掉了。我再一次意識到了自己的淺薄。
經過這次全新的綜合實踐活動,我發現自己在很多方面是未知的。我開始感到敬畏,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學觀—原來的課堂主要是教師在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在臺下聽講、記憶、理解、練習、考試。可是,這樣的課堂形式效果真的好嗎?是學生需要的、想要的嗎?看看杜甫的這首詩—“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說的是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它的確很“好”。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適時、好在“潤物”。春天的雨,一般是和風細雨,滋潤萬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時候,它會伴隨著冷風,受到冷空氣影響由雨變成冰。
我們這一次綜合實踐活動不正是一場好雨嗎?伴隨著教育改革的春風,悄無聲息地滋潤學生的心田。作為教育者,我們怎么才能做“好雨”,而不是“冰雨”“冷雨”呢?首先,要“知時節”,只有掌握學生的成長規律,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才能遵循學生發展規律,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更新認知。其次,要“細無聲”,就是耐心細致、不厭其煩地等待、觀察、發現,才能真正適時地潤物。最后,還要愿意“潛入夜”,教師要不求回報、無私奉獻、發自內心地熱愛教育事業。
作為一場“好雨”的見證者,我也像杜甫一樣,感到由衷的歡喜。我仿佛看到了杜甫想象中“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的場景—在教改春風的吹拂下,在實踐春雨的滋潤下,我們的幼苗茁壯成長,開出了嬌艷欲滴的花朵。
(作者單位:北京市第八十中學管莊分校)
責任編輯: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