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主題式、項目化設計等方式優化、完善校園空間布局,革新課程理解,挖掘潛在課程空間,拓寬育人場域,在學校課程建設中越來越受到關注?!读x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強調“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實踐性要求”。落實好這一要求,增加學生選擇學習的機會,以項目化學習滿足學生個性化、持續化發展的需求,利用校園空間為學生的跨學科學習提供豐富資源和獨特體驗,是學校管理者和教師需要迫切關注且值得深思的問題。
一、由離散走向整合,搭建項目式空間建設的整體框架
1. 價值與需求的深度追問
蘇州市善耕實驗小學校(以下簡稱“善耕實小”)始終堅守“一生向善,百年勤耕”的校訓文化,以成就下一個百年的輝煌為目標,致力于建設具有世界眼光、中國情懷與姑蘇氣質的百年名校。隨著時間的推移,學校越發清醒地意識到,百年名校所蘊含的育人理念必須與當下培育核心素養的要求高度契合,而探索“實踐出真知”的新型育人模式,必須貫通課堂內外,充分將尚未完全課程化的校園空間轉化為豐富的學習機會,為學生更充分的體驗、學習提供綜合性的資源?;诖?,學校有必要對空間架構進行重新研究和開發設計,使其成為能推動學生新的認知過程、新的交往過程、新的情感過程的關鍵力量。
2. 已有與應有的整體思考
基于“善·耕”文化的空間研創,主要表現為三個視角:一是集約規劃,重塑已有的校園空間,挖掘可利用校園空間主導的項目活動,將原有的硬件做出軟件的含量。二是與時俱進,補充應有的領域,保障重大主題教育在校園空間的充分體現。三是凸顯校本,打造特有的空間,圍繞善耕實小的物質和非物質核心資產,從校舍古建、古樹名木、校友校史等方面找尋獨一無二的財富,發掘姑蘇百年老?;谶^去、當下與未來的豐厚學習資源,通過架構關照自主與創新精神、研究與實踐能力、合作與發展意識的跨學科創新課程體系,促進教與學方式的變革,營造服務學生綜合素質培育的校本化優質課程蓄水池。
3. 階段與持續的校本實踐
基于“善·耕”文化的空間研創,是集體的理念、觀念和實踐的表達與彰顯。學校秉持“揚善育美,循道創生,有痕無界”的原則,處理好整體設計與分步實施的關系,遵循“厘清理念—課程設計—創意物化”的空間研創路徑,將空間研創理解為學習機會的開發、資源集合的推送、人際交往的互動、經歷場景的豐富,為真正促使學習者直面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環境等提供現實豐滿的資源。這個動態生成的過程,體現了學校內生力量的吐故納新。自然之景固然是學校傳遞文化的最直觀的載體,但更重要的是透過這些自然之景幫助師生感受其內在的意義,使校園的人、事、物都灑滿燦爛的人文之光,體現學校的育人理念。
二、由隨意走向創意,構建跨學科共創生成的資源集合
1. 立足“學科+”項目,空間研創與認知同步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原則上,各門課程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稍O計拓展內容。”強調從學科知識本體性出發,從學科大概念出發來開展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更為寬廣的背景中對某一知識主題產生新的更深入全面的理解。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讓知識所處的情境向有價值的學術目標看齊,確保學生的跨學科學習直擊核心素養發展。讓跨學科主題資源在校園空間得以合理布局,這是校本化空間研創的一條核心思路。一旦教師把項目化學習與新課標相對應,他們就能清晰地意識到這份教學經歷是值得投入時間的。同時,學生突破固定場所學習所釋放出的潛能,會激發教師團隊思考如何參考新課標提供的應用情境素材來豐富和完善現有的學校空間,這是一種良性的人與空間的互動。
2. 立足“場景+”項目,空間研創與情感共鳴
學校不但有自然之景,更有人文之境。善耕實小要傳承的,并不單單指向場景和建筑物本身,還指向景物背后的東西—歷史、傳統、精神、情懷。復原百年場景,不能止步于追憶,而要提供認識現實問題的新角度,進而催生新的使命、責任和擔當。作為一所具有117年辦學歷史的學校,善耕實小曾涌現過為中華民族救亡而不懈努力的黨的地下工作者,他們薪火相傳,才使學校穿越硝煙而歷久彌新。如何讓校史中的紅色元素成為校本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開展校史文化育人活動,并不斷生長成為鮮活的具有“善·耕”特質的課程體系,是極具意義的重要實踐內容。
學校利用暑期修繕的契機,重新規劃了開放式校史長廊的陳列和布局,改變以往展示的功能,確立了以“傳承”“發現”“聯結”“創造”“生命”為主題的空間設計,將項目化研究的主題融入場景之中,增強了一批又一批善耕學子步入校園后的“具身性”學習體驗。
