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教育是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重要途徑。地理課程是生態環境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傳授地理基礎知識、完成地理課程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的同時,也應成為生態環境教育的重要平臺。高中地理教材中含有豐富的生態環境教學資源,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傳授生態文明知識、傳遞正確的生態文明思想、弘揚生態文明理念,可以培養學生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一、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找準生態環境教育切入點
深入挖掘地理教材內容,將生態環境教育融入高中地理教學,是提升學生環保意識和地理素養的關鍵步驟。高中地理教材涵蓋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多個方面,其中,不乏與生態環境教育密切相關的內容。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尋找與生態環境教育相關的知識點,將其作為切入點。
1. 結合自然地理內容,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通過深入理解自然地理基礎與生態系統,揭示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為生態環境保護貢獻自己的力量。例如,關于“地球系統與生態平衡”,高中地理教材中常提及地球系統及其各個圈層的相互作用,教師可以結合這些知識點,引導學生理解生態平衡的重要性;關于“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各種自然資源的分布和利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認識資源的有限性,以及過度利用資源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同時,介紹可持續利用資源的方法和案例,培養學生的節約資源和環保的意識。
2. 結合人文地理內容,分析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人文地理內容有助于學生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的直接影響,使學生更加全面地認識人類與環境的相互關系。例如,關于“城市化與環境問題”,高中地理教材中有涉及城市化帶來環境變化的內容,教師可以結合這些內容,讓學生了解城市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并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城市化進程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于“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高中地理教材中介紹了工業發展的歷史、現狀和未來趨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工業發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并探討如何在工業發展中實現環境保護。
二、創新教學方法,建構地理生態多元化課堂
第一,引入案例教學,激發學生環保意識。案例教學是一種生動、直觀的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環境問題的實際情況。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當地環境問題案例,引導學生分析問題的成因、影響及解決方案。通過案例分析,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從而激發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
第二,運用多媒體技術,豐富教學手段。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抽象的地理知識以圖像、視頻等形式呈現給學生,使教學更加直觀、生動。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網絡資源,引導學生關注時事熱點中的環境問題,拓寬學生的視野。
第三,融入跨學科知識,拓寬學生視野。生態環境教育涉及多個學科領域的知識。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融入其他學科的知識,如生物、化學、物理等。通過跨學科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環境問題的成因、影響及解決方案,并形成綜合性的思維能力。
三、強化生活教育,明確生態環境教育關鍵點
日常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教師要把生活中的生態環境現象作為地理課堂教學的關鍵點,通過講解生活中的地理現象,促進學生深入理解生態環境理論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湘教版高中地理中修改和增加了部分生活化素材,為通過生活教育促進生態教育與高中地理教學的深度融合夯實了基礎。
第一,編制生活化案例。在湘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3第二章《自然資源與國家安全》中相關生活化案例較多,相關的主題有耕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石油資源、海洋空間資源等。面對這些主題,教師應編制生活化案例,以滿足高中地理教學中生態環境教育深度融合的實際需求。教師可以用鄉土地理案例替換教材中的地理案例,從而拓展教材中的生活化教育案例。在耕地資源方面,教師可以增加一些關于提高耕地集約化利用、喚醒耕地資源的圖片。我國現有鹽堿地15億畝,占世界鹽堿地總量的10%[1],如何開發利用以充分發揮其潛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生活化案例構建。
第二,生活化案例與理論知識相結合。課堂教學應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并鼓勵他們積極參與保護環境的行動[2]。以“耕地資源保護”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開展耕地資源的分析活動,如分析鹽堿地地貌現狀及治理措施。通過舉例的方式,將現實生活中發生的鹽堿地種植案例總結出來,并向學生教授耕地再利用的方法,獲得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加強學生對生態環境理論知識的理解。生活化案例與理論知識的結合還應與時俱進,避免陳舊性的案例,教師在教學中應加大對社會及生活環境、地理學科發展過程的關注度,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生態環境相關知識框架,落實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目標。
四、開展實踐活動,提升課外學習體驗感
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實地考察、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環境問題的實際情況。通過實踐活動,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環境問題的成因、影響及解決方案,并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第一,組織學生參與校外活動。在地理教學之外,學校可以組織外出進行的地理教學實踐活動,包括植樹節活動、保護地球日活動、世界環境保護日活動,由教師管理,學生和家長都可以參與進來。這種外出活動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學生也可以通過實踐感受當前生態環境的現狀,從而認識到改善環境、防治自然災害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從我做起、科學保護環境的使命感。在舉辦校外活動時,學校還可以同步開展與環境保護有關的講座,切實將現實的環境問題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了解最新的環境問題動態與發展趨勢。
第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除了校外的生態環境教育活動外,學校和教師還可以開展更加正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第五章《人地關系與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從生活中找出人與地理環境的矛盾問題”“探究生活中的污染現象”等社會實踐活動。比如,學生可以開展化工企業排污調研活動、環保實踐活動等。學生可以從網絡中收集相關資料,設計活動實踐方案,確定實踐地點,發現化工污染現象,真正感受生活環境中遇到的污染問題。
五、優化教育評價,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課程評價是確定課程實施的結果是否達到預期目標以及達到何種程度的過程,對課程的建設具有導向性、診斷性和發展性功能等[3]。將生態環境教育融入高中地理教學的核心目的是幫助學生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對現實生活進行觀察和反思,并自覺約束自身行為,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思想意識,從而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助力。因此,教師要格外重視學生的學科素養提升,通過優化教育評價,形成良好教學氛圍,幫助學生將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師要針對地理教學的現實情況和學生的知識學習需求,完善教學評價體系,盡可能以多元化、多維度的教育評價合理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例如,除了針對學生的地理成績提升情況、學習任務完成情況、參與生態環境教育的表現等進行評價外,還要關注學生的習慣養成、思想道德修養發展情況、生態環境保護習慣養成等。同時,要運用師生互評、生生互評、小組評價等多元評價方式,全方位評估學生的表現,讓學生在自覺接受教育的同時成長為思想道德水平更高、自覺保護環境、尊重自然的人。教師應當圍繞日常生態環境教育活動、班級生態環境教育課程文化氛圍、教師開展生態環境教育的成效、與地理學科的融合程度等多元角度,合理評價課程教學效果。
生態環境教育融入高中地理教學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需要不斷探索和創新教學方法,建構地理生態多元化課堂。通過提升對人與環境關系的理解、通過案例分析增強環保意識、培養可持續發展觀念以及結合現實情況激發環保意識等多個方面的努力,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生態環境教育,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和行為習慣,為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半月談| 深耕后備耕地資源[EB/OL].(2024-01-30)[2024-05-23].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849732?d=134d6eeamp;channel=weixin.
[2] 李顏彤,萬敏.高中地理教學中生態保護教育滲透策略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4(14):30-34.
[3] 張善超,李寶慶,徐敬平.生態環境教育有機融入中小學課程:困境、路徑與特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7(14):38-40.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區成人教育中心學校)
責任編輯:李莎