3. 立足“技術+”項目,空間研創向未來眺望
作為蘇州市勞動教育特色學校,善耕實小充分彰顯校名的“善耕”意蘊,開辟耦耕農場,傳承非遺工作坊,為學生提供了多維的身體力行的學習實踐機會,更播種下“勞動至上”“勞動最快樂”的生活理念。隨著科技的進步,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學生必須學習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感受數字化勞動對人才的訴求,了解傳統形式的勞動將逐步拓展為信息化、數字化的非物質勞動、數字勞動和共享勞動等。這些新型的勞動方式應滲透到校園的方方面面,以構成學生更完整的認知。
基于此,學校對原有勞動主題場館進行系統設計和改造,建成了融合新技術與新型勞動實踐的“耦耕空間”。目前已形成以園(耦耕園)、廊(善耕廊、節氣文化廊)、地(一米菜地)、館(非遺三花館)、房(周末小廚房)、室(綜合實踐活動室)為主的立體式勞動教育空間,先后開發了“創意木工”“手工縫紉”“膳羹菜系開發”“勞動工具的演變”“身邊的勞?!薄肮锰K飲食文化研究”等多項特色勞動項目,以體驗式學習和項目式學習為主,促使學生在適宜的空間內帶著研究主題循序漸進地習得知識、獲得技能、催生思考、萌發創意。以“智能澆灌”項目為例,學生用四周的時間體會智慧農業,并通過探究土壤濕度傳感器對抽水泵的智能控制原理,了解程序邏輯,學習基礎的軟件編程。項目小組能夠圍繞任務主題,討論、設計、修改、完成作品,最終使用物聯網創新與制作套裝,動手設計并制作自動澆灌裝置,將自己的創意變為現實的作品。在參與項目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學習到植物的生長和澆灌管理的基本知識,還深刻地理解了技術給人類生產生活所帶來的積極影響,進一步堅定了科技創造未來的信念。置身于這樣的項目活動中,學生實現的是思維和情感的雙重跨越,學習跨向生活,跨向未來,跨向不可能。
三、由封閉走向開放,營造多維度良性互動的交往空間
1. 正式與非正式的互動實踐
空間研創下的項目化研究,把學校的課程視角從標準化單一學習空間形式轉向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處理好局促的室內空間和廣闊的室外空間的關系,把學習的目標、過程、方式和效果與學生周遭的一切緊密結合,把知識的聯結、轉化、生成與學生的精神生活貫通,更全面地看待“我們為什么而學習”“學習的內容有什么價值”“什么樣的活動是學習”“我是如何學習的”“學習中的我們經歷了哪些變化和成長”。這些內生性的深刻認知,能在更綜合的視野下進行跨學科聯結,從而實現新的理解和發現,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養的高階發展。
2. 顯性與隱性的情感體驗
基于“善·耕”文化的空間研創,使學生可以受到許多情感和心靈上的啟發,感受到生命的真諦和價值。首先,“善·耕”文化讓學生感受到對自然的敬畏和關愛,重新體認到自然和生命之間的聯系。學生通過對學校耦耕農場、海綿城市主題館等特色項目的體驗、研究,對自然產生敬畏和感恩之情,對自然和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其次,“善·耕”文化讓學生更加珍視自己的學習和勞動成果,學生通過孜孜不倦的學習和精益求精的問題解決,創生出新的更為靈動開放的文化價值。最后,“善·耕”文化讓學生感受到校園的歸屬和同伴的力量。在項目研究過程中,學生通過合作和協調,共同營造了一個穩定、包容、有愛的校園生活環境和泛在的學習環境。每個人都能夠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從而更好地學習和成長。
3. 個體與群體的教學相長
學?!榜罡辽啤钡挠死砟?,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了有效學習的目標。項目化空間研創創造了更多的“在一起學”的機會,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更舒展的心態向教師提問、與伙伴商討、同自己對話。學生在這樣的場景之下學習,能獲得伙伴和師長平等的、有針對性的幫助和支持。這樣一種教學方式是情境化的、生成性的,不僅能推動教與學的變革,而且能使學生超越對知識本身的追求。
學校正是以這樣物型的樣態開發空間所能傳遞的教育功能,以項目主題引領,形成序列性的連續空間,展現了百年文化場景育人的線索,促進師生道德與智慧的主動生成,支持激勵師生的成長。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善·耕’文化引領下的兒童空間研創課程的實踐研究”(批準號:D/2020/02/147)階段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彩香教育集團)
責任編輯:趙繼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